對於宇宙的起源,如今人類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種學說,就是宇宙大爆炸學說。在這個學說之中,認爲——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一百三十八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隨後,五月花聯邦的天文學家哈勃,在對遙遠星系的光線特徵進行研究的時候,發現遠星系的顏色比近星系的要稍紅些。哈勃認爲這種紅色的產生,並不是偶然,所以,仔細測量了這種星系顏色變紅的程度,並製作出了一張結構圖。
在這種結構圖中,哈勃發現,這種紅色的產生,是系統性的,是必然的!星系離我們越遠,它就顯得越紅。
而對於光線來說,其顏色與波長有關!在白光光譜中,藍光位於短波端,紅光位於長波端。這種遙遠星系的紅化,意味着這些星系釋放出的光波,其波長已稍微變長了。由此,可以釐定星系本身位置的變化!
這個發現意味着——對於地球人而言,不管我們往哪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而近處的星系,卻正在向我們靠近。換言之,宇宙是處於一個正在不斷膨脹的動態之中!
而根據這些星系本身的運動速度與時間推算,在大約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的某個時間點,宇宙之中,所有被觀測到的星系,都處於同一個位置上!因此,宇宙應該是源於某個點的爆炸而生!並且,一直處在膨脹之中!
這個發現,奠定了一百多年來,人類宇宙學的基礎。即便是愛因斯坦場方程,也是在有了這個觀測之後,才最終確定下來。否則,那空間望遠鏡也不會以哈勃的名字命名!
而人類的科學家,也以此推測出了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可能的圖景!
——在距今一百三十八億年前,有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稱爲奇點。於某一個時刻爆炸了!然後,時間與空間產生於此!
宇宙大爆炸之後的零點零一秒,整個宇宙的溫度達到一千億攝氏度,能量形成的主要物質以光子、電子、中微子爲主,質子中子的數量,僅佔物質總量的十億分之一!整個宇宙急劇膨脹。
在宇宙大爆炸後的零點一秒,宇宙的溫度下降到三百億攝氏度!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秒,宇宙的溫度下降到一百億攝氏度,此時,正負電子湮沒反應出現。
而在宇宙大爆炸的十秒鐘之後,宇宙的溫度下降到了三十億攝氏度。化學元素形成。與此同時,各種人類目前並無認知的非重子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也同時形成,並與人類目前認知的化學元素,一同充滿整個宇宙空間!
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天文觀測和膨脹宇宙論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約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暗能量,百分之五左右的重子物質,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暗物質組成。
這些存在,如今亞特蘭蒂斯人也只是有一個初步的研究。人類卻根本連研究的門都還沒入。而這人類看不見摸不着,只有通過儀器和計算,才能間接的、隱約的感受到其存在物質和能量,也是形成於那個時間點。
並廣佈於宇宙空間。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不知其所在,但是這些物質和能量,就是存在於宇宙空間之中,就是存在於地球上,就是存在於每個人的身邊!
雲雷便曾假定天地靈氣應該是暗能量,或者暗物質的一種。
在地球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之中,有的生物能夠吸收或者接觸到這種能量,有的生物不能接觸或者吸收這種能量,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而一個種羣之中,不同的生物個體之間,當然也有差別!
而這暗能量與暗物質,與宇宙大爆發有關,與星系膨脹的速度也有關。受到某種波動的干擾,如潮起潮落一般,就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當其潮起,便是仙佛漫天。
當其潮落,便是末法時代。
有的星系,如亞特蘭蒂斯人的星系,暗物質和暗能量不多,自然也就沒有修行者。純粹走的是科技發展的道路,這也很正常。
而宇宙中某些物質的變化與漲落,其過程,有幾千上萬年,甚至幾億年,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在宇宙大爆炸三十五分鐘之後,宇宙的溫度降到三億攝氏度。原初核合成過程停止。而直到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百零四年,宇宙才進入物質期。而在此之前,宇宙之中的各種能量形式,都以光爲主!
也就是說,如果人類真的能通過空間望遠鏡,看到宇宙盡頭。看到一百三十八億光年之外,宇宙大爆炸形成的圖景,那麼,空間望遠鏡之中,出現的是一片熾烈的、足以照亮整個宇宙的光芒!
否則,那宇宙的背景輻射,從何而來?
而不是如如今一般,看到的是混混沌沌的一片黑暗昏沉。
對於這種黑暗昏沉,科學家也給出了一個視界的解釋——由於空間在不斷膨脹,並且越遙遠的物體退行速度越大,並且光具有有限的速度,從而導致宇宙大爆炸時發出的光,有可能永遠也無法到達我們這裡。
換言之,就是光的速度,追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人類和亞特蘭蒂斯人的所在星系已經膨脹出去了。但是,從宇宙大爆炸中心點發出的光,卻總也追不上這些膨脹出去的物質,這些已經形成的星系!
這個極限,就是視界。而這也是科學家對於黑洞之所以看不見的解釋。認爲黑洞也有這麼一個視界存在。
當然,這個視界的極限在何處,科學界仍有不小的爭論。
這個視界,或許是在宇宙大爆炸一萬年之後,宇宙被物質所主導。或許是在宇宙大爆炸三十萬年之後。那個時候,宇宙的溫度,已經降到了三千攝氏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與此同時,大量的氣態物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