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用人和改革(上)

bookmark

討論、爭辯,永遠是得出最完備、最理想的解決方法和思路的途徑。馬超除了在一開始拋出五事,即均田、戶籍、裁兵、同化、備戰外,就把這五事實施的具體細節交由刺史府的屬官們商議,由他們來完善補充。當然,裁兵由他全權負責;均田的細則也要由他寫就。這麼多事壓在肩膀上,馬超頓覺壓力大增。

討論了一天,到了黃昏,這場關於涼州未來走向的會議才宣告結束。太守、縣令們紛紛離開金城,去到治所上任就職;刺史府,也就是涼州的“朝廷”,官吏們也都先回各自的家去,等待明天來刺史府處理政務。

馬超雖然有開府的權力,因爲他是神威將軍;但還是願意多和家人呆在一起,因爲他已經漸漸地真把這一世的家人視爲血親,於是就在刺史府裡的西廂房內住着。

當馬超同馬騰送別將領們和屬官們下班離開,再次走入刺史府時,馬超忽然注意到在議事廳兩旁的曹。

曹,即官吏,如曹掾、屬曹、侍曹;亦即政府機關,如吏曹,客曹等。古代歷來把中央政府下轄的各個辦事機構,如六部、大理寺等安排在朝堂的南方中軸線道路的兩旁,刺史府也不例外。議事堂就相當於朝堂,刺史府的那些辦事機構也都在議事堂的兩側,均勻地分佈着。

馬超看見,那些曹的門戶旁的牆上插着木牌,上書着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字樣。

馬超這才明白過來,這就是東漢的地方制度。刺史權力在兩漢呈現越來越大的規律,逐漸從最初六百石的言官,發展到凌駕於太守、縣令之上的方伯,甚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帶兵。此時的刺史,已經不單單是監察員了,而是省長,所有權力一把抓。下屬的屬官已經也不僅僅是侍者隨從性質,而是演變成分曹治事的政務官。

不過馬超看着這些牌子,越看越覺得繁瑣,覺得各個官職與其職事有不符之處,常常一件事兩個官都能管,職權太雜而不齊,制度十分不嚴謹。看着看着,馬超心裡又有主意了。既然政府機關如此臃腫混亂,而他現在又有朝廷授予的便宜行事和處置全權,爲何不來個官制改革呢?

馬騰見馬超凝神看着那些曹,嘆了口氣,說:“唉,儘管爲父已經大加延攬,但那些士人都以我馬氏有反意,不願歸附爲官。導致現在整個刺史府裡,除了閻忠堪當別駕從事以外,其他官吏盡是平庸之輩。爲父也不敢拔擢那些平庸之輩爲治中從事、功曹從事等長官,擔心才能低下的他們會妨害涼州百姓。可有些人,明明身負高才卻不爲所用,爲父真是心急如焚!這不,正有一個漢陽郡長史,爲父不得已拘禁之。”

馬超聽了,驚道:“如今正是用賢之時,效仿周公吐哺尚且不足,父親怎能拘禁士人呢?”

馬騰又嘆了口氣,道:“此長史大肆宣揚我馬氏爲竊奪西涼的國賊,又身負名望,他這麼一鬧,原本衆多有心任職的士人都因他退卻了。此人殺不得,更留不得,只好暫時拘押起來。爲父這也是不得已啊。”

馬超這就來了興趣,道:“哦?居然還有如此妙人?膽子不小啊,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與我們作對,就其膽識而言,證明此非尋常人啊。”

馬騰與馬超邊走邊說:“嗯,確實如此。此人名爲蓋勳,乃敦煌人,涼州名士,曾經因秉公而不徇私聞名。在邊章、韓遂起事時,他還曾堅守阿陽城,叛軍久久攻不下城池,對他愈發敬佩。也是因爲蓋勳名聲太重,他一旦不與我馬氏合作,涼州士人多半也就心有疑慮。”

馬超聽了後,明白過來了。作爲一個三國迷,馬超自然對蓋勳有點了解,特別是他曾經勸阻皇甫嵩不要入京,因爲與皇甫嵩有仇的董卓已經掌控大權,入京就是送死。能有如此見識,馬超相信這蓋勳不是一般人。而且方纔馬騰所說,確實也印證了這一點。

馬超道:“如此名士,若能爲我所用,充任治中從事、協助父親治理涼州,也不爲過。”

馬騰道:“爲父曾反覆勸說,閻先生也曾諷之,但奈何此人就是不從,一直說什麼我馬氏是國賊,遲早有一天要反叛漢室,跟韓遂、邊章一個下場。誰能拿他有何辦法?”

馬超思忖片刻,道:“兒願意一試,或許能說動他答應就任治中從事。”

馬騰笑着搖搖頭,說:“兒禮賢下士是好的。但那人確實冥頑不化……好吧好吧,你試試也無妨。”

馬超想起那些曹,說:“不過在勸誡蓋勳之前,兒還有一事想與父親商量。”

“何事?”

馬超道:“兒看見那些曹後,覺得太過臃腫、雜亂,職權往往有重合之地,又有缺失之處。長此以往,不利於治理涼州。”

馬騰已經對馬超時不時就來個奇思妙想毫不驚奇了,說:“那超兒,你打算怎麼辦?”

馬超說:“兒建議父親把刺史府劃分爲六個曹即可,分別爲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和工曹。”

“???”馬騰很茫然。

然後,馬超就花費了小半個時辰,才讓馬騰瞭解了六部的具體內容。而至於三省,馬超認爲涼州也就一百六十萬人,放在後世還不如一個縣人口多;也才管理着金城、武威、天水、武都、漢陽、北地、安定、隴西、積石、岷、河曲、西海十二個郡,再弄個三省容易使效率下降、機構臃腫;再者,現在涼州掌權的就是馬騰和他父子倆,弄個六部容易控制,弄個三省難免會分掉他倆的權力;再者,明清兩朝已經不用三省,只用六部,效果還行。基於這些考慮,馬超就不打算設立三省。

第三十三章 陣前打鬥第三百九十一章 拒絕理由第一百一十七章 李相如和黃衍第四百零七章 反將一軍第三百七十章 雒陽城第三百零六章 朝爭(上)第四百一十九章 園中奇景第一百零一章 軍中伙食第一百六十一章 楊彪(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玄機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一百五十六章 楊阜(下)第九十三章 父子官爵第二百七十章 連破兩陣第三十章 難以置信第一百五十七章 楊阜(下下)第二百一十一章 佯撤之策第二百五十二章 破綻與戰機第四百一十四章 勸說和拉攏(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變故第三百三十八章 局勢突變第二百四十三章 皇帝心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宗兵第二百三十九章 拖延第一計第十九章 悔改第二百七十七章 追擊董卓第一百四十五章 班師和迎接第二百一十六章 三軍混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羞辱與反羞辱第二百九十三章 站隊第五十五章 決勝千里第三百一十三章 皇室(中)第一百三十九章 枹罕之戰的影響第一百八十六章 消息走漏第三百八十五章 花園密談第一百六十六章 交易第一百一十九章 說降第一百八十五章 奪城敗敵第一百二十八章 暫時圍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楊阜(下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三百二十五章 賈詡設謀第六十七章 決戰成公英第一百六十二章 六曹理政第二十七章 深陷重圍第三百二十九章 襲取臨汾第二百零九章 趁虛而入第三十七章 鏖戰(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劫掠三輔第一百一十章 宣傳第二百六十二章 應對之策第三百二十九章 襲取臨汾第三百九十九章 目標確定第三百零一章 遲疑不定第一百八十四章 先登顯威第一百三十四章 敲打和試探第三百五十六章 三軍潰逃第三百六十三章 愁思第七十五章 交付兵權第四十四章 戰後的計較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降第一百五十九章 蓋勳(下)第五十六章 避實擊虛第二百九十三章 站隊第三百二十四章 滿寵第二百七十四章 飛熊軍對先登營第一百三十二章 談判第二百六十六章 陣前約談 下第二百六十五章 陣前約談 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官軍傷亡第二百零一章 反夜襲第一百八十章 閻行之思第三百一十六章 轉戰西河第三百八十五章 花園密談第十八章 改志第二百八十一章 官軍傷亡第二百五十章 幷州文士第二百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一十四章 離間匈奴二別部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說和拉攏(上)第三百零三章 犒軍第一百八十三章 攻觝得第一百三十章 軍師祭酒第二百九十一章 降卒和降將第三百八十八章 訪客又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會水之戰(中)第五十八章 刑訊逼供第十三章 罵戰第四十一章 火馬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楊彪的算計第四百一十九章 園中奇景第三百九十三章 和盤托出第二百章 絕境第三百五十二章 襲擾第三百七十六章 進城第三百六十章 勸降兩軍第八十一章 勸誡第一百一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三百二十一章 結盟之議第二百八十八章 皇甫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