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

楊琳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是當他跪在地上,聽着康熙聖諭,心裡卻是倍感悲涼。

“罪臣接旨,只是還請大人稟告皇上,楚逆不可小覷啊!”說着楊琳從袖子裡掏出了一封摺子,“這是罪臣這些日子寫就的請罪折,還請呈交給聖上。”

楊琳的這封摺子裡,不光是寫了自己的請罪之意,也向康熙獻上了自己這一戰的反思和建議。

復漢軍驟起過快,清軍基本上是處於被打懵了的狀態,而且常常是一面倒,這讓楊琳從一開始都格外注重復漢軍,長沙一戰固然失敗,可是也讓楊琳認識到了目前清軍的不足。

無論是出於對康熙的忠心,還是他自身的不甘,在這段舔舐傷口的日子裡,楊琳將目前的綠營弊端大大分析了一通,並且提出了最終的建議,那就是裁汰綠營,編練火器新軍,方可有制勝之道。雖然楊琳心裡還有些許更深層的東西想要說,可是出於種種顧慮,終究是選擇了放棄。

眼看着衆人押解着囚車離去,大清國堂堂兩廣總督,就這麼被人給押解回京了,只是這一幕,卻讓人看上去倍感蕭索,更是多了幾分心寒。

如今的朝廷在對待漢臣時,略有差錯,便是大加責罰,可是對於旗人親貴大臣卻倍加重用,前面死在湖北的那個滿丕不正是如此?屢次敗仗也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懲罰,照樣領着湖廣總督銜,而楊琳初遇大敗,便鎖拿回京問罪。

有了這麼一番變故,原本士氣就十分低落的綠營兵,更是變成了驚弓之鳥,人人擔憂自己將來處境,有不少人甚至趁着夜色就這麼逃營離去。

當楊琳被鎖拿之後,原先的親信綠營將官也大多都被帶走,僅剩下一個守備錢英在此,此人心中亦是鬥志全無,眼睜睜看着營中的將士不斷潰散,內心惶恐不已。

且不說此時酆陵的清軍如何,六月二十八,寧渝的第一師終於啓程出發,沿着株洲一路往酆陵而來,這一路上的路程並不遙遠,約莫着只有二百多里路,因此以復漢軍此時的速度,大概四日左右便能抵達。

得到消息的酆陵清軍,也被這一消息給嚇破了膽,此時若是再退便是江西境內,可是這對於這些兩廣的清軍而言,並非良策,在朝廷還未下達移鎮的旨意前,他們若是肆意進入江西境內,將是謀逆大罪。

特別是目前的清軍羣龍無首,一片亂哄哄的根本無法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錢英將此時軍內有威望的幾個千總請來,想要諮詢意見,結果衆人七嘴八舌爭吵不休,就這麼虛耗了數日的時光,一直等到復漢軍將酆陵城團團圍住時,也沒有什麼結果。

錢英此時已然絕望,也不再與衆人商議,便直接讓人打開了城門,帶着整城三千綠營士卒便投了復漢軍。至於其中的一些頑固之輩,也在錢英的種種手段下給除掉了,換來這三千人的苟活。

寧渝對於這些降兵降將向來都是優容有加,特別是這三千人當中,還有許多是頗有戰鬥力的廣西狼兵,因此便好言勸慰,當衆封賞錢英爲獨立第二師的師長,然後將這數千綠營兵編入了第二師的麾下,期間賞賜銀錢土地無算,倒是大大籠絡了衆人的心。

其實對於這些降兵降將,寧渝也沒有抱太大的指望,這些人若是打打順風仗也就罷了,可要是遇到一些逆境時,不倒戈就算不錯了,實在是不能相信。不過寧渝的想法也很簡單,千里買馬骨,正是因爲前番對綠營兵將的優待,才換來了今天這個聞風者降的局面。

如此不費刀兵就攻佔了酆陵,也算是意外之喜,寧渝也沒有在酆陵停留,而是直接帶着第一師和獨二師的人馬一路向東出發,不過這一路也沒有再特意去隱藏蹤跡,一來這麼多人卻是藏不住,二來這也是他想給查弼納看看,爺就在你的眼皮子底下打進江西,有本事你派人來追我啊!

得到消息的查弼納此時的確頗爲頭疼,他原本是正黃旗滿洲人,早年因功由佐領歷任至兵部右侍郎,在一衆滿蒙親貴當中也算的上是個人物,可自從查弼納被康熙升爲兩江總督之後,統率江西、安徽、江蘇以及浙江四省清兵,他這一天的好日子可就沒過過。

查弼納初來兩江,還沒領略江南的繁華,便需要統帥四省清兵會剿楚逆,其中除了八萬的綠營以外,還有兩萬人的八旗軍,旗下看似兵力雄厚,可是關係盤根錯節,十分複雜,想要梳理好根本就是不現實的事情。

在江南諸省當中,有兩個位高權重的八旗駐防將軍,分別是江寧將軍雍吉納和杭州將軍多思哈,從品級上來說他們都是從一品的武官,又都是上三旗出身,從地位上來說跟查弼納差不到哪去,查弼納縱使領着皇命前來,也對這二人無計可施,因此事關江寧八旗和杭州八旗的軍務,繞不過這兩個人。

除了八旗以外,綠營系統裡也不簡單,四省綠營看似有八萬人之多,可畢竟都是江南水鄉出來的兵,跟湖廣兵和兩廣兵比起來卻是略有不如,更何況這八萬綠營上面還有幾個省的巡撫、左右按察使還有提督等一衆要員,短時間內想要梳理開着實不易。

這也是爲什麼在復漢軍左右出擊時,查弼納依然處於無動於衷的狀態,倒不是他想袖手旁觀,實在是有心無力。

特別是在長沙城陷落之後,查弼納便已然察覺到了不妙,原本還指着楊琳能夠再多拖一段時間,等他梳理後再進軍武昌,可是查弼納和楊琳都有些低估了復漢軍的實力,導致四萬清軍一日便被打崩了。

眼下里看到楊琳的四萬綠營拖不了時間,查弼納便再也不顧,着急忙慌的請來了江寧將軍雍吉納和杭州將軍多思哈二人,將眼下的實情一一告知,在話語裡也是頗爲不顧身份,直接威脅二人,若是再不配合,定要去皇上面前參奏一本,這才以兩江總督的名義將二人暫時壓制下來。

在統一了八旗在江南的兵權之後,查弼納開始利用八旗來打破江南綠營裡盤根錯節的漢人勢力,還請出旨意直接罷免了一位提督,兩名參將,這才勉強將這十萬清軍糊在了一塊,能夠達到上戰場的水平。

然而等到查弼納從這一團亂麻裡擡起頭來時,寧渝的第一師已經抵達了袁州府,並且接連攻陷了萍鄉和宜春。

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一百零六章 游擊戰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