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

bookmark

次日,寧家的家族大會召開,其實所謂的家族大會,在過去只有寧家的這幾個兄弟,一起相聚着就把事情給辦了,今年則增加了寧渝,畢竟這次的事情緣由就是因爲寧渝。

對於礦鹽一事,執掌礦山的寧忠信和販私鹽的寧忠海最爲看重,畢竟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對這個侄子也是頗爲熱情。

寧忠信道:“大侄子,這個礦鹽你可查清是真是假?還有那礦大概多大,能鑽幾口礦鹽井?”

寧渝根據後世的判斷和現如今對這個礦鹽的觀察,心裡估摸出了一個數字,道:“那礦千真萬確,至於多大暫時還不太清楚,幾十口鹽井總是有的。”

這番話卻是讓衆人驚喜不已,寧忠景讚歎道:“渝兒最初跟我說的時候,還是半信半疑,如今看來,渝兒可真是我寧家的麒麟兒!”

寧忠源輕輕揮了揮手,在這裡所有人,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這個兒子的脾性,也不多說什麼,只是望着寧忠海道:“忠海,我寧家之前也沒有開過鹽井,你那邊經常跟他們打交道。是否要去四川或者是安徽找一些礦鹽師傅過來?”

寧忠海雖然只是三十不到的年紀,可性格卻極爲穩重,道:“這師傅倒也不用去請,我現在的隊伍裡就有這樣的能人,只是到時候若開了井,這剛開始的投入可不小。”

寧忠源微笑道:“只要人在了,其他都好說,你給我們也說說。”其他人也豎着耳朵專注的聽着。

寧忠海扳着手指頭,道:“這井鹽開起來,就要建好碓房、大車房、竈房、櫃房,還有碓架、井架、大車、鹽鍋、鹽倉等等,別的都還好說,這井鹽製鹽的法子是採黑滷,還需要鹽鍋每日裡燒鹽,需要的柴草怕是要山一般多,四川和安徽那邊鹽場都有自己專門的草場。”

寧渝根據後世的記憶,知道如今製鹽的法子其實就兩條,一種是海鹽,一種是井鹽。海鹽是製成很大面積的鹽田,放進海水,靠日照蒸發水分,水分曬乾後收集起來就是鹽。而海水成分複雜,這種製鹽方法成本較低,可是質量不好。而井鹽要經過滷水處理,所以都是最爲精細的鹽,價格也更高一些,不過這樣一來,只能通過鹽鍋來燒製。

寧忠源道:“忠景,這所需的一切相應物資,你負責去準備,至於人手,既然忠海那邊有靠譜的師傅,可以先用着,然後讓把我們寧家其他的子弟安插一部分過去,另外一部分可以從家族裡的其他奴婢來挑選。記住,要選那等質樸可靠的人。”

寧忠源之所以加上這句,也是因爲財帛動人心,這井鹽若是開起來了,幾乎等同於寧家多了一個聚寶盆。

寧忠海繼續道:“等井鹽製成了,咱家的井鹽肯定走不了官面,只能走私鹽的路子。”其他人也都深以爲然。

自從中國實現鹽鐵專賣制度以來,這兩宗貨物便是利潤最大也是風險最大的買賣,可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有鹽業專賣就必然有私鹽,縱使再怎麼打擊私鹽,在幾十倍的利潤驅使下,也難以將私鹽徹底的消滅乾淨。

如今以兩淮鹽課爲例,鹽課清單包括奏銷正課共二十五項、考覈正課共九項、不入奏考正課四項、不入奏考雜項三十項、不入奏考雜費二十五項,也就是說鹽從鹽場出來,還不算利潤,就需要加上這些鹽課的費用,以致於兩淮到漢口的鹽爲例,一引鹽的正課是一兩一錢七分零,此外還要養活龐大的鹽政人員支出,因此到了後世的道光年間,一引鹽的各種雜課後已達十二兩。

而此時大清朝的人口至少在一億以上,因爲在四十年後的乾隆二十五年,人口根據統計就已經達到了兩億之多。而鹽作爲生活必需品,這麼多的人口對鹽的需求量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當然,人口在增加,鹽的生產力也在上升,在乾隆年間沿海已將煎鹽改爲曬鹽,因此成本大大減少,而產量大大增加,不過爲了鹽業專賣,清王朝控制了鹽的運銷,人爲地造成了鹽的供求失衡,反而導致價格上升。

寧忠海繼續說道:“如今湖廣行省根本就不產鹽,所需的鹽都是從川東夔州府雲安縣等地過來的,可這部分鹽僅能供給鶴峰、長樂、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等七州縣,湖光行省其餘州縣,所行皆爲私鹽。”

“這私鹽之利,可遠遠超過我等所料,蜀中私鹽船隻偷行下楚者,不可勝計。若是我寧家掌握了這雲夢鹽礦,這楚地恐怕盡歸我寧家所有。”說道最後,這個刀口舔血的漢子,都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淚。

在場的寧家人的眼睛裡發着紅光,對這一美好未來展開了有生以來最大膽的暢想。

寧忠景激動的拍了拍寧渝的肩膀,道:“這一番若非渝兒,我寧家恐怕這輩子都不敢想這樣的偉業!”

寧渝此時反而冷靜了下來,道:“諸位叔叔,這井鹽雖好,可終究不是我寧家一家能獨吞的大利!我們需要把鄭家程家,還有所有跟我寧家有關係的戚族都拉進來,否則我寧家如小兒抱金行於鬧市,恐有覆滅之災!”

這番話倒讓寧忠源爲之刮目相看,畢竟有多少人在大利麪前被矇蔽了雙眼,最終反而害了性命,如今寧渝卻能忍住這個誘惑,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所圖甚遠。

寧忠海終歸是私鹽販子出身,眼光不如其兄長遠大,猶豫道:“可這部分利益若是跟人共享,我寧家所剩就不多了。”

寧忠源冷哼一聲,道:“糊塗,這私鹽之利,豈是我寧家能獨吞?休說是與我等相關的戚族,就連這湖廣行省大大小小的官員兵將,我們也要預留一份利!只有這樣,才能保我寧家安危,更何況即使是這般分了下去,我寧家也能得最大的一份利!若再不知足,就跟渝兒說的一樣了!”

這番話由寧忠源嘴裡說出來自然不一樣,衆人一下子就冷靜了下來,在靜靜思索後身上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再瞧瞧雲淡風輕的寧渝,不由得起了慚愧之心。

寧忠源望着眼前的這個兒子,再想了想昨日的話,發現對這個兒子實在是關心太少了,如今竟有點不認識對方的感覺。

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四十章 出鞘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十章 尋礦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六章 雛鷹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