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

bookmark

江戶,天守閣。

江戶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正埋頭翻閱着一本書,封面上用日文寫着“六諭衍義大意”這些字,看上去似乎是一本儒家典籍。

實際上,這本《六諭衍義大意》原本由清初學者範鋐所作,是一本教導民衆的書籍,後來被琉球使臣程順則刊印帶到了薩摩藩,並最終由薩摩藩藩主島津吉貴獻給了德川吉宗。

德川吉宗得到此書之後,大爲讚賞,命令當時的儒學學者室鳩巢將該書翻譯成日本語,稱《六諭衍義大意》,並且作爲寺子屋的教科書四處普及,而他自己閒暇之時,也會讀上一讀。

作爲已經上任八年的德川將軍,德川吉宗在百姓當中的聲譽一向良好,由於進行享保改革的緣故,使得日本米價得到穩定,因此百姓又稱爲“米將軍”。然而,德川吉宗能有今天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經歷了過了非常多的磨難。

德川吉宗出自御三家中的紀伊德川家,是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第十子德川賴宣的孫子,但是德川吉宗的母親出身貧寒,因此他的地位並不高,基本上類似於私生子,不過好在德川吉宗很小就跟父親德川光貞相認,因此受到了頗爲良好的教育。

早年間的德川吉宗並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新之助,後來元服之後,因爲不是長子的緣故,取名爲鬆平賴方。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寶永二年時,也就是康熙四十四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德川吉宗才就任紀伊德川家督,並改名爲德川吉宗。

一直到正德六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五年,將軍家絕嗣,德川吉宗便以賢侯身份繼任將軍職,成爲了第八代將軍。

但是,交給德川吉宗的德川幕府,本身就是一個爛攤子,由於財政破產的緣故,德川吉宗帶頭過着儉樸的生活,平時不穿華服,而是隻穿普通的棉布衣服,吃飯也只吃兩餐,以糙米和青菜爲主,以此來縮減開支。

如今到了繼位的第八個年頭,德川吉宗主張推行的享保改革也有八年的時間,幕府財政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轉,可是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因此這一次他派了鬆平綱吉前往南京,就是爲了尋求解決之道。

對於新生的寧楚,德川吉宗還是頗爲有些期待的,從上一次鬆平綱吉傳回來的消息來看,寧楚本身對於德川幕府而言,總體還是比較支持的,當然在一些細節問題上,需要雙方多多溝通一番。

而這一次寧楚安排親王前來訪問日本,本身就帶着這種目的,因此也讓德川吉宗爲之振奮,或許通過這次的出使,德川吉宗能夠爲幕府尋求一條更好的解決之道。

“將軍!將軍!寧楚的使臣來了!”

就在德川吉宗沉思之際,門外卻傳來了幕府老中水野忠之的聲音,他興沖沖地走了進來,隨後在德川吉宗面前跪坐,臉上帶着幾分欣喜之意。

“哦。來了嗎?那就趕緊帶過來吧!”

德川吉宗微微鬆了一口氣,隨後又叫住了要離去的水野忠之,輕聲道:“鬆平綱吉前番寫了信給本將軍,說薩摩藩的事情必須要得到一個解決,這件事沒有解決好,怕是天朝使臣前來也沒有談的餘地。”

一聽又是關於薩摩藩島津家的事情,水野忠之不由得眉頭微皺,嘆息道:“將軍大人,這件事怕是我也不能給出一個很好的建議,不如將其他三位老中也叫過來一起商議吧。”

在幕府體系當中,輔佐將軍的最高官員職位叫做大老,主要是負責統轄幕府的所有事務,地位在老中之上,但正因爲權力過大,因此只有特殊時期纔會設立一人,通常不會設立,而大老之下便是老中。

因此在大老所沒有設立的時候,老中便是幕府的最高官職,負責統領全國政務,通常會設立四到五名老中,通過採取月番制輪番管理不同事務,原則上在二萬五千石領地以上的譜代大名之中選任,堪稱將軍的心腹智囊。

在目前的德川幕府當中,老中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水野忠之、安藤信友、鬆平乘邑以及鬆平忠周,而水野忠之說的也就是其他三人,像鬆平乘邑以及鬆平忠周都屬於德川家近支,話語權並不亞於水野忠之。

德川吉宗點了點頭,“也好,安排奏者番水野長秀去接待寧楚使者,晚上設宴慶賀使者到來。”

“是,將軍。”

等過了許久之後,其他三名老中也紛紛趕到,他們的年紀在五十餘歲的模樣,都是德川綱吉在繼位後提拔的老中。

“見過將軍!”

等到三人行完禮之後,德川吉宗便將寧楚來使之後簡單說了說,隨後又將薩摩藩的事情說了一遍,最後便感嘆道:“這件事情事關重大,還請幾位老中說說你們的想法。”

老中之間雖然沒有上下高低之分,但是也存在着論資排輩的情況,因此其他三人還是將眼光放在了資格最老的水野忠之身上。

水野忠之只得輕聲嘆息道:“薩摩藩居於日本最西端,與我幕府相隔甚遠,可是畢竟也是我幕府內藩,若是因爲此事,要求薩摩藩道歉並且賠償,怕是不會服衆。”

德川吉宗輕輕唔了一聲,卻是沒有開口,因爲水野忠之的這番話說的非常含糊,從什麼角度理解都沒問題,可是也沒有真正的表態。

要知道,在江戶時代,大名藩屬若是跟幕府關係越親近,則位置距離江戶越近,反之關係越疏遠其屬地就離江戶越遠,而薩摩藩位於最西端,與幕府相隔也是最遠,因此關係之遠近,也就可見一斑了。

如果只有這句話,則還能說明水野忠之是傾向於勒令薩摩藩賠償的,然而後面又跟了一句日本內藩,不會服衆這些話,意思也就是怕得罪其他的藩臣,也擔心會給天皇以插手的機會。

見水野忠之這番話說的是滴水不漏,安藤信友不由得有些無奈,相對於其他人,他的意見就果斷許多,“如今幕府財政始終都存在問題,若是能夠聯通寧楚,則我幕府收入能夠提升許多,可以緩解財政匱乏.......再說對付薩摩藩,原本就是我德川幕府應該做的事情。”

安藤信友的意見就是不用對薩摩藩客氣,畢竟對方怎麼說也都是不服幕府的外樣,能夠借這個機會打擊也沒什麼不好的。

反倒是作爲德川家近支的鬆平忠周卻出聲反對,“將軍,若說薩摩藩是內患,則我德川家還可鎮壓之,可是若是引入了寧楚這樣的外患,怕是天下都將會大亂。”

這話說得是衆人心裡一凜,他們當然明白松平忠周的意思,內患什麼時候都可以想辦法平,可是引入了外患,那就不是那麼好對付的了。

在鬆平忠周說完後,衆人便望向了鬆平乘邑,畢竟眼下的局勢是一個左右逢源,另外兩個針鋒相對,這最後一個人的意見也就變得很關鍵。

鬆平乘邑皺了皺眉頭,“如今使者還未相見,是不是還早了點?若是對方的要求不是那麼嚴苛,幕府怎麼處理都有緩轉的餘地,若是過於嚴苛,就算強壓下去,也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

聽完這四人的意見之後,德川綱吉臉色卻是絲毫未變,輕聲道:“既然沒有什麼好主意,那就先見見,至於行不行,還需要請示天皇陛下批准才行。”

此話一出,卻是讓在場四人臉色一變,其中自然是有悲有喜,喜就在於可以將問題推在了天皇的身上,也就不用擔心得罪寧楚;悲則是此舉會增大天皇和公家的威信,這對於幕府臣子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也只能如此,四名老中便一同選擇了告退,準備參加晚上的晚宴,到時候謎底也都將會揭曉。

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路會攻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