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

bookmark

內務府李延禧一案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轟動,它不僅僅牽涉到火器廠貪腐案,甚至還關係到了雍正皇帝本人的性命安危,因此一時間京師內外流言紛紛。

有些人說李延禧是南邊的影子,一直埋在京師,伺機想做一些破壞,但是相關知情人對這種猜疑自然是嗤之以鼻,畢竟如果李延禧等人是影子,那麼雍正哪裡還有命在?

真正引起更多人猜疑的,依然是廉親王允禩,因爲允禩掌管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務府,倘若是允禩埋下的暗樁,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只是沒有人敢於挑破出來。一旦擺在檯面上了,那麼皇室將再無威信可言。

畢竟從雍正二年到雍正三年,皇室因爲各種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爭論,像弘時猝死之事,到現在都沒有拿出一個準確的結果,因此大夥心裡也明白,這裡面的水怕不是一般的深。

見到李延禧之案一直都沒有得到個結果,京師內外反倒惹得流言四起,這讓雍正極爲惱怒,屢次三番下旨讓莊親王允祿加緊審訊,見其行事不得力,甚至還親自進行了審訊,只是由於相關線索太少,一時半會並沒有得到太多有用的東西。

在目前的內務府當中,主要有四人擔任內務府總管,其中便包括李延禧、傅鼐、常明、來保等人,以確保大權不會落在一人之手,但是相對而言,李延禧、傅鼐二人資格更老,其中李延禧負責雍正丹藥之事,自然顯得更加關鍵。

雍正翻開了莊親王允祿呈遞上來的摺子,簡簡單單看了一遍,便皺着眉頭道:“莊親王,你認爲這件事情只是底下奴才們的貪腐之故?”

很明顯,雍正話裡還透着其他的意思,莊親王允祿自然也能聽明白,他感覺自己的後輩都帶着汗水,低聲支支吾吾道:“奴才以爲,此事或許還有其他的情狀,只是眼下已經上刑,若是刑迫過甚,怕是會直接導致那些奴才性命不保。”

“可如果只有這麼簡單,那麼朕會這麼大動干戈嗎?”

雍正臉上浮現出一絲冷笑,卻是讓跪在地上的允祿心裡一陣發寒。

“奴才實在愚鈍,還請皇上指點。”

“李延禧一案,重點不在於他想做些什麼,而是在於他是誰安排的,是誰的親信骨幹,是奉了誰的命令.......這些纔是關鍵之處,你明白嗎?”

說到這裡的時候,雍正的聲音裡透着幾分冷意,讓若允祿繼續裝作懵懂不知,那麼也就別怪他不顧兄弟情誼了。

允祿額頭上已經是一片汗水,他自然明白了雍正的意思,只得低聲道:“此事事關宗親,奴才以爲當細細查訪,拿到了證據之後才能服衆。”

雍正冷哼一聲,“既然要證據,那麼不妨直接去向你八哥討教一下,他職掌宗人府時間長,或許有些東西是你還不太明白的。”

“嗻,奴才領旨。”

允祿心裡一沉,終究是要動手了.......

明面上所謂的討教,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告訴廉親王允禩,要讓他主動認罪,眼下雍正已經再也沒有了絲毫的耐心,他更希望能夠儘快解決掉這個心腹大患。

允祿帶着雍正的口諭來到了廉親王府邸,而此時的廉親王府卻顯得尤爲寂靜,府裡的下人似乎都沒剩下幾個,渾然不似一個王府,只有一個看門的老頭,將允祿給領到了王府當中。

允祿心裡有些奇怪,儘管廉親王允禩不受皇帝所喜,可是一應的親王待遇還是有所保障的,光明面上的俸銀就有一萬兩,再加上其他的一應賞賜和收入,日子通常都過的還很不錯——至少不會像眼下這般寒酸。

等到允祿被老頭帶來前院的石灰,只見荷花亭當中站着一道身着文士長衫的身影,看上去倒有幾分蕭索之意,老頭隨即便拱手道:“王爺,我家王爺已經在涼亭等候了,請吧。”

允祿微微點了點頭,他可是自小就聽着八阿哥的名頭長大的,畢竟允祿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是康熙三十四年,而九龍奪嫡就發生在他剛剛曉事的年紀裡,對於這位滿朝讚譽的八阿哥,更是有些好奇,只是打的交道並不算多。

等到允祿走進了荷花亭的時候,文士轉過身子,正是當朝的廉親王允禩,只是此時的允禩,比起雍正繼位時更加蒼老了幾分,頭上已經生了大片的白髮,甚至皺紋都更明顯了許多,彷彿已經成了快到花甲之齡的老人。

“見過八哥,八哥最近可好?”允祿拱手行禮,神情裡帶着幾分謹慎。

允禩望着面前風華正茂的允祿,不由得有些豔羨,對方剛到而立之年,渾然不像自己已經是垂垂老矣,更不用說現在雙方的處境,更是大爲不同了。

“十六弟,難得你今日有閒心來府上看八哥,等會晚上留在府裡,嚐嚐你皇嫂的手藝,最近這些年,咱府上卻是冷清了不少。”

允祿卻是低聲道:“回八哥的話,這會前來並非私誼,而是爲了公事前來,皇上要臣弟問八哥幾句話,等問了話還得給皇上回稟,只能下回再來八哥府上嚐嚐皇嫂的手藝了。”

“哦,倒是爲兄糊塗了.......”

允禩臉上閃過一絲悲哀,他這麼聰明的一個人,自然知道爲的是什麼事,無非就是他那個皇帝好哥哥對他的猜疑之心一直都沒有放下過,如今逮到了這個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只是,二人畢竟是兄弟一場,允禩也沒有想到雍正會追迫於斯,到了這個地步都還不肯放過他,臉上劃過一絲苦笑,悠悠嘆道:“你問吧,八哥知道的一定都告訴你。”

“是,八哥。”

允祿當下便面南而立,顯然要開始代表皇帝問話了,整個人都變得有些凝重,而允禩則是老老實實跪在了地上,低着頭等候問詢。

“皇上問你,內務府貪腐一案可與你有關係?”

“回皇上的話,此事奴才僅限耳聞,卻是絲毫不曾知曉。”

“皇上問你,你當年既然掌管宗人府,難道對李延禧一黨的貪腐事一點都不瞭解嗎?”

“奴才實在昏聵無能,辜負了皇上的重託,奴才有罪。”

“皇上問你,內務府總管李延禧與你可曾交往過密?”

聽到了這個問題,允禩臉色有些難看了,他十分爲難道:“回皇上的話,在奴才職掌內務府的時候,倒是與下面的奴才們來往頗多,可都是爲公事,從不涉嫌私事,更沒有私下交流過,每每相見必定是在公廨之中,從未避人。”

“皇上問你,那爲何李延禧說你曾多次給下面的奴才好處?莫不是收買人心?”

允禩咬着嘴脣,臉上沒有了絲毫血色,只是磕頭悲慼道:“自皇上登基之後,奴才從未有過邀買人心之意,望皇上明查。”

當詢問結束之後,二人的臉色都是一片陰沉,像這般的對話何曾是兄弟之間的對話?倒不如說是在審問犯官。

允祿輕輕嘆口氣,扶起了正跪在地上的允禩,低聲勸慰道:“現在皇上只是在一時的氣頭上.......八哥切勿不要多想,等事情查明白了,也就過去了,到時候八哥還是還是好好的八哥。”

“十六弟,你覺得我還過得去嗎?”

允禩慘然一笑,定定的望着允祿,而允祿卻避開了眼神,這一下子卻是讓允禩的內心徹底沉到了谷底,看來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再爲他說話了。

“八哥多保重,十六這便回稟皇上了。”

..........

當允祿將允禩回稟的所有內容,一一呈奏給了雍正之後,雍正卻是接連摔了好幾個茶盞,望着允祿冷笑道:“允禩之意,莫不是在朕登基之前就已經開始收買人心?”

很顯然,雍正已經發現了允禩回稟中的破綻,而這一點也是所有人都不敢否認的,畢竟在雍正繼位之前,雙方爲了大位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收買人心誰沒有去做?就連他雍正本人,也是收買了九門提督隆科多的人心,才順利繼承了大位。

允禩在這件事上已經沒有辦法進行解釋,而雍正很顯然也不會再給他解釋的機會,可以說到了這一步,雙方的意圖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允祿不敢多言,只是跪在地上低聲哭泣道:“皇上,奴才以爲八哥縱使做下了這些逆事,可是也是先皇留下來的血脈,也是皇上的手足兄弟.......”

“哼哼,你以爲朕會殺他嗎?”

“奴才不敢,奴才愚鈍........”

雍正臉上掛着冷笑,“若是就此殺了允禩,反倒是壞了朕的清譽,若非顧忌到皇考......朕一定要將此案交付三法司公審,讓天下人好好看看他八賢王肚子裡裝的那些黑心肝腸!”

允祿一聽雍正這話,頓時便有些噤若寒蟬,若真的要這麼做,恐怕比殺他還要難受,這倒是一個好狠的主意!

“他不仁可是朕不會不義,此事就到此爲止吧,涉案的那些奴才們,該怎麼判就怎麼判,至於老八那邊,朕會有個章程,退下吧。”

雍正冷冷道,隨後卻是翻開了一本奏摺,開始批閱了起來,而允祿自然知情知趣,連忙退了下去,這件事在皇上那邊是完了,可是他這邊還得收尾。

四月二十一,內務府李延禧一案宣告終結,內務府總管李延禧判處凌遲之刑,而傅鼐、常明、來保等人皆處以絞刑,以下郎中員外郎之類的官員,更是處置了無數,或殺或流,幾乎將整個內務府都給換了次血。

在歷代以往,像這般大規模給內務府換血,這還是頭一回,不過事涉內廷,因此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況且人人都在等待着一件事情的到來,那纔是真正的重頭戲。

果不其然,到了四月二十五,雍正下旨諭責允禩懷挾私心,遇事播弄是非,更是四處邀買人心,意圖不軌,連同允禟及蘇努、吳爾佔等人,一同被革去了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算是徹底將允禩、允禟及蘇努、吳爾佔等宗室反對派徹底斷了根基。

到了四月二十八,雍正再此下旨,將允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並且下旨將允禩囚禁於宗人府,圍築高牆,身邊僅留太監二人以應對,除了這些處置之外,還命允禩、允禟二人改名,分別被逼迫改爲了“阿其那”與“塞思黑”。

所謂“阿其那”,在滿語中的意思是指狗,而“塞思黑”是指豬,用這兩個名字給允禩、允禟命名,可見雍正內心的憤恨之意,以致於聖旨出來之後,京師羣臣都紛紛裝死,誰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向雍正進言。

在處置完了允禩之後,雍正這才稍稍放下了心來,通過讓戶部調撥了白銀五十萬兩,以作爲火器廠採買原料之資,並命戴京抓緊新造火槍火炮,以備八旗新軍之用,原先所欠缺的部分,可以先調用老式鳥槍來臨時頂替。

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畢竟拿着鳥銃總比拿着根棍子強,而且等到仗打起來,怕是連鳥銃都沒得使的,到時候大傢伙真得去拿着棍子跟寧楚拼命了。

雍正心裡也清楚,寧楚的北伐之日怕是一日近過一日了,根據下面的探子回報,在黃河以南沿線的復漢軍已經是一日比一日多,超過十萬人正在厲兵秣馬,怕是今年就會打過黃河,到時候就要同寧楚見個真章。

現在的清廷手裡大概只有十萬裝備不算齊全的八旗新軍,再加上五萬滿蒙騎兵,以及四五萬老式京營八旗,以及十五六萬分佈在北方各省的綠營兵,滿打滿算不到四十萬人的兵力,這便是清廷目前的家當。

說起來好像很多,可是人人都知道,這裡面無非也就是八旗新軍和滿蒙騎兵有一定的戰力,加起來只有一半不到,也就十五萬人,可是寧楚一旦北伐,能夠拉出來的兵力至少在二十萬人到三十萬人之間。

當清廷以多擊少的時候,都幹不過對面的復漢軍,更何況眼下還是以少擊多,誰也不敢說能贏這兩個字,無非就是拖,拖一天是一天,或者說等到變數的出現。

也不知道究竟是雍正感動了上蒼,還是感動了八旗的老祖宗們,倒還真給眼下的清廷派來了變數。

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二章 奴才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八十章 勸降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