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

京師,紫禁城奉天殿中,寧渝端坐在高位之上,羣臣分列兩排站在左右,召開了自寧渝到京師以來的真正第一場大朝會,因此人人都是一副屏氣凝神的模樣,生怕發生一些低級的小錯誤。

嚴格來說,自從寧楚確定兩京制度一來,很多人就會擔憂會重演前明舊事,以致於演變成爲黨爭的苗頭,甚至有些老臣已經委婉勸道,國家不可有兩個中心,兩京制度並無必要,還會造成大量的冗官產生,着實有些得不償失。

衆所周知,由於靖難之變的緣故,大明在遷都北京之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兩京都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

可是人人都知道,雖然品級都一樣,可是南京官員的管轄範圍僅僅限於南京,因此權力大不如北京,於是當時大傢伙都把南京官員視爲閒職,若官員由北京調往南京,那便是一種貶斥。到了明朝後期,黨爭激化,將對方的官員貶去南京便成爲了一種常見的手段,因此得勢一派與失勢一派常常分據兩京,互相攻擊。

寧渝自然能夠明白這種想法,因此他對兩京制度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變,首先兩京只設立一套班子,並不設立兩套系統,以此確保事權統一,另一方面兩京雖然都有派駐官員,但是不會選擇常駐,而是根據事由而定。

就好比寧渝自己,也不會一直常年居住京師,也不會常年居住南京,完全可以在二京之間來回折騰,彌合南北,至於距離的問題,在如今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是一個問題,可是也可以想辦法去改善。

根據轉運部的計劃,若是滬寧鐵路得以貫通之後,待技術進一步成熟,便可以考慮開設南北之間的一條主要鐵路,即京寧鐵路,從而打通南北之間的陸上交通線,而在此之前,完全可以利用海舟或者運河來交通南北。

實際上寧渝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那就是等到研究基地早日研究出無線電,到時候也可以利用無線電來實行互相交流,只是眼下其技術方面還在進行研究,因此還不知何時能夠具體運用起來。

寧渝心裡想着二京制的多種建議,卻是沒有顧忌到朝會上的一些東西,不過像這種大朝會原本就是面子上的東西居多,因此也確實沒有什麼真正實際上的內容。

“啓稟陛下,北方各省商會業已成立,如今皆已經納入到中華總商會之下,只是尚有一節,晉商與此之前頗多不節之事,不知該如何處置?”

工商部尚書寧忠海臉上露出苦笑之色,自從南北商會開展共同促進大會以來,就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問題。其中像山西剛剛徹底平定下來,對於晉商的定位問題,也就成了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

大傢伙都知道,晉商在明末的時候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還給清軍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情報,因此在處置山西商會的問題時,難免就代入了許多感情因素。

寧渝微微皺了皺眉頭,“先前北伐之戰結束後,針對漢奸的清算也已經基本落實,特別是像晉商八大家基本上就已經全部審判完畢,如今南北商會共同發展是大事,自然不能對山西商會拒之門外。”

對漢奸的審判自然是必須要做的,但是寧渝也不想這股風氣一而再再而三擴大到整個晉商領域,否則對於晉地其他商人也是不夠公平。

“是,陛下。”

有了皇帝的這句話,寧忠海無疑要輕鬆了許多,有些事情是必須要皇帝來表態的,否則事情到了下面就會出現重重阻力。

在大朝會結束後,寧渝直接將崔萬採以及寧忠義二人召到御書房中來,目的自然是爲了商談朝鮮共君之事。

當崔萬採看完了趙顯泰派人送來的摺子之後,眉頭明顯舒展了幾分,低聲道:“陛下若是當了朝鮮大王,倒也是一件好事,只怕終究對朝鮮局勢起不到什麼作用。”

話語的意思無非就是在說,哪怕寧渝當上了名義上的朝鮮大王,可是朝鮮的事情他說了依然不算,還是朝鮮兩班當家做主。

寧渝眉頭微微一挑,他當然明白這裡面的實質,不過也是絲毫不在意的模樣,輕聲道:“拿下這個君主的名分,目的只爲了將來更好的插手朝鮮政局,特別是這一次清人徵朝鮮,已經幹掉了更大一部分兩班戶,剩下的人在短時間內不會成爲禍害。”

“若是爲了將來插下伏筆,倒也是一招好棋.......”崔萬採咂摸了一下嘴脣,他總感覺這裡面有些寧渝還沒有透露出來的東西。

寧渝不置可否,望着寧忠義道:“王叔近來卻是辛苦了,白髮都多了些許,還是要多注意休息啊!”

寧忠義呵呵一笑,道:“陛下有所不知,近來上戰場的機會少了,倒是讓臣感覺都長肥肉了,此次陛下相召,莫不是要打仗了?”

寧渝站起了身子,走到新掛着的朝鮮輿圖面前,微笑道:“沒錯,這一次該是徹底解決清廷了........”

.........

漢城,戰火雖然已經基本平息,可是平靜的表面下卻藏着重重暗流,特別是當李昀病死濟州島的消息傳來時,百姓們更是自發地穿上了白色的孝服,爲這個可憐的朝鮮大王戴孝——倒不是百姓們多麼愛戴大王,更多的還是對如今朝鮮王的不滿。

自從清廷入主朝鮮之後,便藉着朝鮮王的旗號胡作非爲,種種措施的實施,不僅使得朝鮮百姓對八旗深爲不滿,甚至對李氏都充滿了怨憤,若不是李氏當政胡作非爲,朝鮮豈會淪落到兩遭胡亂的下場?

當漢城百姓們自發爲李昀戴孝的時候,作爲新任朝鮮大王的李昑,卻感覺到難以言說的尷尬,他此時正在乾隆皇帝的駕前老老實實跪好,一言不發。

領議政大臣申晚同樣跪在乾隆皇帝面前,他手中捧着一份摺子,恭敬道:“啓稟皇上,奴才以爲濟州賊子已經羣龍無首,還請八旗天兵能夠早日收復濟州,一舉蕩平逆亂。”

好傢伙,這口氣就已經把濟州定義爲亂臣賊子了,可實際上誰是亂臣賊子,他們在場每個人心裡都有數。

一旁的張廷玉幫腔道:“申大人所言極是,朝鮮百姓人心離亂,濟州島便是其中源頭,若能蕩平濟州,當可一挽人心之頹。”

乾隆皇帝沉吟了一番,他倒不是不想收回濟州,可是眼下八旗大軍之所以止步濟州,還不是因爲沒有船隻的緣故,道:“蕩平濟州自然是應有之理,只是船隻如何解決?”

眼下的朝鮮水師基本都掌握在濟州手裡,儘管他們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可是臨時一段時間也可,至少現在的乾隆沒辦法直接變出船來。

申晚笑了,他高聲道:“皇上,奴才於朝鮮水師之中,亦有幾分人脈關係,若是皇上能給奴才幾份封官摺子,自然能夠去勸說其中一些人反正大清。”

乾隆皇帝聽到這裡自然是大喜,他沒想到用這個申晚還真用出了效果,若是有了船,到時候不僅可以蕩平濟州,還能防備寧楚海軍從南邊發起突襲。

一旁跪着的朝鮮大王李昑卻是驚訝無比,他擡頭望了一眼申晚,卻是發現有些不太認識這個老師了,沒想到這老師從一開始就有這般的關係,也就說當時申晚完全可以帶他一同前往濟州的,如今淪落到這個下場,想來便是申晚有意爲之了。

申晚自然能夠感受到李昑的目光,他並沒有絲毫的羞愧,反倒是一副坦然自若的模樣,因爲在他看來,倘若跟着少論派一起去了濟州島,只怕將來也躲不過一死——還不如投了大清來的爽快,當然在投降之前,還得給大清準備一份大禮,也就是王世弟李昑。

就在君臣上下一片和氣融融的時候,卻只見徐元夢捧着一份摺子走進來,他的臉上帶着幾分憤恨之色,竟然在乾隆皇帝面前都沒有過多掩飾,卻是讓其他大臣有些詫異,這也未免太不把皇帝當回事了!

“皇上,大事不好了,從濟州那邊傳來秘密消息,說......說崔奎瑞他們要奉寧楚皇帝爲朝鮮大王!”

這一句話卻是讓所有人都呆住了,沒錯,因爲徐元夢說的是漢話,因此在場無論是滿人還是朝鮮人,都能聽得懂,而他們聽懂的第一瞬間就是,這個消息是假的!

乾隆皇帝呆呆地望着徐元夢,吃驚道:“這......這怎麼可能?朝鮮百姓如何肯答應?”實際上他心裡想的卻是寧渝也太不要臉了,他都沒好意思去當這個朝鮮王,還扶持了李昑這個傀儡,可是寧渝倒好,直接一屁股坐在朝鮮大王的位子上了!

早知道......早知道朝鮮人都這般骨氣,那還不如他自己來做這個朝鮮大王!

跪在地上的李昑也驚呆了,他一直以爲只要能好好跪着,就能坐穩這個朝鮮大王的位置,畢竟眼下李氏子弟當中,以他的身份最爲尊貴,而其他的庶流子弟根本無法威脅到他的位置,只要朝鮮還是李氏的朝鮮,那他李昑就是妥妥的大王啊!

可是如今聽到這個消息,李昑瞬間都驚呆了,他望着徐元夢氣急敗壞的臉龐,苦澀道:“徐大人所說屬實嗎?會不會中間有什麼誤會?”

徐元夢瞥了李昑一眼,沒好氣道:“好教朝鮮王知曉,這個消息是從濟州上的心腹親信傳來的,消息絕對屬實,至於爲什麼讓寧渝當朝鮮大王,以及崔奎瑞爲什麼答應,這點目前還不可知。”

乾隆皇帝感覺到一陣心煩意亂,他站起身子揮了揮手,“你們繼續查探消息,一定要儘快弄清楚真相。”說完後他又看了一眼失魂落魄的李昑,心裡卻多多少少有些不屑,讓這樣的人當大王,還真不如自己親自幹呢!

一旁的張廷玉微微嘆了口氣,隨着朝鮮局勢的奇怪變幻,他已經有些看不懂寧楚接下來的操作了,只是這件事已經讓他聞到這裡面透出的危險氣息。

“皇上,若這件事是真的,只怕寧楚大軍不日就會南征朝鮮,咱們還要早做準備纔是。”張廷玉深深吸了一口氣,說起話來又急又快。

李昑聽到這裡又有些慌張了,在他看來自己頭上頂着個朝鮮王的名頭,已經與寧楚是不死不休,若是被複漢軍抓住了,只怕將來就是死路一條,當下面向乾隆央求道:“皇上,要是復漢軍真打過來了,我可怎麼辦啊?”

乾隆皇帝終於有些不耐煩了,衝着申晚道:“朝鮮王累了,先扶他去休息。”

“是,皇上。”申晚低着頭,一臉謙卑地扶着李昑離去。

等到二人離開之後,乾隆皇帝才輕聲嘆道:“朝鮮只怕是寧楚志在必得,可是大清都已經丟了祖宗之地,如今又能去哪?”

衆人的心裡不由得沉重了幾分,他們都想到了這個問題,可是又沒有辦法解決,八里橋之戰已經徹底打沒了八旗的志氣,而如今的八旗根本就不願意打仗,即便是繼續逃,也好過將寶貴的性命扔在戰場上。

既然打不成,就只剩下了和談,可問題是現在的復漢軍幾乎已經明示了,不存在和談的空間,只有無條件投降這一條路可走,而這一點根本不會得到八旗上下的認可。

張廷玉沉吟了一番,緩緩開口道:“皇上,前些日子俄羅斯使臣薩拉務拉給奴才來信,聲稱俄羅斯人如今在鄆春和海參崴築城,而鄆春距離朝鮮頗近,若是將來事有不逮,或可去鄆春........”

乾隆皇帝先是眼前一亮,隨後神情黯淡了下來,因爲他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句話背後的東西,鄆春那邊都是荒涼之地,無論如何也養不活數萬八旗將士,到時候真要去鄆春,估計身邊能帶幾千人就很難得了。

特別是在丟了盛京之後,八旗存下來的家底都被複漢軍給抄了,以至於乾隆眼下都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更不用說去跟俄人談判了。

哎,這以後該怎麼辦呢?

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一百八十三章 豈有意乎?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八十章 勸降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十章 出鞘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