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

bookmark

隨着責任內閣制度的確定,以及黨派政治的產生,使得大傢伙把眼光已經逐漸放在了五年後的責任內閣上,居然在無形之中延緩了日益滋生的朝廷政治矛盾,讓所有人的目光重新放在了外部事物上面。

革新五年四月,寧楚與英國、法國以及瑞典分別達成了雙邊貿易通商條約,在該條約中詳細說明了雙方的貿易範圍以及低稅貨物額度,並且還達成了一系列的官方合作,當然在這些條約的背後,則代表着東西方無盡的貿易利益。

與此同時,寧渝也跟英國大使皮埃爾、法國大使阿爾弗雷和瑞典大使埃裡克鬆,在針對荷蘭問題上,達成了一個隱性的條約,那就是寧楚負責徹底擊敗荷蘭在東南亞的勢力,並且允諾給他們自由通航權,而其餘諸國將承認東南亞歸屬於寧楚的勢力範圍。

通常來說,對於西方列強而言,一旦承認了對方的勢力範圍,那麼在一般的情況下,就不會再來爭奪這裡的利益,而對於英、法、瑞典諸國而言,他們根本沒辦法在寧楚的眼皮子底下進駐東南亞,還不如順水推舟賣一個人情。

用英國大使皮埃爾的話來說,“東方楚國已經成爲了一個龐然大物,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觸怒它,而是選擇跟它進行更多的合作。”

寧渝倒不是那麼在乎皮埃爾嘴裡所謂的奉承,實際上在結束了談判之事後,他很快便帶着大臣們,朝着上海而去,不過這一次並不是要從上海渡船到京師,而是要去檢閱在上海的復漢軍海軍艦隊。

如今駐紮在上海的復漢軍主力艦隊,在接受了六艘主力風帆戰艦入役之後,已經完成了相關的訓練任務,並且已經回到了上海港口進行休整,而在這一次休整結束之後,復漢軍主力艦隊便會向馬六甲駐守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海軍發起進攻,完成這一次戰略任務。

而這一次對馬六甲的進攻,也將會成爲寧楚正式插手南洋戰事的序幕,到時候不光是要清除荷蘭人在南洋的勢力,還要徹底擊敗當地的土著勢力,從而將南洋納入到寧楚的版圖之中。

大楚革新五年四月十八,上海碼頭上戒備森嚴,無數復漢軍士兵站在碼頭上警戒地注視着身邊的一切,而隨着一聲響亮的號角聲音響起,數十艘風帆戰艦在信號旗的引領下,漸漸駛出了港口,而這些戰船的體型是那麼的龐大,看上去都顯得十分威風。

在此時的戰艦的甲板上面,已經站滿了復漢軍海軍的軍官和水手們,他們身着整齊的白色軍服,頭上帶着軍帽,臉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們大部分人原本都是漕幫和綠營水師出身的漢子,後來投靠了復漢軍之後,成爲了大楚海軍軍事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成爲了如今寧楚海軍的主力。

當戰艦駛出港口的時候,岸邊此時也站着許多穿着紅色袍子的官員,他們簇擁着皇帝寧渝,用一種十分滿足的眼神望着面前的一切,而寧渝更是高聲指點着,淡淡的陽光灑在海面上,顯得十分璀璨——這一幕很快就被宮廷畫師畫了下來,成爲了流傳後世的名作。

寧渝臉上微笑着,望着身旁的大楚海軍軍事學院教育長何塞·杜維薩,感慨道:“何塞,朕當初之所以要將你們都給留下來,就是爲了今天的這一幕,咱們辛辛苦苦耕種下去的種子,它已經發芽了。”

何塞·杜維薩是當初恩斯特從西方請來的葡萄牙海軍軍官,精通風帆時代的海軍戰術,而且具備非常優秀的戰略眼光,因此在寧渝跟他暢談過一番後,便讓他直接當上了大楚海軍軍事學院的教育長,負責全校的教育工作,至於這個院長本身,當然是由寧渝自己擔任了。

何塞·杜維薩望着面前的戰艦,臉上也浮現出一絲微微得意,道:“陛下當初既然選擇了信任,那麼我自然也會還給陛下一份結果,如今的寧楚海軍,雖然還不算十分強大,可是在亞洲這片海面上,卻也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對手。”

寧渝微微沉默了一會,道:“如果西方海上強國派遣艦隊來到亞洲,我們的海軍能夠阻擋嗎?”

“陛下,大楚海軍真正的年齡只有一歲不到而已,想要一下子追上西方海上強國,這並不是一個好笑的笑話.......”何塞·杜維薩摸了摸鼻子,臉上的表情十分誠懇。

寧渝臉上有些無奈,他知道在風帆戰艦時代裡,想要下餃子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一下子迎頭趕上英法荷蘭這些海上強國,更是不太現實......不過他也不是沒有秘密武器,只要蒸汽鐵甲艦早日能夠研發出來,就能實現漂亮的超車。

只不過蒸汽機纔剛剛開始進行實際應用,想要進一步改善其技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蒸汽機沒有得到長足的進步,蒸汽鐵甲艦也就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很難真正成爲可以依靠的軍國利器。

因此,眼下想要大肆擴展海軍實力,只能選擇成熟且可靠的風帆戰艦,而專業化的戰艦尤其是三級戰列艦及以上級別的戰艦,對於木材的選擇非常苛刻,並不是想要製造就能製造的,因此即便是對於大國而言,想要大量建造也很困難。

在這個時代裡,戰艦通常需要選擇榆木、杉木、松木或者是橡木等木材,且並不是直接砍伐下來就能用,它還需要滿足耐腐蝕性強、韌性強以及抗水泡的能力,因此在砍伐完木材後,需要將木料放個幾年充分乾燥後才能使用。

當然,也真有國家頭鐵,直接用剛剛砍伐下來的潮溼木料建造軍艦,其中代表便是拿破崙時期的法國,用潮溼木料在短短几年裡就造出了一百多艘戰列艦,可是僅僅只用了二十年,這些戰艦中的四分之三就被海水給泡爛了,幾乎成爲了世界海軍歷史上的一大笑柄。

因此,按照正常的建造時間,通常在砍伐木材之後,還需要進行乾燥一年,在船體框架搭建完成後還要遮蓋起來繼續通風除溼幾個月,然後才能進行後續的裝配工作,即整個造船時間需要在兩年以上甚至是更久。

寧楚目前建造的六艘三級風帆戰艦,雖然用時僅僅不到一年,可是木料是早就已經提前準備妥當的,這個時間並沒有算進去,才使得這六艘戰艦能夠在一年內順利建成。

“轟隆隆——”

在寧渝複雜心思中,復漢軍海軍戰艦上面的火炮正式進行了試射,齊齊轟鳴的炮聲在海面上激盪開來,濃白的煙霧頓時瀰漫在海面上,人人神色激動地望着面前密密麻麻的艦隊,很快便感受到了鉅艦大炮所帶來的魅力。

.身着整齊軍裝的海軍提督邱澤,率領十餘名海軍高級軍官,朝着寧渝行了一個莊重的軍禮,神色中帶着些許肅穆之意。

“陛下,此戰末將必當竭盡全力,不畏犧牲,爲我大楚奪下南洋!”

一面巨大的復漢軍海軍旗幟漫卷天空,如同火焰一般在空中飛舞,讓旗幟下方的復漢軍軍人們,顯得更加堅毅。

“千帆競渡徵碧波,長纓在手縛蛟龍!”

寧渝高聲誦唸着這句詩,他的目光亦在衆人中流轉,“今日出徵,朕將會在南京城等待爲你們慶功!”

........

婆羅洲,作爲南洋的一塊熱土,它與華夏早早就結下了緣分,早在東晉時期,便有高僧法顯由印度求得佛法,迴歸中國途中經過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即當時華夏人對婆羅洲的初始認知。

在經過了上千年的時間發展後,有許多華夏人都因爲種種原因,乘坐海舟到了婆羅洲進行生存,因此在這塊土地上,不僅僅有大量的土著酋邦,也有許多華人在此地生存,他們保持着華人的本色,說着華夏人的語言,生活習俗上亦與華夏人相同。

當寧千秋帶着隨從們沿着婆羅洲西岸,從卡普阿斯河汊流與蘭達河合流點上岸的時候,在他的面前出現了一片擁擠、骯髒、雜亂的場景,只見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窩棚林立其中,當然也有一些用磚石建成的房子出現在裡面,只是數量上非常少。

在這些破舊與雜亂的建築羣當中,有一重傳統的中式院落,雖然比不上江南水鄉的精緻,可是在這異國他鄉,卻顯得十分另類,甚至讓人有些瞠目結舌,很顯然在這裡建造傳統的中式院落,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寧千秋身上穿着一身粗布衣衫走到岸上的時候,只見早就有兩人在此地等待,他們身材矮小,臉龐黝黑,先是望了一眼寧千秋的腦袋,接着才笑一笑道:“之前來的漢人,腦袋後面都留着辮子,現在沒看到辮子,反倒讓人有些不太習慣了.......”

“無妨,都是華夏兒女,早就不用留辮子了。”

其中一人笑了笑,“對對對,都是華夏兒女,大人這邊請。”

說着話的功夫,這二人便帶着寧千秋一行人,穿過了密密麻麻的窩棚,朝着中央的中式院落行進,寧千秋擡眼望去,只見那些居住在窩棚中的人,大部分都是漢人,其中還有一小部分當地土著,所有人的臉上都帶着些許菜色。

在路途中經過一番簡單的交談,寧千秋才明白了過來,這二人都是婆羅洲本地漢人大族吳家的人,一個叫吳阿生,一個叫吳阿炳。

吳家原本都是明鄭遺民,當年隨着鄭氏投降清廷之後,他們不甘心受到剃辮的侮辱,便選擇潛逃到了婆羅洲,集聚了大量的漢人力量,成爲了婆羅洲的一方勢力。

寧千秋此行前來婆羅洲,便是存着拉攏他們的心思,讓他們能夠成爲寧楚所用,爲將來婆羅洲的局勢打下基礎,其中關於婆羅洲的情報自然是越多越好。

“大人,自從前幾年開始,這逃到婆羅洲的漢人卻是越來越多了,他們就是沒有剪去辮子,後來入鄉易俗,大多也都給剪掉了.......”

吳阿生一邊帶路,一邊指着四處的窩棚解釋,他微微感慨道:“最開始的時候,還是臺灣那些地方活不下去的賤民,後來連浙江和福建那邊,都有許多人坐船過來,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裡,無非就是要討條活路。”

寧千秋微微點了點頭,他當然明白這裡面的緣由,說起來還是當初統一之戰造成的影響,使得不少無地農民選擇了直接逃到婆羅洲,他們所求的並沒有別的,只有一份安寧和太平,因此在當時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不少人都移民來到了這裡。

相對於比較健談的吳阿生,吳阿炳則顯得沉默了許多,他始終都站在前面帶路,將寧千秋等人引入到了院子中,只見從院子裡出來一名中等身材的壯漢,他快步走到了寧千秋的面前,隨即深深彎腰行禮。

“啓稟寧大人,草民有失遠迎,還請大人莫怪。”那壯漢話雖是這麼說,可是臉上卻帶着幾分戒備,神情也十分凝重。

寧千秋並不在意壯漢的態度,只是負手在背後道:“你們當年都是延平王的遺民?”

“正是......”

“既然都是明鄭遺民,爲何又潛藏於山野之間,甘願做那普通百姓呢?”

壯漢臉上浮現出一絲苦笑,“當初延平王都未曾興復大業,靠我們這些人又能做得什麼大事?索性逃到了這南洋之地,好生過日子便是。”

寧千秋微微一笑,隨後卻搖了搖頭,“你們都是真漢子,若是早上幾年,不如讓你們加入我復漢軍,實現我復漢偉業,只不過眼下清韃已經被徹底驅逐,倒也無需你們出力了。”

“如此也好,只要我漢室重興,先父祖他們也會在地下安息。”壯漢終究悠悠一嘆,他卻是想起了當年父祖的囑託,不免心中有些黯然失色。

在當年的那批仁人志士當中,並不缺乏那等希望王師有朝一日能夠北定中原的人,只是隨着時光的消逝,他們終究無法看到這一天。

寧千秋沉聲道:“今日,我大楚將會重臨南洋,你們是否願意助我一臂之力,將南洋化爲我天家之地?”

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四百七十一章 大決戰之遺詔留書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