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

在過去的上千年當中,封建王朝對於皇子的教育一向都是最爲重視的,因爲關係到帝國的未來,不得不加以謹慎對待——因此基本上教育模式都是如同明清一般,給皇子選拔大儒,然後通過言傳身教的模式,妄圖讓皇子們成爲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這一套聽上去很美好也很可行,可是真正翻開史書,可以發現很殘酷的一點,去掉沒有結束正統皇室教育的開國皇帝之後,然後可以發現,剩下接受這一套教育模式的皇帝,幾乎沒有多少真正的人才,充其量也只是中人之姿。

如果說清朝之前的皇子教育失敗,是因爲皇子本身不刻苦的原因,那麼清朝皇子教育的成果,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像清朝時期,就對皇子教育極端苛刻,皇子在長到虛歲六歲的時候,就要準備開始到尚書房入學,跟着師傅身邊受教,而當時尚書房的皇子老師,基本上都是由翰林官員出任,不光要有傑出的學識,還需要良好的品性,即端正、謹飭,以此保證不會帶壞皇子。

在給皇子準備了授讀師傅(即班主任)之後,內廷還會根據具體情況,給師傅搭配一到兩個官員作爲副手(相當於副課老師),最後這些老師們,也要定期接受翰林院掌院學士的考教,保證皇子的教學質量。

而當豪華的師資力量確保之後,皇子的課程表也就會被定出來,而在這張表格當中,皇子的生活可謂是相當的辛苦——

首先,每天早上卯初時刻(相當於早上5:00~5:40)就進入尚書房,然後到未正二刻(中午14:30)才能放學,而這個階段主要是跟着老師讀書,一般師傅讀一句,皇子跟着照讀一句,在反覆誦讀能夠朗朗上口之後,還要再讀百遍。

在上完課之後,皇子接下來要開始學習步射,另外每五天還要在圓明園學習一次騎射,而像這樣的學習過程幾乎要持續到皇子正式成年爲止。

而在一年當中,只有元旦、端陽節、中秋節、萬壽節以及自己生日才能放假,加起來一共也就五天,其他時候即便是在除夕那天,也要學習。

可以說,像這種能夠比擬後世衡水模式的學習方式,已經將皇子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了,也將皇子本人的精力壓榨殆盡。

然而,方向不對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根據寧渝後世的記憶可以知道一點,用這套模式學習的清朝諸帝,實際上才能都十分平庸,其中像康熙和雍正都是通過長時間的政務磨鍊,才真正實現變化的。

寧渝對這種模式十分嗤之以鼻,高聲道:“皇子更應該接受大衆教育,如果只是將他關在深宮中學習文武藝,於國究竟有何意義?朕以爲你們的方法,只能將皇子教成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卻沒辦法教成一個皇帝!”

大臣們頓時有些尷尬,特別是林海言更是脖子都紅了,這話簡直指着鼻子在罵,可關鍵是罵得還挺對......就好比在這一套模式下成長的萬曆,可不就是個真正的儒生嗎?絲毫沒見半點帝王的霸氣。

首輔崔萬採心中雖然是默默點頭,可是他這時候也要站出來,轉圜一下氣氛,“啓稟陛下,大臣發言,不應該給與誅心之罪。”卻是在偷偷提醒寧渝,話說得太重了。

寧渝輕輕咳嗽了一聲,卻是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語重心長道:“諸位愛卿,皇子教育是大事,是國家的根基,可正因爲如此,朕才以爲絕不能脫離了民間,也不能脫離了生活的實際,唯有讓皇子從真正的環境中成長,才能汲取外界的力量。”

“朕要開辦皇家公學,到時候不光會在功勳爵臣當中選擇子女,也會挑選軍中烈士功臣的子女,還有雛鷹營裡表現優良的孩子,都可以跟着皇長子一起入學,到時候讓皇長子不僅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也能從身邊人身上,接觸到世界的更多面,你們懂嗎?”

說完話,寧渝又轉頭望向懵懂無知的寧承澤,笑道:“澤兒,你可願將來認識更多的小夥伴呢?”

“澤兒願意,多謝父皇陛下。”寧承澤眨巴着眼睛,卻是沒有絲毫猶豫。

教育部右侍郎林海言頓時恍然大悟,他臉上帶着羞愧,低聲道:“臣愚鈍,臣實在不該妄言,沒能體會到陛下的良苦用心,臣實在有罪。”

“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寧渝臉上帶着笑意,揮了揮手道,“現在皇家公學只是一個初步方案,要等到明年才能全面建成,到時候纔會正式開學。朕今天提到這個事情,主要是要告訴你們,針對皇家公學的各級職位,還有老師的選拔,入學孩子的選拔,都會馬上開始,到時候你們要忙也是忙這件事。”

“是,陛下。”

大臣們聽到了這裡,頓時有些騷亂,因爲皇帝這一番話說得太明白了,讓皇子從小接觸更多的小夥伴,爲的可不光是讓他長見識,實際上是在給皇長子培植人脈,擴大將來的人脈關係,那麼也就可以明白一點,但凡能夠跟皇長子一同學習的孩子們,將來是不是就有了一張通往權力世界的門票?

要是認真說起來,這可比什麼科舉來得更加現實一些,因爲不管在皇家公學能夠學到什麼,都不能改變學生的身份——他們都會成爲皇子乃至於太子的同學,這可是一個黃金不換的好身份!

就連影子負責人寧羅遠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當然能夠看出這裡面的奧秘,當下便輕聲道,“啓稟陛下,那臣要向陛下討得一份恩賞了。”

寧渝望了望站在一旁的寧羅遠,他可是相當瞭解自己身邊這位常年慣於隱藏自己的間諜頭子,可以說對方可從來沒有藉助影子大權幹一些個人的事情,也沒有跟自己開過口——今天這個意思可就不一般了。

“你且說說,朕能答應的自然都會答應。”

寧羅遠微微感嘆道:“陛下有所不知,影子行事出入艱險,常常有不測之事,其中一些人更是音信全無,無法認定其是否有烈士資格.........可是臣終究於心不忍,他們的子嗣沒辦法真正有個前途,還請陛下恩准,讓他們入學。”

寧渝微微沉默,隨口開口道:“此時自無不可,你去擬定名單提交給朕即可。”

“多謝陛下。”

寧羅遠連忙跪在了地上,給寧渝行了莊重一禮,在如今全面取消跪拜之禮的大楚中,卻是難得一見,不過所有人都明白,寧羅遠這一拜完全是替那些遺孤們拜的。

眼見得寧羅遠已經撈走了一部分好處,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希望能夠佔得一些名額,只是還沒等他們開口,寧渝就先打住了衆人的想法。

“所有入學名單都需要交由朕審閱,這件事就這樣吧,把大皇子先帶下去。”

“是,陛下。”

等到女官們將年幼的寧承澤帶出了大殿之後,寧渝纔開口道:“內閣剛剛提交了本年度的財政收支計劃,其中本年財政預估收入爲六千三百萬銀元,可是財政支出卻已經達到了七千三百萬銀元,也就說財政赤字計劃達到了整整一千萬!”

“朕看了看,其中行政開支兩千八百萬,軍隊開支兩千兩百萬,光這兩項就達到了五千萬,至於其餘的城鎮建設、交通建設還有工業計劃開支,就算刨掉了單獨的工業1.0計劃開支,也達到了兩千三百萬銀元,可謂是捉襟見肘啊!”

當話題說到了這裡的時候,整個奉天殿內的氣氛卻已經變得十分凝重起來,無論是這個收入還是這個開支,實際上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力,要知道在清廷時期,一年三千多萬兩銀子的歲入,可已經是極限了,哪裡有這麼大的規模?

可即便是六千萬三百萬銀元的歲入,也幾乎填不滿當下寧楚開支,這還是在皇室財政單獨拎出來說的前提下,要知道在之前的歷朝歷代裡,每年歲入的很大一部分,還要交給內庫很大一部分,而如今的寧楚卻只是交付了象徵性的六十三萬銀元。

在這個時候,內閣首輔崔萬採自然要出來說話了,他作爲內閣的當家人,心裡自然是有一本賬本。

“回稟陛下,自從去年收復北方以來,再加上官員基數擴充的緣故,新政費用暴增三倍,難以降下來,而軍費支出亦相較於北伐前增長了六成有餘,亦情有可原,至於城鎮建設、交通建設還有工業計劃開支等等,均爲五年計劃中的重要項目,實在難以取捨。”

說來說去,錢不夠是真的,可是降不下來也是真的,條條框框都是大事,都要好好去辦,自然也少不了銀子。

當然,寧渝自然也不會有盲目節流的想法,畢竟眼前的花費並不是浪費,而是真正利於國家的必要投資,如果盲目砍下來,看上去是節省了錢,可終究耽擱的是國家的發展機會和戰略時間,因此他自然不是盲目開炮。

“世人常說要開源節流,可是朕也知道,眼下大楚南北剛剛歸一,想要實現全面的財政增長,還需要幾年的消化時間,或許再過三年,咱們的財政收入就能突破一萬萬銀元,可是眼下卻濟不得事.......至於眼下節流,也無法節下什麼,朕以爲,分稅制度或許可以考慮一二了。”

圖窮匕見,朝廷重臣頓時心中一凜,要知道在如今的南京官場上,分稅制度已經不再是什麼真正的機密了,只要擁有一定品級的官員,都已經多多少少了解了這次變革,當然大家心裡對分稅制度都是有褒有貶的,只是眼下都在觀望罷了。

如今靴子要即將落地,所有人都有些微微的迷茫,畢竟誰也沒有真正經歷過分稅制度,也沒有前例可以遵循,甚至很多人都還沒有弄明白什麼是分稅制度。

當然,對於這一方面,寧渝也有自己的幫手,那就是作爲目前寧楚金融貨幣改革的負責人恩斯特,他在針對稅收方面的制度性改革,也有許多對中西方的思考認知。

“啓稟陛下,分稅制度幾乎是目前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平衡的絕佳辦法,實際上在如今的歐洲,英格蘭、法蘭西還有瑞典都已經採取相當程度上的分稅制度,並且有效地解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權關係。”

恩斯特站了出來,這位深受寧渝信任的外國人,如今也得到了寧渝的加倍信賴,在成功進行了金融改革之後,便給恩斯特加封了公爵,雖然是不能世襲的流爵,可依然讓恩斯特大爲感動,並決心要爲大楚犧牲奉獻一輩子了。

聽到了恩斯特的這番說明,倒使得不少大臣來了興趣,畢竟自古以來,如何控制地方權力,特別是控制地方財政的問題,幾乎貫穿了整個王朝的一生,可是並沒有多少人能夠進行有效的解決,常常會陷入到自己打自己的矛盾中。

而眼下寧楚的問題雖然不僅僅只是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的問題,可是一旦能夠更好地平衡地方稅收關係,自然更加有利於拱衛朝廷本身的威權,光靠這一點,如果一旦能夠成功,似乎給恩斯特再來一個公爵都不爲過了。

畢竟,這可是多少皇帝夢寐以求想要解決的難題。

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七十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一百章 年關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艱難唯一死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