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

詩曰:

將軍膽氣豪,竭力守城濠。

戎服領忠告,勵卒盡勤勞。

豈知勢日促,無奈國已搖。

君雖重推轂,天實厭南郊。

留此凜然體,休慼孰堪撓。

話說周世宗不允和議,率督大軍來取壽春。當時兵至城下,旨令攻城,城上矢石如雨點打來。部將張瓊見了,慌請世宗退避,不防城上一箭射來,正中張瓊背上,死而復甦。衆兵救回營中,看時,鏃深透骨,不能拔出。瓊令取酒飲了一大卮,方今手下人砍骨取鏃,血流數升,至死不變神色。後人有詩讚之:

萬騎南來殺氣高,臨危於此顯英豪。

鏃深莫出心雄烈,爲顧君王豈憚勞。

卻說鍾、李二人回見唐主,奏知:“世宗不允和議,推其意,只爲主公不肯稱臣之故耳。爲今之計,主公還須奉表稱臣,以安民庶。”唐主從其言,差司空孫晟、禮部尚書王崇質奉表稱臣於世宗,願歲歲朝周,年年進貢。二臣領旨出朝,至周營見了世宗,俱說唐主願奉聖朝之命。世宗道:“此舉朕本要準,只爲劉仁贍據守泰州,屢抗天命,彼今若肯來降,方允爾議。”隨差中使同孫晟等到泰州城下,詔示仁贍歸款。仁贍上城,見了孫、王二臣,即戎服拜於城上。孫晟謂仁贍道:“公受國恩,不可投降。”仁贍謝其教,因嚴兵以守之。中使報知世宗,世宗大怒,召孫晟欲斬之。晟道:“臣爲唐宰相,豈可令節度使外降耶?”世宗嘉其忠,遂赦其罪,遣晟復唐主之命,臨行,世宗謂之道:“歸告汝主,早定所議,勿自取悔辱。”

展歸告唐主,且言世宗本意,只欲除去帝號,再割六州之地,輸金帛百萬,庶可罷兵而息戰也。唐主急欲議和,一一從之,復遣孫晟、李德明二臣至周營見世宗,獻上六州之地以求和。世宗道:“若使稱臣於朕,須盡江北之地而後可。”乃遣孫晟等歸。世宗賜唐主書曰:

諸郡來獻,大兵立罷;但去帝號,何爽歲寒?倘堅事大之心,終無逼人於險。言盡於此,更不煩示。苟曰未然,請從茲絕。

唐主得詔,覆上表稱臣謝罪。李德明稱世宗威德,及甲兵精強,力勸唐主割江北之地,獻與世宗,以圖和好。唐主猶豫未決。有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微,二人素與孫晟、李德明有隙,因譖於唐主道:“李德明勸主割地,孫晟賣國求榮,二人此行,必受周主之爵,故不忠於朝耳。”唐主大怒道:“二豎子何敢欺誑孤耶?”喝令將孫晟、李德明推出斬之。孫晟臨刑嘆道:“臣死不足惜,惟受先帝之恩,不忍金陵一旦爲周兵所屠。”言罷行刑。有詩嘆之:

奉命宣行志亦勤,謗言預入竟難分。

請看守土歸中朝,惟有東門三尺墳。

唐主既斬孫、李二臣,即拜弟齊王李景達爲兵馬大元帥,陳覺爲監軍使,領兵五萬,以拒周師。先着大將陸孟俊領兵一萬救泰州。旨下,陸孟俊來至泰州,與劉仁贍合兵固守,聲勢甚大。周兵遁去。孟俊欲進兵復取揚州。揚州守將韓令坤聞之,無心固守,將欲棄去。世宗聞此消息,大驚道:“若唐兵復得揚州,大勢去矣。”急令元帥趙匡胤領兵二萬屯六合,以援揚州。匡胤領旨,兵至六合屯紮,下令道:“揚州兵過六合一步者,斬其足。”韓令坤聞令,不敢棄城,遂嚴加防守。

世宗復自督兵,來攻泰州。劉仁贍守具甚嚴,周兵連攻數日不下。因遇秋雨連旬,營中水深數尺,又是糧草不繼,軍心惶惶。世宗與近臣商議,欲暫班師,以圖後舉。馬全義奏道:“不可。泰州乃唐之重鎮,劉仁贍智勇之將,陛下若班師南還,正墮其計。不如且幸濠州,以待諸將進取,自有成績。倘今未集事而歸,彼得躡我後矣,豈得無損耶?”世宗從其議,即駕幸濠州。那泰州城中聞報周師撤圍而去,諸將皆欲追趕。仁贍道:“汝等不見何延錫之失壽州乎?周師雖退,非戰敗而還,特因糧草之不繼耳,吾兵一動,必中其計也。”衆將歎服而止。

時陸孟俊進言道:“公今堅守此城,吾自領所部兵去取揚州。”仁贍道:“不可。揚州韓令坤驍勇之將,非他人所比;兼之趙匡胤屯兵六合以爲援,聲勢相依,勝負莫卜。不如共守此城,候齊王兵到,然後計議而行,方爲上策。”陸孟俊大怒道:“若如此遷延時日,畏懼不進,何日克服故土也?”遂不聽仁贍之言,自領部兵,望揚州而來,離城五里安營。

韓令坤聽報唐兵來到,即忙整兵出迎,兩下襬開陣勢。陸孟俊橫刀出馬,指令坤道:“汝周兵不早退走,獨守孤城,直欲吾取汝首級,以獻唐主耶?”令坤大喝道:“我中朝有百萬之師,平南唐在於指日;汝尚不自量力,強來戰鬥,我誓必殺汝,以伸士民之怨!”孟俊大怒,掄刀直取令坤。令坤舉刀相還。兩馬相交,雙兵並舉,好一場大戰。有詩爲證:

南兵遙對北兵營,滿谷連山遍哭聲。

兵刃相迎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

當下二將戰到三十餘合,孟俊招架不住,回馬望本陣而走。令坤催動後軍追殺。孟俊正走之間,忽聽得山後一聲炮響,衝出一員大將,乃是元帥趙匡胤,知得揚州交兵,故此大軍從六合殺來,正遇陸孟俊兵敗。那孟俊見是匡胤,驚得心膽皆裂,那裡敢戰?回馬又走,恰好今坤一馬追到,孟俊措手不及,被令坤生擒於馬上。唐兵大敗,四散而逃。匡胤見擒了陸孟俊,收兵回六合去訖。

令坤亦收兵入城。左右綁進陸孟俊,令坤令置於陷車,解赴世宗處發落。正欲推出,忽被令坤側室楊氏看見,放聲大哭,來見令坤道:“此賊昔日殺我全家百口。今日幸得相逢,望將軍勿解御營,當把此賊碎爲萬段,與妾報仇。”言罷又哭。原來陸盤俊當時在馬希烈部下,抄滅楊昭耀家,以其女生得美麗,獻與馬希烈爲妾。及韓令坤攻破揚州,希烈又獻與令坤爲偏房。今日楊氏聞知捉了陸孟俊,欲報前仇,故此哭上帳來。韓令坤聽言,即令押回軍前,責之道:“汝今日怎不取我之頭,獻與唐主,博個節度使耶?既被吾擒,當取汝心肝,薦一杯酒。汝有何言?”孟俊道:“死則死矣,何有言耶?”令坤喝令左右,綁在木樁上剮之。左右得令,一時間將盂俊首身剮割殆盡。後人有詩證之:

恃勇無謀可嘆嗟,一時俘獲倒殘戈。

軍前說話先招釁,立使臨刑受苦多。

令坤既剮孟俊,軍威大振。消息傳入齊王李景達軍中,大驚不止,乃與部下商議進兵。教練吳用進言道:“韓令坤雄據揚州,趙匡胤兵屯六合,勢相依援。今大王之兵當從要路而進,先攻六合,則揚州指日下矣。”齊王從其言,下令兵馬渡長江,竟趨六合。匡胤聞此消息,即領兵馬,離六合二十里設立重柵堅守,按兵不動。過了數日,齊王兵已到於平川之地,擺開陣勢。匡胤亦領軍來與齊王對陣。牙將高瓊拍馬向前道:“汝唐兵屢敗於我,何不早降,以救生靈之苦?”齊王道:“汝等周兵,不知進退,妄恃強橫,侵我封疆,今日好好退去,可保無傷;不然,叫汝等死無葬身之地。”高瓊大怒,縱馬搖槍,殺奔南陣。齊王背後衝出一將,乃是大將岑樓景,使一把大刀,有萬夫之勇,拍馬舞刀,與高瓊接戰。兩下金鼓震地,喊殺連天。二人戰到三十餘合,不分勝負。南陣吳用見岑樓景戰高瓊不下,提斧出馬助戰。鄭恩見了大怒,衝開坐馬,提刀殺入陣中,把南兵衝作兩段。吳用見鄭恩威猛,不戰而走,早被鄭恩趕上,一刀結果了性命。鄭恩縱馬夾攻,岑樓景不能抵敵,拖刀大敗而走。高瓊怒聲如雷,殺聲大吼,衝入陣來。後面匡胤催軍掩殺,唐兵大敗,死傷極多。齊王不敢戀戰,與岑樓景衝開血路,逃奔舒州去了。

匡胤大勝,收軍回營,諸將各各獻功。匡胤差人至世宗處報捷。世宗大喜,下令旨,駕幸揚州。竇儀奏道:“今兵疲糧少,南唐屢敗於吾,彼之用兵已無成矣。陛下宜回駕大梁,命大將屯兵於緊要之處,以爲進取之計,不出數月,彼之君臣必來納款也。”世宗准奏,即日下旨,車駕回京。賴李重進攻圍泰州,張永德屯兵滁州,韓令坤坐鎮揚州,高瓊屯守六合。其餘文武官員,隨駕班師。詔旨既下,請將各領部兵分遺。次日,車駕離店境,一聲炮響,大小三軍徑往汴梁進發。有詩爲證:

得勝班師已獻俘,將軍預有建功謨。

兵回無阻相迎處,簞食壺漿遍滿途。

大兵分作三隊而回。不想世宗是夜身體發熱,遍身疼痛,急宣太醫官看脈,送藥調治。過了兩日,只見周身發出棋子般的天泡瘡來,痛苦難捱,聲吟呼喚。匡胤等衆將寸步不離,左右服侍。世宗道:“朕心意煩悶,蒸熱發渴,有甚清潔涼水,取來與朕解渴。”匡胤遂分付衆人,四下去尋清潔涼水。衆臣領命,各各提壺執罐,分頭去尋。

匡胤自己也帶了銀壺,上馬取路而尋。當時約跑了五六里路,到一山腳邊,漸聞水聲潺潺,急下馬往前看時,乃是一帶山溪,恁的清澈,十分潔淨,心中大喜。正欲去取,忽見上流頭有三個胖大和尚,偏身破爛,坐在水中洗浴。匡胤道:“呀!我幸而看見,若不見時,取了這水,進與聖上,豈非反受其毒?”就對和尚說道:“汝等出家人,尊奉佛教,方便爲心,怎的把這壞爛身軀,在水內洗淨?但知自己爽利,卻不道遺害於衆民,飲之皆受其毒。汝等慈悲之心,豈如是乎?”那三個和尚呵呵笑道:“貴人有所不知,我等三人,原非洗浴,只爲被柴王拿去燒得痛苦,故此在這涼水中浸着,覺得有些好處。”匡胤聽畢,猛然驚悟,暗想:“這等說來,這三個和尚莫非就是三尊銅佛?如此顯靈,真令人不可思議。”遂合掌說道:“阿彌陀佛。我周天子只爲五代干戈擾亂,欲救生民,故此起兵剿除僞命。又因軍士缺少錢糧,無處取給,萬不得已,暫借菩薩金身,權爲救濟,不想造下罪孽,無量無邊。但佛祖當時曾有割肉喂鷹、捨身喂虎之事,伏願推此慈悲,矜蒙赦宥,念周主原係爲民救急,非關昏德荒瀅。俟歸朝之日,虔心懺悔,重塑金身。望菩薩容納。”那和尚道:“那些小事,僧人原也不計。但蒙貴人應許還我等法像,當得與他醫治了罷。況他還有二年君位,此時未致有傷,只因火熱太猛,聊爲示罰而已。貴人只將此水取去,搽上患處,自然愈好,速請回駕罷。”

匡胤頂禮拜謝,擡起頭來,不見了三個和尚,心甚驚訝。慌忙將銀壺舀取溪水,上馬飛行,回至營中,問衆臣道:“汝等取水,聖上可曾飲麼?”衆臣道:“飲雖飲了,只是疼痛不止,此時覺得昏迷更見沉重。”匡胤忙進御營,取過金盆,將水傾出,用孔雀毛撩水,搽勻瘡上。世宗正在昏沉,覺得一時暢快,心地清涼,開眼一看,正見匡胤手執羽毛,撩水搽瘡。只見那瘡自經這水一搽,即便愈好,真是甘露沁心,手到病除,不一時,遍體瘡痍歸於無有。世宗問道:“二御弟何處得此仙方,與朕療治?”匡胤即將山中尋水,遇見佛祖之事,細細奏明。世宗亦甚驚異,道:“佛祖顯靈,原來如是。待朕回京,當即鑄造。二御弟爲朕治疾,功莫大焉。”匡胤道:“此乃陛下之福,臣何功焉?”世宗大喜,即命發駕回京。

大軍在路,自是無詞。駕至汴京,早有在朝文武迎接進朝。世宗分發衆臣,駕返宮中,朝見了太后。時正宮見駕已畢,聞知世宗在路患瘡,今見龍體遍滿大疤,不覺笑道:“陛下遍身鱗甲,切勿飛去。”世宗道:“前日滿身疼痛,數次昏迷,恨不能插翅飛來相見。”因將銅佛鑄錢及取水遇佛等事,說了一遍。太后道:“我兒,既有此事,當擇日開工,鑄還法像,我等內宮所有金銀,亦當幫助。俟完功了願,懺悔往愆便了。”世宗拜謝,與王后辭回寢宮。當晚無話。

再說各家功臣盡都回家歡樂,惟有高懷德悲苦萬分,迎弟棺木,搭廠開喪。在朝文武官員,俱皆祭奠。喪事已畢,歸葬墳塋。此言不表。

且說世宗一日升殿,受百官朝賀畢,宣南宋王趙匡胤上殿,慰之道:“朕自親征南唐,雖未得平伏,然屢戰得捷、皆賴御弟之力,其功莫大,朕當酬之。”匡胤奏道:“此皆陛下鈞天之福,與諸將效命所致耳,臣區區之力,何敢任功?”世宗道:“御弟勿謙。南宋王乃閒職,不可久居,今加授爲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其餘從徵諸將,各有封賞。高懷亮沒於王事,封贈忠勇侯;其下軍士,盡行給賞。當時匡胤謝恩已畢,因薦趙普有大用之才,宜當重任。世宗即封普爲節度副使。是日,君臣朝散。

數日後,有張永德表奏李重進停留怠緩,不肯進兵,實有反叛之心。奏上,世宗對衆臣道:“知臣英若君。李重進忠勤其職,焉有反心?此特永德之捕風捉影耳。朕若下詔慰諭,反啓其疑,莫若故爲不知,徐觀進取何如耳。”衆臣道:“主上之論甚善。”世宗即匿其事不問。

卻說李重進軍中已知永德表奏之事,重進乃單騎至永德營中。軍士報知永德,永德問道:“他帶多少人來?”左右道:“只單騎耳,別無隨從。”永德遂乃出迎。重進下馬,與永德挽手進營,二人相見,賓主而坐。永德分付部下,擺酒款待,從容宴飲。酒至半酣,重進謂永德道:“吾與公乃肺腑之交,爲國家大將,同心共濟,何用相疑?昔戰國時藺相如與廉頗,後私仇而先國難,人皆慕其義;今吾與公,幸得相與笑談,敢不效藺、廉之風、而多所猜忌耶?”永德拱手道:“小弟之過,今知罪矣。”由是,二人之疑永釋,兩軍亦各相安。有詩爲證:

單馬趨營智識高,一時論說怨頓消。

心交義合相歡洽,應是周王重俊豪。

此時南唐主探聽張、李二將交怨,與羣臣商議用反間之計,密地將蠟書送與重進。重進拆開觀之,其書雲:

將之有權無權,只在時勢。今聞足下受周主之命,屯兵泰州城下,以絕南唐餉運,城孤勢殆,果幸計也。然吾守將劉仁贍,有匹夫不守之志,且城中府庫充足,嬰城以守,雖來百萬之師,未易窺也。近聞張永德心懷私怨,致書於朝,言足下停兵不進,似有陰謀。朝廷聞之,寧不疑乎?一朝兵權削去,放居散地,誠匹夫之不若矣。何如擁兵自守,爲子孫之計之美也?不然,若肯傾心投款,孤當以重鎮封足下,決不相負。

重進看罷書,勃然大怒道:“豎子此謀,欲反間吾君臣耶?”即令囚下來使,以書呈報世宗。世宗得書大喜,謂羣臣道:“重進不負於朕,斯言信矣。”羣臣皆稱賀。範質奏道:“帥臣忠勤若此,何患南唐不滅乎?陛下但俟捷音而已。”世宗乃加授李重進爲青州節度使。下詔在外將士,各宜用命。使臣頒旨,赴各軍宣示。不提。

只說世宗一日召華山處士陳摶進朝,欲拜爲諫議大夫。摶奏道:“臣野心麋性,無志於功名久矣。”力辭不受。世宗問摶以飛昇之術,陳摶奏道:“陛下貴爲天子,當以治天下爲務,安用此哉?”世宗道:“朕欲用卿共治,何如?”摶道:“堯、舜在上,巢、由各得其志。”世宗知其終不可屈,詔許還山。陳摶臨行,遺詩一首雲:

十年蹤跡事,富貴夢中看。

紫闕誰人管?陳橋帝子安。

是日所遺之詩,近臣抄錄,奏知世宗。世宗看其詩句,幽深玄遠,不能參解,遍示羣臣,莫曉其意。世宗命藏之金匱,俟後參驗。下旨設宴崇元殿,君臣歡飲,喧暢一堂,盡興而散。

時趙匡胤回府,不料趙弘殷中風,叫喚不應。匡胤急請太醫看視,太醫道:“此乃中風不語急症,下藥恐不應驗,奈何?”匡胤道:“與其坐視,寧可服而勿效。汝但對症下藥,決不罪汝。”太醫依命,遂用牛黃、鬱金等藥煎劑灌下,終於不省人事,病勢轉迫。一面令人覓取妙方。守到五更,趙弘殷命限告終,漸漸氣絕。匡胤等合家大小,痛哭不已,入殮諸事,不必細表。次日,報奏丁憂於世宗,又訃告在朝文武,開喪設祭,禮懺誦經,照俗行事。世宗命右相王樸代爲主祭,衆王侯陪喪。至五七出殯安葬,諸事已畢,匡胤在家守制。按下不提。

卻說鄭恩自從班師回來,與陶妃久別,彼此羨慕,魚水之歡,恩情倍篤,勝似新親滋味。受享那杯中之趣,裙下之歡,溺愛沉湎,夜以繼日。不覺三月有餘,鄭恩身體發燒,嗽聲不止,飲食減少,坐臥不寧,忙請太醫調治。那太醫診按脈理,早知其詳,躬身指陳,說出這病源來,有分教:爲貪被底風流,免卻行間爭鬥。正是:

人生貪甚名和利?樂事何如色與醪。

畢竟太醫說出甚麼病症來,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二十二回 柴君貴窮途乞市 郭元帥剖志興王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舍求賢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臺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三十八回 龍虎聚禪州結義 風雲會山舍求賢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衆歸款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五十三回 陶三春職兼內外 張藏英策靖邊隅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遊春騎泥馬第二十三回 匡胤嘗桃降舅母 杜公抹谷逢外甥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五十七回 鄭子明斬將奪關 高懷亮貪功殞命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九回 黃土坡義結金蘭 獨龍莊計謀虎狼第四十四回 趙匡胤帶罪提兵 杜二公挈衆歸款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臺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