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農民進城
除了新西部開發,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圈,三大新鋼鐵產業基地,第一大路橋立體交通網絡等,在一五計劃期間,東非政府將會繼續對基礎工業領域,也就是能源,礦產,冶金,石油,化工,電力,汽車等產業持續投資。
“在1905年,東非的城鎮化水平應該提升兩到三個百分點,城鎮化達到至少百分之二十五,爭取超過奧匈帝國,追趕法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和奧匈帝國在伯仲之間,但是奧匈帝國內部的奧地利,波西米亞等地區,工業實力強勁,所以應該正視差距,而在列強中,英,德,美,法四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遠在東非之上。”
“所以想要短時間內超越上述四個國家是不現實的,而在這四個國家中,法國的工業化水平最低,但也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比我東非高出至少十個百分點,而這種差距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抵消的。”
畢竟在19世紀末,各國工業發展速度都比較快,法國也不例外,從19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到如今,根據東非政府獲得的消息法國政府預計投入了五十億法郎,建設本國的公路,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
如果同時代沒有德國和美國對比,法國的工業化進展並不遜色於任何國家,而東非的工業規模增長雖然快,但是東非的人口增長率也高,兩者相互抵消下,就不是那麼可觀了,畢竟法國人口總體變化不大,工業增加量平均一下就顯得比東非人均要高的多。
而這也是東非要推行本國工業發展計劃的原因,工業計劃本身就是在短時間內通過加大本國工業投資,從而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進程。
不過東非還是比較謙虛的,將1905年的城鎮化水平定在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水平,這種提升實際上和很多正常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速度上沒有快多少,就拿德國來說,其城鎮化水平就從1895年的百分之五十提升到如今的百分之五十四左右,同樣是五年時間,德國城鎮化率就提高了百分之四左右,這也可以看出東非一五計劃上的保守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雖然對工業化是東非的重點任務,但是恩斯特也必須穩中求進,東非不是蘇聯,可以通過國家和民衆間溝通,從而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業建設上來。
蘇聯的一五計劃重要資金來源之一,就是蘇聯的農業,而爲了提供工業發展資金,蘇聯長期壓低農產品價格,那不僅是蘇聯,就是東非和其他任何國家發展工業都會對農業進行壓榨,因爲在工業時代之前,農業就是最重要的國家收入來源。
國家工業發展的資金肯定要從農業上進行索取,就拿英國來說,他的工業發展資金除了壓榨本國農民以外,還有就是通過掠奪來完成,而英國早期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和美國當時都是徹頭徹尾的農業地區。
所以籌措早期工業發展的資金,離不開對農業的掠奪,東非只能通過工業生產和貿易活動從相對於東非而言的落後地區和國家獲得一部分工業資金,而東非本身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些沒有價值的邊角料,暫時無法爲東非提供太多價值。
在一五計劃期間,工業徹底作爲東非國家發展的重點,而反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自然要有所下降,但農業作爲立國之本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
Wшw●т tκa n●¢O
恩斯特說道:“農業的重要性我一直都有所強調,保證東非人的飯碗安全是根本,所以相對應的,我國必須保證一定的耕地基數,糧食產量維持至少百分之百,可以自給自足,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
隨着時間推移,如今東非對經濟作物和畜牧業的越來越重視,而今東非糧食產量依舊過剩,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東非政府自然要轉變思路。
“對於大國而言,糧食安全是命脈,有些小國通過依附經濟或者大國,可以全力發展高附加值農業,而對於我們東非這種大國顯然是不可能將本國生死託付給其他國家的。”
前世荷蘭農業十分發達,荷蘭實際上是以做生意的態度在發展農業,低進高出是其基本原則。
荷蘭基本上放棄了諸如糧食生產一類的低附加值農業,而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蔬菜花卉園藝業、乳肉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種子種畜培育產業。
荷蘭的農產品出口以花卉、蔬菜、肉類、奶製品和各種農產品加工製品爲主,而進口則以低附加值的糧食、飼料、油脂原料等,以及自身無法生產的熱帶農產品爲主。
而荷蘭所依附的就是歐盟這個體系,如果歐洲其他國家都對荷蘭進行封鎖,那荷蘭的農業自然也就完蛋了,不過荷蘭這種小國,本身選擇權就不多,也沒有什麼威脅,加上地理位置,港口,河流等其他優勢所以能發展的不錯。
顯然前世荷蘭農業發展模式,對於東非這種超大型國家而言是不可複製的,除非全世界其他國家都進口東非的農產品還差不多,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東非全國無法複製這種農業模式,不代表區域不可以,尤其是達累斯薩拉姆市城市圈這種經濟發達,且交通便利的地區。
隨着東非工業和城市的發展,自然而然的對高附加值農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國內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果蔬和畜牧業。
所以恩斯特說道:“在保證全國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城市外圍的畜牧業和經濟作物是東非農業在一五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相對豐富的物產供應,也是虹吸農業人口進入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
換句話說就是要人爲提高城市生活待遇,從而刺激東非農業人口進城,從而推動本國工業化發展。
畢竟東非農業是比較奇特的,在東非農業體制下,農民生活質量比較穩定,風險小,如果是在其他國家,就不利於城市的發展,最典型的就是法國,拿破崙時代法國農民生活質量比較高,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法國工業和城市發展。
當然,提高城市居民待遇,只是東非政府加速農民進城變成市民和工人的手段之一,在東非體制下,實際上每年都有大批農業戶口進入城市工作,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後,東非對外移民需求下降,更多精力就是將本國已經開枝散葉的農業居民,通過行政手段推進城市。
只不過這個過程並不算太激烈,城鎮化終究要和工業化水平相符合,過度城市化就會想前世拉丁美洲國家那樣形成大量城市貧困人口,畢竟本國工業水平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計劃,這勢必導致黑灰產業蓬勃發展,從而引發社會秩序的崩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