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
東非對輿論體系的構建從來都沒有停止,畢竟恩斯特對輿論戰的厲害有着深刻的體會,所以即便東非經濟最差的時期,也沒有停止過對西方輿論體系的滲透。
而泰坦尼克號確實是一場輿論戰的契機,泰坦尼克號作爲一場妥妥的“人禍”,英國作爲該船的製造和運營國家,通過輿論將泰坦尼克號的責任甩的一乾二淨,美國媒體則負責炒作,將船上的美國國人,或者參與過救援的美國船隻往悲情,英雄的角度渲染。
事實上,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絕對沒有英美媒體描述的那樣“美好”,但是英國和美國主流媒體只會挑選利於本國的言論發表,甚至可以僞造一些消息混淆視聽。
就比如前世美國的《布魯克林鷹報》在1912年4月19日的報道稱:“唯一的污點是,在離開泰坦尼克號的一艘救生艇的底部,發現了擠在座位下面的兩具遠東帝國苦力的屍體和八個活人……這些人……在出現危險的第一時間,就已經衝進了救生艇。”
像這些假消息不勝枚舉,直到21世紀纔得到平反,就比如研究泰坦尼克號歷史的學者蒂姆·馬丁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華人倖存者喬裝、躲藏等傳言真實發生過。由於當時大衆認爲只有婦女和兒童理應獲救,他認爲這些都是媒體和公衆“在事後編造的故事”。
但是當這些假消息被撥亂反正之後,其實歐美國家早就不關心什麼泰坦尼克號了,留下的惡劣影響卻已經長達近百年時間。
這也不難理解,蘇聯垮臺幾十年後,蘇聯就從二戰的反法西斯同盟國變成了協助阿道夫入侵波蘭的“兇手”,雖然蘇聯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偉光正,但是歐美媒體變臉也是事實,畢竟歐美在二戰發生事,需要蘇聯加入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
當然,短時間泰坦尼克號作爲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歐美也不會罔顧事實來抵消東非的功勞就是了。
東非在歐洲控制和影響的媒體,在泰坦尼克號事故的第二天就開始發力,對本次事故進行真實還原。
當然,東非輿論沒有放過泰坦尼克號的東家,英國的白星航運公司,作爲本次事故的根本禍害,白星航運公司的偷工減料和運營失誤是導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根本原因。
……
泰坦尼克號沉沒對於東非而言只是一場發生在北半球無關緊要的小事,說句難聽的,除了參與救援的本國官兵,哪怕泰坦尼克號死再多人也沒人會關心。
而東非政府關注的重點則是1912年巴爾幹半島上的戰爭,作爲前世引爆一戰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局勢變動可以說是一戰爆發的直接誘因。
而東非一直都在對巴爾幹半島局勢進行監控,並且通過波斯尼亞在當地安插本國勢力,從而避免東非在當地話語權的淪落。
因爲巴爾幹半島上的變局,同樣對東非有着巨大影響,巴爾幹半島兩側的亞得里亞海和黑海,同樣是東非通往中東歐市場的重要航線,而中東歐市場本身在東非國家貿易中排在第一位。
恩斯特:“巴爾幹半島諸國,已經達成了共識,有了向奧斯曼帝國開戰的傾向,對於這場可能隨時發生的戰爭,我們應該持怎麼樣的態度,從而引導歐洲局勢向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作爲世界上有數的大國,東非同樣是世界秩序的維持者之一,所以能獲取很多一手消息。
就比如巴爾幹半島諸國,如果想對奧斯曼帝國這種龐然大物發動戰爭,那必然要先和世界上的大國通氣,說句不好聽的,沒有人在背後支持這些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連獨立不可做到。
所以巴爾幹半島諸國十分重視和其他大國之間的聯絡,其中自然不可能少了東非,雖然東非是一個非洲國家,但這也正是讓巴爾幹半島諸國比較放心的,求助東非總比求助奧匈帝國和俄國要好,畢竟奧匈帝國和俄國如果加入進來,想再踢開就比較困難了。
包括奧斯曼帝國亦是如此,因爲在巴爾幹半島上有着不少國土,所以奧斯曼帝國同樣可以看做是巴爾幹半島國家,而奧斯曼帝國和東非的關係一直都不錯,所以兩邊都在積極爭取東非的支持。
思維特就說道:“如今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和我們關係都很不錯,尤其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奧匈帝國三家,甚至和我們存在軍事上的合作,至於希臘和塞爾維亞和我們也有貿易往來,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我們東非必然要慎重考慮。”
“不過從實際利益角度考量,我們應該偏向於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控制着君士坦丁堡,也就遏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通道,而黑海暢通對我們來說尤爲重要,俄國乃至整個黑海沿岸國家一直都是我國農業和工業的重要消費市場。”
“當然,如果奧斯曼帝國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君士但丁堡,那就另當別論了,以目前巴爾幹半島國家的狀態來看,這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奧斯曼帝國和東非的關係不僅僅存在於君士但丁堡這個交通要道,在紅海和波斯灣我們同樣要和奧斯曼帝國打交道,所以對奧斯曼帝國的態度我們必須要十分慎重。”
在思維特提出觀點之後,默爾克補充到:“我們不能過於支持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半島諸國的情緒也是值得我們考量的,畢竟我們在處理國際關係的時候,最好不要過多的得罪人,最重要的是我們同巴爾幹半島諸國本來就沒有過什麼歷史遺留問題,所以最好不要因爲支持奧斯曼帝國就同巴爾幹半島國家翻臉。”
在其他人都提了一些建議後,東非政府內部許多人都表達了對奧斯曼帝國的支持,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奧斯曼帝國本身對東非的拉攏價值大於巴爾幹半島諸國。
東非和奧斯曼帝國作爲印度洋沿岸的兩個重要國家,可以說是唯二不受英國或者其他殖民者操控的獨立國家。
雖然奧斯曼帝國根本無法在印度洋發揮什麼作用,但是同樣在英國壓制下,東非同奧斯曼帝國有着諸多共同語言,主要還是英國這個共同敵人的存在,所以兩國在將英國人趕出印度洋這個共同目標是相同的。
當然,東非其實對奧斯曼帝國沒有什麼真情實意,兩國之間的諸多合作,純粹是利益上的考量。
而在東非內部有支持奧斯曼帝國的,自然也有反對支持奧斯曼帝國的。
康斯坦丁就說道:“奧斯曼帝國的衰落甚至解體都是有大概率發生的,我們應該和歐洲其他國家。站在巴爾幹半島諸國的立場,這樣才能迎合國際社會的主流情緒,從而避免我國被拖下水,我本人就十分不看好奧斯曼帝國的命運,這場戰爭,奧斯曼帝國很大概率會處於不利地位。”
康斯坦丁的話同樣值得重視,因爲站在奧斯曼帝國一方,那基本等於在外交上自絕於歐洲社會。
當然,東非作爲非洲國家,實際上對於奧斯曼帝國或者巴爾幹半島諸國的死活,其實沒有太大感覺,只要不出現一個反東非的勢力,那基本都能勉強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