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

新婚過後,恩斯特要處理的事務也不少,鐵路和工廠的建設進度總體上沒有太大問題,至於運河和河流改造由康斯坦丁負責監督。

“殿下,這是從北方省傳回的電報,根據當地政府消息,隔壁瓦桑加利蘇丹國爆發了蝗蟲災害。”

恩斯特拿過電報讀起來:“這件事啊!我看看,嗯,沙漠蝗蟲,老朋友了。”

說是老朋友一點也不過分,恩斯特前世就和這種沙漠蝗蟲打過交道,當然,最主要的是互聯網的過分渲染,搞得這種蝗蟲好像成爲了不治之症一樣,這讓當時在坦桑尼亞工作的恩斯特有些無語。

其中最低級的一個謠言就是二零二零年:非洲沙漠蝗蟲翻越紅海,入侵印度,可能進入遠東。

先別管沙漠蝗蟲能不能適應遠東的環境,就單說那次蝗災的策源地實際上是阿拉伯半島,但是無良媒體配的圖文全是肯尼亞和索馬里,給人誤導那次蝗災是從非洲跨域紅海到達印度的。

那次蝗災是跨越了紅海,但是是從阿拉伯半島跳躍到索馬里和肯尼亞,實際上這件事應該怪罪到阿拉伯地區頭上,蝗災策源地在魯卜哈利沙漠,這塊沙漠分屬於沙特,阿聯酋和阿曼以及也門,這裡面沙特和阿聯酋作爲中東土豪,一點也沒發揮自己的作用,趕上當時也門內亂,沒有及時播撒農藥,造成了蝗蟲二次繁殖,最終形成百年一遇的蝗災,非洲反而是受害者。

本來索馬里就饑荒,遇上蝗災更是如此,相對應的肯尼亞情況就稍好一些,但是蝗災對兩國的危害遠大於阿拉伯半島,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光聽名字就知道沙漠蝗蟲的活動區域,沙漠蝗蟲主要棲息在沙漠和半沙漠區域。擴展一下可能受到威脅的地方,也就是沙漠和草原交匯地帶,當然,如果大規模爆發,可以影響到的區域就更廣了,但是也僅僅是影響,不等於受災。

這個範圍大概就是整個北非(撒哈拉沙漠),紅海沿岸,阿拉伯半島和南亞次大陸(當前印度)西北乾旱區域,東非之角。

東非國土可能遭遇沙漠蝗蟲入侵的地區是圖爾卡納省(埃塞俄比亞高原),北方省和朱巴省(索馬里),東方省和南普魯士省(肯尼亞),烏干達和南蘇丹,以及坦桑尼亞部分地區。

部分地區就很靈性,爲什麼是部分地區,那是交界地帶,或者說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交匯地帶。

也就是說沙漠蝗蟲不適應更南方溼潤的氣候環境,實際上也是如此,不過就算這樣,東非可能受災的區域也超過一百多萬平方公里(沙漠和半乾旱沙漠,乾旱草原爲主),所以必須做好防禦措施。

“通知農業部,讓北方地區各地病蟲害防治中心做好防範措施,避免災情擴散,減少對我們東非的影響,尤其是東方省和南普魯士省要嚴防死守,發揮人口優勢,避免出現重大災情。”

對於沙漠蝗蟲,東非是無力解決的,至少當前是無力解決,只能儘量避免。

實際上恩斯特確實有一套完整的處理方案,但是沒有用武之地,主要原因還是東非在索馬里地區人口太少。

對付蝗蟲最有效的辦法無非就是先進的科技手段,這一點東非無能爲力,其次就是人海戰術,通過動員羣衆通過各種手段來消滅蝗災。

但是東非在索馬里地區總共才三十多萬人口,而沙漠面積就有十幾萬平方公里,沙漠蝗蟲生活的區域就是沙漠,總不可能讓自己人全進沙漠去搗毀蝗蟲產卵地,那根本就不現實。

最後是生物防控,這個辦法根本就不算辦法,沙漠蝗蟲和其他蝗蟲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們在沙漠活動,什麼牧雞,牧鴨都是無效的,誰在沙漠裡養雞和鴨子!

同理,其他生物一樣很難在沙漠裡存活,所以引入其他生物治蝗不太現實,沙漠蝗蟲一但氾濫,除了科技手段還真沒有什麼有效治理手段。

當然,東非也不是什麼都不做,索馬里地區人口少,肯尼亞可不少,尤其是人口比較集中的南方區域,而且肯尼亞南方是東非重要的棉花和咖啡產地,所以還是要積極動員當地力量,防範蝗蟲入侵的。監控蝗蟲入侵路徑,在蝗蟲產卵區域進行人工干預,比如翻土,火燒,灌水等有效措施。

實際上當蝗蟲進入東非高原以後他們也成不了太大氣候,地理和環境會阻隔大部分蝗蟲。

就比如沙漠蝗蟲極其依賴風向,一般都是順風而飛,而東非大部分區域都在東南信風控制之下,所以沙漠蝗蟲想進入東非高原就要逆風而行。

不僅如此,隨着東非高原地形擡升,溫度也隨之下降,而沙漠蝗蟲喜歡高溫,尤其是四十多度的氣溫,繁殖最快,這也是沙漠蝗蟲爲什麼不入侵中高緯度地區的原因(就比如歐洲)。

所以沙漠蝗蟲在東非北部爆發後,絕大多數會隨着西南季風偏向阿拉伯半島和南亞次大陸(印度)。

這次蝗蟲爆發地點在索馬里北部,那東非只要做好肯尼亞這個重要農業產區的防範工作即可,至於屬於東非的索馬里區域,那就看天命了。

可能造成的後果無非就是歐洲進口的索馬里香蕉漲價,等災情過去再種植就好了,反正一年到頭都是那個氣候,有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河水灌溉,隨時都可以補種。

“接下來做好糧食調度,保證索馬里地區糧食安全,還有讓我們的人和桑給巴爾商人聯繫好,這次蝗災如果擴大到中東,那我們要第一時間填補空缺,搶佔糧食市場。”

中東要是受災了,那對東非來說絕對是好消息,如果每次蝗災都能達到這個效果,那恩斯特巴不得這種“好事”每年都發生,東非受點災情那都不算事。

因爲恩斯特壓根就沒有大力發展過東非北部農業,索馬里地區的糧食八成都是從達累斯薩拉姆港和蒙巴薩輸送過去的。

沒有過多投入,自然沒有太大損失,雖然索馬里的香蕉種植業對索馬里很重要,但是東非其他區域也能種植,並非不可替代。

東非農業產區,目前可以分爲三大主要區域,一個是東非高原小麥種植區,一個是沿海水稻種植區,一個是大湖區,大湖區是多功能種植區,什麼都種。

其次是贊比亞,津巴布韋,圖爾卡納省,然後是北方牧場,米通巴山脈的橡膠種植區,最後才能輪到索馬里(北方省和朱巴省)。

基本上重要糧食產地和經濟作物產地不會受到蝗災影響,如果放在自由經濟體制國家,那肯定受不了這種級別的災害。

可東非王國不是自由經濟體制國家,單方面受災區域遭受到的損失由國家託底,那農民也就不會破產,不破產也就不會發生動盪。

而中東就不行了,一但遭受巨大農業損失,那就有奧斯曼帝國和埃及等殖民地頭疼的了。

恩斯特甚至不厚道的希望這次蝗災對能重創印度西北(主要是今****)的小麥產地,那樣東非就能佔領更多的糧食市場。

當然,這種想法,想一想就行了,百年一遇的蝗災可沒有這麼容易輕易遇到。

第238章 三把“刀”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1178章 萊茵市弊端第936章 軍售第74章 “整肅”運動第182章 抉擇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347章 開飯第1015章 市場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134章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結束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890章 鐵路建設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03章 萊茵宮第847章 畜牧業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1240章 分險平攤第845章 北莫桑比克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898章 太特市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808章 塵埃落定第173章 1869年農業發展方向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180章 東華商業聯盟第807章 只有葡萄牙受傷的世界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711章 歸國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998章 貝拉市第1075章 肉類消費第315章 清倉第847章 畜牧業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01章 王子婚事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7章 達累斯薩拉姆第1160章 凱波爾首相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1362章 醫療產業第711章 歸國第57章 探險隊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1136章 糟心的威廉二世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675章 水鐵聯運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72章 擴張和移民問題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584章 黑森鐵路設想第768章 無謂的抵抗第248章 海因裡希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908章 第二百二十五 可持續發展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589章 繁榮新城第102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938章 換血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801章 恭賀第1099章 鋼鐵第470章 奧蘭治投英第1023章 俄國海軍靠岸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764章 計劃調整第367章 鐵甲艦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496章 交戰第477章 李濟的責任感第204章 “流放”?“潤”!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530章 朱巴綜合訓練基地第1318章 歐洲形勢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387章 初交手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1281章 酒館第603章 能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