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東美“西進運動”

錫格馬林根划算,東非也很划算,東非在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本身就不高,之前修建鐵路時很大一部分白嫖了1873年經濟危機時期全球過剩的鋼鐵產能。

現在東非大大小小鋼鐵廠投產,滿足自身需求已經不成問題,至於人力成本,修建這條鐵路和現在的水利工程建設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東非藉助七十年代的十年完成了鋼鐵,鐵路等相關產業的有關佈局,在這兩個領域應該說已經和俄國在同一水平線上,量已經足夠,就是質量比較粗糙。

而在東非想辦成事,錢是一方面,物資調配也是一方面,年百萬噸的鋼鐵產能,東非國有企業東非鋼鐵和東非鐵路兩個公司,都已經成爲各領域的托拉斯企業。

而同時期的英美鋼鐵產量是一百三十多萬噸水平,這個水平是不如經濟危機之前的,1873年經濟危機至少導致兩國三分之一鋼鐵企業破產,現在經濟又持續低迷。

而東非則相反,在整個七十年代,東非經濟野蠻式發展,大量收購歐美破產的鋼鐵企業和生產機器,通過舉國體制和恩斯特對東非礦產資源的瞭解,使得整個東非鋼鐵企業迅速成長,並在世界佔有重要份額。

而最直觀的受益者就是東非的軍工企業和鐵路企業,至於其他領域對鋼鐵的需求也是無比旺盛的,典型的就是在七十年代,東非的農業器械在用料和質量上上了一個層次,助推了東非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給東非各個工程鋪墊了基礎。

隨着七十年代結束東非鐵路產業步入正軌,實際對鋼鐵的需求減弱,更多的鋼鐵產能進一步進入其他領域,甚至可以向國際市場出口。

所以現在東非的鋼鐵產量橫向對比其他國家,實際上是過剩的,如果東非是自由市場國家,那東非鋼鐵產業一定會大規模破產重組,而東非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造成東非實際上國家整體狀態依然是通縮狀態。

實際上在1880年,美國的西進運動已經基本結束,而東非正在完成自己的西進運動,內陸正在開發中,預計到1890年東非中部地區,主要是馬塔貝萊省,霍亨索倫行省和施瓦本行省能達到如今東部地區發展水準。

東非的西進運動和美國有很大不同,首先就是產業上,美國西進運動主要以農業開發爲主,而東非更側重於工業。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東非的大部分礦產資源分佈在中部地區,所以東非近年來的絕大部分工業投資都在內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鋼鐵,鐵路,銅礦等冶金產業。

而美國則完全不同,美國西部的資源顯然無法和美國東北部相比,所以美國西進運動最具有標誌性的產物就是牛仔和農場,當然瘋狂的鐵路建設也是如此,在之前美國一口氣同時建設五條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鐵路,同時期東非只有一條中央鐵路算是半個兩洋鐵路(因爲葡屬安哥拉的原因並未完成連接大西洋)。

當然,東非鐵路建設時間上是比美國鐵路建設要晚一點的,而1873年經濟危機就是分界線,雖然美國在經濟危機後全國看似一地雞毛,但是經濟縮水後依然不是一筆小數目,換句話說就是經濟數據虛化嚴重,股市和投資市場把鐵路價值擡到了他不應該所在的位置。

反之,東非的鐵路產值就比較客觀真實,因爲東非政府不需要擡高鐵路的價值。

東非西進運動以工業爲側重點的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東部農業已經比較完善和發達,在西進之前,東非東部糧食產能已經在世界上相當可觀。

反之,則是之前東非東部的工業並不發達,而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等沿海工業城市崛起的重要原因則是借了西進運動的勢。

在此之前,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照樣是城市,但是發展並不以工業突出,而是全國性的商品集散中心和服務業中心。而中央鐵路和北方鐵路建設完成後,給兩座城市留下了豐厚的工業資產,就比如鐵路機車製造中心,留在了東部,因爲這裡是東非兩大鐵路的起點。

但這只是前期東非必須做的工業投資,等到兩大鐵路完成後,東非的工業投資重點立刻轉變爲以中部地區爲重心,交通條件的改善給中部三省的工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這個時代的工業佈局,依然以原材料產地爲導向,而不是後世的市場爲導向,在鋼鐵等工礦業尤爲明顯。

這也是東非和日本工業同時起步,但是東非能迅速和日本拉開差距,以至於日本連東非背影都看不到的重要原因,日本本土礦產資源貧乏,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其次,東非版的西進運動完全由東非政府主導,而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政府只起到引導作用,後續基本上不干預。

所以東非內陸開發是有目的性,計劃性,規劃性,循序漸進式的,而美國則是野蠻的,無序的,混亂的,激烈競爭式的發展路徑。

對比之下,就是東非政府軍隊清理內陸威脅,政府有序指導安排移民,合理佈置產業,中間幾乎沒有什麼波折。

而美國西部一開始就面臨警力缺乏,武裝團體相互攻訐,對印第安人肆意屠殺,搶劫仇殺頻發等混亂場面,頗有一種黑幫治國的盎然景緻。

不過美國這種開發模式自然有弊有利,缺點多,優點也不少,前期政府基本不用投入,美國是典型的小政府,連稅收都困難重重,手裡資金並不充裕,所以只能依靠民間力量。

畢竟美國武裝徵稅歷史也才短短二十時間不到,國家稅務局在1862年才因爲南北戰爭中籌集戰爭經費成立,戰後又被迅速拋棄。

再者,美國西進運動激烈競爭之下,也代表着機遇,尤其是對普通人而言,心狠手辣能在短時間內積累巨量財富,塑造大批先富羣體,這樣的羣體不在少數,大大小小的銀行和列車劫案不知道造就了多少美國富人。

相比較而言,東非就很小家子氣了,東非政府出了大力,自然也把大量財富和收益拿走,只滿足移民的基本溫飽需求。

東非政府又是典型的強力國家機器,在軍隊,警察等暴力武裝之下,東非很難存在犯罪的土壤,而東非民衆經過篩選也是典型的易於統治的小農小工階層。

兩種發展路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殊途同歸,美國和東非西部都得到了有效開發,只不過美國的西進運動時間長達上百年,而東非只有短短不到十年左右時間。

東非的西進運動雖然側重工業領域,但是東非整體工業化程度本來就不高,農業投資照樣佔據主體地位。

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740章 古戰法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082章 工業軸心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228章 留學生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285章 柏林毛瑟兵工廠第1159章 交易和威脅第163章 年底第318章 朱壩鎮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600章 嘗試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730章 拉穆灣海戰第1170章 奧匈戰場第1324章 預謀第696章 油井第861章 分贓第633章 “故”人第920章 圖謀棉蘭老島第131章 攻克卡揚扎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704章 底氣第1118章 巴爾幹危機第641章 一進一出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38章 開墾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474章 討論第1278章 英國的悔恨第1041章 新農業第115章 聖誕節後第1191章 今非昔比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991章 抵達第967章 奧拓第1203章 車展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196章 鐵路第803章 威脅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301章 奧地利商業考察團第1169章 戰場問詢第1358章 海軍比例第24章 籌措資金第491章 進攻失敗第609章 提升第618章 良知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789章 態度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600章 嘗試第189章 佔領第298章 香蕉園第88章 衝突升級第410章 海軍問題第781章 大環套小環第77章 “貨物”到港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938章 換血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272章 犀牛園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1008章 分析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496章 交戰第849章 東非醫學第938章 換血第1321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017章 沙皇政府的急躁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892章 產業孵化中心第536章 間諜第417章 炊事車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35章 休整第1181章 產業衝擊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83章 全面東非化第848章 教育資源集中化第1350章 達成一致第430章 客人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673章 象牙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684章 黑人力量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