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參會人選

“多謝陛下!”對此,卡爾親王只能表示感謝,因爲錫格馬林根實力最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當然,錫格馬林根背後除了德國,還有羅馬尼亞這個靠山,光是爲了拉攏羅馬尼亞,德國政府也知道該怎麼做,對於德國來說,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德國聯繫東歐和奧斯曼帝國的重要一環。

“都是爲了霍亨索倫!”康斯坦丁對卡爾親王的感謝,心安理得的接受。

“這次柏林會議,我們王室成員就不去了,在大臣裡挑一個,能力比較出衆的,前往柏林參加這次國際會議。”恩斯特對父親說道。

黑興根王室成員就這麼幾個,自然不能肆意瞎跑,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同樣是對國家負責,哪怕是上次恩斯特出訪歐洲,實際上都不太心甘情願。

若是以後弗里德里希長大了,那恩斯特倒是可以考慮,現在恩斯特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基業,隨着黑興根王室的凋亡而暴斃。

所以任何事關王室成員安全方面,恩斯特都不會馬虎,就比如這次柏林會議,到時候肯定要先乘船,然後再轉運火車。

而且會議還有時間要求,這就和上次出訪歐洲,大爲不同,加上現在世界交通體驗太差,恩斯特可不想反覆折騰。

康斯坦丁也是這樣認爲的,上次恩斯特出訪歐洲,雖然有海軍護航,實際上康斯坦丁照樣心驚膽戰。

歐洲其他貴族,親戚一大堆,當然,黑興根王室的也不少,不過和黑興根王室關係最近的錫格馬林根,都早已經出了五服之外了,也就是大家都頭頂着霍亨索倫這個名號。

總而言之,黑興根王室人丁稀薄這一點極大制約了黑興根王室的活動,這也是恩斯特一直努力壯大王室人口的原因。

“嗯,這種國際會議,應該也是我們東非第一次參加,而且是作爲強國身份參與進去,所以參會人員必須不能馬虎,至少也要熟悉歐洲的貴族禮儀,避免出現差錯。”康斯坦丁說道。

東非的大多數官員,在這方面肯定是比較不足的,畢竟貴族禮儀不是東非官員的必修課。

也只有很多躋身貴族行列後的官員,會在歐洲禮儀上多下功夫,畢竟這個時代,文明的中心是歐洲,而歐洲的文化話語權則在貴族手裡。

“還是讓思維特去吧!思維特年輕,出海畢竟是一件麻煩事,年輕也就意味着承受力強,而且思維特各項業務能力也達標,最主要的是相關經驗比較豐富。”

思維特確實出訪過不少國家,不過那些國家現在早就已經不在了,那些都是當年和東非打交道的土著國家,除了逃亡西非的,現在連渣子都不剩。

而且出訪非洲的酋長們,自然和到歐洲去開會不一樣,東非在非洲土著面前,自然是想怎麼裝就怎麼裝,畢竟土著沒有文明存在,加上東非又是優勢的一方,所以對土著不用客氣。

而這次去柏林就不一樣了,東非肯定也是要站隊的,至少來說是要做出許多利益交換。

而這次參會的國家,基本上是歐洲社會主流意識公認的世界強國,只有三個國家並不在歐洲,分別是奧斯曼帝國,美國和東非。

其他,什麼挪威,丹麥……都算作世界強國之列,確實有些說不過去,就比如挪威,在恩斯特印象裡,從來都是一個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國家,除了有些資源沒有什麼特別的。至於前世挪威的福利則比較吸引人,這一點是北歐國家的共性,但是建立在背靠歐洲大市場,還有人口不多的基礎上。

實際上挪威那個冰天雪地的環境,人口要是靠自然生長,根本就不可能多起來。

而19世紀的挪威,要啥沒啥,從哪個指標上來說也夠不着“強國”二字,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傳統歐洲獨立國家”。

當然,刨除掉這種用來湊數的國家,德國,奧匈帝國,沙俄,英國,法國這些國家的實力還是值得尊重的。

至於美國,距離東非太遠,奧斯曼帝國則是過去割肉的那個,奧斯曼帝國這些年北非的領土,就差地方上舉旗自治了,舉旗自治都算好的,大部分都是直接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亦或者被其他列強佔領。

在北非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奧斯曼帝國,這次柏林會議上肯定討不得好,畢竟柏林會議的目的是爲了瓜分非洲大陸。

實際上,如果沒有東非在非洲中南部地區興起,那整個非洲都會是歐洲人盤子裡的一塊肥肉。

東非崛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這次柏林會議更加名副其實了一點,畢竟前世連一個非洲國家都沒有,這次有東非參與,東非也算小半個非洲的主人。

“這次柏林會議我們的態度,依然是主要支持德意志國家,不過我不建議太過明確的表達我們的態度,這件事上最好和奧匈帝國保持一致,因爲我們兩國實際上都只是域外國家。”恩斯特說道。

奧匈帝國和前世一樣,在殖民地上並不熱情,或者說有心無力,主要還是地理位置上劣勢過於突出,而且被東非一攪和,現在奧匈帝國的形式和前世也大爲不同。

就拿上一次俄土戰爭來說,上次俄土戰爭在前世是奧匈帝國和沙俄關係極速破裂的重要原因,畢竟前世奧斯曼帝國敗的太快,沙俄一路打到君士坦丁堡,這就引起了奧匈帝國的恐慌,生怕俄國獨吞巴爾幹半島的利益。

而這一世,先不說吞併了意大利部分領土的奧匈帝國,本身對自己實力更加自信,俄土戰爭在世界各國的幫襯下,沙俄打的並不算太好,最後變成了僵持戰,所以讓奧匈帝國更加穩坐釣魚臺。

理智下的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像前世那樣,做出過激反應而激怒沙俄,導致三皇同盟的解體。

當然,現在奧匈帝國和沙俄的關係也說不上太好,在俄土戰爭中,奧匈帝國還是搞了些小動作的,就比如波斯尼亞地區被劃入奧匈帝國。

不過整體上兩國之間關係比前世大爲緩解,加上德國的居中調和,三皇同盟依然還能繼續維持下去。

當然,這和意大利也有一部分關係,這一世意大利統一成爲泡影,歐洲也就少了一個“列強”,德國和奧匈帝國自然不會像前世一樣,挑選意大利作爲盟友。

這對兩國反而是件好事,畢竟意大利加入往往可能造成弊大於利,前世一戰還沒開打,意大利就直接跳反,是同盟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823章 西海岸開發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424章 奔逃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828章 奧蘭治人口危機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750章 葡萄牙士兵的抱怨第772章 心態第958章 巴拉圭第1146章 趁虛而入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還在審覈……第166章 招聘廣告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1076章 南洋勸業會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990章 敲骨吸髓第96章 西北悲歌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965章 德國人的震撼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457章 插旗佔地第451章 人口(續)第175章 村落選址第1175章 登陸三馬林達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295章 巴拉諾夫大使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767章 佔領安哥拉第545章 孤兒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1306章 美國參戰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015章 市場第1189章 邀請第658章 方針第1205章 工業依賴第1201章 經濟體制優勢第937章 戰爭倒計時第2章 恩斯特的改變第756章 紡織業危機第100章 近海防禦系統第407章 軍事改革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71章 海底電纜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964章第581章 “火車頭”第924章 海洋第1337章 麥哲倫海峽第569章 以下犯上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1262章 慫恿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10章 數據第196章 鐵路第1138章 對德殖民地處理第1209章 世界第四海軍第1347章 危機意識第801章 恭賀第253章 維森堡戰役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827章 種植園改農場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1230章 水權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575章 達成共識第922章 大開殺戒第1010章 海軍發展第366章 “禮尚往來”第722章 人員再培訓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915章 西海岸的戰略價值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850章 移民第811章 送行第324章 珠海通商區第798章 東非氣象局第153章 送酒第1361章 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