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東非糧倉

第817章 東非糧倉

每年對農業情況及時更新是東非政府的重要工作,因爲農業東非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東非農業尚未定型,每年都會發生不斷增加,所以必須要及時更新數據。

恩斯特說道:“如今戰爭結束,接下來東非發展的重心一定是要重回經濟方面的,而農業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解決安全危機後,維持東非農業穩定有序發展是各個農業部門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農業是東非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之一,而接下來東非要發展工業就勢必要從農業中獲得更多的資金和原材料。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加大農業增產,加大農產品出口,至於引起國際糧食,農業原材料等價格下跌,那不是東非優先考慮的問題。

就像遠東帝國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全力發展廉價勞動力工廠,其實完全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你連最基礎的勞動力密集型工業都不幹,國外有的是人幹,他們的人力成本更便宜。

而一但錯過機會,歐美產業轉移就會向印度,非洲等地區轉移,再不濟美國也可以向南美和中東轉移。

和二十一世紀大爲不同,十九世紀農業依舊是大多數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樣是非殖民國家原始資本積累的唯一渠道。

所以東非經濟發展勢必要從農業中抽血,而東非前二十多年在農業上下的苦功實際上就是培養自己國內的造血能力。

當然,東非也有其他收入來源,其中礦產資源和農業同等重要,尤其是東非的貴金屬資源,也就是金礦開採。

但是這主要是作爲東非經濟發展的補充,如果一直靠賣礦作爲主要收入來源,那東非的結局也無非就是前世那些資源型國家。

恩斯特的首要目標還是保證東非國民“動”起來,維持他們的生產效率,剝奪剩餘生產價值,從而保證整個國家的社會氛圍有序發展。

所以東非人缺乏像美國那樣數以萬計的“財富神話”,但是能更加集中國家力量主導產業發展,至於國家富裕和個人富裕的區別,在恩斯特看來,東非人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因爲東非作爲君主之國家,國家富裕並不意味着恩斯特富裕,這些錢主要還是由東非政府主導,並且全數投入國家經濟運作中去。

恩斯特自己都沒有從國家資金中爲黑興根王室撈錢,這就是最大的表率,當然背靠黑興根財團,黑興根王室依舊富可敵國,不過黑興根財團的規模已經完全不能和東非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集合體相比。

……

大湖區。

在恩斯特算計着家底的時候,康斯坦丁第三次來到大湖區巡察,自從康斯坦丁卸下重任之後,最喜歡的就是在東非四處溜達,同時對地方政府進行考察和訓話。

“大湖就是我們東非高原上的海,把大湖流域的水利建設好,是整個大湖流域的百年大計。”康斯坦丁看着一片生機盎然的農田說道。

風車在微風中慢悠悠的轉動,吱吱呀呀,引導着湖水向岸上流動,隨後從鐵管流向水槽,注入引水渠,澆灌着岸邊的土地。

如今大湖區各項農業設施更加完善,田地井然有序,河道阡陌縱橫交錯,屋舍儼然,農人和牲畜在田間地頭遊走,一副“魚米之鄉”的盛景。

西大湖省官員格萊姆向康斯坦丁保證道:“水利工程建設一直是我們西大湖省的重點發展方向,在過去十年裡西大湖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大多由水利工程建設作爲保障。”

實際上作爲一個農業大省,西大湖省政府也只能多在農業上下功夫,因爲東非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部地區,而深居內陸的西大湖省連機會都沒有。

當然,西大湖省的資源天賦並不全差,有發展工業的能力,但是和中南部省份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

不過西大湖省的金礦開採確是東非排名第一的,大湖區周邊是東非重要的金礦分佈地帶,所以大湖區兩個省都是當前東非主要的黃金產區。

不過黃金生產由東非重要政府直接委派機構垂直管理,西大湖省從中反而得不到什麼好處。

“在整個八十年代,我們省精細化治理境內河流流域17萬平方公里,新開闢耕地4350餘萬畝,修築河堤2923公里,疏浚修整河道3451公里,建設水閘5487處,挖掘人工河渠三萬公里,大中小型水庫586座,糧食產量比七十年代提高了三倍。”格萊姆自豪的敘述着西大湖省的建設成就。

而康斯坦丁對這些也十分感興趣,他說道:“能夠在十年裡取得這樣的建設成就,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幾個這樣的國家,你們的工作乾的不錯。”

其實19世紀任何一個前世有名的列強都發展的不錯,但是他們的發展路徑和東非不一樣,東非處處都體現着大政府的風格,事事都由政府推動和主導,類似的還有德國。

而反面例子就是美國,美國實際每年上發展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誇張,但是美國經濟數據分散,民間經濟和地方勢力發揮主導力量。

就比如水利建設方面,東非注重大範圍規劃,協調區域發展,而美國每個州則是各自發展,偶爾會由中央政府協調跨區域性工程建設,所以只要彙總美國的數據絲毫不輸任何國家。

美國中央政府在國家經濟中的勢弱,也就意味着其經濟數據並不容易直觀體現出來,反而是東非政府對東非全國發展瞭如指掌。

格萊姆繼續說道:“現在整個西大湖區耕地面積達到了2.05億多畝,位列全國第二,僅次於北大湖省。”

到1890年,東非共開闢耕地18億多畝,僅大湖區周邊省份就達到了9億畝,佔據了東非耕地面積的一半,糧食作物產量更是突破全國三分之二規模。

當然,大湖區周邊省份是比較寬泛的範圍,就比如南部的高原省,幾乎就是後世坦桑尼亞的主體,面積相當大,而北面的北大湖省也就是前世烏干達耕地面積也十分可觀。

而且該區域主要以糧食作物爲主,所以大湖區周邊是名副其實的“東非糧倉”,小麥和水稻產量位居全國首位。

其次纔是沿海平原地帶,沿海平原地帶面積不小,但是這些年來農業主要轉向經濟作物種植,爲東部城市提供生產原材料或者直接參與對外貿易爲主。

而其他區域像中部,南部,西北(索馬里),北部耕地規模都太小,還不能和東非傳統三大糧食生產基地相比較。

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360章 安排第878章 無線電第974章 方隊組成第564章 貴人第964章第594章 矛盾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991章 抵達第963章 合作想法第487章 太特城第347章 開飯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1286章 心生傲慢第772章 心態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146章 農業研究所第884章 深入合作第1288章 東法會晤第298章 香蕉園第397章 普魯士在下一盤大棋第284章 連環計第913章 外國資本第904章 卡賓達第772章 心態第1041章 新農業第217章 恩斯特的小算盤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704章 底氣第1161章 帶毒的誘餌第562章 世界列強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381章 國禮第870章 前期工作第238章 三把“刀”第936章 軍售第554章 背後的東猶之爭第1184章 通吃第945章 空軍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351章 士兵的“奮鬥”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142章 莫斯塔爾議會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450章 人口危機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458章 太平洋“明珠”第1102章 備戰第694章 訛詐第219章 關係戶的重要性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618章 良知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821章 裁軍第975章 外交風雲第1081章 消耗第996章 西部人口預期第508章 經濟制裁第90章 新行政區劃(彩蛋章地圖供參考)第403章 撤資第364章 燃燒第268章 “愛國者”牛肉土豆罐頭第386章 兵臨城下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333章 三角聯盟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844章 魯道夫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228章 內陸水運貝爾港第215章 交涉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1060章 積極外交政策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236章 “羅馬”之謀。第625章 第三百一十六德雷達瓦市想法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233章 又水一章(勿訂)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