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一章 刀耕火種

關於明末小冰期和南北朝小冰期的事情,黃小剛只是粗略聽聞過有這麼一個事情,但他又不是搞氣象研究的,自然知道得不多,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研究這個。

實際上,在華夏的歷史上,類似的小冰期一共發生了六次,並且長短時間各自不同,分別是周穆王二年(前1000年)至東周平王東遷時(前770年);西漢成帝建使四年(前29年)起,經東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期間經歷多次小規模的冰期;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至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而從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光緒六年(1880年)這五百餘年之間,更是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小冰期,而後人總結明朝之所以亡國,主要還是因爲在英宗和神宗(1458-1600年)主政期間連續遭遇兩次較爲嚴重的小冰期,最終曾經同時代地上最強的大明帝國這也才轟然倒塌。

由於蘆山大雪,修路什麼的肯定搞不了,加上前幾日突擊建的簡易工棚在防寒保暖方面肯定比不得帶地暖的暖房,便也只能暫時把人都撤入洞中。

當然,下雪天也是天閒人不閒,黃小剛便也乾脆藉着這個機會對洞穴進行清理和拓展。

經過一連幾天的勘探,黃小剛倒也搞清楚了這蘆山的山中洞穴,應該是一處遠古時代就自然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整個洞穴應該是一個體量非常龐大的地下溶洞羣,只是不知道從什麼時代起,流經洞中的地下暗河突然改了道,纔有瞭如今這般情況。

根據黃小剛的勘探,倒也能判定先代呂氏族人應該是先發現的後山洞穴,後來才勘定了前山的方向和方位,然後以人工的方式開鑿出的通道將之連接。

在洞室方面,呂氏先人一共選擇了一特大、三大和四小共八間洞室來活動,而這八間洞室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們的位置都處在整個洞穴羣的地下水線之上。

當然了,呂氏的先祖在工程學方面顯然有着一定的造詣,也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居然在秦漢時代就能測算山體的走勢和判斷溶洞底下水線的高度,甚至還開鑿了一些暗渠和通風的孔洞來保持洞室的乾燥,還有斷龍石的設計也把槓桿原理運用得十分出色,這些都是叫人歎爲觀止東西,黃小剛也不能一言蔽之無用。

最後經過測算,想要把洞穴改造成冶金工場的話,只有目前用作糧庫的特大洞室較爲合用,這間洞室長寬差不多都是四十乘三十米,高度平均有十米,最高處的洞頂距離地面差不多十五米,並且在洞頂各處開有煙道九眼,並且煙道上還設有簡易的閥門,一旦全部開啓,換氣的速度以黃小剛的粗略估算,最多兩個小時就能將洞室內的空氣全部更換一新。

然後就是四個小洞室中,一個書庫一個兵器庫,眼下看起來沒有動的必要,其餘三個大型洞室和兩個小型洞室則可以有針對性的改造成生活和休閒的區域。

最後,黃小剛決定先期僅將三個大型洞室改造爲一箇中心區(一進門的大洞室)和兩個生活區,另外兩個小洞室一個作爲餐廚區(用作食物存儲加工配給)、一個作爲清潔區(清潔盥洗排泄),目前不再另闢洞室或更改現有的洞穴結構,等以後有必要了再進行二期改造。

至於改造的先後順序,黃小剛倒也從務實出發,將就手中現有的材料,先在餐廚區打出導熱竈和預熱池,然後用竹管道將預熱池與清潔區的蓄水池連接,便也解決了吃飯和洗澡的問題,順帶還搞了一個旱廁系統,不再學着以前呂家人避難時的樣子,把排泄物都衝入地下暗河中去。

然後兩個生活區的洞室雖然都不大,一個開間約在十八米乘十二米,另一個約在十六米乘十四米,但洞頂的高度卻都有十米左右,於是黃小剛採用立柱結構將其分割爲三層,每層的層高平均三米五,一下子就把實用面積增加了兩倍還多,以平均每個四平米一張雙層牀的容積率測算,一個洞室至少可以安置下三百人左右。

當然了,這還只是一期的規劃,後期還可以根據需要開鑿和改造更多的洞穴來拓展。

就這麼着,按照這個規劃,在外面下着鵝毛大雪的同時,黃小剛領着人在洞中打竈、砌池、立柱,順帶還用後山的毛竹打製牀凳桌椅,熱火朝天的幹得起勁。

結果一場大雪從大業十年的臘月三十下到了正月初八,又從正月初八等化雪等到了正月十八,剛剛覺得雪水終於散盡,終於可以重新上馬修路工程的時候,又是一場鵝毛大雪不約而至。

到了這時,黃小剛也纔算是明白了,這隋末的冰期並不是結束了,而是特麼四季的氣候往後推了,若以落雪作爲入冬的標識,那麼眼下就是本該初冬下的雪被挪後到了春初,這可就爲難人了!

還好,也不說呂氏洞穴裡本來存糧就足,加上黃小剛他們來的時候工具也待得足夠,燃料倒也不缺,連番大雪到也不會餓着肚子,只是整日不見綠菜和蛋白類食物,叫人有些心發慌罷了。

實在無聊了,黃小剛拿着從糧庫裡翻出的陳年黃豆和綠豆發起了豆芽,藉着預熱池的溫度倒也一舉成功,也才知道在如今的大隋,還沒人聽說過可以在冬天發芽菜的。

順帶着,黃小剛蛋疼的問了問呂家村人往年都是如何春播的,結果村人便跑去村中的廢墟尋來了許多石犁、石耜(SI,翻土農具“耒耜”的下端,形狀像今的鐵鍬和鏵)的殘骸,然後告訴黃小剛他們一般是用人力牽引,以石犁、石耜來翻土,然後抱着一罐麥種往土中灑就行了。

至於什麼起壟、保墒、育苗、中耕之類的耕作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完完全全算是純天然的刀耕火種!

這小麥的育苗方法舅侄倆雖然不懂,但卻知道發小麥苗和發豆芽是一個原理,而且見呂家村人如今居然還用石犁、石耜來耕田也是無法描述了,便只能緊急將何春徵調了過來。

何春一來,黃小剛便領他去了兵器庫,指着堆在角落裡的十多箱前朝銅錢道:“你是銅匠對吧?是時候展現你真正的技術了,你給我把這些銅錢全都熔了,我有用處!”

第一百八十章 備戰第六百六五章 王子第二十八章 安頓第二百五十章 回暖第五百九四章 元帥之敵第五百九三章 煮茶問對第五十一章 高光時刻第七百六三章 突襲第一百零十二章 好事雙來第六百三七章 微縮成人第二百四五章 房喬第二百三五章 蹊蹺第七百二三章 鬧事第五十章 無須猶豫第四百四五章 基建膠州第四十五章 裝備設計第九十章 散花天女第一百二三章 所在蜂起第一百六三章 約法第六百七九章 少年第七百六一章 警訊第五百十四章 驅虎吞狼卷一 稚鳳初鳴 第一章 雙魚玉佩第六百八三章 窮鬼第四百四三章 君主立憲第一百八一章 萬金第七百十二章 不公第四百六四章 衆矢之的第四百十一章 一念之間第七百四四章 鼓譟第六百五七章 添花錦上第二百九一章 輕取奢卑城第五章 賊兵來了第四百四五章 基建膠州第六百四三章 遷徙預演第六百十一章 防守反擊第四百六八章 瞠目結舌第一百八五章 坐商第三百六九章 五軍之戰第二百三六章 陽謀第七百五九章 探視第一百四七章 例會第六百十二章 雁門關前第一百七一章 定策第七百四八章 安排第二百八四章 旅順港第二百五四章 急戰第二百八三章 登陸第二百五六章 火龍第二百六八章 司兵第四百二二章 合作共贏第七十三章 邀鬥第六百零五章 一步到位第四百七七章 難下江南第六百九六章 年節第六百五三章 宇文蓮生第一百四十章 大日子 【卷一終】第六百六四章 墨者第六百十三章 腦洞大開第三百六八章 妄拒天軍第六百九六章 年節第三百三五章 乘勝追擊第八十四章 流血不流淚第二百二七章 軍務第七百六三章 突襲第六百二四章 接踵而至第六百四九章 一計不成第六百八六章 試飛第一百五六章 意外第六百六六章 鉅子第三百零五章 推演第一百九九章 奈何第一百六七章 規劃第四百三八章 世民獻策第四百七五章 別有隱情第四百八五章 通船之好第六百四八章 蕭後召見第六百七十章 安排第六百五四章 頂層設計第六百六八章 模型第六百九十章 幣制第五百四八章 人外有人第七百零二章 貴賤第七百十七章 選擇第一百七三章 巧了第五百二四章 弄舞娛情第四百六一章 合情合理第三百五九章 計劃不足第七百五七章 豬蹄第一百七十章 詐供第一百零十七章 呂氏春秋第一百六五章 募兵第六百九六章 年節第六百八八章 發餉第五百零九章 一雙渣男第六百二四章 接踵而至第六百二二章 十萬女軍第四百九六章 不值一提第三百六五章 準備攻城第一百三一章 化工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