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雖然找到了突破的口徑,但是另一邊,據守蜈蚣關,進退兩難的王文華,此時卻要面對非常尷尬的局面,如他所想的那樣,在蔡鍔得到了他的訊息之後,認可並且同意了他的想法,但是卻告訴他,如果需要其他護國軍部隊的協同的話,那麼他就自己去聯繫就好了,只要在不影響大局勢的情況下,那麼很多事情就是不需要向他詢問申請的。
這樣的回答看似給了王文華極大的信任,可是實際上這就等同於沒有任何結論的廢話一樣,因爲什麼叫做“不影響大局勢的情況下”那?這是一個非常籠統且異常沒有核心的回答,所以雖然看起來,這是蔡鍔對於王文華的信任,可是實際上,這不過就是蔡鍔的一種推脫的方式罷了,當然了,或許這樣的理解不夠準確,但是絕不會是錯誤的理解,畢竟王文華也是從底層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所以他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是非常的能夠理解的,擁兵自重,私下勾結,稀釋上峰權力的事情,是經常出現的,也就是蔡鍔這般的回答,其實要是萬一蔡鍔直接應允他的話,並且給予他所能進到的最大的幫助的話,或許哦那個時候,王文華還真的就不幹輕易的接受那,畢竟,太容易得來的,哪怕是同心同德的情況下,都不會叫人受之安穩的。
所以現在王文華要做的就是先向戴戡發電,向他借來熊其勳的一部護國軍,亦或者是熊其勳的部分護國軍,不然的話,就算是讓他與劉雲峰交流,他也是沒有底氣的,畢竟現在他手中所掌控的軍隊雖然在質量上能夠與北洋軍抗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超過北洋軍一些,但是在軍隊的數量上,以及武器裝備,彈藥儲備上,卻是毫無優勢的,其實情況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
最開始的時候,阻擊護國軍的北洋軍,實際上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護國軍的裝備先進,同時也無法達到某一些特定情況下護國軍所擁有的強力火力的,之前就說過,護國軍的前身,也就是當護國軍還沒有組建,還處在滇軍的時候,滇軍的武器裝備就是優先於全國軍隊裝備的,因爲滇軍的武器裝備不是一個人,一代人積攢下來的,雖然這是一個還需要拿着國家八十萬每年補助的窮地方,但是多少代官員的經營之下,胡國軍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艱難的做到了領先全國軍隊水平線的,當然了,這不能表示什麼,但是依舊能夠從中看到一些端倪。
而後但滇軍改編成爲護國軍之後,他們雖然人數較少,而且糧餉不足,但是憑藉着武器裝備的優勢,在討袁的初期,還是做到了優勢的,但是這樣的優勢,數日昂你給護國軍帶來了勝利,但是這樣的勝利都是暫時的,因爲雖然北洋軍在全員武器裝備的配置上不一定能夠與護國軍的武器裝備的平均值持平,但是奈何現在的情況是,少部分的北洋軍專門針對護國軍展開阻擊,戰鬥,所以也就是說,北洋軍的平均武器值雖然無法與護國軍持平,但是如果統帥者將全國上下,優良的武器中的部分調集過來,然後武裝其這一部分專門用於穩定局勢,討伐護國軍的北洋軍的話,那麼僅此部的武器裝備,想要與護國軍相互持平,這是非常簡單的,而曹錕,作爲北洋軍對護國軍作戰的最高指揮官。
他就是這樣做到,在他得知了護國軍佔有武器的優勢之後,他便積極的與袁世凱以及北洋軍械局,同時臨近各省態度尚不明確的將軍們聯繫,溝通,希望更能夠將更爲先進的武器調到前線來,武裝第一線作戰的北洋軍,一次來打壓護國軍的氣焰,結果是明確的,曹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在最短的時間內,袁世凱召集能吏幹才,將最好的武器裝備以最快的速度,運到了曹錕的前線。
說起來,雖然護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可是他們的彈藥儲備上卻是有着不可彌補的劣勢的, 所以說起來,即便是曹錕沒有將武器裝備調集到前線來,那麼只需要對峙一段時間之後,護國軍必然會捉襟見肘,因爲他們沒有大量的彈藥儲備,同時他們也沒有很好的後援,至於爲什麼沒有非常強力的後援嗎,這件事恐怕要歸結在唐繼堯的身上,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爲戰爭的總結必然是乙方的戰敗亦或者是長時間的對峙之後的和談,其他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所以說,即便是曹錕沒有將武器裝備調到前線來了,那麼時間一長的話,勝利應該也還是屬於北洋軍的,但是曹錕卻是這麼做了,將武器裝備調集了過來,將前線的北洋軍武裝起來了,所以由此看來,北洋軍的勝算應該是更大的。
但王文華唯一的優勢都被磨平之後,他想要憑藉着一些現實的問題去和劉雲峰交流,同時從他的手裡得到援軍的話,那麼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就是王文華部還存有優勢的情況下,他的想法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劉雲峰是直屬於蔡鍔與羅佩金的,那麼劉雲峰的部下自然也就等同於是直屬於蔡鍔與羅佩金的,所以如果說王文華是滇軍出身的話,或許他還能夠借來兵力,但是可惜,他是黔軍出身,同時又與黔地之前的最高統治者唐繼堯之間私交甚好,所以無論處於何種考慮,相比劉雲峰都不會借兵給他的,或者說是支持他的想法,那種短時間內,快速的,大規模的對零散地的佔領方針。
不過要澄清一點,就是雖然王文華與唐繼堯的私交甚好,但是那應該說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因爲一些事情,王文華與唐繼堯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了變化,就好像是唐繼堯與蔡鍔之間的關係發生轉變一樣,現在的王文華與唐繼堯,可以說的上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往來的,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私下裡。
其實說到這就有必要提一下王文華與唐繼堯之間關係轉變的原因,其實也沒什麼,事情還是從當年蔡鍔進京之後說起,那個時候,袁世凱高登大位,但是因爲一些緣故,所以他對於全國上下的將領官員們想的並不是那麼信任,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所以袁世凱選擇了帝王常用的招數,那就是名義上召你來到權利的中心,許諾說給你加官進爵,但是實際上,當你放棄了自己的所有的兵權以後,當你走入到北、京以後,那麼你的命運基本上就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掌握,名義上的升遷,實際的軟禁,其實這就是帝王權術的最常用的招式而已,但是不知道爲什麼早就已經不新鮮了的東西,卻還是每每都能夠達到預計的效果,即便是到後來會出現一些偏差,那麼基本上也都是相差無多的。
蔡鍔、張鳳翽,還有許許多多向他們這樣的將軍,官員,就是這樣的,雖然他們中間只有少部分人,是真的爲了權與利而跳入到這個全套的,實際上他們更多的人,在明白原委的情況下,還會毅然決然的這麼做,實際上不過就是爲了保命罷了,比如蔡鍔,比如張鳳翽。
蔡鍔被袁世凱召集進京之前,他官居雲南都督,統挾整個雲南的軍政大權,也會只能是因爲如此,他得到了一個“雲南王”的稱號;蔡鍔,也就是整個雲南政、治與軍事系統的核心,當他離開雲南走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之後,那麼也就相當於一下子將和整個個雲南的真正核心給挖了出來,這樣一來的話,也就等同於,暫時性的將雲南的局勢擱置在了自生自滅之地,當然了,這也並不準確,而且實際意義上來看,也不單單是這麼淺顯的,但是無論如何,如果蔡鍔離開雲南之後,再沒有合適的,新的領導者來到雲南主掌軍政大權的情況下,那麼雲南也就相當於所謂的“三不管”任由自生自滅的情況了。
袁世凱當時雖然費勁了周折,才把握了蔡鍔的秉性,從而使得他順利的離開雲南,前往北、京,但是實際上袁世凱那個時候一心只是想要集權,所以他並沒有考慮到雲南的局勢,以及暫時性的,能夠安穩接替蔡鍔位置的人,說起來,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至少從軍、政二字上來看,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那就是蔡鍔到京之後,聽聞了這件事,便主動地要求袁世凱罷免自己雲南都督的位置,理由是自己身在北、京,已然無法顧及到雲南的大事小情,所以如果自己還是掛着雲南都督的頭銜的話,那麼第一是名不正而言不順,其二也是對雲南全省百姓的不負責任,都知道雲南是一個困難的地方,所以那裡每一天都會有非常多的事務需要處理,積壓的話,恐怕會非常的麻煩,所以蔡鍔等同於是自己辭去了雲南都督的位置,當然了,這也可以看出蔡鍔這個人的智慧,懂得如何的保護自己,同時也展現了他過人的情商。
其實也正是因爲如此,蔡鍔在京的時候,袁世凱纔會對他如此禮遇,而且他這個人怎麼說那,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說句不好聽的吧,蔡鍔在處理事情上,就好像是一條泥鰍那樣,滑不留手的,再加上他自身的名譽威望與能力,以及蔣百里、楊度,甚至於包括袁克定這樣的朋友,這樣的同窗的擡舉,所以他在北、京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但是也算是如魚得水,至少生活上還是非常不錯的。
而就在袁世凱糾結於到底要爲人何人暫時督署雲南事務的時候,蔡鍔再一次展現了他過人的情商,雖然袁世凱現在說,是委任其他人暫時性的督署雲南,但是有誰不知道,這個所謂的“暫時”不過就是一個幌子罷了,現在任何人接替了蔡鍔的位置,那麼就無異於真正的接受了雲南已經雲南的所有權利,軍政大權必然完全的掌握在那個人的手裡,而且袁世凱其實也早已打算好,一旦他決定了讓什麼人督署雲南的話,那麼一旦蔡鍔在北、京得到了“適合”自己的職位之後,那麼雲南的所有權利,肯定不會再轉接他人之手,任何人暫時的督署雲南,就麼就一定能夠自然而然的成爲雲南名正言順的領袖。
雲南對於蔡鍔來說,這不單單是他的發跡地,同時也有着非常不同尋常的意義的,試想一下,如果換了任何人,不要說是不動聲色了,就是去略作阻攔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是蔡鍔非但沒有如此,反而還積極的遭到袁世凱,爲其排憂解難;當袁世凱一時還不能決定到底委任何人督署雲南的時候,他主動的給予了袁世凱一個非常合理,而且異常適當的建議。蔡鍔推薦貴州都督唐繼堯出任雲南代理都督的職位,同時他還保證,沒有什麼人能夠比唐繼堯做得更好了,因爲唐繼堯對於滇軍來說,不是陌生人,而且還在軍隊中存有一定的威望,同時在這樣的提一下。
蔡鍔還間接的提示袁世凱,即便是要委任唐繼堯暫時出任雲南都督,那麼也不要一下子就解除他在貴州的兵權,雲貴兩地相連,而且雲南地界還接連外域,所以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麻煩,而之所以提示袁世凱不要暫時性的接觸唐繼堯在貴州的兵權,就是爲了萬一出現了什麼突發狀況的話,那麼唐繼堯還有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鎮壓、安撫的資格以及能力。
按道理說,蔡鍔是不應該這樣做的,這無異於將自己所有的依靠全部的交給了別人,雖然唐繼堯是他的結拜兄弟,但是這也不能表示唐繼堯不會背叛他,而且他現在身在北、京,其實掌有遠地雄兵對於他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蔡鍔沒有這樣做,他反其道而行之,看起來他是在想袁世凱表示衷心,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在想唐繼堯買好,當然了,這樣的行爲肯定是瞞不過袁世凱的,所以袁世凱其實是知道蔡鍔的用心的,如果蔡鍔那個時候故意的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亦或者是辯解的話,或許他早就已經死了。
將自己的權利拿出來,買好別人,買好自己的上司,這不算是能耐,或者說不算是難的的本事,因爲一些在上層遊歷慣了的人,在一定的時刻或許哦都能做的出來,但是真正值得稱讚的就是,蔡鍔之後的行爲,他向袁世凱表明裡,自己這麼做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袁世凱和唐繼堯都能念着自己的好,然後在適時的時候,給予自己幫助亦或者是提攜。
把事情做在明處,同時還讓“收益”的雙方都能夠接受自己這個中專者的觀念想法,這就是非常難以做到的,而蔡鍔做到了,這不得不說他的經驗豐富,以及有着準確的待人的方式與定位,同時,這也與他的情商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聰明也好,愚笨也罷,這或許是他們成功快與慢的區分點,但是這絕不是將他們徹底隔斷在成功與失敗雙發的擋路石。
一個人的情商其實比之聰明愚鈍更爲重要,因爲聰明愚笨,是對事物的接受上,理解上,這些都是比較系統化的東西,即便是非常愚笨的人,也能夠在長時間的重複下,得到真正的核心,但是情商這個東西,關係到的是人際交往,也即是所謂的人脈網,以及人脈的經營,甚至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因爲無法好好地遊弋於各方之間的話,那麼也就等於距離死亡不是那麼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