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抑配車票

看着衆人期待的眼神,杜中宵道:“其實前些日子我就說過,你們這些多田多地的員外,沒有了莊客之後,便就無法技撐。那麼多地,靠着自己怎麼種得過來?朝廷稅賦無論如何是要交的,只有一途,便是把手中的地賣掉。現在棗陽縣能買這麼多地的,只有營田務。說清楚,營田務是不想買這些地的,外面的閒地到處都是,又有人手,開出來多麼方便,何必花錢買其他的地?但爲你們着想,必須留着這樣一條路。你們賣了地之後,可以買房產,做些小生意,賺到的錢強似以前。”

阮得功高聲道:“官人雖然說的在理,但我們這些,幾代務農,哪裡做得來生意?”

杜中宵道:“只要手中有錢,生意有什麼難做?無非僱幾個靠得住的主管,替你們經營就是。營田務所在的這個地方,有數千人戶,離襄州區不過六十里。將來必然人口輻湊,繁華異常。你們早早在這裡買些田產,或做客棧貨場,或販運棗陽縣的土產,都是一條出路。我告訴你們,今年冬天,火車就要通到襄州了。到了那個時候,從襄州到開封府不過一日一夜,隨便運什麼都能賺錢。”

聽了這話,阮得功和一衆員外大笑:“官人說笑,開封府遠在千里之外,怎能一日一夜到達?再者說了,那裡是京城,天下間第一繁華所在,無所不有,我們這種窮鄉僻壤又有什麼好物賣到那裡?”

杜中宵道:“能賣到京城的土產實在太多了。柑桔、鮮藕、菱角,諸般水產,都是那裡缺的。”

一衆員外連連搖頭,根本不信。京城那麼繁華的地方,還會缺這些東西?

杜中宵無奈,對衆人道:“路我指給你們了,怎麼走自家思量。你們若是有閒的,可以到唐州,去坐火車到葉縣鐵監,看一看那裡。一年多前,那裡也是荒無人煙的所在,現在多麼繁華!他們做什麼生意賺錢,有心的可以學一學。不過,再有人阻攔莊客,惹起事端,縣裡必要嚴懲!”

阮得功與一衆員外稱諾,小聲議論,並不怎麼信杜中宵的話。他們今日來的目的,爲的就是秋後的稻穀,至於以後,大家還沒有想那麼遠。

一般的地方,再是發達,縱然地廣人稀,也有兩三成的客戶,並不會全變成自耕農爲主的主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有人失去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棗陽這裡,大戶們一下斷了根本,連自己的田地都保不住,是因爲營田務掘了他們的根,被降維打擊了。

地廣人稀,土地不缺,而且又是產耕牛的地方,農業生產資料主要就是農具。沒有農具,土地根本開墾不出來。而且缺乏基礎設施,沒有道路,沒有塘壩堤堰,無法種水稻。營田務有大量鐵監提供的優質新式農具,有營田務提供的優良種子,這些全部都不是問題。

十年二十年後,這裡還會出現地主,出現租戶僱家。不過那個時候,生產力已經開翻地覆了。

見一衆員外對杜中宵千恩萬謝,史員外只覺得怒氣又氣炸自己胸膛。平日裡稱兄道弟,大家好得一個人似的,沒想到遇到事情,就這麼輕輕鬆鬆被人賣了。

阮得功示意幾個力氣大的人,把史員外拉着,謝了杜中宵,一起離去。

看着衆人離去,婁知縣道:“謝運判爲下官解了難題。這便就離去,儘快處置史大慶。杖責之後送回家裡,史員外再是不願,也只能接受衙門處置。”

說完,帶着自己隨從,跟在大戶們的後邊,急急回了縣衙。

見一衆人不用多少時間,便就走得精光,馬遵苦笑道:“還想讓這些人買些車票,卻沒想到,他們連生意都不想做。這些鄉下財主員外,目光着實短淺得很。”

杜中宵道:“這些人數代以來,都是從田裡賺錢吃飯,一時適應不來,也是常事。過些日子,他們見識了外面世界,自會是另一種想法。不過,那個時候就沒有這樣好機會了。發判,我們後面說話。”

兩人到了後衙,杜中宵吩咐在大枇杷樹下,放了桌椅,自己與馬遵飲茶。

上了茶來,杜中宵道:“發判,剛纔我思量,修鐵路的錢,還是要着落在發運司的身上。”

馬遵聽了急忙問道:“此話怎講?發運司手裡貨物不少,現錢卻是不多。”

杜中宵道:“發判,除了錢糧,發運司掌管的禁榷之物,最多的是什麼?茶和鹽啊。這一帶包括荊湖,都是運茶葉到京城,運解鹽回來,是也不是?”

馬遵點了點頭:“不錯,荊湖路食的都是解鹽。一向是由茶商運茶到北地,換鹽回來。”

杜中宵道:“若說有錢,還有什麼人比這些茶鹽商人有錢?前幾年西北戰事不斷,商人入中,他們乘機虛估,不知道賺了多少錢財。千里販運,以前朝廷難以管控茶鹽人行蹤,茶利多有遺漏。雖然朝廷多次變更茶法,然不幾年,茶利又盡爲商賈所得,朝廷無利。有了鐵路,可以讓茶鹽商人必須從鐵路販茶到北地。茶法大大簡化,而朝廷不遺其利。商人省了長途跋涉之苦,節省了路費。這些茶商,都歸發運司管着,賣票給他們,難道還會不買?需要多少錢,賣給他們多少年的票的就是。販鹽商人,也可類此。”

馬遵想了想,道:“運判此法倒是可行,不過難逃抑配之嫌。本是一件好事,又辦得壞了。”

杜中宵笑道:“發判切莫這樣想。現在鐵路未通,百姓多不知其好處,票難賣。等到天下都看到了好處,商賈雲集襄州,一票難求的時候,抑配出去的票說不定奇貨可居呢。”

襄州一帶屬於淮南茶場的範圍,離着不遠的信陽軍是重要產區。除此之外,南邊的洞庭湖地區也是重要的茶產地。從這裡運茶到北地,運解鹽回來,這兩樣最重要的禁榷物資正好成爲南北貿易的大宗。

茶商、鹽商,向來不缺家財萬貫的人。不過宋朝官買官賣,不如明清時期那麼亮眼。官賣的目的不是爲了方便,而是爲了朝廷獨得茶鹽之利,沒有藏富於民的說法。茶稅鹽稅少了,是遺利民間,朝廷所不允許的。近幾十年來,茶法一變再變,就是因爲茶稅減少。

雖然有官引,要求茶商沿固定路線運茶,沿路設了許多巡檢,還是難於控制。如果固定由鐵路線運輸,減少走私無疑方便許多。鐵路運輸,確實能夠大幅降低運費,只要定價合理,商人還是歡迎的。

向社會散賣車票,終究難做。大多數人還沒有看見鐵路的好處,讓他們自願購買車票,只怕並不容易。那就用最簡單的辦法,攤派到茶鹽商人的頭上去。還可以與茶鹽商人的資格綁定,賣上十年八年也不打緊。先把鐵路建起來,以後的事情以後慢慢解決。

這自然有抑配之嫌,不過由發運司抑配給茶鹽商人,而不是抑配給百姓,影響太小。被抑配的都是大商人,沒有刻剝百姓,朝廷也易於接受。

第92章 舊人去向第183章 針鋒相對第93章 恩威並施第259章 劉淮在此第67章 帶你看炮第91章 攜手致富第110章 變出來的錢第84章 生活問題第136章 初戰第54章 同病相憐第177章 早做準備第52章 建節第138章 提前賣票第136章 學校第68章 反攻第189章 行文有司第13章 殺良冒功第4章 三項任務第42章 債券第46章 人心惶惶第142章 迷惑行爲第117章 無路可逃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47章 前路艱難第16章 毛遂自薦第14章 去葉縣第65章 生事第187章 關鍵一戰第94章 武都第21章 練兵第45章 各有前程第198章 內部複雜第117章 苦寒之地第96章 歸順第68章 審明紀律第68章 別出心裁第59章 大變革時代第138章 查糧第54章 崇政殿演武第193章 進軍于闐第70章 試探第261章 戰機不能失第89章 各有側重第181章 焉耆第88章 入幽州第27章 善後第66章 三州賣酒第66章 力求全殲第120章 委以重任第132章 一年大勢第19章 走訪民間第59章 巧遇第27章 再留無益第30章 京西營田第248章 北上第89章 賺錢第一第194章 南下人口第116章 好時機第50章 烈酒如火第59章 重騎立功第4章 包龍圖第82章 亂起第70章 知識是財富第123章 新家第151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33章 兩件大事第197章 鴉兒看第255章 殺人滅口第125章 規劃第82章 鍊鋼第8章 約期舉事第13章 躲藏第141章 傳言第27章 回城第75章 一潰千里第17章 出戰第56章 一碗麪而已第51章 大敗第244章 緊急進京第65章 生事第131章 邊打邊談第54章 同病相憐第47章 有賞有罰第63章 獵物第126章 行會第107章 商機第68章 有好酒第4章 三項任務第43章 舊人相見第94章 誰不缺油?第77章 無可奈何第79章 破幽州第111章 石州第207章 慶賀第18章 互相推諉第39章 前線第119章 使節第171章 快刀斬亂麻第135章 要爲民着想第57章 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