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是真相嗎

見到這些陳浩也不再多想,吩咐衆人按照指令行事。只待第二日將案件澄清,他也就可以了卻太和縣最後一樁心事,輕輕鬆鬆的入河西上任。

第二日清晨城裡的百姓便早早的來到了縣衙門口,因爲衆人皆知陳浩今日要替劉婉茹翻案。對於陳浩的種種事蹟,太和縣的百姓皆是口能成誦,因此對於今日陳浩破案很是期待。此刻公堂之上一片寂靜,兩班衙役分班列隊站立兩旁。

王百川居於中堂一拍驚堂木冷喝一聲,令衙役將犯人劉婉茹帶上公堂。待劉婉茹吐着腳鐐,一臉憔悴的跪於公堂後,陳浩便率先從旁聽席上起身,繼而沉聲道:“堂下孫劉氏,今日陳某受你父之所託,前來爲你辯護伸冤。故此一會若有所詢問,切不可有所隱瞞!”

“是!”

劉婉茹甚是感激的看了陳浩一眼,這才溫婉地點頭稱是。對於今日陳浩能夠出手相助,劉婉茹的心中卻是患得患失。當年若不是受到威脅不得已提供僞證誣陷陳浩,或許今日她已經與陳浩共諧連理。然而世事如棋百般曲折,讓她最終與陳浩失之交臂。

如今陳浩能夠不計前嫌的出面替她伸冤,這已經讓她十分的滿足。雖然心中帶有些許情愫依舊存在,但是她知道她已經配不上陳浩。因爲如今的她已經爲人妻又將要爲人母。

見陳浩已然吩咐完畢,於是王百川一拍驚堂木,又傳召了人證張振上堂。這一刻衆人知道審理案情馬上開始,於是皆是屏住呼吸仔細聆聽。這時來到堂中向王百川拱了拱手道:“大人,陳某身爲孫劉氏的訟師,此刻可否問話?”

陳浩向王百川行禮倒也合情合理,雖然陳浩有着翰林之身但是卻是無職之人。因此對於當地父母官行禮,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王百川一臉鄭重的沉聲道:“自然可以,然本官可要提醒於你,我大唐律例疏議中對訟師之人可是法不容情!”

陳浩聞聽此言也是極爲鄭重回應道:“多謝大人!”他當然知曉唐律疏議中“鬥訟律”,其中便有明文規定,凡事與人寫狀紙或是替其辯解之訟師者,若是與最終事實不符則處以笞杖五十。

隨後一轉身輕搖摺扇來到張振的身旁問道:“張振,你可否將當日情形再說上一次!”

張振神色緊張的說:“小的自幼未曾進過私塾不認識字,因此經常尋孫秀才幫忙代寫書信。當日小的本要尋孫秀才寫封書信,卻不想當小的推開大門,卻見到孫劉氏手中摸着帶血的匕首。起初小的雖是驚詫,但是也只當是秀才公家中今日開了葷,或許無刀可用便用上了匕首……”

說道此處張振想起之後的情形,不由得打了一個冷戰道:“隨後小的就進入院中,舉目一瞧這才發現孫秀才已經躺在血泊之中。而孫劉氏卻神色慌張的看着小的,小的當時三魂丟了七魄,連滾帶爬到了縣衙將此事稟明於父臺(縣令)大人!”

陳浩聽完之後點了點頭,然後朗盛道:“大人,從張振的口供之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其一孫科是如何死的並不清楚,其二孫家房內的真實情況張振也不得而知。然而如此一來又豈能妄言孫劉氏就一定是兇手?難道這其中就不能隱藏玄機?”

“可是小的的確看到孫劉氏手中拿着兇器,此事是千真萬確的!”張振見陳浩有意替劉婉茹開罪,於是便義正言辭給予辯駁。

張振的這一反擊,也讓衆多聽審的百姓深以爲然。對於此陳浩卻笑道:“諸位皆記住了張振的供詞,卻未曾記住孫劉氏的此前的辯護直言,似乎有些不太公平。陳某可是記得卷宗上有記載,當日孫劉氏從外面買菜回到家中,見孫科已然身中刀傷倒在血泊之中,於是驚恐之下跌倒在地,而很是湊巧的坐在了匕首上……

因此才讓同樣驚慌的張振誤認爲,是孫劉氏用匕首殺了孫科!諸位試想一下,一個就要做爲人母的婦人,又豈會讓孩子未出生就沒了爹?若真是孫劉氏所殺,六刀之下不說血濺五步,也定會濺起一身的血漬,爲何孫劉氏衣襟之上未有血漬?”

“此話雖有道理,然不過是疑犯的片面之詞做不得證供,陳訟師,除非你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此事,否則方纔所言也皆是無稽之談!”王百川秉公執法,絲毫不因二人的交情而有所偏袒。

陳浩微微一笑,繼而躬身道:“大人所言極是,陳某既然如此斷言自然有其道理。此刻陳某請郝捕頭帶上一人,還請大人恩准!”

“哦?嗯!如你所願!”王百川未曾想到陳浩當真有後招,這讓他內心卻是一喜。

不一會兒功夫便有人進入縣衙大堂,此人二十來歲身型健碩,一副虯髯的鬍子平添了幾分威武。待來人跪於公堂之後,王百川便問其姓名根源。

此人名爲劉鐵膽乃是城西劉鐵匠的兒子,劉鐵匠雖然是個鐵匠,但是對於細緻的手藝活也是極爲了得。對於打造金銀首飾之類的東西,劉鐵匠可謂是得心應手。這倒是讓人歎爲觀止,心道一個打鐵的竟然做起了金匠的活兒。非但如此,劉鐵匠的手藝遠遠超出了城裡的金匠,因此經常有不少人請求劉鐵匠給予打造首飾。

劉鐵膽跟隨父親學習打鐵十餘年,早已經練得一身好手藝。然而可惜的是,此人平日裡生性好賭不務正業。雖然不至於欺男霸女,但是也讓全城百姓敬而遠之。此刻對於陳浩傳喚劉鐵膽上堂,衆人表示很是疑惑不解。

王百川對此也是疑惑不解,於是便向陳浩詢問,這劉鐵膽與此案有何關聯。陳浩既然將劉鐵膽帶上公堂,自然就不會無的放矢,於是將在孫家查獲的線索與之一說。

昨夜陳浩發現孫科的桌案下有些許鐵屑,當時陳浩就懷疑是打鐵之人進過這間房。之所以如此斷定,是因爲在孫科的家中,只有孫科與劉婉茹二人生活。

一個是寒窗苦讀的秀才,又豈會弄得一身鐵屑?讀書人皆是一番腐儒傲骨,連庖廚都可以遠離自然不會沾到鐵匠鋪的鐵屑。一個是已有身孕的婦人,自然不會攜帶鐵屑,也更不會讓它存留在房間內。而如今房間內卻有着殘留的鐵屑,這就說明劉婉茹還沒有來得及打理房間。

因爲大唐對鹽鐵這兩項國脈之物,有着官府部門把控。因此在民間能夠見到大量鐵的,也只有在鐵匠鋪。然而太和縣的縣丞就有三家鐵匠鋪,究竟是那兒最有可疑呢。這一疑惑陳浩從孫科的手掌上找到了答案。

當初在觀察孫科的屍身時,無意間發現手掌心有一條略黑的線狀屍痕。一般人剛死不久是不會發現身體某處曾經受過擠壓重創,只有等屍體冰涼之後屍體才慢慢的顯現出各種痕跡。而孫科手中屍痕便是生前留下的痕跡,只是當時未有發覺而已。

而根據孫科手中黑痕形狀與長度,陳浩當時就判斷是一種細長的金屬利物所造成。而當時陳浩的猜測是:當兇徒欲要奪取這金屬利物之時,孫科卻是誓死不放。於是便手心緊握攥住那金屬利物,在兩人爭奪的過程中,由於手心用力過猛也使得手心受到了擠壓與拉傷。

陳浩當時就在想如果他的猜測是正確的,那又是什麼東西能夠值得孫科與兇徒如此拼命。然而最後在進入牢房探望劉婉茹的時候,他突然想到那件金屬利物是什麼。因爲他看到劉婉茹雜亂的髮髻上插着一支木簪,由此可推斷孫科所以奪回的應該是一支簪子。

有了這個想法陳浩纔會在牢中問及一些,看似不明就裡的問題。當劉婉茹說道當日是她的生辰時,陳浩就猜測孫科定是想送給妻子一枚銀簪或是金簪。雖然只是猜測但是也算有了眉目,其後又根據孫科家中的鐵屑,陳浩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城西的劉鐵匠鋪。

鐵匠鋪中除了劉鐵匠與劉鐵膽還有其他夥計,因此盤查起來甚是困難。但是陳浩卻已經早有準備,因此很快的便從衆人之中將劉鐵膽鎖定。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爲孫科的桌案上那一角不規則的硃砂水漬。

當時陳浩就懷疑這是二人爭鬥之時,無意之間打翻的繪畫的硃砂,隨後兇徒又不經意的衣角沾上了硃砂。因爲只有外物擦拭而過,硃砂水漬纔會呈現那種形狀,同時陳浩檢查過孫科的衣物未有硃砂浸染。非但在劉鐵膽的臥房內的確搜到了一枚金簪,而且還發現劉鐵膽背部有多處抓傷的痕跡……最後陳浩讓仵作將孫科的屍身擡了出來,待打開殮布之後孫科的整個胸前出了刀傷之外,全部都是紫黑色個痕跡。陳浩向衆人解釋這些全部都是孫科生前受到的虐打,用梅子餅覆蓋屍身,便會很快的顯現生前的內傷。試問如此重的內傷,又豈是一個弱女子所能夠造成的。一更。-- by:89|10054253 --

第65章 斯文掃地第2章 有仇報仇第85章 武天葉白衣第19章 落子豈可重開局第541章 驚退敵軍第66章 雲嶽夢琪霞第90章 真是了不起第88章 前後夾擊第27章 殿前質問第85章 惜元來訪第95章 掉入陷阱第66章 火牛陣第105 比武射箭第73章 今日毀車來日毀國第15章 你個死太監第32章 離奇死亡第73章 玉石觀音第52章 聽風觀月第69章 花開花謝落塵煙第9章 打的就是你第15章 你個死太監第11章 推理而已第43章 中秋佳節第42章 寸草不生第36章 何爲天下第571章 邏些城下第8章 紅葉寺中鎖奸人第31章 誰是誰非第26章 京城之夜第21章 困龍之地第61章 中醫不把脈第34章 夜成空第42章 原來是他第5章 洛陽留守第77章 夜不能寐第527章 局中因與果(三)第13章 直奔河西第68章 腹部有傷第47章 四宗大罪π第52章 風波又起第71章 衆人皆服第3章 砒霜的妙用第86章 治理淮河第44章 塵埃易冷第53章 一塊匾的事情第47章 順利深入第56章 烏紗成夜壺第74章 三名太監第19章 風中的凌亂第33章 可笑至極第76章 白馬寺中太極門第35章 雲霧初開第79章 萬里江山第569章 伏屍三十里第9章 環環相扣第59章 等燈登閣各懷天第28章 誰算計了誰第96章 原來你是奸細第13章 直奔河西第28章 陳浩,他不是人第91章 知曉的太遲了第88章 閒在青樓聽夜曲第18章 抓錯地方了第541章 驚退敵軍第90章 班師回朝第17章 整頓薊州第38章 何爲美食第66章 火牛陣第554章 靜而待發第71章 熄燈復燃第17章 諸位阻撓第62章 你還走的了嗎第52章 風波又起第56章 長風十八騎第86章 圍困鎮州第67章 萬箭齊發第47章 四宗大罪π第4 計劃外的計劃第25章 你永遠見不到他第32章 滿庭芳第69章 校場比武第6章 你全家都皚威第2章 真僞名冊第54 上山打獵第41章 甕中之鱉第45章 順利脫險第572章 一場豪賭第54章 一粒佛珠第41章 甕中之鱉第24章 紅衣女子第6章 去我該去的地方第49章 秋意甚濃第46章 月黑風高夜第41章 甕中之鱉第98章 段飛虎之死第21章 洞中旖旎第42章 侯爺請留步第87章 內亂已起第50章 局勢有變第560章 誰算計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