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欽差大臣

章字營的意見好不容易得到統一,羅鳴芳焦頭爛額了半天,實在不想放棄這大好局面,羅鳴芳大喝一聲:“馮國璋,你他媽的有話,自己去找聶總兵說去,這是義州城,輪不到你說話!這事就這麼定了!現在,恭請張勳張副師長主持章字營大局!”

馮國璋被噎得說不出話來,羅鳴芳這話明擺着,是欺負他手裡沒兵沒槍。

那馮國璋倒也硬氣,大喝一聲:“老子馮國璋,絕不和張勳同流合污!告辭!”說着,大步走出了糧庫。

張勳望着馮國璋的背影,暗暗冷笑,這副師長當定了!一個馮國璋不過是螳臂當車。

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把整個章字營的八千多人,全部收入囊中!

張勳已經打聽過了,周憲章昏睡不醒的原因,是他的小美人死了。這周憲章倒是個情種,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作爲率領千軍萬馬的將領,如此多情,他就算醒了,也成不了什麼氣候。張勳只要坐穩了副師長的位置,慢慢把周憲章的人一個個清除掉,這支部隊就是他的了,周憲章就是醒了,也奈何不得他!

張勳意氣風發,走上土臺,咳嗽一聲,說道:“蒙各位推舉,爺當上了副師長!如今師長周憲章病體欠安,爺暫時代理師長的指揮權,爺醜話說在前面,爺向來以鐵腕治軍聞名,奉爺的將令者,爺敬重,誰要是不服從爺的將令,可別怪爺翻臉不認人!”

張勳剛纔還是一口一個“在下”,這一當上副師長,馬上是一口一個“爺”。

衆人面面相覷,這才發現,這個張勳不是個善主。可張勳當這個副師長,大家都是舉了手的,衆人無奈,只得俯首聆聽。

張勳越發得意,說道:“現在,爺宣佈,章字營整編爲一個師,下設四個團,一個師直屬營……”

忽聽糧庫外一聲傳來高呼:“聖旨到!”

衆人都是一愣,義州城在鴨綠江東岸,是在朝鮮的地盤上,這聖旨從何而來?

張勳反應夠快的,厲聲喝道:“狗日的,這肯定是朝鮮京城裡那個傀儡皇帝發來的聖旨,來招安咱們!媽的,李熙這個窩囊廢,連各女人都搞不定,有了日本人撐腰,也他孃的狐假虎威傳什麼聖旨了!來人,給我把外邊那些個假傳聖旨的傢伙,一概砍頭,把首級全都掛到城門上,以壯軍威!”

左右答應一聲,正要動手,卻見馮國璋從門口大踏步走了進來,指着土臺上的張勳喝道:“張勳,你他媽的殺人殺順手了,逮着誰都敢殺!門外是我大清國的欽差!全體出門迎接聖旨!”

“胡說八道!”張勳還在沉浸在當副師長喜悅當中:“義州城是朝鮮的地盤,朝廷欽差從何而來,一定是你馮國璋暗通日本人,義州城是我張勳說了算……”

張勳還沒說完,糧庫裡衆人早就跑了個一乾二淨,只剩下張勳一個人站在土臺上,張勳這才發現情況不妙,急急忙忙跳下土臺,跟着衆人跑了出去。

只見外面的場地上,一隊人馬,旗幡招展,衣甲鮮明,正是大清國的裝束,場地中央一面絳紅色大旗,大旗下站着兩位身着三品朝服的大清官員,一位身材魁梧,留着濃密的八字鬍,年歲三十多歲,頗爲幹練;另一位則是一位身材瘦小的小老頭,鬚髮皆白,搖頭晃腦,渾身上下透着一股文人的酸臭氣。

張勳這才明白過來,來人正是大清國的欽差,而且,品級極高。張勳慌忙跑到衆人前面,跪地磕頭:“臣張勳率章字營……”

“周憲章在哪裡?”那精瘦老頭不耐煩地打斷了張勳的話。

“周憲章身體欠安,如今在縣衙裡養病,臣張勳暫時代理……”

“去縣衙!”老頭不理張勳,轉身就走,那個身材魁梧的中年官員跟着老頭就走。

馮國璋急忙跑到兩位欽差大臣前面:“袁大人,那大人,末將前面帶路。”

衆人不敢怠慢,急急跟在兩位欽差的身後。

張勳心頭咯噔一下,不由得瞄了那中年欽差一眼,心中倒吸一口涼氣,那人莫非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是李鴻章一手提拔的得力干將。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袁世凱隨吳長慶軍東渡朝鮮,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戰鬥中,袁世凱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爲奮勇”,報以首功。隨後,年僅23歲的袁世凱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駐朝日軍趁機挾制王室,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爲“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明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他還防止朝鮮向外國借款、阻撓朝鮮向西方國家派駐公使。

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請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請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衆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爲其難”的評語。

袁世凱在朝鮮十二年,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日本人視起爲日本擴張朝鮮的最大障礙,曾經多次派人暗殺袁世凱,但都沒有成功。

袁世凱是大清國少數保持頭腦清醒的官員之一,他不僅對朝鮮局勢有着明確而清醒的判斷,對於清軍和日軍的差距,也非常清楚,戰爭爆發前夕,和李鴻章一樣,他對於戰爭的結局表示悲觀,但和李鴻章不一樣的是,李鴻章竭力希望通過外交途徑避免戰爭,而袁世凱認爲,戰爭不可避免,戰敗也不可避免!

袁世凱的觀點是,大清國需要一場失敗!

通過戰爭,哪怕是通過慘烈的戰敗,徹底清算大清國腐敗的軍事體系,革除現有的八旗綠營湘淮軍,建立新軍,走上一條強國強軍之路。

爲此,從朝鮮回國後,袁世凱沒有參與到朝鮮戰爭的事務中,因爲,他相信,這場戰爭大清國輸定了!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摺,提出一整套編練新軍的建議。

當然,他的建議沒有得到光緒的認可,光緒還沉浸在大清國擊敗日本雄踞亞洲的美夢中。

袁世凱的奏摺如石沉大海,正當他百無聊賴的時候,園子裡的太后老佛爺想起了他。

第213章 革命還是維新?第73章 風塵女子第116章 七星黑旗第200章 小算盤第217章 分道揚鑣第232章 非法佔領?第32章 正確答案第17章 官官相護第89章 炸炮第187章 震方炮臺第190章 拖死豬第42章 賭輸了!第71章 上海灘第230章 一方霸主第175章 三琦君第257章 後路第92章 絕處逢生第5章 放空槍第159章 定情第86章 炮兵第94章 失而復得的懷錶第171章 偷吃馬料的賊第157章 大戰前夜第35章 策應第114章 今成隔世關!第27章 格格在洗澡第57章 一石二鳥第50章 皇上病危第21章 惡戰序幕第96章 西京丸第227章 生孩子的秘密(二)第244章 女人造反第216章 結拜第22章 要打仗了!第114章 今成隔世關!第79章 剪辮子第258章 被拒絕的和談第110章 聶小芸第151章 設伏第124章 了無生趣第186章 進攻!第253章 無功偏安第192章 臺灣玉第163章 聯姻第8章 剪辮子第3章 生不逢時第36章 海軍陸戰隊第262章 除夕(二)第66章 最恨的人第56章 殺還是不殺第115章 決鬥第106章 先發制人第199章 刺客第185章 實力說話第249章 師長失蹤第195章 打臉第131章 大戰欽差第227章 生孩子的秘密(二)第121章 出征第126章 吞併第75章 微服第257章 後路第19章 國宴第102章 進園子第159章 一報還一報第104章 驪鐵再現第6章 二龍山第159章 一報還一報第97章 殺人立威第187章 震方炮臺第19章 國宴第260章 出走第44章 苦肉計穿幫第22章 要打仗了!第266章 除夕六第229章 臺朝總督第114章 巧芸館第109章 千里迢迢第71章 火中的金達萊第175章 制衡之術第214章 毆打知府第15章 強行收徒第66章 懷抱小美女第225章 哭泣的新娘第223章 往日重現第165章 歸服第171章 消失的軍魂(一)第86章 炮兵第20章 不要俘虜第67章 青幫第193章 退婚第118章 後黨變帝黨第105章 死無對證第188章 只有戰鬥!第67章 青幫第211章 衙內行徑第33章 死路第139章 旗人的優勢第215章 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