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軼聞

周憲章再也不敢託大,拱手說道:“張先生,何以教我?”

張佩綸沉默良久,說道:“周先生,我來臺北,是因爲青島。不過,青島的事情,咱們姑且放下,先說說幾個見聞。”

“見聞?請張先生指教。”

“指教不敢,只是就事論事。”張佩綸從容說道:“第一件,不瞞周先生,就在不久前,革命黨魁首孫文秘密潛入廣州,與李中堂有過一次會面。” ”

周憲章大吃一驚,孫文是革命黨黨首,誓死要推翻滿清,驅除韃虜,而李鴻章一向以忠君愛國自居,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信得過的重臣!李鴻章一向以曾國藩的學生自居,曾國藩拒絕推翻滿清,自動解除了湘軍的武裝,而李鴻章也是毫無保留地把強大的淮軍,送給了朝廷!

李鴻章是大清國的忠臣孝子,孫文是大清國的‘亂’黨魁首!然而,孫文竟敢登‘門’拜訪李鴻章!

甲午戰爭後,慈禧太后‘逼’着李鴻章的義子李經芳出面,與日本人簽訂了割讓臺灣的協議。這讓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鍋,成了千夫所指的賣國賊,李鴻章一度被撤銷了直隸總督的官職,在北京賢良寺蟄居,官場上,這就意味着,李鴻章從此失勢。然而,到了戊戌年,朝廷突然重新啓用了李鴻章,任命他爲兩廣總督,李鴻章再次成爲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朝廷的這一任命,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不過,有一點是明確的,朝廷敢於任命李鴻章爲兩廣總督,說明,李鴻章仍然是慈禧太后信得過的人,他仍然效忠大清國!

其實,李鴻章能重返政壇,還是因爲周憲章。

在朝廷看來,周憲章屬於李鴻章的淮系,因爲,章軍的前身,就是李鴻章的部隊。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與周憲章之間,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瓜葛,而乙未戰爭前夕,正是李鴻章的極力保薦,才說服了慈禧太后,讓周憲章重新集結章軍,跨海作戰,結果,周憲章一戰奪取了臺灣和朝鮮,成爲獨霸一方的諸侯。所以說,沒有李鴻章,就沒有周憲章的今天。

甲午戰爭後,慈禧太后一度想讓李鴻章給她做替罪羊,但是,就是因爲周憲章領軍在外,對大清國形成了夾擊之勢,慈禧太后投鼠忌器,不敢對李鴻章下手。如今,周憲章在臺朝兩地做大,反過來,更加鞏固了李鴻章的地位。到了戊戌年,大清國國內政局動‘蕩’,朝廷朝不保夕,周憲章在臺灣咄咄‘逼’人,東南沿海風聲鶴唳,慈禧太后萬般無奈,想起了李鴻章,希望李鴻章到主政兩廣,穩住周憲章。

慈禧太后用企圖用李鴻章來安撫周憲章,純屬是飲鴆止渴,這兩人要是勾起手來,大清國就永無寧日了。可她也實在想不出別的什麼好辦法。

這不,周憲章還沒和李鴻章見面,孫文倒捷足先登,先來拜會李鴻章。

一個‘亂’黨,一個是大清國的忠臣孝子,這兩個人,竟然在廣州悄悄會面了!

“孫文見了李中堂?”周憲章驚問:“莫非李中堂……”

張佩綸說道:“兩人見面是在書房裡見得面,現場只有李中堂和孫文兩人。不過,李中堂讓我在裡間坐着,只隔着一道屏風。書房裡兩人的對話,我都聽得一清二楚。”

“李中堂這是爲什麼?”周憲章問道。既然李鴻章認爲他與孫文的會面,是一個機密,卻又讓張佩綸坐在幕後偷聽。李鴻章這個老狐狸,不知道又在搞什麼名堂。

張佩綸笑而不答。

“他們都說些什麼?”周憲章問道。

“孫文滔滔不絕。他規劃了一個推翻滿清朝廷,結束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藍圖,希望李中堂率兩廣子弟起兵,幫助他實現這個藍圖。”

“李中堂竟然能讓孫文把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說下去?”周憲章大爲驚異。

張佩綸說道:“李中堂年歲大了,‘精’神不佳,孫文剛說了幾句,李中堂就睡着了,鼾聲如雷,後來,孫文說着說着,自覺無趣,起身告辭,又不好打擾李中堂,我只好出來,把孫文送出了府‘門’,等我回到書房,李中堂還沒醒。後來,老人家醒來後,先是詫異客人怎麼不見了,聽說孫文已經告辭,李中堂嘆道:人老了,不中用了!老夫要是在周憲章那個年紀,就不會如此失禮!”

周憲章啞然失笑。

李鴻章已經年過七旬,經過了甲午戰爭的折騰,‘精’神大不如以前,會客的時候,時常睡着,這也是常情。不過,周憲章絕不相信,他和孫文這個‘亂’黨頭子會面,也會睡着!

李鴻章這個老滑頭,是讓孫文說,張佩綸聽!而他自己,卻是置身事外!

“後來呢?”周憲章問道。

“沒有後來了。”張佩綸說道:“李中堂再也沒提起過孫文,就像那件事從來沒發生過。”

張佩綸說着,意味深長地看着周憲章:“周先生是明白人,應該能明白李中堂的意思!”

周憲章默然。

李鴻章身爲朝廷地方大員,會見‘亂’黨魁首孫文,就算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沒聽到,這本身就是在“做”!

李鴻章這是讓張佩綸給周憲章傳話:他老了,已經無力承擔起改朝換代的重擔,這改朝換代的事,應該是周憲章這些年青人的事了!

大清國的柱石,兩廣總督李鴻章,對大清國已經徹底絕望了!

周憲章緩緩說道:“張先生,那麼,第二件軼聞呢?”

“恭親王病危,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熬不過4月。”張佩綸說道。

“這件事,我也有所耳聞。”周憲章說道:“我聽說,恭親王已經有一年多沒上朝了。”

“是的!”張佩綸說道:“周先生不知道的是,就在半個月前,恭親王拖着病軀,強撐着去了一趟頤和園。”

“有這種事!”周憲章驚問:“我聽說,恭親王身子極度衰弱,根本就出不了‘門’!”

“他是讓人把他擡進去的!”張佩綸說道:“恭親王留着最後一口氣,掙扎着要見慈禧太后,只爲一件事,請求太后,不要立端郡王栽漪的兒子溥儁爲大阿哥!甚至,打消掉擁立新君的念頭。恭親王給請求太后恩准,開國會,實行以光緒帝爲首的君主立憲!”

“這是爲什麼?”周憲章大爲驚異,君主立憲,就連維新黨人也是堅決反對。因爲,立憲後的皇帝,將失去權力,成爲一個國家的象徵,而維新黨人希望的是,以君主獨裁,展開雷厲風行的變法維新。一旦光緒皇帝成了一個象徵,維新派就很難再發動自上而下的維新變革了。

恭親王載沂,竟然比維新黨人還要‘激’進!他竟然要求滿清皇帝主動放棄權力!

張佩綸嘆道:“恭親王是個明白人,君主立憲,是保住愛新覺羅皇位最後的辦法!可惜,他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即便太后同意立憲,大清國也遲早要完!恭親王看到了這一點,只是,他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把維繫皇權的唯一出路,放在了立憲上!其實,恭親王要維護的,也不是皇權,而是滿清子弟的‘性’命!一旦大清國滅亡,只怕滿清子弟會遭到屠滅!明朝滅亡,朱元璋的子孫幾乎滅絕!恭親王害怕因果報應!所以,他以爲,只要能保住光緒的皇位,就能保住努爾哈赤的子孫!”

“張先生是不是太悲觀了,恭親王的看法,或許是條路,君主立憲,或許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保住了愛新覺羅氏的皇位,又能還政於民,日本明治維新走的就是這條路啊。”

張佩綸笑了笑:“這就要說道第三件軼聞。有消息說,康有爲秘召維新黨人唐才常進京!”

“唐才常進京!”周憲章又是一驚。唐才常是‘激’進維新黨人,主張強化君權,以康熙式的乾坤獨斷,推行鐵血改革!他組建自立軍,就是爲了清君側,血洗以慈禧太后爲首的保守勢力,從‘肉’體上徹底剷除維新改革的障礙!唐才常進京,預示着一場血雨腥風!

“康有爲的維新變法,遭到了保守勢力的強力反對。康有爲的變法政策,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裁六部,設制度局,觸犯了滿朝官員的切身利益,‘激’起了滿朝官員的反對;第二條廢科舉,斷了天下士人的進身之路,天下士人無不唾罵;第三條,廢八旗,斷了滿清子弟的衣鉢,滿清子弟整日在頤和園外哭訴。這三條,遭致從民間到朝廷的一致反對,皇帝即便有心,也難以實施。所以,直到現在,維新變法雷聲大雨點小,毫無進展。然而,德國人強佔青島,列強瓜分中國迫在眉睫,康有爲、譚嗣同認爲,再不變法,中國必亡!所以,唐才常此次進京,說明維新黨人要破釜沉舟,用武力解決保守勢力,強行推行變法新政!”

周憲章點頭:“如果維新黨人發動武裝政變成功,結果必然是實行光緒皇帝乾坤獨斷,所謂君主立憲,也就毫無希望了!”。

第208章 倒賺一把第218章 強拆第20章 不要俘虜第172章 消失的軍魂(二)第198章 致命的錯覺第190章 朋友還是敵人第225章 哭泣的新娘第127章 完勝第245章 比戰爭更爲沉重第39章 贓物第202章 絕境第63章 夜襲第199章 混戰第180章 肥缺第22章 要打仗了!第262章 歷盡劫波第144章 太后的眼睛第252章 終結者第119章 馬尾軍港第197章 戰爭紅利第197章 戰爭紅利第216章 結拜第252章 自縛第183章 蒙面恩人第175章 制衡之術第132章 剪辮子試點第76章 巧遇第247章 遷都第9章 報應第197章 戰爭紅利第97章 殺人立威第24章 大義滅親第148章 達邦酋長第196章 恥辱第76章 巧遇第61章 出殯第214章 毆打知府第199章 混戰第224章 仇人伏法第130章 斷指第65章 京城第144章 太后的眼睛第99章 擴軍第224章 仇人伏法第246章 江河日下第234章 割據者第99章 以身相替第88章 血戰坊主山第92章 絕處逢生第42章 沉默的戰場第175章 制衡之術第105章 死無對證第165章 歸服第71章 上海灘第17章 官官相護第221章 夜色中的仙子阿第31章 恩威並重第24章 心坎上的仙子阿第205章 倒逼第81章 戰爭時期的愛情第203章 爆料第110章 聶小芸第116章 七星黑旗第21章 不務正業第49章 滿洲大軍第53章 合力第164章 人頭第110章 脫逃第211章 衙內行徑第45章 國民與臣民第25章 圍城第218章 強拆第237章 東牀快婿第158章 乞命第9章 報應第60章 驪鐵第12章 海陸炮戰第190章 朋友還是敵人第94章 失而復得的懷錶第106章 先發制人第172章 消失的軍魂(二)第50章 如鯁在喉第77章 煮熟的鴨子第155章 粟祭第49章 滿洲大軍第129章 欽差大臣第257章 後路第170章 反擊!第27章 反水(二)第206章 誰來保衛家第43章 撿回一條命第193章 退婚第18章 腳踏兩隻船第167章 妒火中燒第76章 巧遇第52章 金達萊第198章 弄假成真第8章 剪辮子第54章 停戰第95章 神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