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再向深處想,驀地啞然失笑:“製造?爲什麼必須是被製造出來的?爲什麼不是說這就是宇宙的原始形態呢?”
上古神話中記載,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一片混沌。正因混沌,所以巨人盤古纔有了“開天、闢地”之壯舉。
林軒看看眼前,不由地想到:“六角形蜂巢宇宙之內的形態亦是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豈不也是一種‘混沌’狀態?與其說是盤古耐不住‘混沌’而開天闢地,不如說是盤古打破了蜂巢宇宙破繭而出,不是嗎?”
此刻,他一想到自己處在層層包圍的六角形蜂巢之內,無法見青天日月,不能看星辰北斗,更不能呼吸純淨自然的空氣,就覺得五臟六腑憋悶得喘不動氣,幾乎隨時都能暈厥過去。
至於“混沌”的形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就有所涉及,原文爲——“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爲一元。將一元分爲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蒙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
由此可知,“混沌”是一種狀態,吞噬一切,極度黑暗。
那麼,現代物理學理論中,最能與“混沌”相匹配的的概念就是“黑洞”。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爲黑洞,於196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提?惠勒命名。
物理學家對黑洞的定義爲——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
這種天體產生的引力場極爲強勁,以至於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力逃脫,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
“那麼,黑洞即混沌——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地球被包裹於黑洞之中,無法逃逸,永墜黑暗。後來,因爲某種突發事件,黑洞被分解或者破壞,地球及太陽系其它星球才得以重回正常狀態……”林軒自語。
“巨人盤古”的神話來自於夏商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鐘鼎、竹簡記載,其真實狀況是什麼樣的,根本無人可知。
哲學家公認的真理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人類目前觀察到的宇宙星空是“這樣的”,所以“這樣的”就是最合理的,也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最終結果。
林軒本來的猜想是——“黑洞吞噬一切之後,上古之神巨人盤古打破黑洞,將被吞噬物體全都釋放出來,讓世界恢復原先的面目。由此,地球上的植被開始慢慢生長繁衍,最終產生了人類的起源。”
他轉念又想到:“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並非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出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對了,不是巨人盤古開天闢地,而是吞噬太陽系的黑洞瀕臨死亡分解,所以變成了‘白洞’,逆向發展,把原先吞噬的天體全都釋放出來。那個一吞一吐的過程,就像人類的呼吸一樣,完全來自於自然,不爲任何力量所改變。”
人與宇宙的成長過程是完全一致的,人是宇宙之內萬物生靈中的一份子,所以其生命狀態與宇宙的盛衰一一對應。
道家創使人老子曾經提出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這四句話是做人做事的最根本法則,後人將其引申爲“我法於母、人法於地、神法於天、仙法於道、聖法於自然”這五句話,更準確地說明了由後天返先天、由低層向高層的“人天合一”境界邁進的過程。
林軒低聲背誦《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思想的進化盡頭,就是“道法自然、天道自然”,唯有理解這一點,才能內心通達,無憂無懼。
林軒想通了這一點,仰面向上,大笑三聲,心裡的鬱悶全部拋開。
人生於世,蜉蝣一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遇事全心全意投入,不拘小節,不談名利,只求問心無愧而已。
“要想活下去,或許也需要像盤古那樣,打破這六角形蜂巢宇宙吧。”林軒無法確定下一步要幹什麼、能幹什麼,只是覺得,與堂娜的會面恍然如南柯一夢。如今,夢正在醒來,關於堂娜的記憶正變得模糊。
漸漸的,堂娜在林軒的視野中無限後退,直至變成一個若隱若現的小黑點。
林軒黯然嘆息,感慨命運的巨靈之掌果真是無所不能,隨意撥弄,人類就分分合合,漂泊不定。
他轉過身,前面是一條不到三米寬的青灰色石徑,一路走低,向下延展,視界之內不見盡頭。
這石徑的尺寸似乎很熟悉,林軒遲疑了一下,兩側沒有其它路,只能沿着石徑向前。
他心中默默計算着,大約走了半小時後,石徑漸寬,鋪砌的石頭也變成了純白色。
再向前,右側出現了一座巨大的石臺,高約五米,長和寬都是三米。石臺上矗立着一座極目遠眺的灰色雕像,雕工極爲逼真,那雕像身上的軍裝、徽章都一絲不苟地雕了出來。最爲神奇的是,雕像的五官更是傳神,簡直就像是活人站在上面一樣。
林軒停步,仰面看着雕像。
他相信,只要是有點二戰歷史常識的人,都會認得那雕像是誰。
雕像的鼻子並不堅挺,五官面目顯得極爲滄桑,如果沒留着著名的一字胡的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極普通的德國人。正因爲有了一字胡,林軒很容易就判斷出,那是臭名昭著的二戰納粹元首雕像。
林軒向上仰望,下意識地揮手致意,因爲他感覺那真的像一個人而不像是石雕。
他並未在雕像下停留太久,而是加速前進,想找到一個有生命熱力的東西,獲得一點溫暖。但是,一個半小時後,他發現自己又回到了這個地方。
“這條路是無限循環的嗎?就像著名電子遊戲《無盡迴廊》那樣,反覆旋轉,無始無終?”林軒自言自語。
他並沒有迷路,只是因爲他目前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清楚有了力量該往那裡使。
這條石徑是沒有岔路的,一半時間,石徑兩邊是萬丈深淵,讓人不寒而慄;一半時間,石徑兩邊是高山峽谷,令人插翅難逃。
所以說,林軒不可能走上另外一條路,只能留在這條路上。
林軒停下來,坐在石階上喘息,心中越發奇怪:“如果這世界裡沒有人類,又何來納粹元首的雕像?既然有雕像,就必然有納粹勢力來過此地。如今呢,他們在哪裡?他們在哪裡?”
休息完之後,林軒有了精神,又開始了新一輪探索。
這次,他在雕像腳下做了個小小的標記,然後繼續向前。
很快,當他又找到雕像時,陡然發出了短暫的吶喊,強迫自己保持冷靜:“對了對了,這是一條不循環路線,雖然石徑相同、雕像相同,但這雕像已經不是剛剛那座,因爲它的腳下並沒有記號。”
如果一直走下去,可想而知,對林軒的體能是個巨大的考驗。
他不希望自己找到的是一條無限的路——“無限”是跟“有限”相對產生的,從而組成辯證法的一對範疇。
無限指無條件的、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沒有限制的、無始無終的東西。無限只能通過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歸結爲有限的簡單的量的總和。
《無盡迴廊》的遊戲設計者給出的就是一條“無限之路”,可以無休止地向前走,永遠沒有盡頭。
此時此刻,林軒最想看到的是“盡頭”,揭開這神秘之境的最後一層面紗。
林軒在學校裡學過無限不循環小數,小數點後有無數位,但和無限循環小數不同,它沒有周期性的重複,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規律。所以,數學上又稱無限不循環小數叫做無理數。
如果眼前這是一條無限不循環的路,那麼別說是步行了,就算是藉助於地球上最快速的交通工具,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抵達盡頭。
無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無限不循環,則是世界上最無聊、最可怕的噩夢。
連續經過了十五座雕像之後,林軒的力氣消耗極其嚴重,只能半躺在石階上休息。天空灰濛濛的,被霧霾全部籠罩,看不出原來的顏色。
“什麼時候纔是盡頭?我到底是在幹什麼?”他反覆問自己。如果繼續向前,必定還會去做這種簡單的重複工作,出現不了任何有意義的事物,純粹是在浪費時間。
驀地,一個聲音在他頭頂上方響起來:“年輕人,你來自哪裡?”
那聲音極爲沙啞,但卻威嚴有力,一聽就知道是從有權柄的人口中發出的。不知爲什麼,林軒覺得那聲音特別熟悉,似乎之前曾在某個地方聽過。
林軒一驚,迅速彈跳起來向上看,但空中卻沒有半個人影。
“誰在說話?是誰在說話?”他向四面望,除了漫長空寂的石階,更看不到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