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中)

第532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中)

臘月二十九,與江夏只有一江之隔的劉玄德方纔姍姍來遲,卻是甫一到達西陵城便有天子遣宦官至此慰勞。而宦官離去,不過又是片刻,劉表麾下主簿蒯良蒯子柔便徑直來訪。

劉表本人前日便到了,但其人既沒有親自過來, 也沒有邀請劉備過去,只是遣使者來訪……這當然是合情合理的,因爲雖然天子沒有承認,可當初公孫珣畢竟給劉備安了個劉荊州的說法,而撤了劉表的荊州牧,兩家名分上確實有些不尷不尬。

當然了, 畢竟沒有本質矛盾,劉備之前也只是想吃掉孫氏,只是益州實在是太快了, 荊南也實在是太玄乎了,在如此緊迫的局勢下,劉景升忽然就只剩下區區一郡,那自然會有些緊張和防範之意。

但愈是局勢不堪,就愈要團結,所以纔有蒯良匆匆至此交流意見。

“子柔兄來的正好。”

雙方見面寒暄完畢,來到廳中坐定,待茶水奉上,劉備便從容向蒯子柔提出了一個小建議。“正想尋足下問一聲,能否請賢昆仲與蔡將軍一起,助我收取南郡軍政?”

饒是蒯良世稱智者,也不由目瞪口呆,繼而半晌方言:“左將軍莫要開玩笑!”

“我何曾在開玩笑?”劉備攤手以對。

“我家主上只剩一南郡,如何能憑一言便將南郡軍政盡與左將軍?”蒯良愈發覺得荒謬。“若南郡也沒了, 那我家主上何去何從?”

“就留在西陵陪天子便是!”劉備愈發坦然。

“剛剛說的那些都是我們劉荊州所爲。”蒯越勉力解釋。“所以他纔會憂慮,至於我們下面的人,份屬敵國,燕公如何會爲此些事牽連到下面?”

“左將軍此言何意?”

崔琰稍作思索,卻一時沉默。

“話很誠懇,我也信他。”劉玄德依舊言語從容,儼然是早有一番徹底和全面的思索。“可是呢,之前官渡死了那麼多人,我怎麼可能回頭?又或者說,正如足下一開始離開河北便再難回身一般,我既然出來自立基業,便也再難回頭了。還有哪些南遷世族,也是一樣的道理。須告知他們,無論是何緣故,既然南來,便已經和北面絕了溝通,只能隨我盡力而爲。”

“無他,以往的時候,我總覺得我那位兄長厲害,但厲害在何處,也只是停在其人能打仗、能得人、能起勢上面,但爲何能起勢卻一直懵懂,我在兩淮所行也多隻是依葫蘆畫瓢而已。直到近來才徹底明白過來,原來天下欲行革鼎事,首在經濟,次在制度,經濟和制度處置好了,再去打仗方能無往而不勝。”劉玄德放下陶碗,微微感嘆。“這三樣,都是革鼎之時必須的事務,且須次第而爲。但世間人物,譬如我,總是被他能打仗、能打勝仗所耀目,卻沒有懂得前兩者的重要……當然了,曹孟德或許比我懂得多些,但已經死了。而我如今才懂得,卻也晚了。”

“你們荊州還真降不得。”劉備當即冷笑。“交州那地方,於中樞而言,實在是鞭長莫及,大略上還是隻求統一罷了,而士威彥與我兄多年尚書檯裡的同僚交情,素來有恩無怨,降了也就降了,可你們呢?你們的事情自己心裡難道不清楚嗎?”

“子柔兄!”劉備難得挑眉,一聲嘆氣。“現在的局面是,你們南郡那邊實力出衆,但無論君臣卻都是想抵抗又不敢抵抗,想投降又不敢投降……因爲生怕抵抗會觸怒北面,投降又會徒勞淪爲砧上魚肉。可現在若將南郡與我呢?我卻是敢奮力一戰的!而以我爲主,你們只把各家力量交給我調用,自己完全不用出面。那屆時即便敗了,我那位兄長必然極恨我,你們反而說不定能逃過一劫,如此何樂而不爲呢?”

小天子本想問一句爲何出身也是最低,但眼見着周圍人都沒反應,卻也情知事實如此,反而不好多問,只能感慨點頭:“既如此……”

“然後是你們這些人。”劉備繼續微笑言道。“你們也想投降,卻又不敢投降,想要作戰,卻又不敢作戰……爲什麼?因爲你們荊州,或者說南郡的世族,軟弱不堪,卻偏偏最爲北面我那位兄長所厭惡。”

一日夜無言,又隔了一日,等到正旦那天,天子便正式召開了這一年的正旦大朝會。

而其人一走,劉備便忽然顯得有些疲憊起來,卻是甩手離開前堂,轉入後院去了。

而蒯子柔既走,劉備卻依舊端坐於廳上,精神奕奕,似乎在等什麼人。而果然,沒過多久,便又有侍從來報,說是清河名士崔琰遞上名剌,求謁左將軍。

劉備只是微微頷首,侍從便自帶崔琰入內了。

崔琰一聲嘆氣,倒沒有否認。

“既如此……臣本該早日降服,北走鄴下,不問其他。”劉備繼續昂然相對。“然身爲高祖子孫、漢室苗裔,又忝爲漢臣,豈能負漢從燕,棄劉而從公孫?更不必說,如今漢室傾頹,有覆滅之虞,愈當此時,臣等愈當努力……正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北面鄴下銅雀臺上之人,是臣兄長不錯,卻儼然亦是國賊無誤!臣心意已決,當合江漢之衆,奮力北出宛洛,討賊興漢!若成,臣自當與臣兄同罪,交顱於刃下,還其恩義;若敗,臣自先死於陣前,不負炎漢之德!”

“左將軍。”崔琰微微俯首行禮,卻也從容。“左將軍也是精神如故……說起來,昔日河北一別居然已經十三四載了,真是讓人唏噓。”

“事到如今不必多言,臣願爲曹司空後繼,統帥江漢之士,北伐中原,以復漢室!”小朝會甫一開始,劉玄德便慷慨激昂,力奪羣豪志氣。

“去吧!”劉備也不多言。“將今日言語說於蔡德珪等人,至於景升兄那裡,以他的聰明,自然懂得順水推舟,說不說倒也無妨……只是要快,我來之前好不容易纔說服了我弟翼德爲我出戰,過兩日再於殿前取得名分,春耕一過,或許咱們便能先下手爲強了。”

“其實,我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發現那種能給底下人帶來一絲翻身希望的制度,真的是比什麼訪賢求才要高明的多!”劉備見狀也是頗爲感慨。“人但凡有希望能往上走,這天下就斷不會像桓靈時那般死氣沉沉了。”

蒯良沉默許久,卻又忍不住反問:“如此,左將軍又有什麼好處呢?”

“怎麼講?”劉備一時好奇。

“不用猜度了。”劉備從容答道。“我兄確實給我發來私信,勸我投降,那番經濟、制度之論便是他在信中與我言的……”

最後,大家不得不頂着寒風在大街上完成了對小天子的參拜,然後便一鬨而散,只有一些關鍵人物得以進入天子的宮殿,也就是劉表出資給黃祖修建,不知道轉了幾手的那棟江夏第一豪宅。

蒯良心中微動,卻居然沒有反駁。

“子柔兄何必欺我無知?”劉玄德愈發冷笑。“我且問你,想當年劉景升單騎入襄陽,數十家宗賊被滅,他們的土地、財貨、人口盡數充公了嗎?你們襄陽左近世族分了多少?又拿出多少來安置北面流民?至於說到流民,北面流民無數,那些官宦人家聚衆自保且不提,只說窮苦百姓,又有多少是被官府組織着屯田,多少是被你們這些本地人掠走自肥了呢?外人說南郡之地,乃是劉、蔡、蒯三分天下,這是假的嗎?”

蒯良細細思索,竟然緩緩點頭。

“實在是因爲我這個人跟他的大政太牴觸了。”崔琰懇切言道。“他欲壓制世族,而清河崔氏偏偏是河北頂尖的世族;他欲行科舉,在下偏偏是河北著名的清談名士……再加上他還欲脅迫、拉攏我師爲他的大學做門楣,又怎麼能容忍一個降人出身與他二心的鄭門大弟子呢?那位表面上是針對在下,不過是拿在下做個標靶,以成其事罷了。至於區區幾句言語,還是轉着彎的批駁,他又怎麼會在意呢?”

“天下焉有長久之策。”劉備不以爲然道。“但救時之策卻是革鼎之時必須之物。”

劉玄德侃侃而談,聲振屋瓦,而天子幾度欲插嘴,卻幾度都爲對方言語所震懾。

“崔先生,多年不見,足下倒是風采依舊。”劉玄德見到崔季珪入內,便起身相迎,而聽言語,其人似乎與對方有舊的樣子。

朝堂上一時安靜了許久,小天子都有點搞不懂劉玄德想要做什麼了……而停了半晌,劉協卻又不得不問及一個敏感話題:

“劉皇叔,朕記得,卿素來視北面燕逆爲兄長?”

“不錯……可即便是北面那位欲赦在下,在下也不能容忍自己就這麼回去的。”崔琰愈發苦澀。“讀了半輩子經學,出仕便是中郎將,結果被人說是百無一用……在下總得證明給天下人看看,在下非是無用之人吧?”

“既然入了絕境,也就沒得選了。”劉備忽然揚聲。“我聽人說足下這些日子在西陵四處打轉,是想促成幾家合力,奮力一戰,那今日找我來是想讓我做這個領兵主將了?”

“足下覺得,科舉好嗎?”劉備出其不意。

說實話,漢室到了如今一郡之地,便是所謂擁漢派加一塊也不過只有六個郡,早已經喪失了根本的經濟基礎……如果緩幾年,部分南渡世族在長江中下游搞點開墾、學校、手工業,整點塢堡經濟,或許還能有興旺的那一天……但眼下距離所謂漢室南渡不過區區一年整而已,哪來的什麼經濟開拓?

於是乎,雖然因爲官渡之戰後的部分世族南遷,導致了江夏小朝廷並不缺員,但場面卻實在是太寒酸了!

整個西陵城,根本就沒有一個能站夠三百人的大堂!

蒯良嗤笑一聲, 這才坐下。

“對。”崔琰勉力做答。

崔琰微微一怔,卻也不由黯然。

“子柔兄不必如此,聽我慢慢說……其實我想過了,這麼做,對大家都好!”劉備不慌不忙。

崔琰依舊有些恍然:“左將軍答應了?”

“是啊,”廳中火爐畔,眼見着侍從換了茶水,身着寬袍的劉玄德便兀自坐下,然後隨意一指,顯得格外放鬆。“先生請坐,既然是故人,咱們就不必多禮了。”

“你們南郡這些人,分明就是世族豪強並行,半州之地,經濟根本全爲你們把控、出仕路途也全爲你們掌握,而我那兄長說的已經夠清楚了,他辛苦數十年至此,求得便是將你們這些人殺得乾乾淨淨!”劉備語氣愈發嚴肅。“而你們這些聰明人,如何不懂這一點?所以纔會既畏縮又頑固。否則,但凡北面露出一點縫隙來,你們早就將劉表和天子一併賣了,何至於等到現在?你真以爲我不知道你去年在鄴下爲使時與審正南說過什麼嗎?”

“崔君。”劉備回過頭來正色言道。“你看,燕公能成覆漢之勢,首在度田、屯田、授田,這是經濟上的革鼎;其次在科舉、官制改革、三長制度;最後纔是打仗,對否?”

“不錯。”崔琰明顯沒有回過神來,其人幾乎是脫口而出。

蒯良面色慘白,卻居然無法反駁。

這是當然的。

“一片赤誠之意而已。”劉備舉起陶碗,飲了一口茶水後方才面無表情繼續言道。“可否容我問足下幾件事情?”

崔琰終於忍不住反駁:“若察舉制能做到公平公正,也是可行的……科舉不過是將人心道德全都抹去,盡用考試而已,亂世之中,道德淪喪,用此一時我倒不覺得有問題,但豈能長久?”

事實也的確如此。

蒯良一聲嘆氣:“若非早就知曉此番道理,在下剛剛便已經拂袖而去了……只是左將軍,天下哪有如你這般眼看着行在江中的船都快翻了還要搶財貨的?這不是趁火打劫!是大傢俱在火中!”

“其一……荊州, 抑或南郡諸位果真欲降否?”劉備正色以對。“其二,若不降,是否只能儘量合力,奮力一戰以求安危?其三,若欲戰,誰能爲帥?捨我其誰?”

“不錯。”劉玄德也跟着笑了。“當時那種情形,又要敲打河北大族,又要敲打清談名士,又要脅迫鄭門學子,又要威懾袁氏降臣,足下簡直是個合適的過了頭的靶子,不找你又找誰呢?”

“我知道了。”劉備點頭應許。“我自然會傾力而爲,但足下也要說服南遷世族傾全力助我!”

“如我那位景升兄,如今大局傾覆,他求的是什麼?”劉備沒有在意對方,而是繼續問道,且自問自答,順勢便揭曉了答案。“他求得其實只是身家性命……因爲他昔日同僚呂布的事情就在眼前,因爲他接納過呂布,安置過天子,支援過益州,所以心懷憂慮,生怕一朝戰敗或降服,別人能活,他本人卻要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否則以他的性情,早就降了!”

想想便知道了,這二人若有交集則必然是黃巾亂後劉備爲任平原的那段時日,而當時劉備是一個以武事起家的縣令,崔季珪卻是隔壁清河崔氏後起之秀,而且還是鄭玄得意門生。雙方雖然一個是官一個是民,但所謂社會地位上卻沒有太大差距,反而文武分明,門第差距明顯,似乎又在理念道路上有些明顯分歧,自然不大可能一見如故。

不過,崔季珪雖然落座,表面也算從容,但心底還是有一絲不安的,這是因爲當年二人河北一面之緣並不那麼愉快。

“此事也簡單。”劉備幽幽嘆氣道。“我也是被北面逼到山窮水盡了,這便是唯一生路……敗則死矣,可一戰若勝,南郡、豫章、丹陽三郡在手,江夏便也實際上爲我所控,四郡之力,足以回身掃蕩荊南四郡,再壓服孫氏、士氏,屆時我坐擁東南半壁,還是能勉力回身相持的。這也是我幕屬魯子敬給我想到的最後一條出路。”

劉備後來自然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但雙方再後來根本就沒有機會再接觸,此事自然不了了之,卻不料今日居然再見。

而越是擔心什麼越來什麼,雙方坐定以後,劉玄德依舊隨意,卻是直接提起了之前的事情:

“說來冒昧,不過備確實好奇,當日我兄驅除崔君,是因爲昔日平原足下以小見大,拿我來貶斥他的事情被翻出來了嗎?”

崔琰一聲嘆氣,便起身相對,允諾盡力爲對方奔走,並旋即告辭。

“看來足下和我一樣,也覺得眼下的科舉其實是比原本的察舉要好一點的,只是爲時勢所迫,被那位輕易貼了了反對科舉的標籤,想摘都摘不下來,這才如此不堪。以至於多年來行走四方,只說察覺之用,卻不談科舉之劣了……”

“回稟陛下,今日也視!”劉備昂首挺胸,其人的回覆顯得鏗鏘有力。“臣少年失怙,仰賴族中幾位叔父資助方能往洛陽拜於盧師門下……同行數十人,臣家中最貧,年紀最小,出身也是最低!那時便只有臣兄一人傾心待臣,衣食車馬,資助不停,臣便也從那時便以兄事之!至於後來提拔任用之恩,就更不必多說了!天下人盡皆知!此番恩情,換做臣以往遊俠姿態,確該一死以報!”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況曾相識?崔君的心意我倒是格外能懂。”劉備帶笑喟然,卻又隨手在座中取來茶水潤了潤喉嚨。“可是我還有一問……請崔君誠心以對。”

崔琰不由苦笑。

崔琰聽到了最後‘晚了’二字,幾乎便要落淚,只是強忍而已。

“不過,已經這麼多年了,足下有沒有想過迴歸河北?以你族兄崔敏和族弟崔林如今皆得重用來看,讓他們求個情,回北面又如何?我記得一個已經是尚書,一個已經是少卿了吧?”

蒯子柔怒極反笑,直接起身:“左將軍到底何意?”

“不是說了嗎?既然已被逼入絕境,我難道還有別的路數可選?”

“應該是。”崔琰口中漸顯乾澀,卻沒心思飲茶。

蒯子柔忍不住嚥了口唾沫,到底是出言反駁了:“左將軍未免危言聳聽,交州能降,我們荊州降不得?”

“那……”

崔琰沉默片刻,卻乾脆搖頭:“在下原本也以爲如此,但這些年漂泊四方,多少心裡明白了點……若說針對之意,以那位的脾氣和性情,必然是有的,但根本上並非如此。”

蒯越終於語塞。

“所以啊。”劉玄德也嘆了口氣。“別看現在我們手忙腳亂,眼見着便要大勢已去,其實我兄本意恐怕未必如此,他也是被益州三個月落袋,外加天子有後、遼西地震這些事給逼得,不得已決定提前蕩平天下。只是其人如此優勢,甫一決心一統,便將我們逼入絕境……是這個道理吧?”

說起來,袁皇后之前便是在這棟房子裡成的婚,如今卻不願意過來了。

崔琰微微頷首,便也隨意坐到廳內,雙方這便算是寒暄完畢了。

“既同是淪落人,左將軍無不可問。”崔琰趕緊應道。

當年也是一個年關,崔琰從青州返回,準備回家過年,路過平原時很自然的與一衆同學住到了公孫犢家中,劉備便帶着簡雍前來拜訪,拜訪的時候雙方自然都是體面人,沒有出什麼簍子……但那個時候的風氣嘛,不免要點評人物,所以劉備一走大家便讓崔琰點評一下這位平原縣令。

崔琰當時的話就有些不客氣了,他認爲劉備既然做到千石縣令,堂堂正正的高階朝堂命官,便要講一個上下尊卑。而那個簡雍腿瘸坐不直倒也罷了,畢竟事出有因,可其人居然直接稱呼劉備爲玄德,連個‘君’都不喚,未免禮儀上過於放肆。而身邊的人如此姿態,可見劉備,乃至於劉備身後的公孫珣還都是邊郡遊俠作風,着實是國家的禍事。

蒯良不敢多留,便躬身告辭。

蒯良連連搖頭。

同樣的道理,堂中其餘幾位要緊人物,劉表、朱治、京澤,以及其餘幾位漢室重臣,諸如楊亮、鄧芝等人,也都無話可說,幾乎全都被劉備所震懾。

畢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到了如今的這個地步,必須要打一仗才行,可一旦打仗,就只能是劉玄德出將,劉景升出兵了!

因爲衆所周知,劉備的精兵已經幾乎打光了,但手下尚有幾位得力名將;而劉景升手下的將軍經過官渡一戰後又成了公認的廢物,只是荊州世族實力強大,且南郡糧草充足……所以,還能如何呢?

—————我是公認的分割線—————

“交州既降,荊南震動,漢帝憂思不及,乃召江漢諸侯與公卿共論時局。及會,皆不言也,獨左將軍領荊州牧劉備振臂而出,昂然請出南陽。漢帝慮其與太祖故舊,初不應。備乃昂然相對:‘兄即兄也,賊亦賊也!然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臣爲高祖苗裔,自當北進中原,討賊興漢,血盡方休!’”——《新燕書》.卷二十七.世家第三

小PS:繼續推書,暴君大佬的新書《大明優秀青年》,歷史老牌大神作家,質量保證,人品保證。

(本章完)

第480章 秦嬴謾作東遊記(續)第326章 揮刀斷虛繁第239章 戰左復戰右第182章 陌上正相思(鹹魚大佬的白銀盟!)第2章 盧龍塞第227章 上下相疑第46章 幘巾第313章 漢兵奮迅如霹靂第482章 紫氣黃旗豈偶然?(完)第426章 思故才知心附錄1:《喏,相公》——本初林登萬第153章 無力(下)必須要單章感謝瀟瀟和諸位新盟主第330章第42章 請和第348章 降虜西擊胡第35章 夜涼第402章 更覺歸可喜(7k勉強2合1)第417章 掌上回旋皆造化第151章 不甘第241章 盜馬亦盜人第330章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172章 直入第502章 虎嘯喧爭如竊語(續)第475章 用忠豈用力?第275章 門前立故友(上)第165章 霧氣第411章 未許公孫笑本初第133章 爭言第260章 太守孝衣橫野渡第191章 天意憐孤草第485章 南箕北有鬥第73章 辭行(6k二合一)第341章 關東起羣雄(下)第211章 順逆藏於心(下)第128章 爺們關於完本與完本活動第69章 大饗(上)第234章 堂中闢一人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擬第70章 大饗(中)第255章 時時鬥戰欲何須請來領獎!第243章 億錢予一錢第399章 北邙故人今何在?第444章 南陽龍虎方爭鬥(續)第286章 公山陽貨本同謀第439章 須知飲啄繇天命第365章 夕陽西去水自流第524章 劍閣崢嶸而崔嵬第316章 翩翩河邊走(上)第158章 定策(上)第28章 洛陽城中第170章 失控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296章 脫粟在傍書在前第15章 熊孩子第214章 宴於桑庭第319章 紛紛塞上行第63章 臨陣(中)第437章 舊怨平兮新怨長(繼續小小2合1)第386章 人生有新舊(繼續2合1還債)第32章 道明理徹(二妞生日快樂)第66章 插曲第151章 不甘第63章 臨陣(中)第448章 愛嘆非爲婚姻故第539章 故人送客長江道第286章 公山陽貨本同謀第307章第270章 草木黃落兮雁北飛(下)第103章 麥飯第321章第380章 破敵克將下蒲關第200章 一意起高樓(上)第3章 請戰第225章 不負天下第121章 崩壞(下)第477章 宛城龍盤雖可貴附錄7:《舊燕書》卷六十九.韓程高關張趙傳第156章 謀斷第376章 夜夜酣歌感知己第533章 不見枯枝培土時(下)第454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第420章 難奪三軍志第25章 勤奮苦讀第138章 劫持(上)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269章 草木黃落兮雁北飛(中)第504章 金樽應啼別離後第333章 伐心在強不在謀第393章 早歲那知世事艱第41章 邀請第89章 移鎮第87章 表文第366章 夕陽西去水自流(續)附錄6: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一.卷二—晚上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