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三:巡遊

禪讓大典之後,太上皇朱元璋便在胡貴妃和幾個未就藩的兒子陪同下,回了鳳陽老家。

在鳳陽他拜祭了父母的皇陵和祖宗的祖陵,然後在中都住了兩個月,與父老鄉親撫今憶昔,把酒話桑麻,一解心中鄉愁。

但他也沒有在故鄉久住,三月初便離開了鳳陽,沿着大運河一路北上,巡視了沿途南直、山東各府。

這纔是朱元璋此次出巡的真正目的——他想親眼看一看自己打下的這片江山,經過三十年的治理,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是不是像地方官員奏章中說的那樣‘百姓安居樂業,始知有生民之樂’?

雖然所到之處,官員肯定會多加粉飾,但朱元璋這種布衣天子,還是可以從城市的繁華程度,農民的衣着體態,甚至野狗野貓的胖瘦中,看出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狀態。

在山東時,他命布政司將濟南府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請到大明湖,親自設宴款待。

朱老闆手裡有黃冊,所以濟南府有多少適齡老人,他一清二楚。省裡的官員也知道這一點,所以能來的都請來了,最後一共宴請兩千七百名老人赴宴。

老人們激動地給太上皇磕頭,朱元璋高興的讓他們平身,看着這些穿着新衣服的老人家,笑問道:“這是把過年衣裳都穿來了?”

“嘿嘿,那是。俺們做夢都不敢想能見洪武爺一面,那不得好好紮裹紮裹?”山東老漢們笑道。

“哈哈,咱現在跟你們一樣,都是頤養天年的老人了。”朱元璋擺擺手道:“不用把咱當回事,就當是個老兄弟跟你們嘮嘮嗑。”

朱元璋說着,目光緩緩掃過一衆老人家,滿意地點點頭道:“嗯,臉色都不錯,看來至少能溫飽。”

“託洪武爺的福啊這都是!”老人家們紛紛感激不盡:“不是洪武爺的大恩大德,俺們哪能活到這歲數?”

這絕對不是虛言奉承。朱元璋在位期間,特地頒佈法令,要求全國善待老人,逢年過節縣裡還要送米麪衣物去慰問老人。

爲了讓百姓能老有所養,洪武六年他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只要家中有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其中一個兒子便可以免去勞役。

洪武二十年,隨着國家不再用兵漠北,財政開始盈餘,朱元璋又頒佈了終身養老令,規定七十歲以上老人,國家賜給‘社士’、‘鄉士’等榮譽稱號;八十以上老人,每月給米五斗,酒三斤和肉五斤;九十歲以上老人,在此基礎上再加一匹帛和十斤絮。讓老百姓真正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因此老百姓都會竭力奉養老人,所以只要看老人的狀態,就知道此地的生活水平,如果老人都面有菜色,有氣無力,那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也不會好!

讓朱元璋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山東老人普遍身子骨硬朗,好多人面色紅潤,沒有長期忍飢挨餓者。

“好好,可見官員們沒有把咱的話當耳旁風,你們的子孫也能恪守孝道。”朱元璋滿意的笑了。

“都是洪武爺的大恩大德啊!”老者們感激涕零道:“我們可忘不了三十年前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那時候根本看不到一點希望,哪敢奢望能活這麼大歲數?還吃得飽穿得暖?”

“我們給洪武爺磕頭了!多謝洪武爺給了我們這麼幸福的下半輩子!”老者們知足的不要不要,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朱元璋,只能再給他磕一個。

“好了好了,不要磕頭了。”朱元璋笑着示意他們起身道:“來來,都入席吧,咱們這些老東西一起好好喝一杯,祝你們長壽百歲,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祝洪武爺萬壽無疆!”老者們起身舉杯,顫巍巍的獻上最真誠的祝福。

~~

離開山東後,朱元璋繼續北上。他最擔心的,還是北虜會不會死灰復燃,幾十年後又捲土重來?

爲了找到答案,他不顧年事已高,執意穿過燕山山脈,來到大寧。

老十七寧王權和寧王傅、大寧都督潁國公傅友德,早已在邊界恭候多時了。

兩人帶領朱元璋先視察了新城、富峪、會州等地的軍屯情況,這些衛所地處大寧南部,毗鄰燕山山脈,土地適宜耕種,因此以漢人爲主。七分軍屯三分民屯,開墾土地近十萬頃,產糧足以供應整個大寧的駐軍,極大的減輕了內地的後勤負擔,是整個大寧衛穩定的基石所在。

再往北走,到了大寧一帶,便幾乎看不到耕地了,放眼望去全都是蒙古人的牧場。

進了大寧城,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城中人口繁多,其中七成漢人三成胡人。城內除了軍城必須的兵營糧庫馬場之外,還有非常熱鬧的市場。

市場中,胡漢雜處,貿易興盛。到處可以看到操着生硬漢話的蒙人在跟漢人商販討價還價。也有什麼都不買的蒙古人,跟漢人攤主在純嘮嗑,雙方神態輕鬆,言語熱絡,大聲開着玩笑,時不時爆發出豪爽的大笑聲。

朱老闆來的這天,正好趕上逢五逢十的大集,整個大寧衛的蒙古人都來趕集,他們用自己養的馬匹牛羊,還有在草原上採集的草藥,打獵得到的獸皮,跟漢人商販交換鐵鍋、鹽巴、茶葉、布匹、菜刀、臉盆……以及針頭線腦等一切生活必需品。

市場還有官員專門維持交易秩序,買賣雙方若對交易有異議,可以請他們進行仲裁。市場上甚至還有大牌子,貼出主要貿易品的市場價,以防有人賺黑心錢。

而買賣雙方只需要付出三十稅一的輕微代價,就可以換來這一切。

“你這個市場搞得很上道嘛。”朱老闆微服視察之後,對傅友德讚不絕口道:“不光打仗厲害,搞商業也有一套啊。”

“這都是當初六王爺的教誨。”傅友德年事已高,但身子骨還很硬朗,謙虛笑道:“他說要想永絕邊患,貿易是最好的武器。要讓蒙古人習慣於通過貿易得到他們需要的一切,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覺維護貿易環境。”

“十年過去了,正如六王爺所說的那樣,現在蒙古人十分依賴互市。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從一開始每月兩次,到現在十天兩次大集。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買到所有需要的東西,普通牧民的日子都快趕上原先的王公了。誰要是搞叛亂,破壞了他們的好日子,不用我們出手,他們自己就會羣起而攻之的。”

“嗯,是老六的路數。”朱元璋笑道:“那小子……哈哈,說來也不老小了……總是把貿易放在第一位。”

“六王爺可不只教了老臣貿易這一招。”傅友德又笑道:“他還傳授了老臣幾招,比如嚴格規定每個部族都只能在自己的衛所遊牧,絕對不可侵入其他衛所領地。”

說着他壓低聲音道:“當初老臣還不清楚這樣做有什麼用,但十年過去了,各個衛所的蒙古人已經變得涇渭分明,彼此十分防備。再沒人有能力號令各部一起行動了。”

“嗯。老六的主意向來靠譜。”朱元璋滿意的笑道:“當然也多虧了老傅你執行到位啊。”

“如今兩族通婚已成常態,大量的蒙古青年應徵入伍,到南洋爲大明開疆拓土,爲臣可以很肯定的向皇上道喜,大明各部歸化成功,在大寧設立布政使司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傅友德有些激動難耐的抱拳道。

“那是皇上考慮的事情,不是咱這個退休老頭該插嘴的。”朱元璋搖搖頭道:“我就是來看看你們,看看自己打下的江山。”

“是。”傅友德應聲問道:“太上皇可還滿意?”

“嗯。”朱元璋點點頭道:“有你老傅在,咱當然滿意了。”

說着他又關切問道:“可是伱比咱還大三歲呢,也該跟咱一樣,退下來享享清福了。”

“老臣七十歲就開始上疏乞骸骨,可是都被太上皇慰留了。”傅友德苦笑道。

“哦,是嗎?”朱元璋不好意思的笑起來道:“你再上一道疏,就說咱同意了,皇上應該會準你致仕的。”

“是,老臣謝太上皇恩典。”傅友德抱拳笑道。

“老十七,別整天光想着就藩海外。”朱元璋又對寧王朱權道:“你抓緊跟你王傅學着點,等他致仕了,大寧可不能亂啊,不然你大哥饒不了你。”

“是,兒臣記住了。”朱權雖然年紀不大,但身材魁梧,長鬚飄飄,賣相極佳。看上去就是可堪重任的樣子。

~~

離開大寧後,朱元璋又視察了遼西和遼東,自有遼王和沈王接駕。

遼王朱植是他的第十五子,今年二十一,已經就藩三年了。沈王朱模是他的第二十一子,今年才十八,去年剛剛就藩。

朱元璋把兩個年輕的兒子丟在東北苦寒之地,確實有些不做人。但也確實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人,朱植原本是飛揚跳脫的性子,這會兒已經變得很沉穩了。

他代表沈王,向父皇介紹了遼東都司的情形。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開拓,遼東的軍戶已經突破十萬戶,民戶更是多達三十萬人之衆!

“哦?”朱元璋奇怪的問道:“三十萬民戶,怎麼沒在黃冊上見到?”

“回父皇,黃冊只統計民戶,遼東都司只有衛所,沒有州縣,自然沒有編纂黃冊。”朱植恭聲答道:“這些人口的戶籍也不在遼東,而是來自海灣對面的山東。遼東屬於山東布政使司管轄,所以山東的百姓可以自由往來遼東。”

“這空子鑽的……”朱元璋想起自己現在的身份,便撇撇嘴,沒有多言。轉而問道:“不是說遼東苦寒之地,不宜久居嗎?山東人幹嘛往這跑?”

“回父皇,他們是來伐木的。”朱植答道:“這些年造船業越來越興盛,造大船就需要大木,內地各省不僅奇缺大木,而且運輸成本也高。東北的老林子裡卻滿是參天巨木,而且有遼河在,運輸十分方便,夏天可以直接扔到水裡,用船拖到海邊。冬天也可以用冰排子運輸,這是誰也比不了的優勢。”

“後來又發現在老林子裡採參也很賺錢,闖關東的山東老鄉們就越來越多了。”朱植又道:“而且伐木伴生着燒炭,所以越冬的燃料也不缺了,在遼東定居的人就越來越多。”

他指着沈王道:“老二十一的瀋陽城,就因爲這些原因現在比遼陽還興盛。”

“是。”沈王有些不好意思的點點頭道:“兒臣當初就藩的路上一直偷偷哭,以爲要被髮配到什麼苦寒不毛之地。結果到了一看,跟內地的城市也沒啥區別,夏天還很涼快呢。”

“還是有區別的。”朱植笑道:“那是因爲去年你九月份就回南京了,今年在瀋陽過個冬,你就知道這地方有多冷了。”

“別人能待下去,我就能待下去。”朱模這時候自然不能弱了氣勢。

“哈哈,好。”朱元璋高興的拍着兩個兒子的肩膀道:“你們都是好樣的,一定要爲大明守好遼東,只有大寧和遼東穩固,大明的江山纔可以長久!”

“是。”兩位親王忙沉聲應下,朱植卻又苦笑一聲道:“可是兒臣真的很想去跟六哥他們一起……”

道理很簡單,在遼東是給大哥打工,去海外是給自己創業,但凡有點志向的,誰不想當老闆?

“他媽的,老十五也是這樣,”朱元璋便吹鬍子瞪眼道:“一個個全都想往外跑!”

“父,父皇,俺也一樣。”沈王朱模怯生生道。

“咱跟老十五說過,只有在大寧幹好了,你們大哥才能放他出海。這話對你們也是一樣,明白了嗎?”朱元璋沉聲道。

“明白了,父皇。”哥倆縮縮脖子道。

“安下心來好好幹,不要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朱元璋又語重心長的教訓兩個小兒子道:“當初你們二哥三哥都是快三十了,才移封海外的。一個是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二來還得練好了內功,才能應付海外複雜兇險的局面。”

“是,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哥倆正色應下。

第1247章 狂瀾第11章 可把孩子高興壞了。第312章 大侄子第1386章 重操舊業第1242章 結果還是本王的事兒第508章 遺物第1302章 收買第1050章 小馬哥第128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750章 和尚吃雞蛋,聰明無極限第1389章 朱老闆看着你呢第662章 圖窮匕見第1154章 真傻了?第808章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第1352章 歸來第338章 小馬哥第606章 再不來了第220章 啥,俺當主角了?啥,俺媳婦就是趙第844章 昨日重現第288章 破局之道第1110章 決戰(下)第781章 頭上一把刀第170章 皇帝的怒火第1382章 求情第597章 胡相的哀愁第910章 救火隊員第269章 出發啦第889章 告羊城百姓書第253章 超級辯辯辯第1191章 最好的辦法第727章 刑滿釋放第1096章 頂不住了第879章 真老狐狸第1113章 破陣第976章 勢如破竹第237章 諦聽第1293章 爹死娘嫁人,各顧各的人第32章 我的怨種兄弟第128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第975章 急救所第862章 告江南百姓書第392章 空手套白狼第982章 泛舟滇池第218章 兒子們的禮物第897章 演技過於逼真第830章 還有更好的選擇第502章 此欽差見彼欽差第419章 側舷向敵第1086章 當面彙報的重要性第558章 父皇好牛伯夷第337章 約法三章第1240章 嚴絲合縫第1001章 父子奏對第734章 有鬼第247章 大索全城第737章 求錘得錘第334章 有沒有信心?第1126章 開考第1306章 奴兒干都司第460章 高,實在是高!第179章 熟悉的配方第1131章 南院放榜第391章 糧票第644章 處置 新任祭酒第592章 不偏不倚第551章 等你第251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第1139章 衆人皆罪第1314章 誤入歧途第977章 指望破鞋扎爛了腳第1312章 不破樓蘭終不還第103章 萬三已逝六娘在第1377章 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874章 刀下留人第1066章 新家第892章 嚇不倒的陳家人第1001章 父子奏對第1074章 冬訓第170章 皇帝的怒火第844章 昨日重現第746章 我與楚賊不兩立第1390章 不如去死第794章 雖遠必誅第129章 秦王鼻息正雷鳴,萬狀千聲驚不得第394章 階下囚們第877章 林方伯第1318章 重任第581章 醫者仁心第824章 雙刀王第515章 滿七法事四天四十更,繼續求月票啊!第141章 韓國公押上一切第32章 我的怨種兄弟好了,563章被放出來了,大家可以去看了。第1375章 多情應笑我第570章 有情人近在眼前第448章 胡相出館再也不來第139章 朕比劉季強第213章 甄姬她爸是個編筐的高手第1277章 偷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