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永曆立朝

山呼海嘯的萬歲聲,在皇宮中響起。

趙銘領着羣臣,拜賀朱由榔後,遂即爲朱由榔換上皇帝衣冠,擁着朱由榔來到朱以海軟禁之處。

這時,朱以海已經聽見了那聲勢滔天的萬歲之聲,心中不禁萬分悲憤,但事已至此,唯有自覺脫下皇帝衣冠。

到了這一步,只能先活下去,人活着纔有機會,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這時,趙銘領着衆臣,簇擁着朱由榔來到寢宮外,跪拜於地。

殿門打開,朱以海從中走出來,看着不久前還臣服於他腳下的臣子們,心中五味雜陳,沒奈何,他只得按着趙銘的心意,朗聲說道:“皇帝乃神宗子孫,今日神器歸於正統,必使天下安寧,紳民歸附,中興大明。”

趙銘見此,遂即使了個眼色,王大拿遂即上前,將玉璽交給朱以海。

朱以海接過玉璽,走下臺階,將玉璽遞給朱由榔,自此朱由榔成爲新帝,而朱以海則退位成爲太上皇。

此時,帝位交接當着百官的面完成,趙銘立時再次領着文武行禮,山呼萬歲。

朱以海在萬歲聲中神情寂落,待禮畢,他不問朱由榔,而對趙銘道:“新帝即位,漢王打算怎麼處置我這個上皇?”

趙銘正色道:“新帝即位,太上不宜居於宮中,還請太上皇暫時移居內郭朝天宮,朝廷會盡快爲太上皇修建宮殿,以便太上皇安享晚年!”

“安享晚年?”朱以海嘲諷笑道:“那就都聽漢王安排!”

趙銘板着臉道:“這是大臣商議的結果,也是慣例,臣豈敢擅自做主!”

朱以海素有威望,趙銘確實還沒想好,將他安置何處。

在南京,有這麼個太上皇在,趙銘覺得彆扭,放在外面,趙銘有不太放心朱以海。

趙銘現在控制之地,江浙一帶,朱以海威望太高,不太適合。閩粵之地距離太遠,且剛剛佔據,不便控制,流放海外,又會遭人抨擊,確係一個難題。

眼下只能先軟禁於朝天宮,等穩定朝局後,趙銘再做安排。

當下,趙銘一行人,又擁着朱由榔返回奉天殿,商議年號,以及拜祭宗廟等事宜,而朱以海則乘坐馬車,黯然離開居住了兩年的皇宮。

馬車從駛出宮城,途徑玄水橋時,便見一隊士卒,押着一羣江北軍將校,擡着一副擔架,從旁邊經過。

“等等!”朱以海掀起車簾,忽然出聲道。

漢軍將士一時間,還沒有習慣朱以海的新身份,潛意識的便停了下來。

朱以海挑簾下車,被俘的阮進等人見此,頓時失聲大哭,紛紛跪下,“陛下!”

朱以海看着他們,忽然微笑道:“活着就好,活着就好!”遂即又自嘲道:“現在不是什麼陛下了,而是太上皇~寡人對不住你們啊!”

“陛下~”衆人痛哭流涕。

朱以海掃視一眼,忽然問道:“張愛卿呢?”

阮進淚糊滿面,“大帥~大帥他~自刎了~”

朱以海一愣,眼淚奪眶而出,“寡人害了他啊!”

這時,漢軍士卒卻開始驅趕,阮進等人離開,朱以海只能重新乘坐馬車,繼續前行。

天亮時,朱由榔以大明新帝的身份,拜祭了宗廟。

然後百官於奉天殿商議,不過說事是商議,其實都是趙銘做主。

中午時分,衆議後,遂決定改年號爲永曆,以建武三年,爲永曆元年。

趙銘考慮過,要用其它年號,自己也想了幾個,諸如“統攝”“同治”之類,但是意圖太過明顯,所以還是用了“永曆”這個年號。

上午商議既定,下午,新出爐的永厲朝廷,便佈告天下,傳旨各省,言明朱由榔登基,尊朱以海爲太上皇,大赦天下。

這些緊要的事情忙完,餓了一天的朱由榔,還有羣臣,才各回各家。

在朱由榔和羣臣休息時,漢王趙銘卻不得清閒,需要處理善後事宜。

南京城,漢王臨時行轅內,漢國文武齊聚一堂,趙銘高坐於王位上。

“大王,城內江北軍,稀數被控制,城靈谷寺的敵軍,也已經投降!這些降軍,怎麼處理!”張家玉行禮道。

兩萬多江北軍,不是一個小數目,留在南京是一個隱患,整編爲漢軍,趙銘又不太放心。

趙銘沉吟片刻道:“在遼東爲孤效過力的收編,其餘士卒遣散,勒令回鄉務農,將領流放海外!”

“張名振於靈谷寺自刎而亡,該如何處理其屍首!”張家玉又問道。

趙銘皺起眉頭,心中微動,“死呢?”

一時間,趙銘不禁回憶起過往,他曾經還效命於張名振麾下,聽說張名振死了,趙銘內心深處,不禁有些難過。

不過,趙銘遂即卻冷聲道:“張名振乃是靈谷寺之變惡首!雖死不能免其罪,屍首暫且示衆,待朝廷論罪,削去爵位後,在以庶人安葬!”

張名振畢竟不自殺,趙銘也會以謀反罪名,定其死罪。

南京之變,必須要有一個替罪羊,也只能是張名振。

“喏!”張家玉躬身行禮,並不在這件事情上多說。

既然說道這裡,趙銘遂即說道:“首惡自刎,脅從不能因此放過。黃卿,稍後朝廷會對靈谷寺之變,進行追查,孤爲舉薦你來主持此時。對與參與謀害孤王,意圖謀反之人,該殺的殺,該貶官的貶官,該流放的流放,不可手下留情!”

說是追查謀反,其實就是肅清朝中朱以海的黨羽,黃宗羲已經記下名單,當即行禮道:“臣明白!”

當下,趙銘又吩咐諸多事情,並連夜給堵胤錫、鄭成功、金聲桓等人寫信,解釋靈谷寺之變,以及朱由榔登基之事,並保證之前議和條件不變,等南京朝廷穩定下來,就給他們落實。

雖說看朱由榔之名,再看忠貞朱由校之名,就知道朱由榔確實是大明法定繼承人,但是趙銘的手段,能瞞過普通百姓和士卒,卻瞞不過聰明人。

爲了保證新帝登基後,政權的穩定,趙銘不希望大明又出動亂,影響南京朝廷的權威,所以先裝孫子,安撫各鎮,等政權穩定,將諸事理順,再來收拾他們。

忙完這些,以是三更,幾乎兩天沒睡的趙銘,才躺在牀上睡去。

第817章桂王繼統第243章太湖義軍覆滅第六十七章離開舟山第453章組建幕府第609章大中華文明圈第773章廣州完了第329章荊州戰役第三十九章抗清兵羣英戰太湖第751章西清危機第368章清軍撤軍第1018章排槍擊斃第410章堵胤錫兵變第七十三章大戰將至第三十三章不守信用第三十四章槍挑屯齊第391章正藍旗首戰第186章激戰四明山第944章割地求和第623章被困城中第562章南北議和第341章負隅頑抗第522章政變下第809章武昌歸降第426章趙雜毛來了第1068章仰光海戰(二)第286章閩江口大海戰上第266章意見分歧第557章突出重圍中第938章吳三桂與時間賽跑第六十五章舟山羣島第308章移駕湖廣第159章插秧建堡第386章豐臺大營第702章政變中第736章軍資交易第204章震動江浙第327章說服德川家下第271章清軍入關第114章惡人先告狀第583章程璧歸航第1055章明輪船試航第979章尚氏家風第897章煤山第1013章細作稟報第九十六章怎麼又是這廝第593章衝入內灣第八十六章吃掉李率泰第六十五章舟山羣島第966章都得死第1056章保持軍事優勢第1087章趙雜毛來了第1100章班師回朝第567章開花彈第133章激烈搏殺第325章幕府插手第140章動靜弄大第744章虎狼之師第288章閩江口大海戰下第473章激烈搏殺第357章二十四磅重炮第425章緩兵之計第143章人心思漢第278章隆武危機第944章割地求和第114章惡人先告狀第260章擊潰西班牙上第五十四章明修棧道第1085章三步一回頭第448章隆武很失望第972章收復四川第457章海峽遭遇第387章大清必禁此物第841章收編蒙古第699章兵變前兆第927章金陵冬之陣下第1002章吳三桂要跑第547章必殺趙雜毛第886章再議攻城第388章孫可望稱王第486章渡海援遼第470碧蹄館伏擊第七十一章太特麼殘暴了第538章攻陷泰州第506章空心方陣第381章王師進城第四章懸屍示衆第571章新明洲第959章大幹一場第841章收編蒙古第667章草堂相談第八十九章困敵金牛嶺第840章蒙古八旗第632章大將軍第895章滿清投降第731章移民南洋第372章擊潰土國寶第794章金陵春之陣十第二十章江南鼎沸第632章大將軍第277章鄭鴻逵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