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學

一行三人出了朱雀門,走過狀元樓、新門瓦舍,一路都是妓館青樓。此刻天已過午,各路流鶯駐燕紛紛出動招攬客人,如高衙內這等汴梁城風月場的知名人士自然是善緣廣結、“熟女”無數,一撥一撥的上來要拉衙內。高強倒是心動不已,無奈正事要緊不能分身,只得一一婉拒的同時許下空頭支票無數,到後來空頭支票也不管用了,只好抱頭鼠竄,從殺豬巷小路一路狂奔至龍津橋頭才罷。

過了龍津橋往南便是大宋的太學和國子監所在了。這太學初建於開國太祖之時,起初是做各地的貢生休息之用,嗣後逐年擴建增修,很快便成了大宋思想最活躍的地方,讀書聲、天下事,在這裡就是最強的旋律。

到了崇寧元年蔡京入相之時,第一件事是建置都省講議司,用神宗時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故事,一舉獨攬大權;第二件事就是重整太學,在原太學外興建房屋一千一百七十二間,形式外圓內方,取名叫“辟雍”,專門收容外地的貢生在此等候秋試,定製達三千人之衆,使此地一時間便繁榮起來。

只是高強適才被這麼一頓糾纏,心中卻是另有一番念頭:這青年學子一多,周圍的妓館青樓卻也跟着發達起來,算不算是書韻流香?罪過罪過,有辱斯文……

此時正是秋試前夕,各地貢生一早便到此入住,隨處可見一手拿着經卷、另一手背在身後,搖頭晃腦地讀書的學子,至於三五成羣、高談闊論的就更引人注目了。

這人一多就看得眼暈,高強一時間有些不辨東西,石秀伸着脖子在人羣中找那少女身影,卻見往來的都是身穿長衫、頭扎書生巾的各地學子貢生,不見一個黃衫女子身影。

正自納悶,三人走過一羣聚在一起談論的書生,忽聽一人高聲道:“朝議既已決定賜還崇寧以來所取夏國城堡,便是已有定計,諸君在此談論,不知何補於國?”

高強聽了一怔,便駐足旁聽,卻見又一人高聲道:“今上登基以來銳意進取,奮勇開邊,復青唐、湟中,累破羌人,斷夏國右臂,可謂神宗以來未有之大功。比年來西邊捷報頻傳,劉延慶、辛叔獻等大將連戰皆捷,西夏國王計窮力蹙,正當犁庭掃穴,以期全功,奈何半途而廢?”

此言一出引來不少附議,青年學子都是熱血滿腔,尤其說到這等軍國重事,個個都有一肚子的話說。這邊話音剛落,那邊就又出來一個大嗓門的:“學兄所言深獲我心!想那夏國跳梁,自太宗時李繼遷叛離我大宋,即爲西疆大患,靈州、夏州失陷於賊。迨元昊既出,三川口、定川寨、好水川數戰,我大宋忠勇將士血流成河,國家傾力於西州而不能制,竟至於歲貢銀十三萬兩,絹五萬匹,茶三萬斤,實乃我天朝之奇恥大辱!如今聖明天子在位,英武遠追太祖太宗,此乃千載一時之機,正要一雪百年之辱,怎可就此罷手,還把所收復的國土復還於夏賊?”

“說得好!”

“於我心有慼慼焉!”

……

高強在圈外正聽得有趣,卻見這幫太學生越說越激動,有人已經在問是誰屈膝事敵的話來,羣情頗有洶涌之勢,忽聽有人喝道:“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在此妄發什麼議論?!”

這聲音聽來倒頗爲熟悉,高強隨聲望去,暗道不是冤家不聚頭,這不正是當今執政的公子趙明誠嗎?當日在怡紅樓一晤之後就再沒見面,今天可是跑到他的地頭上來了——卻不知嫁入相府的一代才女李清照姐姐能不能見到呢,想來是沒什麼希望,這太學豈是她宰相家兒媳來的地方。唉,那天在怡紅樓倘若壯起膽子衝到隔壁包廂去,不就可以一睹千古才女的真人風采?可惜啊,直如此福薄,緣慳一面……

這邊衙內正在遐想聯翩,那邊趙明誠的話已經一石激起千層浪,太學生們羣情激奮,紛紛要他說個明白,什麼叫“井底之蛙,妄發議論?”那大嗓門的貢生最是激昂。手指幾乎要戳到趙公子的臉上去了。

趙明誠卻不失宰相公子的氣派,一柄摺扇啪地合起,在身前虛劃了一圈,將一衆貢生攔在圈外,冷笑一聲道:“聖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廟堂策謀又豈是你等淺薄之輩所能臆測的?去年三月,夏國因屢遭我王師挫敗,不得已向遼國求援,其國王李乾順自居爲下,娶遼國成安公主爲妻,使遼夏聯爲一體。去年四月辛未,遼國使者樞密直學士高端禮前來爲夏國轉圜,言辭雖然謙遜,態度隱含威脅。然遼夏倘若合兵來犯,朝廷大軍都在西北,河北百姓不免要受

兵火之災,聖上仁慈寬厚,以百姓生民爲念,這才準了夏國議和。這可明白了麼?”

趙公子一席話壓住全場,衆貢生整日讀書,這些朝堂之事誰也沒他知道的清楚,一時都無法反駁。那大嗓門的貢生反應倒快,當即反駁道:“趙兄所言差矣,朝廷大軍都在五京四輔,單汴梁禁軍便不下二十萬之衆,就算遼國入寇,也未必沒有一戰之力,爲何輕易許降?”

趙明誠楞了一楞,他於政事並無長才,這些都是聽當時擔任門下侍郎參政的趙挺之議論而得,卻是囫圇吞棗未曾細辨。現在被人一加反駁,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眼珠滴溜一轉間,忽然發現高強站在圈外看熱鬧,當即把摺扇在手中一拍,笑道:“這禁軍之事,就要請高衙內來回答了。”

說着摺扇一指,衆人聽得“高衙內”三個字,目光齊刷刷地往高強三人望來,沒聽過的就小聲問身邊的人,知道的就面帶鄙夷地小聲告訴旁人高強的出身來歷,一時“嗡嗡”聲不絕於耳,“花花太歲”幾個字時常可聞。

高強看這架勢便知不好,老爸高俅掌管禁軍,這下可算抓着了正主了。可咱們衙內前任是個不學無術的花花太歲,現任的是個九百年後來的青年,連禁軍大營的大門朝哪開都不知道,這等軍國大事哪裡答得上來?宋史裡可沒提崇寧年間的禁軍訓練和戰鬥力,不過既然是老爸高俅這樣的佞臣當道,想來是不會好到那裡去的,當着這幫熱血青年豈非自取其辱?

這時心下再次強烈鄙視跑路去了21世紀的那位前任衙內,不過事到臨頭總不能臨陣退縮,當下硬着頭皮團團拱手道:“諸位貢生,小生高強這廂有禮了。”

本以爲態度謙卑能得點印象分,誰知迎面就吃了一棒:“敢問高衙內何時入庠,受業於哪位博士,何以自稱小生?”

“啊?!”高強臉色通紅,敢情這自稱小生也不是人人能叫的,還有這麼多講究啊,要不是依稀記得“入庠”就是進學的意思,連這句當面諷刺的話也是似懂非懂,該死的學問啊……

衆貢生一片鬨笑,那大嗓門卻甚是認真,一臉嚴肅地拱手施禮道:“高兄有心向學,聖人云學而後知不足,正是君子正道。敢問高兄,這禁軍之事便如何?”

高強聽得旁邊衆人一陣鬨笑,隨風飄過“花花太歲”“聖人正道”等言語,更是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心說敢情這老實人罵人比最尖牙利齒的狂生還要厲害,你還不能反脣相譏,萬一人家真是一片好意呢?

見高強被人圍攻加鄙視,許貫忠長笑一聲,將衆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這邊,道:“諸位貢生憂心國事,又兼飽學詩書,他日秋闈高中,必是國家的棟樑。只是這位趙公子適才也曾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諸君在此議論雖高,終無一策以上,到底不如苦讀聖賢書來得實在,不知以爲然否?”

這羣貢生都是一愕,這許貫忠舉止儒雅相貌斯文,一看就是他們的同道中人,雖然幫着高衙內說話,出言倒也中聽,一時倒無人反駁於他。隔了一會,那大嗓門的貢生又道:“兄臺所言雖是,不過適才趙公子也將宰輔所議和盤托出,諸位同窗都是受益匪淺,高兄何不暢所欲言?”

高強心裡這彆扭,怎麼每次都是你說話,嗓門還這麼大,難道其他人都是啞巴不成?當即問道:“不知這位兄臺尊姓大名,上下如何稱呼?”

那人一笑,誇張點說就叫“聲遏行雲”了:“小弟張隨雲,草字翼仲,祖籍金城人氏,家父名諱不敢妄稱,承今聖隆恩,現居禮賓副使、通事舍人、知安肅軍之職。”

高強一笑道:“令尊既然出知安肅軍事,當知兵法之要,豈可平白示人?雖然諸君皆爲他日之俊彥,不過朝廷自有法度,在下幼承庭訓,雖然不才無學,這點規矩卻還是知道的。”搜腸刮肚了半天,總算想出了這麼幾句,眼見衆貢生都默然不語,連那大嗓門的張隨雲也不言語了,心裡那叫一個得意啊,總算是小出了一口氣了。

趙挺之見高強有了面子,心裡就不痛快。那日在怡紅樓被他改了一句詞,自家夫人回去以後嘆想不已,一連幾天都把“綠肥紅瘦”四個字掛在嘴邊,身爲才女的丈夫已經是壓力很大的一件事了,竟然讓一個淫人在詞章上佔了上風,雖然總道是高強身邊槍手所作,不過這心裡總是一個大疙瘩。

此時見高強強詞奪理,不由冷笑一聲,正待出言譏諷,卻聽一個女子聲音道:“一羣書生,不知農桑四時,卻在這裡空談軍國大事,可笑!”

高強心下大喜,循聲望去,不是昨日那黃衫少女是誰?

第36章 反掌(上)第7章 授書(上)第43章 新軍第27章 結盟(下)第19章 內審第4章 祭掃(下)高俅隨筆第9章 餘波第34章 藏兵(下)第九十章第4章 智深第10章 曾頭市(下)第21章 追失(下)第1章 醒覺第27章 欲見第1章 醒覺第14章 狹路(下)第二十五章第21章 詐病第五十八章第23章 花榮(下)第19章 應伯爵第十三章第四十六章第二十章第四十章第13章 錢莊第二十九章第二十章第65章 招安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二章第19章 獻寶第36章 張榮第29章 談兵(下)第三十一章第四十一章第17章 拔刀(下)第8章 奪權(上)第24章 鹽務(下)第六十一章第23章 歸來第四十四章第19章 料敵(上)第十四章第八十七章第七章第21章 博覽會(下)第四十六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下)第10章 赤佬第67章 相撲第三十九章第五十四章第26章 种師道(下)第31章 河工(下)第45章 整編第十五章第30章 最長的一夜之石秀與方七佛(下)第18章 佳期第3章 籠絡(上)第16章 交易所第35章 動員(下)第2章 風起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下)第六十三章第70章 蕭讓第13章 街鬥(下)第56章 踹營第31章 河工(下)第34章 來投第四章第18章 李逵(下)第18章 謀定第15章 備荒(下)第八章 上第42章 虛位第30章 內事第14章 狹路(上)第19章 料敵(下)第38章 遇險(上)第3章 下第11章 述往第五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17章 降服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下)第15章 轉仕第28章 迎宗澤(上)第5章 刑訊(下)第28章 迎宗澤(下)第14章 結黨(下)第七十五章第三十四章第14章 二帝(上)第五十五章第12章 聖女第二十六章第31章 河工(上)第34章 最長的一夜之高強與朱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