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一團高興啓封翻閱玉函,不想卻得了這個結果,趙佶自是掃興,不過楊戩與蔡京爲死黨,他也不是第一天知道了,只爲這兩人都是老臣子,各自又有一班勢力爲羽翼,輕易也不便動,故此隱忍。不過這知道是一回事,親眼看到又是另外一回事,居然當着自己的面從楊戩身上搜出他和蔡京勾結的證據來,叫趙佶怎不惱火?

只不過,惱火歸惱火,頭腦稍微冷靜下來之後,趙佶心裡也明白,這不過是事有必然而已。蔡京年紀漸高,他罷相之後,朝政也稱得上平穩過度,倘若這次函進哲宗實錄不能封相,那恐怕就是終身無望再度宣麻了,是以交結楊戩,乃是必然。

趙佶想了一會,不禁心中煩躁:“本以爲蔡京老臣,謀國有道,兼得衆望,故而斥退張商英之後,便想要再度引進他爲相。如今看來,蔡京權欲甚重,交結近侍,如今宰執中三人出自他門下,倘若再度起用他,之後恐有尾大不掉之患,如之奈何?”

趙佶之所以猶豫,原因在於蔡京秉政多年,確實有一幫人擁護他。如今張商英既去,這些人認爲反對蔡京的勢力倒臺,自然要輪到蔡京上臺了,故而爲之搖旗吶喊者着實不少。再者,蔡京在日,改革茶鹽諸法,朝廷理財有道,也是他的政績;而他兩度罷相之後,無論是趙挺之還是張商英接任,爲了表示和蔡京不是一個路子,都採取了悉數推翻蔡京成法的做法。自來爲政須有一貫之道,利不百,不變法,這兩位宰相如此做法,自然是引起了許多混亂,由此頗有一部分人懷念蔡京在日,起碼蔡京對於改善官員待遇是不遺餘力的,加薪加的不亦樂乎。幾次官制改革,都給廣大官員帶來了實惠。

一時不得要領,再看手中那蔡京的書法,趙佶只覺得異常刺眼,悶哼了一聲,將那書冊都丟在玉函中,吩咐樑師成收起來,來日交給太史官。自己袖子裡籠了那頁題記。徑往仁明殿來,尋鄭皇后說話。

到了彼處,鄭皇后率押班、御侍等宮人迎接。這鄭皇后乃是趙佶在潛邸時結識的,當時是向太后身邊的押班。趙佶即位之後,她與另外一位王押班一同被賜給趙佶,兩女俱都有寵,如今一個作皇后,一個便作了賢妃,也是四大夫人之一。

這時延福宮還未擴建,趙佶宮中游樂之所甚少。加之鄭皇后自來與他相諧。治理宮中又甚是嚴謹,有賢后之名,故而趙佶對她甚是敬愛。皇帝與皇后見禮畢。自要說些話兒,這鄭皇后自來聰明,見趙佶若有憂色,情知必定是朝中有事,便揀些有趣話兒,東拉西扯地哄趙佶開心。

幾句話說下來,趙佶原也不是那等嚴肅恭謹的皇帝,也就暫解愁眉。坐在殿中四下望,見鄭皇后几案上放着一本書,折放着內頁向上。顯然是聽到自己來時剛剛放下,便隨口問道:“皇后近日讀什麼書?”

鄭皇后見問,便道:“見讀神宗正史,觀神考與王安石君臣事。”

趙佶一聽,頓時來了興趣。他得國是靠着英宗向太后一力贊襄,當時宰相章敦並不想立他,認爲他不能象哲宗那樣厲行熙豐新法。正因爲皇位不穩,因此趙佶登基之後不久,便決意大力繼承熙豐法。打着紹述父兄遺志的旗號,以顯示他與父兄謀政是一脈相承,正合繼承大統。

一面和鄭皇后說話,一面走到案前,待要伸手拿起那本書來看時,卻微微一怔,眼見那案頭還放着兩本書,卻是一模一樣的神宗正史。復又將手中這本打開封面來一看,也是神宗正史,且都是同一冊。

鄭皇后走到他身後,拿起那兩本書來道:“官家,你可是見這三本書一般無二,故而疑惑?臣妾初時也道是這般,哪知三本書參看之後,方知同爲正史,內裡大有不同哩!”便信手打開手中的一本來,將書頁翻到一頁,趙佶已見那書中用硃筆劃了幾行,說的正是熙寧七年鄭俠上書神宗,求盡廢熙寧諸法之事,對其評價爲“奸佞小人,妄發遞鋪,以細事搖動聖聽,謀沮新法,賴聖心聰慧,不爲所動,越三日,遂雨下沾襟,兆民歡悅,俠謀遂不成。”

趙佶看時,不解其意,卻聽鄭皇后道:“官家請記,此乃官家踐祜以後時所修神宗史。這一本卻是元佑時所修的神宗史,且看這一段。”說着又將另外一本翻開,趙佶看時,又是一段硃筆圈出:“俠雖小吏,忠奮激發,不顧其身,以未信之身而諫,能以片言悟主,殃民之法幾於是一舉而空,雖然其謀終不成,而此心亦足以白於天下後世矣!”

趙佶眉頭大皺,心說怎麼同樣一件事,就弄出不同的評說來?旋即醒悟,卻道:“此必元佑黨人所爲爾!”

鄭皇后微微冷笑,向趙佶道:“官家聖聰,果然能識其實,只是官家看這字體,可有幾分相似?”

趙佶再看時,只覺得眼熟,猛的省起,愕然道:“莫非這都是出自蔡京之手?”

鄭皇后再不說話,只是冷笑不止。趙佶將她手中兩本拿過來,和着自己手上的那本,翻來覆去地看,內中各處但有不同處,都被鄭皇后用硃筆點劃出來,彼此對比,異同處一望便知。趙佶越看越怒,終於將三本書一起擲於桌上,拍案道:“好個蔡京,口口聲聲紹述爲志,卻原來只是反覆媚上,如此小人!”

鄭皇后嘆道:“神考變法,富國強兵,哲廟承神考之志,屢挫夏賊,俱是不世之功業。官家留意治道,欲紹述熙豐良法,正是理所應當,但先皇變法時,每以得人爲要務,謂雖有良法,亦須待良臣,倘若行法不得其人,則良法適足以害民爾。神考警言,官家何不記取?”

趙佶連連點頭,道:“非皇后言,朕幾不悟!原來蔡京動輒紹述。卻是以此來迎合於朕,倘若朕要盡罷熙豐法,行元佑之道,只怕他也是一般兒贊襄如故罷?”

鄭皇后盈盈秋水凝注,滿眼盡是傾慕之意:“官家如此聖明,當真天聰難掩!”

美人垂注,趙佶心中頓時象吹了氣一樣膨脹起來,他本是素性輕佻易於激動的。思緒就像野馬一樣奔騰起來:“神考用王安石秉政,前後八年,後終其世不再複用,卻仍舊行新法如故,可見這法出自上,而非在於臣,如今諸法俱在,足食足兵,朕可垂拱而治,何必變法之臣贊襄?況且神考用王安石秉政八年。哲廟用章敦秉政行新法。前後亦是八年,如今蔡京前後兩相,統算也逾八年矣!可見一相八年。不可再用,如章敦末年奸言害朕,若非太后一力遮護,朕這皇位幾乎不保!可見一相日久,必然養威弄事,氣凌其主。”

趙佶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鄭皇后在一旁又不再多說,只是拍他地馬屁,這藝術家皇帝的思維一旦展開,種種附會之處不一而足。一會想:“王安石逢大旱與星文而免,蔡京亦前後遭逢星文與大旱,兩者皆秉政八年,神考既然不再用王安石,我又何必必用蔡京?”

一會又想:“蔡京之弟蔡卞,爲王安石之婿,始終贊助熙豐新法,雖經元佑更化亦不改初衷,似此方可稱爲紹述之臣了!只可惜因牽連張懷素謀反案。此生亦不得起用矣!”

種種念頭紛至沓來,終究匯成一條:“蔡京不必複用,亦不可複用,此種反覆小人,如何可信之?”想通了這一節,趙佶心頭猶如放下一塊大石,頓時覺得這仁明殿裡的空氣都比剛纔新鮮通暢了許多,而鄭皇后看上去更是美豔如花,宛如仙妃一般,自是色心大動,攜入帳中顛鸞倒鳳不提。

只是藝術家的激情,來的快,去的也快,不過盞茶功夫,趙佶已經偃旗息鼓,伏在鄭皇后身上呼呼喘氣,任憑皇后喚來宮人,伺候皇帝清潔。

激情釋放之後,大腦格外空靈,趙佶忽然想起一事要緊:“只是如今蔡京已經被朕宣召入朝,朝野鹹謂朕將大用於他,於今縱是不用,卻如何了當?更兼朝政未明,大臣威權不足,唯恐蔡京去後,政令不行,如之奈何?”

鄭皇后卻道:“外朝之事,非後宮所能干預,官家若欲問事,朝中自有清貴之臣。”

眼見皇后仍舊保持不干預政事,趙佶甚爲滿意,便想到鄭居中身上去,此人曾作樞密使,又是館閣經筵出身,如今以外戚置身事外,立場持中,必定有以正言。

說幹就幹,次日下了早朝,趙佶便將鄭居中招進宮來,問以朝政誰屬。鄭居中一直擔心蔡京再度輔政,多半會對他不利,雖然蔡京已經託人向他轉達了善意,不過他哪裡能放心?此刻聽見趙佶問他朝政如何,先是不明所以,隨即心中大喜:皇帝問我朝政,自然是不打算用蔡京了,否則的話,就該是問蔡京而不是問我了!如此送上門來的機會,豈可不用?

“陛下,臣伏見陛下踐祚以來,一意紹述,將熙豐良法發揚光大,國朝一百六十年,焉有如今之盛?尤其是去年大宋博覽會開放,任憑官民共樂,但有見者,無不稱爲天下亙古未有之盛事,錯非聖主在位,如何可得?如今朝政晏明,四海昇平,陛下但垂拱而知便可,何用權臣爲?”

這話說到他心坎裡去了,隨即又想起:“當日崇寧間蔡京去相,趙挺之悉更前法;待趙挺之因罪去相,蔡京復起,又悉罷趙挺之諸法。那時葉夢得便向朕說,法出於上,豈可因臣子之起落而興廢,如此則法出於上乎,抑或出於下乎?當時朕已經感悟,因此將葉夢得置於身邊爲侍從官,爲何如今卻不記取?”

當即大大誇獎了鄭居中一番,申明“居中愛我”,鄭居中感激涕零,大拍馬屁兼大表忠心,也不在話下。趙佶與他說了一會,嘆道:“只可惜如今皇后正位,國舅須得避嫌,不得任以兩府,否則若能在朝,時時匡正於朕,豈不是好?”

鄭居中一顆心蹦蹦跳,恨不得撲上去抱着趙佶大腿狂喊“我不要作國舅,你封我作宰相吧!”總算還有理智,曉得這麼幹只會適得其反,只好忍着心頭滴血,佯裝若不在意狀。

趙佶果然中計,便在那裡想如何酬答自己的國舅,忽然想到:“朕今不用蔡京,他黨羽在朝甚多,若不略施小懲,倘若鬧起事來,或者陽奉陰違,教朕政令難行,這便如何是好?不若將宰執中蔡京門下擇去一人,以警其餘。”

一生這念頭,他就開始琢磨,沒用多長時間,趙佶已經鎖定了目標:樑士傑見爲右相,前日剛領了中書,政令悉從其手出,輕易改易不得,況且他奉事特謹,也不聞有結黨之事,雖是蔡京女婿,盡信得過。高強更不用說,放眼四周,這皇城裡吃穿行用,哪一樣不是應奉所供,哪一個不是吃着應奉的糧,使着應奉地錢?這等理財能手,正該大用,如何可去!

於是樑子美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成了倒黴鬼,在他不知道地情況下,已經被趙佶定議逐出宰執,正好大名府闕帥,這樑子美又是從大名府任上進京的,便教他再回去走一遭也罷。

當日晌午,童貫進對,說起西北和平燕軍事,童貫皆稱陛下運籌帷幄,思慮周詳,雷霆迅發,勳業克成。趙佶聽了自是喜歡,又問童貫在外面有何聽聞,童貫輕描淡寫道:“臣自西北來,但聞將士言,蔡相公爲政時,塞下軍中只有五十日糧,人有飢色;自蔡相公去後,塞下軍糧山積,轉餉無滯,將士鹹樂爲國效死力矣!”

趙佶喜道:“卿家,人道蔡相公理財有道,不意有此,這卻是爲何?”

童貫再拜道:“官家,青唐河澶道路難行,且近虜中,自來轉輸不易,京城一斛米不過百文,到彼處不啻三四貫文矣!似此冗費,朝廷如何得以支吾?還是高相公爲應奉時,獻計包糧,以此招引各方商賈積糧塞下,朝廷袖手而百萬軍糧皆積,非理財聖手,如何至此?況且立錢引以通有無,立交易所以運轉鈔引,立博覽會以激勸商賈,興盛太平,皆是高相公所爲,蔡相公不過適逢其會,而高相公卻爲何人引進哉?”

趙佶駙掌大笑道:“非卿家言,朕幾不悟!高相公正朕所親擢也!”

又後一日,朝議降旨,以北京乏帥,須重臣鎮守,因命樑子美落尚書左丞,以龍圖閣大學士出鎮大名府,御史中丞張克公進爲尚書左丞。

這一道詔書一下,羣臣莫知其意,怎麼正要引進蔡京復相的時候,卻將他黨羽貶出京城?還沒等蔡京反應過來,中宮降旨,趙佶於後宮玉、清樓設宴,相請蔡京與諸位宰執大臣。

第20章 危機(下)第十五章第1章 清溪銀(上)第17章 降服第16章 入城第4章 述職(下)第13章 劫牢(上)第27章 躍躍第十九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22章 平匪(下)第4章 祭掃(上)第1章 下第6章 建策(上)第十九章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二)第23章 歸來第四十章第九十一章第1章 清溪銀(下)第四十三章第8章 奪權(上)第十三章第20章 危機(下)第五十一章第四章 下第66章 岱嶽第五章 上第25章 開戶(下)第5章 十字第36章 最長的一夜之方氏一門(一)第四十九章第二十三章第1章 醒覺第三十章第19章 藥師第四十四章第十章第16章 密議第二十九章第2章 父子第34章 反目(下)第80章 殺宋第5章 驚變第三十七章第49章 沒羽箭第八章第24章 詢奸第9章 浪子第8章 東瀛(下)第57章 陳規第13章 劫牢(上)第30章 議定(下)第9章 到任(上)第十六章第44章 暗戰第7章 三論第21章 苦戰第16章 密議第五十一章第2章 上第十章 上第6章 建策(下)第38章 御筆(上)第36章 泯恩仇(上)第十三章第23章 錢荒(下)第7章 射殺(上)第四十五章第四十章第13章 街鬥(下)第7章 蔡京第14章 狹路(上)第13章 一上(上)第10章 心曲第20章 危機(上)第十四章第五十七章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上)第二十九章第17章 包裝第十七章第16章 交易所第55章 夜行第九十六章第78章 莫測第29章 東溪村第6章 先發第13章 劫牢(上)第6章 意外(上)第32章 戰情第六十一章第九章第三十二章第十四章第43章 新軍第25章 開戶(上)第21章 追失(上)第三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