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

追悼會後,烈士們被安葬於延安東關機場西北角,並修建陵園。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黨中央決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園。新建的陵園設在原八路軍總部王家坪北側,背靠清涼山,面對延河水。陵園佔地3.6萬平方米,一座漢白玉紀念塔在墓園中間,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後部呈4層階梯式,塔下有8級臺階,象徵4月8日。塔身正面嵌着毛澤東手書的“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鎏金大字。“四八”烈士陵園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座高規格的烈士陵寢地。

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

在延安的時候,毛澤東到各個幹部學校給學員做報告,經常是步行過去,不讓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馬列學院做報告,從學院到毛澤東的住地楊家嶺有四五公里,中間還橫着延河水。毛澤東在半路上遇到了學院派來接他的教育處長鄧力羣等人。

毛澤東搶先問:“你們四個風風火火的,要去做什麼?”鄧力羣回答:“學院領導派我們來接主席。”毛澤東笑了笑:“接我?是怕我忘了今天的報告會吧?學院給我的任務,不會忘記的。”

鄧力羣連忙解釋說:“我們確實是來接主席的,我們來晚了,真是不好意思。”毛澤東揚起手來搖了搖:“這樣做有點不好,一個人做報告要四個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接着環顧一下四周,幽默地說:“哦,四個人,轎子呢?你們不是擡轎子來接我呀?下回呀,跟你們領導說,再加四人,來個八擡大轎,既體面,又威風。如果還有人,再來幾個鳴鑼開道的,派幾個搖旗吶喊的,你們說好不好?”大家聽到後都不由自主地笑起來了。

毛澤東循循善誘道:“那纔不像話嘛!皇帝出朝,要乘龍車鳳輦;官僚出閣,要坐八擡大轎,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只是爲了顯示自己的威風。我們是共產黨人,是講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舊世界打碎,建立一個新世界。我們既要革命,就要和舊的制度決裂,絕不能沾染官僚習氣。兩萬五千里長徵我們都走過來了,從楊家嶺到馬列學院,這幾步路算不了什麼。我們要養成一種新的風氣——延安作風。我們要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

毛澤東的一席話,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風采,使大家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教育。

走到哪裡都不忘記爲民興利除弊

共產黨到陝北前,陝北地方偏僻,文化落後,物質生活匱乏,人民祖祖輩輩按照傳統的方式生活。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到陝北後,時時告誡部隊中有文化的人把所學的知識用於爲人民服務,宣傳科學文化,興利除弊,逐步改善這裡的環境,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人民造福。

一天,毛澤東與幾個同志散步,在談到陝北文化落後、衛生條件差時,毛澤東說:“這是因爲缺乏知識。紅軍帶來了一批知識分子,應該給老鄉宣傳搞好衛生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帶頭修建廁所,開設糞場。陝北窯洞沒窗子,室內陰暗潮溼,空氣污濁,我們應該宣傳,幫助他們打開窗戶。”

1936年7月,黨中央遷到陝北保安(今志丹縣)。這是一個古老的山城,山大溝深,地高氣寒,貨品奇缺,交通不便。老百姓吃鹽要趕毛驢到700裡以外的寧夏鹽池去馱,一盒火柴要用十幾個雞蛋從小販手裡換,衣服布匹更是難買,甚至有的人家一件衣服縫縫補補可以穿幾代人。

毛澤東看到這些後,心情十分沉重。他把中央貿易部和保安縣政府的負責人請到他的窯洞,對他們說:“你們考慮一下,是不是在保安城裡辦一個供銷社?”得到贊同的答覆後,毛澤東又和他們一起研究瞭如何組織力量運輸貨物等問題。保安的供銷社很快開辦起來了。羣衆再也不用爲購買日用品犯愁了。

在棗園,有一條六公里長的水渠,當地羣衆稱它爲“幸福渠”。那是1944年毛澤東在棗園居住期間,看到這裡的農民澆地困難,動員中央機關和農民一起修成的。這條渠的修成,解決了當地五個村1200畝土地的灌溉問題,使旱地變成水澆田,莊稼連年豐收,給羣衆帶來了幸福。

毛澤東心裡時刻裝着人民羣衆。他無論走到哪裡,都不忘替羣衆着想,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從不放過。

1947年8月,轉戰陝北中的毛澤東來到朱官寨。他發現這裡的窯洞因長期煙熏火燎,牆皮烏黑,光線昏暗,很不衛生。一次,他蹲在糞堆旁,用手掰開糞塊察看,問老鄉:“你們的地都施什麼肥?”老鄉說主要是糞肥和草肥。毛澤東說:“我住過好幾個窯洞,牆上的土皮都燻黑了,這是很好的肥料,怎麼沒人用呢?”老鄉笑着說:“確實聽說這個上地壯,可是沒用過。”毛澤東說:“你們試試嘛,如果上黑土能多打糧就向大家宣傳推廣。一個窯洞清下的黑土我看夠上一畝地。這樣做既有利於生產,又有益衛生,你們看好不好?”老鄉們讚許地點點頭笑了。

毛澤東就是這樣,他永遠有解決不完的事情,操不完的心。他曾不止一次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們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爲民興利除弊。我們共產黨的幹部戰士,就是爲人民服務的。”

毛澤東捱罵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機關遷往延安。幾個月後,抗日戰爭爆發,幾萬紅軍在前線打仗需要糧食,延安地區政府催要公糧的任務增重,民衆生活壓力陡增。在此情形下,中共紅軍便成爲民衆批評的對象,而毛澤東也曾遭遇“咒罵”。

事情是這樣的。

1941年6月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的楊家嶺小禮堂召開邊區各縣縣長聯席會議,討論徵糧工作和農民負擔問題。當天下午正在開會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一個炸雷擊斷了禮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雲來不及躲閃,不幸觸電身亡。同一天,一位農民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了。

噩耗傳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一位農民逢人就說:“老天爺不開眼,響雷把縣長劈死了,爲什麼不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聞訊,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逮捕這個咒罵毛主席的農民,並要公開處理,以一儆百。

毛澤東從警衛員口中知道這件事以後,立即阻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他說:“羣衆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羣衆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精神軟弱的表現。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羣衆對立的局面。”

毛澤東還說:“黨羣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共產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裡可以沒有魚,魚可是永遠也離不開水。”

這就是毛澤東第一次捱罵。《農民日報》記載,此事過後,毛澤東陷入了深思:一個農民爲什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反映我們工作中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後來發現是由於徵糧過多,農民負擔太重所致,於是很快糾正過來。

幾年過後,毛澤東還一直記着此事。僅1945年4月至5月一個月時間,毛澤東就趁中共七大召開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四次“檢討”了這個問題,用以自省並教育全黨幹部。

給學員送禮

1938年4月1日,在延安陝北公學第二期開學典禮上,毛澤東給1600名陝公學員送禮,說:“今天陝北公學開學,我應當送點禮物。但是,我沒有多少東西,只能送給你們兩件禮物。第一件是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

毛澤東接着問道:“你們這樣的1600人,爲什麼不到別處去,而到這裡來呢?”

“這隻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中央在這裡。”

“那麼,共產黨有什麼好處呢?你們爲什麼喜歡共產黨呢?……”

“共產黨爲什麼會被你們信仰,又被日本帝國主義和某些人討厭呢?

“這是因爲中國共產黨有他的特點,也是常人所不及的地方。這特點就是:第一,有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並且堅持這個方向。現在這個方向是打倒帝國主義,完成民主政治。在民主政治建立以後,就要升學,升入社會主義大學,也就是走社會主義的路。第二,有一種作風,一種奮鬥的習慣。”

毛澤東在列舉魯藝、抗大、陝公都有各自的作風之後說:“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鬥!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

向民衆拜年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無論工作多忙,每年春節都要到當地基層政府向民衆拜年。他借這一年一度的特殊時機,一是加深同民衆的感情,進一步密切與民衆的關係;二是直接傾聽民衆的意見和呼聲,糾正工作中的偏差和改進工作作風;三是深入調查研究,瞭解民心民情,以便更好地制定大政方針和政策。

1941年春節前一天,毛澤東帶領幾位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一大早就來到棗園鄉政府向民衆拜年。

當毛澤東走進鄉政府院內,鄉長楊成富和鄉里幾位年長的老人趕忙出來迎接。毛澤東見狀,馬上加快了腳步,笑着上前與大家一一握手問好。大家簇擁着毛澤東走進窯洞裡,坐好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親切攀談起來。

毛澤東說:“今天第一件事是給大家拜年,第二件事是徵求大家對當前工作的意見和看法。”

大家聽到後,便情不自禁滔滔不絕地談起邊區如何兵強馬壯、抗戰形勢大好的情形來。

毛澤東聽了,擺擺手說:“今天我們不說這些,說點別的。”

鄉親們即改口談起軍民團結魚水情深,黨中央和民衆心連心。

毛澤東又擺了擺手說:“我要大家談的是我們不足的地方,談我們的缺點和錯誤。”

頓時,在場的人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談什麼是好,顯得十分拘謹。

毛澤東看出大家心裡有顧忌,就引導說:“我們共產黨是真心實意爲老百姓服務的,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都是要讓大多數人開心滿意,符合人民羣衆的利益,得到人民羣衆的擁護歡迎。”說到這裡,毛澤東看了看大家,接着懇切地說:“如果聽不到你們的心裡話,得不到你們的批評幫助,不瞭解你們的希望和要求,我們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標,我們的決策就會出現偏差和失誤。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呀?”

毛澤東這番話語,使大家陷入了沉思。大家想:哪個達官顯宦不願聽老百姓爲他們歌功頌德的話語?可唯獨共產黨領導人偏偏愛聽老百姓的批評意見。這個世道真變了。於是,大家便無拘無束地談起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從大部隊來到陝北,徵用的公糧太多,老百姓負擔不起。也有的說:解決不了吃糧問題,就會加重老百姓的生活困難,部隊也得不到很好發展……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的意見越提越多。

對於這些問題,黨中央和毛澤東早就注意到了,只是沒有辦法解決。這裡的人們都知道,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土質貧瘠,幾乎年年收成欠佳。近幾年部隊來到這裡,人口劇增,吃糧就更不夠了。再加上國民黨對邊區實施經濟封鎖,糧食和一些生活用品被禁運。原先劃定的延安、延長、延川、綏德等26個縣歸邊區管轄,作爲八路軍的募補區,先後被國民黨搶過去五個縣,耕地面積大大減少。面對這樣的情況,邊區糧食緊缺和經濟不景氣就可想而知了。當時一度出現民心動盪,對邊區政府和部隊都有些微詞,甚至有人詛咒毛澤東。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和毛澤東對民衆不但沒有追查壓制,反而一面鼓勵民衆暢所欲言,一面從工作上查找原因。1939年2月,黨中央和毛澤東根據民衆的批評意見,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並向全黨全軍發出了“精兵簡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毛澤東身體力行,開荒種地,體驗生產規律,探求發展之路。雖然大生產開頭兩年邊區糧食產量有大幅度增長,糧食緊缺有所緩解,但是仍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毛澤東一直在考慮擴大生產規模,徹底扭轉被動局面。

1940年9月,延安自然科學院按照毛澤東的意圖,由副院長郝笑天和生物系主任樂天宇爲正副隊長,組成了一個考查隊,對陝北地理條件做了全面考查。他們每到一處,就把那裡的森林、氣候、地質、土壤等自然狀況一一記錄下來。最終,通過科學分析論證,他們發現了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很適合耕種。回到延安後,他們立即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了一份建議開發南泥灣的報告。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很高興,找來生物系主任樂天宇進一步瞭解情況。最後,毛澤東問樂天宇:“那裡的土地那麼好,爲什麼這麼多年人們沒有開發呀?”樂天宇一時說不太清楚。毛澤東指示他說:“麻煩你帶幾個人,再到那裡做一次詳細考查。‘要知上山路,需問砍柴人。’你們到那裡後,多找些老百姓,聽聽他們的意見,特別是聽聽老年人怎麼說。”樂天宇他們再次來到南泥灣,通過走訪和座談,老百姓告訴他們:南泥灣地處乾旱地帶,雨水貴如油,十年九不收;遇上一年收,倉滿囤子流。樂天宇把“南泥灣”周邊老百姓對這片土地做出的結論帶回了延安,彙報給了毛澤東。毛澤東聽後,心裡一直在盤算:如果開發這片土地,遇到荒年顆粒無收,那就勞民傷財,若是不開發,擴大糧食生產就是一句空話。他一時難以下定決心。

今天,毛澤東想利用拜年的機會,聽聽民衆的意見。毛澤東見大家發言差不多了,就肯定地說:“你們提的意見很好也很對,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還得請你們幫助想想辦法。”

這時,大家提出了許多開荒以增加耕地面積、加強田間管理以增大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等有效做法。

毛澤東又有意地說:“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到,但是,老天不下雨,乾旱怎麼辦?能不能打井澆灌?”

大家告訴毛澤東,陝北地表水太深,一般地方是打不出水來的。接着大家又告訴毛澤東,今年陝北不會有乾旱現象,龍年日炎炎,蛇年雨綿綿。去年農曆龍年乾旱,今年蛇年就該雨量充足了。

毛澤東聽了驚奇地“啊”了一聲,急忙問:“陝北有這種說法?”

大家說:“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人們都這麼說。”毛澤東笑着又問:“準嗎?不準怎麼辦?誰負責?”問得大家一片笑聲。

一句農家諺語,就是一個自然現象,一個說不清的自然規律。毛澤東在回來的路上,顯得異常高興,他似乎從剛纔大家的發言中,獲得了開發南泥灣這片荒涼土地的信心。

春節過後,黨中央毛澤東做出決定,號召邊區黨政軍民,把大生產運動再向前推進一步,所有單位和個人,都要根據實際情況,訂出生產計劃,規定出生產指標,並命令359旅開赴南泥灣墾荒種地。

這一年,果真像民衆說的那樣,陝北風調雨順,沒有任何災害,邊區人民獲得了特大豐收。黨政軍民各部門都按計劃或超額完成了任務,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一年,359旅開荒11000多畝,收穫糧食36萬多斤,爲解決邊區糧食緊缺和繁榮經濟做出了卓越貢獻。這一年,免除了農民公糧交納和稅收,人民生活水平一下子有了顯著提高。由此,民衆真正認識到,毛澤東和他領導的共產黨、八路軍所做的一切,都是造福人民的。

第二年春節一到,民衆懷着感激之情,積極熱情地組成秧歌隊,涌到黨中央駐地,他們一邊打着腰鼓一邊高呼:共產黨毛主席大生產運動決策偉大英明!前來歡迎秧歌隊的毛澤東聽了民衆的喊聲,邊走邊對身旁的周恩來副主席說:“恩來呀,我們偉大英明什麼?是困難逼得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去向人民拜年磕頭,人民指給我們一條生路,是人民偉大英明啊!”

決不成爲特殊的公民

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是延安精神的重要體現。毛澤東既是大

生產運動的組織領導者,又是參加者。他不僅號召人民羣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而且以身作則,爲全體軍民樹立了光輝榜樣。

大生產運動開始時,中央機關生產委員會研究部署了中央機關的生產任務,並將報告送毛澤東批閱。毛澤東聚精會神地看完了這個報告,提筆在報告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凝神沉思了很長一段時間後,讓警衛員請來中央辦公廳主任兼機關生產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富春同志,這個報告中怎麼沒有規定書記處幾位同志的生產任務呢?”李富春回答說:“我們考慮書記處的幾位同志工作太忙,所以……”毛澤東打斷李富春的話說:“不、不、不,這不能成爲理由。不能因爲工作忙就站在生產之外嘛!”

李富春連忙解釋:“書記處的同志要抓那麼多的大事,哪能事必躬親呢?”毛澤東搖着頭說:“不能這麼說,該躬親的事,一定要躬親。”他點上一支菸,重重地吸了幾口,意味深長地說:“目前,我們全黨集中精力抓兩件大事,一是整風,二是生產。這是整個革命鏈條上的兩個中心環節。如果這兩個環節抓不好,我們就無法抓住整個革命鏈條,就無法克服困難、渡過難關,就無法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對於這樣的大事,我們不能只是發號施令,必須要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爲全黨、全軍和全邊區人民做出榜樣。作爲黨的領導機關的成員,更沒有理由將自己置身於大生產之外!”接着又說,“我們動員全黨、全軍和全邊區人民參加生產運動,我們應該首先站在生產的前列。我們決不可成爲特殊的公民!”

由於毛澤東的堅持,中央領導同志都分得了任務。毛澤東自己也分到了生產任務,只是因爲不能走得太遠,在他居住的楊家嶺山腳下分了一塊地。地雖不多,但靠近河溝,地板硬,石頭多。工作的間隙,毛澤東總是扛着钁頭去挖地。警衛員怕他勞累過度,也扛着钁頭去幫忙。毛澤東勸阻他們:“你們有你們的生產任務,我有我的生產任務。這一點地,你們都幹完了,我就沒有乾的了,我的任務怎麼能完成呢?”

毛澤東一钁頭一钁頭地挖起地來,襯衣被汗水溼透了也顧不上休息,還不停地幹着。警衛員勸他休息一下,他笑着說:“沒事兒,這點累算什麼,勞動鍛鍊,就是要出點汗水!”

地挖完後,毛澤東又在田邊壘起水壩,準備引水澆地。地整理好後,毛澤東先後種植了辣椒、西紅柿、土豆、南瓜等蔬菜。菜苗出來後,出身農家的毛澤東管理非常細緻,經常澆水、施肥、鋤草,蔬菜長得茁壯、水靈。每當收菜時,毛澤東親手採摘,用筐子背上交給食堂,並向管理員詳細瞭解一共交了多少斤,還差多少斤。按中央機關規定,每年每人的蔬菜任務爲360斤,毛澤東年年都超額完成任務。

1942年6月,斯大林派飛機送醫務人員到延安,並給毛澤東捎來了一些禮品。第二天飛機返回時,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並讓人縫了個小布袋,裝上他自己種的紅辣椒,請機組人員轉交斯大林。毛澤東微笑着說:“延安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我就給斯大林同志這點禮品,表示我的謝意吧。”

毛澤東送給斯大林的不僅僅是一袋紅辣椒的謝意,更重要的是送去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給普通農民祝壽

毛澤東曾多次拒絕給自己賀壽,但卻曾親自給普通農民祝壽,雖然時隔多年,但這件事仍在陝北大地傳頌。

1945年元宵節的前一天晚上,毛澤東到棗園外邊散步,看見幾個老農在地頭休息,就走過去和他們拉家常。交談中,毛澤東得知有兩個老人是同庚,年已六旬,正月十五正好是他倆的生日,便說:“很好哇,你們是六十花甲的人了,應該給你們祝壽!”老人推辭說:“咱窮苦人過生日賀啥壽呢?一輩子都沒怎麼過過生日。”毛澤東說:“如今翻了身,生產又好,人壽年豐嘛。明天正好是元宵節,請你們到我那裡坐坐,大家一起祝壽,再把村裡所有老人都請來,千萬不要客氣。”

第二天下午,毛澤東早早讓人備下酒菜,把棗園村24位60歲以上的老人都請過來。他把老人們讓進中央書記處會議室,給大家一一敬酒,飯後還請老人們一起觀看電影《列寧在十月》,並贈給每人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做賀禮。

一位姓劉的老漢雙手握着毛澤東的手,邊搖邊流着淚說:“毛主席,你是咱莊戶人家的大救星,你對我們太關心了,把什麼大大小小的事都辦了。咱祖宗三代都沒人做過壽哇!”說着就大哭起來,旁邊的老人也都感動得落下淚來。

毛澤東親切地說:“過去是苦,可今天翻了身,當家做主了,大家應該高興啊!”

天大的好事

共產黨是爲人民的利益而服務的,但具體工作中免不了出現各種失誤,工作人員也會犯各種錯誤。因此,毛澤東對人民羣衆的意見非常重視,總是親自閱讀羣衆來信,有時還親筆覆信。報紙上的“羣衆來信”,他也看得很認真,重要的地方就做上記號。他還經常接待來訪的羣衆。外出調查時,發現問題就和當地幹部一起研究解決。如果來不及解決或一時難以解決就記下來,等考慮成熟了再派人去處理。他還幫助工作人員擬定向羣衆做調查的題目,包括羣衆對政府工作人員有什麼意見,生產和收成好不好,負擔重不重,有什麼要求等,讓他們回來詳細彙報。

有一次,一支從抗日前線返回的部隊因連續行軍,人困馬乏,來到一個村子宿營。部隊領導的警衛去找房子,在一戶老鄉門上敲了很久,也沒有人來開門。警衛有些不耐煩了,便用力敲起來。一會兒,門開了,出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她不高興地說:“你們是八路軍嗎?怎能這樣對待老百姓?”警衛員忙辯解道:“我是給首長找房的。”老太太一聽更加生氣:“幹部越大越得講羣衆紀律!”

一些從前方回來的同志認爲在前方流血犧牲,回來還挨老鄉的批評,心裡有點不痛快。

毛澤東聽到這件事後,果斷地說:“老太太做得對!”

1944年初,有個老鄉針對部隊個別同志沒有認真執行羣衆紀律的問題給軍分區司令員提了意見。毛澤東聽說後很高興,認爲這是好的現象。他說:“邊區一位老鄉給我們一個分區司令員提了意見,這是天大的好事!那個老鄉覺悟很高。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氣,受當兵的欺負,他們是敢怒不敢言。現在這個老鄉敢向我們分區司令員提意見,你們看這有多好,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變化!”

毛澤東不僅啓發和教育幹部戰士,而且還鼓勵羣衆提意見,把它看作是檢驗工作好壞的一把尺子。1945年,他在棗園和當地農民座談時感慨地說:“批評我們就是幫助革命。只有批評我們,才能糾正錯誤,更好地做好工作,革命才能早日勝利。”

送子上“大學”

1946年元月,在事先沒有告訴父親的情況下,毛岸英隨蘇聯醫療隊悄悄地回到了延安。毛澤東喜出望外,急忙趕到飛機場,一把抱住闊別19年的兒子,過了許久才說:“你長高了!”

清明節前,毛澤東與毛岸英坐在王家坪院外的石桌旁談話。毛澤東慈祥地對毛岸英說:“你在蘇聯讀書,住的是洋學堂。我們中國還有個大學堂,就是勞動大學。你應該到勞動大學裡去鍛鍊。”

農曆三月初七這一天,毛岸英穿着父親給他的一件打補丁的棉衣和一雙很結實的舊皮底鞋,揹着幾斤菜籽、瓜子和一斗小米,在賀清華、周西林等同志的帶領下,來到了延安縣柳林區二鄉的吳家棗園。從此,他成爲邊區特等勞動英雄、毛澤東最親密的農民朋友吳滿有的學生。

在吳家棗園勞動期間,毛岸英一個月纔回一次延安。毛澤東看着兒子的手說:“農民手上有老繭,你手上卻有血泡,這說明你沒有學習好。等你手上老繭厚了,就說明你在勞動大學畢業了。”

毛岸英領會了父親的教誨,又回到吳家棗園村繼續勞動。

(本章完)

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四章 領袖情懷——毛澤東在延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五章 親歷與回憶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第二章 仗劍干戈十三載第一章 長征的落腳點——延安第三章 熱血英雄,衛國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