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糧食入河南
杜如晦沉默的看着李淳風沉穩有序的指揮運送物資。
馬車從燕王府出發,一個個巨大箱子放在特質裝貨馬車上,這些貨物體積相當大,一輛馬車也只能裝一個箱子,但同時卻要四匹馬一起拉動繮繩。
而這些馬車動作整齊,幾乎同一時間,便全向城外而去。
離開天津城甚至沒多久距離,便見到一處馳道,自己跟李淳風下了馬車,馬車上那個外箱活釦被解開,一個絞盤攪動擡升裝置,把這巨大的木箱給擡到馳道的馬車上。
能在馳道上跑的馬匹跟車輛,都是特製的,不是普通的馬匹與車輛。
等到東西裝好後,這馳道上的馬匹便健步如飛的向津口飛馳而去。
看着五萬石的糧食,被拆分成了一個個箱子快速從燕王府一路直接向津口碼頭而去。
李淳風看着杜如晦道,“杜相,我們也換馬車乘坐。
您請放心,今日就能離開天津,如果日夜兼程水力人力並用,最多三日就能到達德州了!”
而大唐對鐵的管制還是比較嚴格的,自己在幽州有鹽鐵鍛造權利,到了關中就不一定了。
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把這箱子拆卸了然後一麻袋一麻袋的搬運糧食纔是最正確的。
現在,燕王又搞起馳道。
“三個城市一同推行小麥耕種,自己手上的人手有些不足了。
去年燕王手上糧食不足,燕王不是找了幽州世家買糧嘛,今年幽州又沒遭災,相信燕王總會搞到糧食的,我們無需自亂陣腳。
甚至在杜如晦上船時,都忍不住回頭看了看幾眼這些馳道。
真正的問題,還是後期的維護問題,這纔是真正的大頭。
而更不要說,如果想修建長安到洛陽的軌道,所需要的材料是以鐵爲主。
畢竟對李泰來說,政鬥什麼的自己真不擅長。
至於朝廷,在這件事情上,不能說支持,但至少不能直接反對。
尤其在馳道上奔跑的馬匹,更需要給它們投入足夠飼料,有時候除了飼料,甚至還要在給他們的食物裡面加入雞蛋什麼的補充營養。
“放在這裡吧,我看過沒問題就抄錄一份,你等一下把我抄錄的文章遞上去!”李泰道。
而這時候的薛大鼎看着王有方離開,喃喃道:
“馳道投入了使用,運轉效率還是很不錯,但這東西的成本有點大了!”李泰皺眉。
只要是有什麼宮殿興建的計劃,基本上就盯着秦嶺砍伐,整個秦嶺的水土流失大得嚇人
更重要得是,如果用鐵來修建軌道,那不但鍊鐵技術能夠進步,而且成本維護也能夠到自己的可控範圍之內,但這樣自己又必須要在關中修建一處鍊鐵廠。
“等到運河徹底疏通,漕運計劃落實,幽州到洛陽的物資調度是不是甚至不需要七日!”
薛大鼎寫好了信讓人送回了河東去,看着天色已經亮了,倒也沒有要躺回去睡覺的意思,而是在這時候,拿出當初與李泰李淳風一起討論的那一份方案。
現在李泰已經明白,自己想在長安到洛陽間修建一個馳道,那就必然需要一個十萬匹馬規模以上的養馬場,一個完全由自己控制的鍊鐵廠,以及還要有一支比較優秀徭役隊伍。
作爲大唐頂尖的宰相,杜如晦負責整個《漕運計劃》推進,切身感受整個大唐因爲漕運交通的改變,而所帶來的整體效率的提升。
李泰想到這裡倒劃了一條,到底是把這份計劃書給先翻來了,想要做事到底任重而道遠。
所以,自己整體的戰略就是奇觀興國戰略。
這樣的行爲很快上報給了薛大鼎,薛大鼎穿好衣服出來,王有方已經等着了。
首先馬匹消耗很快,主要的點是馬蹄的磨損。
“諾!”白鶴點頭,便是乖乖的退出了房門去了。
“不過,以燕王的性格,若想推廣某樣項目,應該會制定個計劃出來吧!
但馳道需要得不僅只是前期投入,而且後期維護工作馬匹、路基、軌道想想都是問題啊。
此刻,自己還是應該把自己所有的心思說全部都放在救災上。
李泰看着白鶴離開,拿着白鶴寫得上奏文章看了看,感覺沒什麼問題便馬上抄錄起來。
這一刻杜如晦感覺,偶爾在關鍵位置佈置一段馳道好像也不錯。
不過,還好自己在天津進行了這麼一小段的實驗,讓自己對洛陽到長安之間修建馳道,以及維護馳道的難度有了一個正確的判斷,現在發現困難總比將來遇到困難的好。
但現在自己到底是重新奮鬥到了滄州刺史,向着河東薛氏要幾個懂得種田,尤其是種植小麥的人才,倒也不是難事。
如果不是白鶴實在模仿不了自己的字體,誰家親王寫文章還要自己動手啊!
這就決定背後必須要有足夠的畜牧力量,甚至要一個馬場去供養這樣一段道路。
雖然進展不算快速,但全部都完成了津口建設與河道清淤,自己知道船支的速度。
畢竟算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地,跟幽州這種帝國的苦寒之地那是沒得比的。
像此次馳道奔襲來說是相當損耗馬匹的,若非王玄策所執行的《草種計劃》順利,今年有馬匹出欄,這馳道想要這般使用,卻也並不多見。
不過李泰看了一眼,騎兵三寶之一的馬蹄鐵,是個穿越者都知道的技能,倒把馬匹問題解決了不少。
如果薛大鼎沒奮鬥起來,那薛氏一族能夠不被牽連就很不錯了。
而李泰則是已經在翻閱自己在幽州無所事事時,所寫的一個個奇觀建設意向書了。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李泰怕朝廷內部的關隴集團,爲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拒絕朝廷執行這一項計劃。
杜如晦乘坐着順着船隻,連夜順着大運河一路而行,到了滄州卻讓一部分津役留下來,替換了不少津役,畢竟想要讓船隻一路快速航行,只能一路換人不換船。
我們手上的糧食,只是支撐到推廣小麥的話還是足夠的。
先期的高額投入就先不說什麼了,那可真是讓李泰看着都心疼了好些天。
當然木頭不是不行,但最大的問題是,實際上長安地區的水土流失很嚴重了。
“燕王,上諫杜相的文章已經寫好了!”白鶴來到李泰身邊遞出了一份文章。
薛大鼎雖是官奴出身,但正常人家那裡有成爲官奴的資格,
他父親薛粹,在隋朝時擔任介州長史,隋文帝幾個兒子爭權奪利,漢王楊諒被誣爲謀反,薛粹受到牽連,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丟了性命,薛大鼎做爲叛臣之子,就被賣爲“官奴”。
杜如晦聽到這話也點點頭,目光不自覺的向這軌道看過去。
另外你多派遣些人到運河津口,津口被抽調走了太多徭役,怕會影響明日運轉。”
但即使如此,作爲牲畜力量,決定了它每天能託的貨物,以及它自身的體力都是有限的。
什麼《黃河大橋》《長江大橋》,什麼《秦嶺空中天橋》,最看不上眼的奇觀應該是《萬象神宮》,至於《長安洛陽馳道計劃書》此刻正被李泰拿到手裡進行翻閱。
這一點上,就算李泰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說走一步看一步。
薛大鼎想到這裡,連夜寫了一封信,送到河東薛氏一族去了。
當然,對比起薛大鼎的從容,杜如晦以最快速度趕到德州。
不會的,等到幽州的糧食運輸過來,河南早就已經餓殍遍地,死傷無數了。
而事實上,自己還真的怕自己的這個計劃提出來會受到朝廷方面的反對。
不過,在經歷天津馳道的風馳電掣,大運河的暢通無助,真把這些糧草接送到了德州轉運黃河時,這速度就太慢了。
沒辦法,德州的漕運計劃還沒完全落實,從設備到人力都是缺口。
王有方來找薛大鼎道,“杜相今日從津口調度了大量津役,護送少說五萬石糧食,直入德州,說是河南水災需要糧食賑災,燕王看來是把糧食給了杜相了!”
“也沒這般快速!”李淳風搖頭道,“如此不計代價的使用,也就只是十萬火急時。
大唐想在他地方也建立這樣的馳道,說實話價格太高了。”
杜如晦想一想自己從幽州弄到糧食走一個來回所需要的時間,居然都比在德州卸貨裝貨的時間少,一時之間,杜如晦倒對《漕運計劃》進行普及的心思卻是重了幾分。
只爲提高天津城到天津津口和天津渡口三處的物資運轉速度呢!
所以這事情也就只是在幽州緊急用用而已,這趟看起來好像輕鬆,但實際上成本並不低。
所以薛大鼎發現自己手下不夠用,就寫信給族裡看看有沒有什麼人才提供給而已。
到時候,就算王玄策的《草種計劃》成功實施,華夏能夠在陰山以北種植牧草,放養牛羊,但能夠支撐起多大區域,說實話李泰自己也沒太多把握。
畢竟馳道這種東西,李泰把在天津城這一小段上進行建設,本身就是試驗的味道。
說實話,自己親身的體驗到了馳道,所帶來的物資運轉效率,確實是讓杜如晦感覺到十分的留戀。
畢竟莫說唐代,就算宋代恩蔭這種授官的方式都是很正常的事。
畢竟是自己族人,用起來自己也放心,任人唯親這纔是用人中最常見的事。
“諾!”王有方見到了薛大鼎這般的沉着,倒也不由鬆了一口氣,馬上便是下去辦理了。
算了,寫封信給族裡,看看有沒有什麼懂得耕種的人才吧!”
但自己只有掌握鐵廠,自己才能把成本下降到自己的可控範圍之內。
更重要得是杜如晦也理解了李泰爲什麼從一開始就指定了必須要把所有的貨物放到一個個規定的大木箱中,尺寸不能有一點問題。
很多,自己以前沒注意到的問題,隨着這段馳道的投入使用開始暴露出來。
自己擅長得是去收割財富,然後再把財富投入使用,所需要做得就是不斷去製造大型工程,然後通過這一個個大型工程不斷拉攏各方,形成屬於自己的利益團體。
但現在,自己知道河南出了災,第一時間便想去幽州調度糧草。
燕王再怎麼樣無中生有,也不可能大面積推廣吧!”
別得不說,在正常情況下,自己會想到去幽州搬運糧食,然後去救助河南的災難嗎!
薛大鼎明白王有方爲什麼着急,主要是怕燕王的這一次借糧,會影響到滄州計劃。
且不要說馬匹了,就單是這馳道建設,除了燕王,又有誰會修建這麼條馳道。
除了自己知道李泰手上肯定有人力與糧草以外,更重要得是,幽州到德州這一段的水渠,自己一步步的按照《漕運計劃》推進過來。
無論如何,物資已經到手,跟李泰的條件也談好了,接下來救援河南應該不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了。
杜如晦聽到李淳風的話,點點頭,然後又對李淳風問道,
但如此的話,單單是卸貨便是消費了一天,等到了把這些糧食通過陸路運輸到了黃河渡口裝貨,又是三四天過去了。
只不過旁邊配置了一份更加相信的地圖,這南皮,滄州和無棣的小麥推行是整個計劃的第一步,卻是要好好做好纔是。
杜如晦想了想,感覺燕王也不是那麼好用了。
哪怕馬周彷彿知道杜如晦送來得是一個個的大箱子,早早準備鐵鍬,就是要把這一個個的大箱子給撬開來,拿出裡面的麻袋,一袋一袋讓人揹着放到了馬車上。
這不僅僅是朝廷收稅的問題,更在貨物流通上,有這麼一個外面的集裝箱子,能讓整條航運上搬運貨船卻是省事了不少。
“無事!”薛大鼎倒是從容說道,“今年雖然雨水頗多,但我們滄州到底在疏通大運河時配套修建了不少水利設施,沒有讓這大水沖毀農田。
更重要得是這種模式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有人隨便開個黑津口進行搬貨運貨的成本。
畢竟商人最重要得是時效,如果沒處理集裝箱的能力,黑港口也很難開起來。
當然,就算是有了處理集裝箱的能力,那道路呢,馬車呢,人員呢,是不是都需要準備起來,這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不管怎麼說,燕王的這批糧食到來,河南有救了!”
杜如晦帶着糧食渡過了黃河,開始帶人賑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