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他的國際聯盟體系中少不了德國的身影,這也是他爲什麼總是幫着德國人說話而拼命壓制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的主要原因。他的想法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因爲英國人的目光只注重歐洲,而威爾遜卻在放眼整個世界。
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不可能不瞭解英、美兩國的戰略意圖,與工於心計的勞合?喬治一樣,克里孟梭也在故意裝傻充愣,並多次借題發揮與威爾遜針鋒相對,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兩個,第一,撕裂德國確實能將東邊的風險降低,第二,利用法、德此消彼長的機會增強與英國人叫板的能力。
和談中,姿態最高的還是東道主德國,施特雷澤曼總理一直都保持着謙遜的態度,對美、英兩國也非常尊重,這讓威爾遜的心裡充滿了疑慮,他覺得非常奇怪,英、法兩國以前都稱德國攻擊性太強,而且蠻橫無理,是戰爭的罪魁禍首,然而,自和談開始以來,德國一直保持着紳士風度,而英國也一直在維護德國人的利益,反倒是法國在步步緊逼、層層刁難,這可真是道聽途說不如耳聞目睹。於是,他越來越感覺到德國是美國今後不可多得的堅定盟友,對於美國領導全世界非常有益,甚至是得力的幫手,更決不能讓這個可靠的夥伴投入紅色蘇聯的懷抱。
一直選擇做老好人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其實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不削弱德國陸軍的力量可以抗衡法國的強勢,不逼迫德國進行戰爭賠償可以換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這比一場殘酷的戰爭搶奪來得更輕鬆、更有效。再說,過於苛刻的條件將激起德國強烈的仇視心理,這對爭取長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受到損害,於是,法國的種種提案就越來越與英國的利益相沖突,甚至白熱化。
德國已經猜透了英、美兩國的內心,不爭不吵,禮貌謙讓,因爲他們知道未來世界不能缺少德國的參與,美國的霸權不能沒有幫手,而德國的位置正好可以爲美國擋住紅蘇聯的浸染。只要德國幫助威爾遜鼓吹其所謂的“十四點綱領”,德國就不用大動干戈也能穩操勝券。但是,德國也有自己的底線,施特雷澤曼按照艾德里安的口吻非常宛轉地明確表態說:“各位尊敬的各國元首,在這個會議上,我謹代表德意志聯邦國家尊敬的埃裡克?艾德里安總統閣下向各位傳達如下意思;第一,德國的土地是祖輩們留下的,一寸都不能割讓出去,爲此,德國人願意不惜一切代價重返戰場。第二,海外殖民地可以進行交換,但不能無條件出讓。第三,我們同意有限的戰爭賠償,但德國現在非常窮,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們必須先發展經濟,才能逐年賠款。”
施特雷澤曼的話音不輕不重,會議廳上頓時一片寂靜。勞合?喬治看了看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沒再多說什麼。
此時此刻,威爾遜對於建立國際聯盟的計劃已經特別癡迷,不僅因爲這對他的政治聲譽和歷史地位息息相關,同時他還把此視爲取代英法稱霸世界的根本大計和必經之路。因此,他在巴黎和會首次發言時便提出要優先討論國聯盟約的問題,強調國聯盟約與對德和談應當成爲統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整體,對任何國家都有約束力。但英法兩國對此不感興趣,這讓威爾遜很不高興,氣憤地表示,如不先確定國聯盟約,他將退出會議。
老練油滑的勞合?喬治反駁說:“只有上帝知道,制定國聯盟約這個複雜程序什麼時候纔會完成。”
威爾遜回答說:“只要沒有人故意搗亂,委員會的工作10天就可結束。”美國的威脅起了作用,英、法兩國只好讓步。
事實果如威爾遜所言,專門委員會經過一系列緊張磋商,終於在2月13日按期制定出了國聯盟約草案。2月14日,威爾遜在莊嚴的氣氛中向全體大會報告了草案內容,並獲得一致通過,在第一回合的鬥爭中,威爾遜勉強佔了上風。
威爾遜的夢想得到了初步實現,而柏林和談還必須繼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想要得到的,則總是被英國一一反對,但法國願意再次冒着被德國擊敗的風險也想要回自己丟失的領土洛林,勞合?喬治對這個訴求不再反對,美國總統威爾遜並沒有表示反對,也沒有表示支持。這一次,施特雷澤曼代表德國堅決反對,埃裡克總統的要求很明確,對於國家領土,沒有談判餘地。殖民地可以交換,但不能割讓。並堅決擁護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綱領,以此打消與英、美之間的矛盾。
法國不單單想要洛林,更想要薩爾,還想要德國在萊茵河以西不駐軍。再次遭到施特雷澤曼的堅決反對,英國也沒有答應。此時此刻,美國總統威爾遜開始扮演世界領導的角色,仍舊保持中立,兩不相幫。
美國在一戰中賺取了非常豐厚的資金,同時也建立了強大的三軍體系,可以說在世界上一國獨大,成爲當前不可撼動的霸主,這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事情,按照埃裡克的設想,德國完全可以支持美國的霸主地位,讓美國人成爲此次和談中德國的堅強助力,以達成德、美親和與英爭鋒、與法爭鋒,無疑是個絕妙的好辦法。只有這樣才能讓美國展現在全世界的中心,而讓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逐步散去,以便自己從此靜下心來搞好政治、經濟、外交建設,讓德國得到更好的休養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