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

朝陽升起,王師大軍諸路將士各司其職,有的入城控制住城門通道,有的則在郊野列陣,將城外田野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並留下了從城門處直達城外營壘的通道。

作爲雍王殿下指命全權負責賑撫亂民的官員,宋璟也早早的跟隨大軍出動,來到了長安城南明德門前的郊野中,不乏焦急的等待着民衆出城。

明德門內通朱雀大街,這裡也將是亂民們主要出城通道,因此城南單單營壘便架設了足足能夠容納五萬餘人的規模。

宋璟新當重任,一邊等待着民衆出城受撫,一邊在認真的思考有關鎮撫諸事的安排。人員、物資包括有關政令,雍王殿下都給了他極大的操作空間,他心裡也在暗暗告誡自己,絕不可令雍王殿下失望。

對於亂民們或殺或撫,由於雍王殿下的專斷,大軍中雖然沒有太大的爭議,但許多人對此並不看好。

一則小民簡識,很難說之以義理,典刑嚴峻才知恐懼,規令寬厚難免放縱。二則涉事人衆實在太多,而且發生在西京長安這樣的帝國中樞所在,一旦當中有什麼波折與疏忽,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難免會被放大,繼而波及到其餘州縣乃至於那些邊境羈縻州府的民情。

而且“撫”之一字說來簡單,做來卻難。需要深挖小民何以興亂,真正疾困所在,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這當中所涉及的因素那就多了,上到社稷傾覆、刑令失治,下到小民寒苦、失地失家,絕不是將人恫嚇出城,施捨幾餐穀米就能解決。

也正因如此,宋璟對雍王殿下才發自肺腑的欽佩。定亂其實很簡單,如果雍王只是一個尋常宗室權貴,麾下數萬大軍,令旗揮下,屠刀高舉,成千上萬的人頭滾滾落地,西京動亂自定。

就算朝士攻訐殺戮太盛,也根本就傷害不到雍王。像是數年前的揚州叛亂與宗室叛亂,全都是如此解決。長安作爲帝國心腹之地,唯有殺戮更多,才能重新恢復帝國威嚴,震懾宵小。

但雍王殿下卻並沒有選擇這種更加直接簡單的方式,而是選擇以撫爲主。殺人易而活人難,活此十數萬人則更難。

關內權徒橫行,小民無立錐之地、無隔日之儲,這是西京動亂更深刻的原因,這是大唐立國以來的根本之弊。

太宗、高宗兩代雄主,用中國之人物逐獵六夷,雖然創下了大唐威名,但也讓國內特別是關中疲敝,一軍凱旋,大將登朝誇功封爵,營卒歸家舍空竈冷。

長年累月的國亢民疲,已經讓上下隔閡深重,特別是武功勳門的過分優待,更加深了關中境內地困民疾。長安貴人能記否,六鎮營卒甲衣寒?大概是已經不記得了,否則便不會因爲貪吝物貨便逼亂這十幾萬生民。

很多人嘴上不說,但其實並不看好雍王此番定亂策略。十幾萬民衆,其中多爲客民,因爲短於衣食而鬧亂長安,即便是鎮撫下來,又該如何滿足他們更深的訴求?

發還原籍,當地州縣會不會收?編入土籍,長安周邊有沒有那麼多土地安置?

但宋璟卻覺得,正因人莫能爲,才必須要有人敢當!雍王殿下有此擔當,那麼他一身志力若不捐此,又要舍誰?

心中思緒轉動,不知不覺,鼓聲已經響了兩通,可是當宋璟擡眼望向明德門時,卻發現城門處少有民衆行出,絕大多數人只是裹足於城門之內,卻遲遲不敢外出。

眼見這一幕,宋璟心中不免有些急躁,他就算將賑撫事宜準備再周全,可如果這些民衆們根本就不出城,那也全無用武之地。

略作沉吟後,他策馬行向此處的壓陣總管契苾明所在,入前進言道:“契苾總管,城中亂衆恐於罪責,又懼大軍之威,不敢輕出。能不能讓陣列營士稍斂鋒芒……”

“這是你的意思,還是雍王殿下教令?”

契苾明聞言後,眼皮一掀,看了一眼宋璟。

“是、是我……”

宋璟剛一開口,契苾明便擺手說道:“不必說了,萬衆雜念,豈你書生意氣、私情能決?受降如迎敵,若不宣之以威,豈能因懼知守!此際不出,午後入城殺上一陣,他們便知雍王殿下仁德可貴了。”

宋璟聽到這話,神情不免有些尷尬,清晨離營之前,雍王殿下確是如此指令,民宜撫之,但卻不應媚之,如果午後還貪亂吝出,那麼便直接入城逐殺。

退回自己的位置後,宋璟也是暗暗自警,他把預設的目標看得太重,唯恐做不好雍王殿下所授事務,以至於有些亂了方寸,方纔進言確有幾分冒失。

但涉及十幾萬衆的大事,又怎麼會篤定只有一種可能。真正把控全局者,自然要有應對各種變數的準備。

眼下大軍受降陣勢已經擺開,若因爲民衆長久不出便收斂陣勢,無疑會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大軍不敢出擊,只要他們集聚成勢,便能提更過分的要求。就算能夠將羣衆引出,這對之後的安置也是不利的。

意識到這一點後,宋璟不免感慨世事艱深,許多時候抱有一個好的初衷、也未必就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雍王殿下不貪一途、兩手準備,難怪能克定大勢、盛譽滿朝,雖然遠比自己年輕,但是講到胸懷博大精深,卻是自己遠遠不及的。

自己也僅僅只是在賑撫亂民這一點受到雍王殿下的欣賞,可如果將要長久追隨、相謀大事,自己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雍王殿下真是國之美器,感之越深,讓人越發敬慕啊!”

宋璟轉頭邀望灞上方位,城牆阻隔,當然看不到中軍大纛所在,但卻並不妨礙他對雍王殿下越來越深重的敬佩。

只是當視線落回明德門方向,看到那些裹足不前的民衆時,宋璟又忍不住暗歎道:“你們還不知自己是如何幸運,若非今次率軍定亂者乃雍王殿下,長安城中早已滿街伏屍。若殿下真有心加害你等,留在城中又能阻大軍殺戮?”

此時的長安城裡,也是一副羣情焦灼的場面。許多人都在竊竊私議究竟該不該出城,城外的王師大軍又會不會遵守告令不害他們。

“三郎,你覺得咱們究竟該不該出?”

擁擠不堪的安化門內,一羣鄉徒們也包圍着劉禺,一臉緊張的詢問道。

劉禺神情仍然頗爲憔悴,聽到衆人發問,他只是嘆息道:“殺或不殺,本不由咱們,城內城外,也沒有什麼分別。眼下這態勢,出或不出,還是大家心裡各自算計。我不知前路是生是死,也實在不敢隨便開口。”

這話說了也等於沒說,當然就算劉禺言之確鑿,衆人也未必就言聽計從。如果對官軍的告令還有什麼盲目信任,他們也不至於鬧亂長安。

“三郎,你又要做什麼?”

衆人還在低頭沉吟,卻見劉禺已經往人羣擁擠的城門處行去,忙不迭張口發問道。

“我要出城去,阿弟在城中失散,不管是死是活,都要向官軍打聽,早一刻出城,早一刻詢問。”

不同於衆人的彷徨不定,劉禺對自己生死看得沒有那麼重,只是想知道兄弟音訊。

聽他這麼說,又有鄉人疾聲道:“三郎你可不要冒失,你家娘子待產鄉中,你要是死在這裡……”

“我已經說了,官軍要殺,不管城內城外,咱們也活不下去,留在這裡,只是多受一些煎熬。”

劉禺頭也不回的說道,並慘笑一聲:“我先行一步,你們如果還不能決,那就瞪大眼看我稍後是生是死。”

衆人聽到這話,又是一陣無言,然而旁邊人羣裡,卻有人指着劉禺說道:“壯士有膽魄,我與你同往!咱們三秦兒郎,生有壯氣,死留英骨!那位率軍定亂的元帥,據說還是一位唐家名王,他若真仁德活我,我一生敬他。他若只是使詐誘殺,捐此一命揭露一個王者醜惡,總是不虧!”

說話間,那人伸開兩臂,排開阻在周圍的人衆,大踏步往城門前行去,倒是頗有幾分視死如歸的豪氣。

其實各邊城門也都不乏此類輕視生死之人準備出城,只不過城中大部分亂衆都聚集在城門前,使得道路擁堵不堪,所以纔沒有在第一時間便出現羣衆蜂擁而出的場面。

但是隨着第三通鼓聲響起,各邊城門都陸陸續續有人行出,雖然數量不多,但一個個腳步堅定,氣概不俗,也吸引了內外衆多目光。

“西京此亂,禮道荒馳,政教不修,上下失調,貧富不均。長年久弊,遠非短時能緩。大軍雖然告令全城,但真正能應命者不容樂觀。若一道聲令能解此膠着之勢,也就不需要再以大軍陳設恫嚇。”

灞上大營中,李潼策馬出營,一邊行着,一邊對身後的郭達、李禕等人說道:“士人總以詩書而輕慢庶民,標榜禮義,但這只是知者誇言。凌冬不凋,知難而進,真正的風骨只有在事中才能彰顯出來。譬如四郎舊時玄武門那一刀,世道幾人能爲?”

郭達重傷後休養月餘,身體仍然非常虛弱,眼下也只是勉強策馬緩行,聽到殿下言及故事,臉上露出幾分羞赧:“僕並沒有想太多,只知殿下用我,捨命以報。”

“生人百態,各不相同,妙處便在於量才爲用。博聞廣識、足智多謀者,未必比得上一點拙忠。世人沒有錯生的才器,只有不能賞之用之的人主。來年關內百事待興,你們都是我親近之人,分勞領事在所難免,要有識人之能,要有用人之度。”

說話間,李潼又遙指前方說道:“譬如這第一批踏出城門的人衆,或有審時之明,或有歸治之心,或有輕死之悍,或有勇事之壯。他們或許只是草野中的微士,但這一步邁出,或可踏足彼岸。宋璟此前爭求引用民士之力,大半是要由此類涌出了。但這些人士,未必全合庶事之用,稍後你們分往各處城門,取錄籍名備用。”

衆人聞言後,各自點頭領命。

正在這時候,城東延興門又遣軍使回報,道城中勳爵諸家再次請求出城來見。

“那就讓他們過來罷。”

李潼想了想之後,點頭說道,然後又轉頭吩咐道:“着平陽公接待那諸家來人。”

平陽公便是武攸宜,如今國業歸唐,武攸宜原本的建安王爵也被奪,轉封平陽郡公,算是武家殘餘中混得最好的之一,其他的或死或貶,或閉門待罪。

李湛一直憋着壞主意想收拾那些人家,這會兒自然又忍不住上眼藥說道:“那些人家急於出城來見,必有非分之請。如今西京局勢俱在掌控,見或不見他們,實在影響不大。”

“見總是要見一見的,畢竟故勳門庭,不好過於冷落。”

李潼一邊說着,一邊又吩咐道:“西京諸水碓碾資訊,稍後遞給平陽公一份,他懂得怎麼做。幾家來人出城後,即刻封閉延興門,不準內外出入,延興門上再架幾具重弩。中軍兩千騎移至延興門外,待命入城。”

李潼猜測那些人家或許是見自己對於亂民過於寬大,所以心裡生出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還將他們堵在城坊中,湊在一起還不知會憋出什麼壞主意。還不如將人引出來,通過實際態度讓他們認清事實,乖乖接受宰割。

他對西京這些人家手掐把拿是一方面,可如果吃相太難看了,神都方面也會難免微詞。眼下他在西京立足未穩,還是不方便跟神都鬧得太僵。所以就算要搞這些人家,也得找點神都方面挑不出毛病的理由出來。

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434 舊案新翻,大臣難逃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017 兄弟殊異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355 大河漕幫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166 門庭若市,名門爲僕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145 唐家分流,一一剪除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395 王戲閒苑,殿中選妃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023 情新因意勝0203 奔跑的大王0773 熾情難表,惟乞一活0837 若不歸坊,家恐不家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604 諸胡聚首,桀驁伏誅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276 欺人勢弱,彰其兇惡0104 王居大不易0873 蕃土不容,長安勢熱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072 天賦異稟0092 仇人相見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728 三原李潼,浪蕩薄行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532 雍王宏大,宋璟敬服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769 我之所在,鼎之所在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957 六尺之勇,何懼踏營0097 壯力當賞0061 佳人再贈香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595 名將之姿,恭在行伍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031 不是一路人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417 搶位政事堂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286 竇七暴斃0066 猶歌前代功德0046 京華遊仙窟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022 萬古愁難銷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0925 英主名臣,相見兩歡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099 宰相危矣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529 奉命者正,逆命者邪0461 來某成親,障車萬緡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363 新的班底1004 皇子通經,出閣入世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017 兄弟殊異0560 長安諸水,周遊不順1016 逝者難追,頻念傷神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238 洗劫武攸宜0508 豺狼之國,不可不防1013 雅贈飛奴,長願師事0341 遊戲鞠場,羣衆趨望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