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

鄯州古稱西平郡,地傍吐谷渾,距離青海已經非常近。至於河源軍,顧名思義,即就是駐守在大河源頭的軍隊。

鄯城乃是鄯州的州城,至於河源軍的駐地則位於更西側的湟源,彼此之間距離有六七十多裡。由於道路所經主要都是湟水谷地,所以地勢平坦開闊,路途行走起來並不崎嶇。

李潼在黑齒常之等人擁從下,沿着湟水策馬西行。此境雖然並不屬於真正的高原範圍,但低氣壓仍然帶來一種明顯的氣喘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下活動,人馬氣力消耗都會加倍。

不過李潼只是策馬遊行,也沒有沉重的披甲負累,些許不適還不足以影響行動,且漸漸的就適應起來,呼吸頻率歸爲平常。

行途中,李潼看到湟水水勢頗爲洶涌,已經隱隱有了幾分春汛的氣勢。而在湟水河谷周邊,則存在着大片已經經過開墾的土地,此時的田野中,正不乏役卒在辛勤耕作着。

如此一幕幕畫面收入眼底,倒讓李潼頗感意外,拋開與內陸有着明顯差異的氣候,他眼下所見河源周邊,無論是水文環境還是耕地資源,都不遜於內地,甚至還隱隱超過關中有些地區,大異於此前對隴右邊地的刻板印象。

“數水源出青海,境中又有多座雪山,春夏回暖,雪水消融,河渠灌滿,自然能守營田之力。”

黑齒常之順着雍王殿下視野所及講述道,戰爭不只限於刀兵弓馬,所以今次雍王出巡也不只限於各路烽堡,他也在沿途將河源軍各種經營情況稍作講述:“往昔此境累年屯墾,營田五千餘頃,年收五百萬斛,不獨河源軍足用,隴邊各境也都大受裨益……”

講起過往的成績,黑齒常之也不乏自豪。

河源軍是他篳路藍縷、一手建立起來的,這麼說毫不爲過,此地鎮守軍卒是他在承風嶺之戰中逆勢夜襲、捨命反攻才從吐谷渾境中帶回鄯州。

而當時的朝廷能夠給予的實際支援也實在有限,當時河源駐軍甚至飢困到需要一邊樵採漁獵,一邊抵抗吐蕃不斷的進攻。

稍得立足,第二年吐蕃便又向河源發起猛烈進攻,當時黑齒常之在良非川以寡敵衆,大敗蕃軍,斬獲豐盛,如此才穩定住河源形勢。

斬獲的那一批軍資便成了河源軍經營的根本,基於此黑齒常之在河源深刻經營,且耕且戍,並結合地勢營建烽堡七十餘座,用以組成一個完整的防控體系。

自此之後,蕃馬不敢大舉東進數年之久。一直到了垂拱年間,朝廷徵調黑齒常之歸朝平定徐敬業之亂,兩國之間都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事。

論欽陵雖然號爲吐蕃軍神,但在面對黑齒常之,仍然不敢輕動窺探之念。可以說,如果沒有黑齒常之與河源軍,那麼在經歷了大非川與承風嶺兩次大敗,二十多萬唐軍飲恨青海之南,那在與吐蕃的交鋒中,大唐真是顏面無存。

一路上,黑齒常之淺述故事,李潼則洗耳恭聽,並不覺得黑齒常之是在刻意賣弄。當然就算是賣弄,他也有這樣的資本。

同時李潼心裡不免感慨,他爺爺李治這個皇帝前半生做的真是所有帝王夢寐以求的狀態,繼承了貞觀遺澤,在內控制權臣,對外攻滅強國,可以說是恣意至極。

可這一切持續到大非川之戰便戛然而止,吐蕃勢力壯大、已經難以遏制,國內窮兵黷武、極盡擴張之後的各種弊病也紛紛爆發出來。

包括李治自己,也身受病痛折磨,妻子尾大不掉,儲君屢屢翻車。以至於李治再也沒有了此前那種威猛的莽勁兒,大非川一戰後休養足足將近十年,終於到了儀鳳年間,適逢吐蕃贊普去世,纔再次發兵攻入吐谷渾,結果所託非人、以李敬玄書生點兵,遭遇了一場比大非川還要更加慘烈的承風嶺之敗。

接連兩次大敗,李治與大唐帝國都頹勢顯露,以至於之後不久,突厥便死灰復燃,叛起漠南。前半生意氣風發、風光無限,後半身病體衰弱、內憂外患。若是沒有後繼的延續,李治與隋煬帝的人生歷程倒是頗有相似。

“九曲、湟源等境水草豐美,不遜關中,唯一可憾者便是耕不足年。若是七月之前穀米不能入倉,則只能飢寒盼暖。卑職此前所困,便在於河源積儲所耗無幾,若再誤今春農事,則後事更加艱難……”

胡地八月非飛雪,耕收期過於短暫,是制約農事發展的一大因素。

儘管黑齒常之離任之後,繼任的婁師德在原本的屯墾基礎上再作增益,使得河源軍全盛時期屯墾規模達到七千餘頃,耕地更是橫跨湟源、洮水,大益民生軍事。

但再豐厚的積儲也耐不住幾場大戰的消耗,朝廷在西域的經營極大耗空了河源軍的儲蓄。

婁師德歸朝之後,河源軍屯墾失治,再加上吐蕃論欽陵已經解決了其兄被殺的內亂,再次返回青海坐鎮,加大了對河源的侵犯力度。等到黑齒常之再次回到河源坐鎮時,原本的屯墾規模已經被壓縮一半有餘,到了今年若再失耕,則將有無以爲繼之危。

所以此前,無論是哪一方使者來聯絡黑齒常之,他都要問一問對吐蕃的策略,就是不願看到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河源軍被拋棄。而最終,只有雍王表示出了對河源軍的大力支持,更親自率引大軍、押送物資登隴。

一行人走走停停,上午時分便抵達了河源軍駐地所在的湟源城。不同於鄯城的喧譁熱鬧,湟源此地氛圍就顯得肅殺得多,進出人馬刀甲齊備,一路上崗哨盤查。

“湟源雖然號是河源軍駐地,但大軍齊聚於此的時間卻不多。由此西出,三十里外便是赤嶺,赤嶺東西便是兩國糾殺所在,幾乎無日不戰。”

順着黑齒常之所指的方向,李潼極目望去,看到地平線逐漸攀高,已經不復一馬平川。今日陰雲薄積,視野不算多好,但仍然能夠看到峰嶺雪頂與天上漂浮的雲層依稀相接。

一行人入城之際,城外營前卻有喧譁聲傳來,幾名甲衣凌亂、血跡斑斑的甲士正圍堵住營中軍需官大聲喝罵道:“老子麻崗嶺烽堡越年以來,劈殺蕃賊近百,今日爲賊所寇,十幾人重傷待治,你們這些軍賊敢說無藥?”

李潼見狀,正待轉步走過去,卻被黑齒常之給制止了:“此境已非萬全,殿下輕易還是不要現身。”

“營中儲蓄已經這麼艱難了?”

看着幾名剛從前線退回的勇士們虎目泛淚,李潼情有不忍,深吸一口氣沉聲問道。

“所儲尚可支月用,但是要封倉備戰,不知來日戰烈幾何,有備無患。”

黑齒常之見雍王還待張口,又繼續說道:“殿下仁恩體恤,但關內軍資一日不抵湟源,倉舍一日不可輕開!”

河源前線攻防戰事的慘烈遠超李潼此前認知,他也遠做不到鐵石心腸,能對敵人兇狠,但卻不忍見自家將士瀕死難救。不過他也不會輕易質疑黑齒常之的決定,只是掩面而走,心中的責任感卻變得越發沉重。

“若吐谷渾不失,隴右情勢不至於如此危困!”

黑齒常之這一感慨,李潼也有認知,但終究還是基於紙上談兵的概括,沒有太過深刻的感受。當一行人在湟源大營中短作休息然後抵達赤嶺烽堡時,李潼才真正感受到這句話所蘊含的意義是多麼沉重。

赤嶺即就是吐谷渾與大唐隴右的地理分界線,峰巒聳起綿延數百里,東面便是隴右的鄯州,西側則就是青海海東地區。

在赤嶺山道中蜿蜒前行,途徑一處烽堡下沿的山坡時,李潼還看到崎嶇的山路碎石下仍有人體骨骼隨意拋撒,只是不清楚戰死此處的究竟是吐蕃人還是大唐將士。

此一類的痕跡在赤嶺山道間比比皆是,數不勝數。最初李潼還頗有感慨,但漸漸的,對此已經有些麻木,只是一邊艱難行走着,一邊傾聽黑齒常之的講述。

“國之論者言及大非川、承風嶺之敗,無不扼腕嘆息。但卻不知,若赤嶺爲賊所據,若再求此敗都已難得……”

可是隨着吐蕃拿下了吐谷渾,戰場的天平便向吐谷渾傾斜,雙方往年兩場大戰,無論是大非川還是承風嶺,都是發生在吐谷渾境中,換言之哪怕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大唐軍隊仍然沒有進攻到吐蕃本土!

然而任由吐蕃侵佔吐谷渾的惡果並不止於此,若局勢仍然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未來的大唐將會爲這個戰略失誤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時間將以百年爲計!

登上一座峰嶺之後,李潼環視四野,若有所思,然後便問道:“此境可有烽堡名爲石堡城?”

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臺0222 吐谷渾王族說幾句話0024 神皇鑑詩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244 大王良教,甘霖慰我0016 大唐潑婦0748 臨河布武,待時以進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002 又一個才人0545 國賊碩鼠,其罪當誅0008 聖母神皇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075 將軍跋扈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267 命裡無時直須搶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臺0094 大酺禮畢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1025 風物常在,人有竟時0998 六詔克定,吐蕃窮途0560 長安諸水,周遊不順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327 南省氣象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244 大王良教,甘霖慰我0296 通泉縣大街痞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517 眩於名實,不知所守0480 與虎謀皮,智小用大0095 東宮舊人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487 潞王殘暴,人勢難欺0737 豫王西行,祭拜皇陵0212 獨不見,自惶恐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716 義無親疏,有感而發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003 前途堪憂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717 仁皎反骨,捐身關隴0914 奴種辱我,唯以血償0023 情新因意勝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284 禍水東引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037 春官武承嗣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934 德祐農本,社稷之福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409 巨財將入,可議封禪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295 無妄之災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453 妖氛滿盈,功在今秋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296 通泉縣大街痞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0510 良策難行,太平奪事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363 新的班底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024 神皇鑑詩0089 賢賢易色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516 胸懷天下,留情不多0221 窺望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