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

被聖人尊稱爲國老,已經讓唐休璟心情大好,並向前躬身、虛坐於席,以示謙恭。而在聽到後面的話後,唐休璟更是神情微滯,片刻後才用有些顫抖、甚至於不敢相信的語調低聲問道:“臣、臣可歸朝?”

見唐休璟如此神情與反應,李潼先是微微一嘆,然後才又認真的點了點頭。

“臣願意、願意歸朝,爲聖人效忠、爲社稷捐力!”

唐休璟俯身再拜,並語調顫抖的回答道,當擡起頭來的時候,這名重西域的老將眼中已經隱有淚花閃爍,可見心情之激動。

唐休璟投身邊戎近五十年之久,資歷與功勳可謂俱厚。當然朝廷也談不上虧待了他,如今官居安西大都護,可謂是邊臣中職權最爲顯赫威重之選。

但生而爲人,心中總免不了鄉土情懷,而且隨着年齡越來多大,這一份思鄉之情自然也就越來越濃厚。

逆旅宦遊五十年之久,所擔任的又是遠比一般地方官員更加勞累與兇險的邊將,可以說是人生大半光陰都投入在了爲國守衛疆土、震懾遠夷的事業中,而那熟悉又陌生的鄉土人事,怕是隻有夢迴吹角之際,纔會有零星畫面浮現於腦海之中。

這一份感情上的缺失與煎熬,並不是單純的論功行賞能夠補償。更何況唐休璟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也應該已經是弄孫爲樂、頤養天年。

唐休璟雖然鄉籍關中,但也並不是什麼世族名門的顯赫出身,否則便不會受到吳王李恪的連累而被遠貶於外。哪怕事邊積功頗著,但是因爲在朝中沒有強援,也一直沒有榮調歸朝的機會,心中自有一份積鬱酸楚。

在大唐重內輕外的政治氛圍中,邊臣被調回朝中,不只意味着政治處境的極大改善,更意味着朝廷與世道對臣員功績的認可與褒揚。

其實早在開元初年唐休璟第一次歸朝面聖,便曾經陰晦的表達過類似的想法。只不過那時候國中局面剛剛有所平定,而李潼也剛剛執掌大位不久,既需要心腹之人替他掌握西域要地,同時朝中也的確沒有合適的能夠接替唐休璟的人選,只能要求唐休璟再留事幾年,給他爭取一點時間。

如今國中局面已經大有從容,對外的戰略路線也將要大作調整,召唐休璟回朝也是應有之義。

“國老在公則國之柱臣,巡邊五十載、勞苦功高,在私則戚族尊親,養我秀慧內人,朕亦要謹持晚輩之禮,饋此情義。於公於私,惠我俱深,自當以榮爵厚禮以作報答!”

李潼也自席中起身,再將唐休璟攙扶起來,捧着他兩臂繼續笑語說道:“今朝廷諸事維新,少壯者各當要計,此雖務實典章,但也並非譏笑先攻者老不當事、棄而不用。國老入朝後不需再勞碌事冗,但國事計議、仍需仰仗國老斧正拾遺。”

將唐休璟召回朝中,時機合適的時候只是一紙敕令。但歸朝之後該要如何任用,卻讓李潼考慮了很長的時間。

畢竟唐休璟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邊將功臣,還有着一層外戚的身份。若僅僅只是召回朝中虛位榮養起來,則就不免浪費了唐休璟的才力。

◆TтkΛ n ◆¢ ○

如今唐休璟雖然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但李潼心裡自然明白其人絕非老不堪用,如果沒有自己的干涉,不久之後便會老將發威、再創輝煌,憑着一場大勝威震中外。

雖然眼下大唐君臣要更加進取、國力較之歷史上同一時期也要更加強大,並不需要古稀之年的老將再披甲上陣、奮勇殺敵,但既然唐休璟仍有這樣的雄心壯力,卻因爲身爲外戚的緣故而就此淡出於時局,李潼心裡還是覺得有些可惜。

可如今這種情況,無論將唐休璟召回朝中拜相、還是擔任禁衛大將都有些不妥,該要如何繼續挖掘出唐休璟的才能與價值,也的確需要斟酌一番。

在經過一番考慮後,李潼決定放棄老將征戰決勝疆場的才力,重點挖掘唐休璟這大半生事邊的豐富閱歷與經驗。畢竟戰場上的情勢瞬間萬變,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繼續將唐休璟放在與敵交戰的最前線,勝則可喜,可若發生什麼意外,自己也將難以面對自家娘子。

眼下唐家文武才力不乏,諸多少壯後進也需要磨礪出頭的機會。而跟一場戰爭的勝負相比,唐休璟這樣的老將、其經歷韜略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所以李潼是希望唐休璟歸朝之後,能夠將其戎馬半生的經歷與各種邊事謀略整理著書,將豐富的經驗轉變爲紮實的理論,從而繼續源源不斷的爲大唐培養軍事上的人才。

“文武二事,國之大計。當中兵者,尤需切實應事,不容虛妄狂言。攻伐守禦,古來宗法有傳,前人珠玉,誠可細摹。但凡所論事,亦不需一味厚古薄今。武德以來,唐家創業興治,亦多雄壯不遜古人。雖有史筆計量,但文人用墨輕重,未必能盡述得失……”

既然動了要讓唐休璟修書的念頭,李潼當然不滿足於僅僅只編修一份唐休璟個人的遊記,他是想修一部從隋末唐初開始、高祖創業以來的戰爭史,詳細記錄大唐從消滅隋末羣雄到四方征戰周邊諸胡的鴻篇鉅著。

雖然說相關的大事過程,朝廷自有專門的修史體系負責記錄並修編,但這些史官們或許文法精巧、妙筆生花,但終究不是專門的軍事人才,對於相關戰爭的記錄與總結並不能做到深入具體。

編修一部專門的戰爭史,記錄下大唐創業的艱難、對外征戰的恢弘,讓人在看過之後既能爲大唐的輝煌強大深感自豪,又能通過具體的戰爭實例學習到戰爭中的兵法韜略與博弈技巧,這是李潼很早便有的一個想法。

唐休璟深諳兵法、同時又閱歷豐富,而且還有着不俗的經義造詣,畢竟乃是正經的明經出身,無疑是主持此事的最合適人選。

在聽到聖人這番構想後,唐休璟一時間也是頗感意動,對於這一部尚存在於構想中、暫命名爲《三朝兵典》的兵書已經充滿了各種設想,忍不住便向聖人提出各種建議進行完善,絲毫沒有將要從位高權重的安西大都護轉爲修書匠的失落。

當然,這也不是因爲唐休璟淡泊名利,而是因爲時人的價值觀與後世還是有所差異。立德、立功、立言這人生三不朽對人價值觀的影響本就頗爲深刻。而且唐人對於修史本就有着極高的評價,甚至就連宰相都不能人人得到這一殊榮。

眼見唐休璟積極的發表着自己的看法與建議,李潼也是大感欣慰。當然,唐休璟此番歸朝,也不僅僅只是作爲一個修書匠,在官爵方面,朝廷也準備了頗高的殊榮待遇。

首先在散官方面,朝廷給予了唐休璟開府儀同三司的從一品殊榮。一品散官基本上是很少授予在世的臣子,甚至就連武氏諸王當權時的武周時期,李昭德要將武承嗣架空出朝堂,朝廷也僅僅只授給了二品的特進。

至於爵位,則就直接拉昇到最高一級的國公。所以唐休璟入朝之後,單從官爵而言,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位極人臣。

當然,地位已經如此尊崇,那麼具體的軍政事務自然是不能再參與、過問的。

李潼作此安排,倒也不是擔心外戚亂政的問題。畢竟如今的他年富力強,且一力平復國中種種內亂,可謂是威望崇高,對朝廷的掌控力也是十足,不要說唐休璟沒有這樣的想法,就算有,在朝中也根本沒有呼風喚雨的空間。

話雖如此,李潼還是不希望朝中有明顯的外戚之黨存在,從而讓朝情局勢影響到家庭關係。所以雖然將唐休璟召回朝中,但也安排了一個生人勿進的尊榮位置。

講完了這一樁事,東方天際已經淺露魚白,趁着離早朝開始還有一段時間,唐休璟又淺述了一下西域目下的局勢。

四鎮方面,局勢尚算平穩,當地諸邦部包括西突厥十姓部落,基本上還能保持對大唐的恭順聽從。但四鎮所在僅僅只是覆及了西域與大唐密切相關的核心區域,而在更外圍的地區,由於大唐此前收縮休養的國策,安西大都護府的軍隊主要集中在四鎮,並未對外有所行動,控制力則就稍顯不足。

這其中隱患比較大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位於西北側的拔汗那國,一個則是位於西南側的小勃律國。

這其中,小勃律國位置比較靠近吐蕃的後藏象雄地區,是吐蕃勢力向西域延伸的一個重要通道。數年間吐蕃再次發動對四鎮的爭奪卻被王孝傑擊敗,之後有一段時期便主力向這個方向尋求突破,至今吐蕃所扶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仍在這個區域活動。

只不過眼下吐蕃的重點仍在國中的內鬥,顯然是沒有精力兼顧到這個方面的對外擴張,所以小勃律國方面的不穩定暫時可以不計。

至於拔汗那國,還有一個讓人更加熟悉的古稱,那就是大宛國。而這個方面所存在的隱患則就更加勾動了李潼的思緒,那就是唐休璟奏告在拔汗那國發現了一些大食人活動的軌跡。

對於這一時期的大食,李潼瞭解不多,但也深懷警惕。雖然說眼下這個時間點距離歷史上的怛羅斯之戰仍有幾十年的時間,但當聽到唐休璟說大食人居然已經在大唐所控制的西域外圍地區活動,心裡自然生出許多的想法。

不過接下來唐休璟的解釋讓李潼意識到他是有些疑神疑鬼了,唐休璟久在西域,對於大食國的形勢也有一些瞭解。

眼下的大食國國中動盪不遜於吐蕃,地方上各自爲政,即便有進入西域活動的痕跡,但也只是區域方面的一些試探行動,並不是什麼舉國東侵的信號,尚不足以威脅到大唐在西域的核心利益。

就算大食會有進一步的過激舉動,要與大唐發生實際的碰撞,單憑眼下大唐在西域的駐軍以及統治基礎,也足以挫敗此一類的挑釁。

聽完唐休璟的解釋,李潼暫時放了心,只是提筆將相關事則記錄下來,着員收在殿中顯眼處,準備之後加強了解。

這時候,早朝時間也已經到來,隨着晨鼓聲響起,李潼便也站起身來,與唐休璟一起離開內殿,往正殿去接受羣臣並諸蕃的朝拜進賀。

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152 潛龍怒音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238 洗劫武攸宜0112 神都水深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224 名寺可藏重兵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320 高句麗遺民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065 人情難測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024 神皇鑑詩0447 嵩陽道大總管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399 行驛命案0299 登第解褐,嫁娶着新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133 太平歸邸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劍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258 曲江盛會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712 北門空虛,無人可用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059 生人探幽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760 唐家有我,我有一劍0241 秀姿動人0114 友誼的河0267 命裡無時直須搶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109 仗義屠狗輩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111 少王人物如何0174 天恩浩大,不敢辜負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1007 釋奠禮成,齒胄爲繼0944 兵敗辱國,不死何爲1025 風物常在,人有竟時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430 千金易得,真心難求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604 諸胡聚首,桀驁伏誅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160 血洗丘宅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楔子0013 王的起居日常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102 少王神都行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400 主動出擊,意在狄公0087 蓮生獻經0141 劫掠金吾衛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527 故衣義舉,功存百姓0102 少王神都行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624 駐兵莫離,窺望臨洮說幾句話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547 受命於母,人間未有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321 來君珍重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173 算你跑得快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357 皇嗣罪隱,刑徒出頭0103 府佐諸衆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142 就怕有壞人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404 人人自危,謀定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