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

如今的突騎施,雖然繼承了相當一部分的西突厥遺產,但是動員兩萬大軍且自付錢糧的入境助戰,對突騎施而言也是一個頗爲沉重的負擔。

此番聖駕親征青海,西域諸胡遣兵助戰者不乏,但像突騎施這樣手筆豪邁的卻僅此一家,甚至所動員的人馬還超過了此番征戰最主要的受益者青海國王慕容萬,由此也可見其首領烏質勒對獲得大唐朝廷的承認是多麼的急迫。

突騎施出人出力,可以說是羣胡表率,就這李潼還在心裡算計着烏質勒將來的死法,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

西域方面,除了突騎施之外,昭武九姓諸國也都各有人員到場。只不過跟突騎施的兵強馬壯相比,這些邦國的人員規模就相形見絀。

這倒也並非是因爲昭武諸國怠慢唐皇徵令,地理上的位置也決定了他們很難有效參與到大唐本土周邊戰事。

雖然玉門關以西泛稱西域,但這個地理概念所代表的範圍極大。突騎施等原突厥別部位處於安西與北庭兩大都護府之間,而突騎施更是長期定居在安西核心地區的碎葉城附近。

而昭武諸國則就位於安西大都護府的西部,哪怕是地理位置最近的米國,距離四鎮仍有上千裡的直線距離。所以就算他們有心大舉參戰,也很難調度大部人馬按期抵達隴右。

更不要說昭武諸國多數都是小國寡民的邦國政權,本身便並不以武力著稱,與中原皇朝的互動還是以商貿爲主。即便有什麼軍事上的配合,主要也只發生在西域當地。

不過昭武諸國既然以絲路商貿爲主,其人員流動性也是極高。整個河西走廊處處都有昭武九姓族人活動並聚居痕跡,而九姓胡人也是長安商市最爲活躍的胡商羣體,甚至就連兩京宮廷中都存在着衆多的九姓胡人。

但也有一點比較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定居在西域的昭武九姓諸國雖然武功不強、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誰都能欺壓一把。可是一旦離開鄉土之後,這些昭武諸胡往往都頗有表現。終結大唐盛世的安祿山不必多說,早在開元年間,便有內附的粟特胡人康待賓作亂於河曲之地。

若再向上追溯,五胡亂華時期的後趙羯胡政權,本身也是出身西域的粟特雜胡,被當時的匈奴人作爲戰爭奴隸裹挾動遷,將中原大地踐踏得遍地狼煙。如今昭武諸國中的石國,與五胡中的羯胡便屬同源。

如今昭武諸國響應朝廷徵令,其參與助戰的方式也都充滿了商賈特色。他們直接派遣助戰的人馬並不多,哪怕就連其中實力最強的康國,也僅僅只從國中派遣了百員甲力,還主要是充當其國王子衛隊。

但昭武諸國所提供的總兵力卻是不少,足足有五千人之多。這是因爲他們各自使者直接在東行沿途與隴右當地一路招募雜胡丁壯,竟也組成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僕從軍。

昭武諸國雖然武力不強,但因地當絲路要道,是東西大陸商貿交流的中心所在,一個個都富得流油,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便不是問題。

他們不只大使錢財、組織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僱傭軍,而且這支僱傭軍的武裝水平還不低,幾乎人人刀甲配齊、戰馬有備。這在凡所參戰的諸胡僕從軍當中,都是第一流的武備水平。

除此之外,昭武諸國還向大唐進獻大宛良駒兩千匹。更不要說聖人眼下身處的這座大帳,昭武諸國也是主要的出資人。

瞭解到這些之後,李潼對昭武諸國的使者們態度也都和睦友好、勉勵有加。而昭武諸國殷勤有加的態度,也讓李潼嗅到了一絲時代變革的脈絡氣息。

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特別是對於商業爲本、錙銖必較的昭武諸國而言,他們任何的言行舉動,必然都有其確切的行爲目的。

昭武諸國遠在西域,與大唐之間雖然保持着臣屬與宗主的關係,但由於地理距離的緣故,這一份宗藩關係整體上的約束性並不強烈。起碼不像突騎施那樣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必須要獲得大唐朝廷的認可與扶植。

本身的依附性已經不夠強,僅僅只憑大唐過往歲月中在西域所積累下來的威名,並不足以讓這些邦國對大唐的徵令如此態度熱切的響應。這些邦國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着其他的原因與訴求。

李潼因有來自後世的記憶,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自然也就有着超出當下這個時代的視野角度。若視角不再只侷限於大唐的國運興衰,當下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整個歐亞大陸地緣格局的一次大變革。

吐蕃的崛起,使得高原政權史無前例的走下高原,並強勢的向西域進行滲透,與大唐之間圍繞西域的霸權進行一系列的鬥爭,非但不落下風,有的時候甚至還佔盡優勢。

如果說吐蕃的強大還是一個區域性的勢力更迭問題,那麼大食國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無疑要更加的廣闊與深遠。

早在幾十年前,強勢崛起的大食便消滅了波斯的薩珊王朝,在經過多年消化之後,繼續向外擴張已經具有了戰略上的可行性。

昭武諸國地當東西交流的中心,又以商貿爲其根本,對於大陸勢力格局的變化感知自然也就頗爲敏銳。所以這一次如此熱情參戰,除了希望大唐能夠重新將吐蕃的勢力封鎖回高原上之外,應該也有希望大唐對西域局勢投以更多關注的意圖。

畢竟當下這個時代而言,大唐的文化要更加先進繁榮,其羈縻統治也要更加的包容與寬大,而且昭武諸國與中原皇朝的互動交流也更具傳統。對於他們而言,認大唐做老大自然也就是更加有利的選擇。

歷史的進程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選擇的正確性,昭武諸國雖然屢有興衰更迭,但也傳承悠久,無論漢唐都與中原皇朝有着頗爲密切的互動。可是當大食侵佔此地後,諸國政權紛紛消亡,自此之後,西域地區便再也不復文化與信仰的繁榮與多樣性,絲路風情遂成絕響。

李潼心裡自然明白,遏制大食對西域的滲透與侵略乃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只不過眼下大唐的軍事重點還是對周邊境域邊患的鎮壓與清楚,所以儘管也瞭解到昭武諸國的相關訴求,但眼下仍未給以正面的迴應。

內外諸員迎拜完畢後,李潼先在金城外這座大營中休息兩日,然後便在諸將陪同下檢閱彙集在隴右的諸路人馬。

如今聚集在隴邊的大唐軍隊與諸胡僕從人馬已經有二十萬出頭,這其中屬於大唐正式編制的作戰人員有將近十萬衆,其他的便是諸胡參戰人員。

大唐的軍隊共有三部分,分別是以河源軍爲基礎、駐守於赤嶺與海東地區的唐軍,駐守河州、洮州並統控黃河九曲的唐軍,以及這一次李潼親率赴隴的靖邊健兒們。

海東的統帥爲原河源軍副使夫蒙令卿,黃河九曲的統帥則爲薛訥。這兩人眼下正身臨前線、調度甲兵,準備繼續向青海進軍,不能抽身前來迎接聖人,只派軍中副將前來彙報相關軍情。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海東的唐軍將會作爲主力,沿青海南岸的大非川一線向海西進行推進。至於黃河九曲的人馬則沿河而進,翻閱崇山峻嶺,於渴波谷匯同海東大軍,向海西的伏俟城發起總攻。

除了這兩路行軍路線之外,還有一路人馬將會從西北的瓜州、甘州發起進攻,自祁連山南麓進入青海地區,與來自海東人馬對海西地區南北夾擊。

這一路人馬主要由安西大都護府撤回的唐軍以及突騎施僕從軍擔任主力,由宰相劉幽求負責統率,安西將領阿史那忠節與突騎施首領烏質勒分領所部、擔任副將。

三路人馬的共同作戰目標雖然都是海西的伏俟城,但各自具體的作戰意圖仍有差別。

黃河九曲的薛訥所部主要負責清剿仍然臣服於吐蕃的諸西羌部族,並且防備來自吐蕃國中的增援。而北路人馬,則就主要負責拔除吐蕃沿青海向西域進兵的烽堡據點。至於進攻收復伏俟城,則仍以海東唐軍與青海王所部吐谷渾人馬爲主。

李潼雖然親赴隴上,但當然不會真的親臨前線,等到戰爭正式開始的時候,他將會移駕鄯州,所部靖邊健兒們則負責馳援各路戰場,確保勝機鎖定。

大唐方面基本的作戰思路便是如此,可是當正式的軍令下達各部之前,郭元振的一番進奏卻又給接下來的戰術執行帶來了新的變數與選擇。

“此戰若專重海西,於吐谷渾之國可得完璧,但於我大唐卻不可稱全功。海西之地雖是必圖,但卻未必需用重兵。九曲之兵自有遊蕩之妙,若疾趨渴波谷,於兵法實爲拙用。欽陵雖然強悍難制,但憑其一人實不足以引我三路大軍趨擊。況聖人大勢累圖,於欽陵已成困殺之局,因勢殺之,更勝刀兵誅之!”

大帳中,郭元振收起日常嬉笑懶散的神情,一臉正色的說道:“聖人親征此境,所圖者豈止藩臣不守之故業,所討者也絕非他國悖主之悍賊!唯蕃主東來,才堪與聖人交戰,領受天威制裁!”

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0217 西京可守0490 筋骨不展,言輕於風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030 百騎軍士0142 就怕有壞人0226 瘋狂的武周0744 朱衣法冠,直攻宰相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553 不擇手段,斂物備戰0192 太平公主登門0379 日拱一卒,大位可望0751 突厥退走,契丹反唐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949 有此勇卒,何患不威0029 李氏爲上0191 少王竟知有我0002 又一個才人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058 薛師懷義0718 賣主求榮,所得必豐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317 尚方少監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773 熾情難表,惟乞一活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619 跳蕩之才,不堪任大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240 少陵原逢故0268 薰蕕不同器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1025 風物常在,人有竟時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225 無兒還有孫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900 蕃國勢壯,公主長榮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609 洮水激戰,細封覆亡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268 薰蕕不同器0554 貴人入坊,平康震驚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947 六尺之烈,灑血邊疆0698 唐家故澤,歸於雍王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439 踏破白馬寺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607 立約結社,僱胡殺胡0196 卑職願從大王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207 李氏名駒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284 禍水東引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028 禁宮異兆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943 賊來受死,不留降口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951 積魚城危,軍神命殞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558 用進黜退,當然之事0624 駐兵莫離,窺望臨洮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0221 窺望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