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江縣縣委提出了機關幹部到企業掛職鍛鍊的倡議,婦聯、團委、政研室等相對清閒的部門自然是首當其衝。
掛職,一般都是以掛副職爲主,主要是爲了讓青年幹部體驗生活,瞭解一下一線的情況,在實踐中提高工作能力,努力成長爲一名懂管理,知經濟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幹部。
這一批掛職的幹部一共有十六名。在徵求意見時,大家都選擇在城裡的企業掛職。爲此不惜找關係,走後門。對於掛職,大家並不熱衷,因爲掛職幹部一般不能進入所掛單位的權力中心的,到那裡去工作,只是鬧鬧形式。企業不會指望你爲它做什麼實質性的事,企業領導壓根就不相信這些人能幫上什麼忙,不幫倒忙就不錯了。掛職幹部也不指望能在這裡建功立業。
都把自己當成匆匆的過客。
這樣一來,掛職就顯得有點變味了。幹部油子大都有這樣一種本事,把一項好好的政策變成一個空洞的形式。
在這十六名掛職幹部中,張明是唯一選擇了在農村企業掛職的人。這出乎了青年幹部的意料,也出乎了領導們的意料。
與會的馬一鳴書記當即對張明進行了表揚:“張明同志的選擇很令我振奮啊!說實話,不是我貶低你們青年幹部,這麼多年已經沒有哪一個青年幹部能讓我這樣振奮了!他的選擇讓我看到了我們事業的希望之所在,讓我看到了青年幹部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能夠擔當歷史使命的羣體。我號召全市的青年向張明同志學習,學習他的吃苦耐勞,學習他的開拓進取,學習他的顧全大局,學習他的志存高遠。”
張明沒想到馬一鳴會表揚自己,看來馬書記正在逐步拋棄門戶之見,這是遞給自己的第一根橄欖枝。
在馬書記的授意下,張明很快就成了中江縣的英模人物,中江縣報社、中江縣廣播電臺、中江縣電視臺都對張明進行了宣傳,發動了以馬書記的“四個學習”爲中心的學習活動。
馬書記還特意向柳鎮金屬製品廠廠長柳全打了招呼,要他對張明委以重任。
馬一鳴之所以這麼做,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是被張明的舉動感動了。現在肯吃苦的青年太少了,不管張明出於什麼目的這樣做,能邁出這一步就不簡單;其次,他知道張明是揚專員的人,以前楊專員還是楊書記的時候兩人不是很融洽,現在楊書記成了楊專員,他想通過擡舉張明來向楊專員傳達一個信息,自己是尊重楊專員的,對楊書記的人決不敢馬虎。上次爲選團委書記一事有可能讓雙方有了猜忌,這次正好彌補以下裂痕。第三,他想讓張明知道,他是一個用人唯賢的領導;第四,當然是想讓張明感激自己。
張明對自己能夠引起這樣的關注暗自歡喜。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選擇到柳鎮去掛職,是經過了精心策劃的。
主要目的是吸引眼球,引起關注。下級的一個最大的苦惱是得不到領導的關注。如果選擇到
條件好的企業去,你和大家有什麼兩樣?你就是庸人一個,你永遠都不可能得到上級的關注。你必須要和別人不一樣,你必須爲常人所不願爲,做常人所不願做,舍常人所不願舍,最後才能得常人所不能得。說白了,就是作秀,一場政治秀。
另一個原因是想幹點事業,將自己學到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自己既然想當官,就應當成爲一名搞經濟的干將,否則在現在這個背景下,官不但當不上去,也當不下去。
選擇到柳鎮金屬製品廠掛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對各企業現狀與前景的分析。中江縣城的企業,無非就是什麼棉紡廠、毛巾廠等,這些企業效益差,企業的領導也都是些無能之輩,最拿手的倒是玩手腕。跟着他們能學到什麼呢?
柳鎮就不同了!這是一家典型的民營企業,但名義上還是掛靠在鎮經委,說起來也算鄉鎮企業。廠長柳全是個人才。他是這個企業的創始人。據說,企業最初是十幾個人合夥,在賺到第一桶金時,幾個小富即安的合夥人竟然提出了分錢散夥的建議。是柳全堅持不同意散夥,並變賣了家裡的樓房來購買了幾個動搖者的股份。
結果,幾個走了的人至今還是在小打小敲,跟着他的人都成了大股東,成了廠裡的主要領導。
在張明看來,中江縣將來要麼不出著名的企業家,出,就一定是柳全。
而且,該廠的市場效益很好,到那裡可以大有作爲。
柳全安排張明做了廠裡的副廠長,但沒有具體的分管工作。張明知道,他們把他當成了一般的鍍金者了。任命他當副廠長,一是看他的級別,二是看馬書記的面子。不給他具體工作,是怕他是個外行,怕他誤事。
張明也不着急,要別人相信自己是需要時間的,有本領的人總會找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他成天在廠裡轉來轉去,一個星期下來,就給柳全交了一份報告,柳全一看,立即對張明肅然起敬。原來,張明寫的報告的題目是《柳鎮金屬製品廠的管理漏洞及對策》,報告尖銳地指出目前柳鎮金屬製品廠是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廠裡的主要幹部幾乎都是柳氏家族的人,好的崗位也全都被柳氏家族的人佔了,外面的人根本就進不來。進來的人在廠裡也十分孤立。張明在報告裡指出,家族式管理在企業處於作坊期的時候還是有作用的,其特點是凝聚力強。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它的侷限就會暴露出來。人才招不進來,招進來了也留不住。靠本家族有限的人才是不能讓企業發展壯大的。
其中關於銷售員管理模式弊端的分析尤其精闢。張明指出廠裡的銷售在激勵機制和監管機制方面存在着明顯的問題,銷售人員的待遇偏低,銷售人員缺乏必要的監管,處於半鬆散狀態,風險很大。
柳全這才知道張明不是等閒之輩。
巧的是,張明的分析很快得到了驗證。廠裡管銷售的李副廠長,突然跑了,帶走了廠裡的大多數銷售員,工廠的銷售立刻陷入了癱瘓。危機關頭,柳全果斷地把銷售工作分給了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