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兩天的時間,劉凌折了兩次腰。
一次是爲了先賢們想要匡扶君王走入正道,千挑萬選所立下的厚厚書單。
一次是先賢們不畏懼惡勢力,在任何情況下一次又一次灌輸着己身“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信念、決心和堅持。
如果說他是得到了神仙的“預言”知道自己能當皇帝的話,那麼無論是後宮裡的太妃們、呂鵬程,孟太醫,還是今天出現在他面前的陸凡陸博士,都讓他明白要成爲一位帝王,遠不是兩個字、一個人的事情。
成就一位帝王,更多的是看血脈,但能成爲一位明君,卻一定是無數人嘔心瀝血後的結果。
“帝王”兩個字的後面,豈止是累累白骨、悠悠人心?
這麼一想,劉凌甚至對“帝王”兩個字產生了深深的敬畏。
他能做好這個皇帝嗎?
他能保護好所有想要爲之奉獻的人嗎?
他能滿足那麼多想要從中獲利的勢力嗎?
神仙一句話,恐怕是洞悉天理的預知,卻怎麼能知道一介凡人想要印證這一句話的真假,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劉凌彎着腰,腦中飛快地閃過一大堆洞悉,直到面前的陸博士將他攙扶起來,滿臉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正如他擔心陸凡所圖不軌一般,陸凡今日向他說出這一大段話來,豈不是也要冒着更大的危險?
聽他的意思,他其實是已經被滅門的薛門士子,若不是迫切的希望得到他的信任,又何必說出自己的身份?
“先生爲何……”
劉凌不解地開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既然路這麼遠,咳咳……”陸博士乾咳着說道:“總要先補給一番,才能前進嘛。”
“我不是這個意思……”劉凌眨了眨眼:“我是想問先生爲何會不修邊幅,滿身邋遢?”
陸博士摸了摸自己的鬍子,又扯了扯自己的衣服。
“你問這個?刮鬍子會刮破臉,洗衣服很麻煩,所以……”
真相如此簡單。
以爲遇到了什麼“大隱隱於市”的高人的劉凌,心中忍不住淚流滿面。
兩人都心照不宣的沒有談爲什麼劉凌會薛家啓蒙兒童的練字筆法,對於陸凡來說,是什麼人在幫劉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有一個接近劉凌的契機,一個可以通過這條道路實現自己抱負的契機。
至於他是不是不受寵的皇子,這對於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就像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和天底下最有權勢的人來一場豪賭,賭輸了不過也就是性命一條,更何況這位皇子明顯不如表現的那麼懦弱無能……
也是,有薛門中人教導啓蒙,又怎麼可能懦弱無能!
陸凡寫完了那個“士”字以後,將筆重新交給了劉凌,開始真正地指點起他來:“正如我之前和殿下所說,殿下大概是由婦人發矇,所以骨節雖有,卻過於姿媚。好在教導你的婦人也是個心性剛毅之人,只要骨節尚存,就可以從這種書學藩籬中脫出……”
他在紙上也寫了個“永”字,用的是碑體,氣勢雄渾,望之生畏。
“殿下年幼,筆力不足,可將紙貼在牆上,懸腕習之。待回頭我爲殿下寫幾本字帖,你細細臨摹,便可改掉字跡中陰柔寡斷之氣。”
陸凡掃了劉凌一眼,有些像是不經意般地建議着:“婦人困於閨閣之中,見識畢竟有限,殿下最好不要太過倚仗婦人,以免性格優柔寡斷,或是心性拘泥於爭鬥之中,未免不夠磊落。”
劉凌有些想解釋冷宮裡的太妃們都是性格磊落之人,卻又牢記着不能暴露太妃們的存在,所以話到了嘴邊,最後又咽了回去。
陸凡教劉凌略微寫了幾個字,便跪坐在地上,讓劉凌跪坐於他下首,開始正經地和他說起外面的大勢。
陸凡半點也不避諱自己的野心,也不輕視劉凌年幼,而是像是同齡人一般,細細告訴他如今士林、後戚和寒門的關係,他又爲何如此潦倒,情願自污而活。
原來昔年高祖建國,深感人才不足,數次下達招賢令,可召來的依舊是當地大族、世家豪門的子弟,寒門人才極難出頭。
由於書籍被大的家族收藏,寒門子弟難以承擔購買書籍和筆墨紙硯的費用,只能紛紛吸依附於大家族來學習,就算日後有了出身,也很難脫掉身上“門客”的印記。
但寒門接觸底層,對民間疾苦極爲了解,又通曉世間百態,做事務實,很受高祖的欣賞,士族和後戚出身的貴族大多喜歡清貴又有實權的職位,處理實務的能力往往不如寒門出身的官員。
漸漸的,官和“吏”的區別越來越大,高祖在深深憂心的同時,也在各地漸漸建起書院,並重修國子監,廣納天下寒士讀書。
薛家便是在那個時候名揚天下,因爲是薛家的先祖、國子監第一任的祭酒提出了“科舉取士”的千字奏言,希望皇帝能開科取士,取可用之才造福社稷。
然而士族和後戚造成的壁壘,遠比高祖想象的要厚的多。科舉取士到了後來,便成了地方上選取推薦名額,由書院、大德、官員各選學子,再進京入試,算是瓜分了當官的渠道。
但至少有書院、大德這兩條路走,寒門子弟還是比以前容易的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進入朝廷,擺脫了只能爲“吏”的尷尬局面。
到了後來幾位皇帝時,寒門、後戚大族和士族已經有了一種非常好的平衡。寒門通過士族開設的書院、私塾、或收入門下進行學習,然後得到書院或有實力的家族進行推薦進行科舉,真正有才的人能夠進入朝廷,然後通過聯姻或者互相幫助的方法再和權貴進行身份上的轉變,最終齊心協力地輔佐君王。
這中間任何一環打破,整個平衡都會失調。
例如寒門得不到士族的幫助,便不可能進學,但士族的名氣,卻是通過培養了多少個“士”而得到提升的;
得到了士族的幫助進學,卻沒有有力之人的推薦,那也無法科舉。相反,一旦你舉薦了一個真正的人才,你便是他的伯樂,很多在地方上一輩子都沒辦法回到中樞的官員,全是靠師生舉薦的情誼被投桃報李;
而權貴家族即使要聯姻,也不可能和沒有出身的飯桶聯姻,能最終通過層層科舉站在金殿上的,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和他們聯姻,自然而然的大浪淘沙,重新讓家族吸收更好的人才、生出更優秀的後代,不至於全變成近親結婚而生出的廢物,斷了家族的延續。
因爲高祖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很長一段時間,權貴並不以和寒門出身的新貴聯姻而覺得丟人,一直干政的後戚因爲士林與寒門的聯手,在這方面也會有所收斂;
士族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雖不幹權,但以自己的言行指引着天下的學子向着正確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武,有“武士”;在文,有“文士”;在官,有“士大夫”,各行其道,雖不完美,卻穩若泰山。
但到了恵帝以後,他的愛財使得很多有錢人也顯達了起來,後戚之中出現了商人,微妙的打破了平衡。
譬如恵帝時,原本想要做些什麼都要通過大臣們“允許”纔能有錢使的恵帝,因爲得到了商人們的資助,幾乎是可以爲所欲爲,根本不必管戶部裡有沒有錢、內庫夠不夠用。
這使得老牌的權貴們有些恐慌,拼命收緊手中的權利,同時對商人們厭惡至極,士族也是如此,對他們來說,商人誘使皇帝不遵從“仁道”而是以滿足“私慾”爲先,顯然進入了‘邪道’。
商人們缺乏認同感,就拼命資助寒門、拉攏後戚,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寒門學子開始不通過士族、書院的門路也能夠晉升,便打破了這種平衡。
這使得恵帝之後的皇帝對寒門和後戚又產生了危機感。尤其是宮變時,後戚們能得到將門的幫助,甚至有私財裝備私兵,這些都是讓君權懼怕之事。
加之士族領袖的薛門損失慘重,士林的大儒們對進入朝廷或是參與政治的心思越來越淡,有的憤而隱居,有的不理世事只埋頭學問,書院裡有官場經驗又有學問的教員越來越少,能夠通過科舉入“士”的寒門學子數量也越來越少,即便有,許多都是隻通讀死書的“讀書人”,而非社稷真正需要的“士子”。
平衡一旦打破,怪圈就越來越險惡。權貴和後戚們互有恩仇,沒有了不停加入的新鮮血液做緩衝,矛盾越來越重;士族沒有了領袖,如同一盤散沙,國子監中寒門學子被打壓嚴重,而權貴等可以蒙蔭入士的子弟卻無心向學,攪得國子監中學風極差,有心教學的大儒也紛紛求去……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既不敢寵愛派系越發嚴重的權貴、後戚,又不能重用寒門引起反彈,何況寒門學子良莠不齊,有才者往往還偏激,不是太過高傲,就是過於自卑,絕非能託付重任之人;
想要重振士林,但士族是唯一不依靠權勢、地位來提升的族羣,他們需要的是時間、積累、才華、心性、品德,根本沒有辦法“製造”出來。唯一一個滿門桃李的薛家,也在當年宮變時控制不住局面,被當年和薛家有私怨的勤王之人滅了滿門,根本無法恢復元氣。
可以說,如今的情況像是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寒門投效無門則更無以爲繼,窮人看不到出頭的機會,便不會捨棄一切讓孩子去讀書;
權貴出身的人爲了家族利益,往往不能完全從百姓的福祉考慮,所以政令越來越苛刻,百姓越來越疾苦;
後戚們爲了爭奪輔佐“太子”的政治籌碼,像是一羣狼一樣對着皇宮裡的皇子們窺伺不已,隨時準備着用自己家族的女兒填充他們的身側;而殊不知這種急着確定下一任接班人的做法,卻讓皇帝更加坐立不安,更加不敢寵愛出身高的嬪妃,擔憂她們會成爲後戚家族的女孩們進入宮中的最好倚仗。
所以纔有袁貴妃之受寵、大皇子二皇子被冷落,劉凌的孤立無援。
其實在陸凡看來,三位皇子之中,唯有三皇子劉凌是最適合登基的人選。
大皇子的母族掌權之人是王宰相,當年勤王時殺的血流滿城,最終靠着勤王之功權傾朝野,現在這位皇帝被壓迫了許久,等他死了後才能親政,對皇后和這個兒子沒有好感也是正常。
二皇子則代表着權貴和後戚合作後的更龐大勢力,雖然互有拆臺和算計的時候,但因爲這兩個階層很多時候很難分開,今日是權貴世家,明日是後戚新秀,所以即使皇后被廢,皇帝也不可能考慮方淑妃爲後,這也是方淑妃爲什麼心如死灰自退宮中的原因。
最大的可能就是日後再也沒有皇后了,直到確定哪位皇子要被立爲太子,其母才能以子爲貴。
唯有劉凌,他的母親早逝,又是戰爭後進獻上的美人,無根無基,不會形成新的後戚,若有名師悉心教養,小心照顧,未嘗不能活到成年。
若不是這樣的原因,怕劉凌的母親早和許多宮中有家族照拂的妃嬪一樣,死於袁貴妃迫害,哪裡能生出兒子!
只是一切都不如陸凡所推測的,皇帝不但沒有重視這個兒子,反倒任由他自生自滅,也沒有給他很好的教育,甚至一副永遠不想讓他被人看到的冷遇。
因爲皇帝表現出這樣的“歧視”,哪怕後戚們再想“奇貨可居”,也不會選擇劉凌爲投機的對象,因爲他資質差、底子差、在皇帝對其的態度上,天生還低人一等。
若是四皇子沒死,平安長大,不癡不傻,爲平衡考慮,太子說不定日後還真可能是爲他準備的。畢竟他也沒有什麼倚仗,年紀又小,靠着皇帝至少要等十幾年,皇帝如今正當壯年,他對現在這位陛下也沒有什麼威脅。
但他死了,怪圈又回到了原點。
甚至於儲位原本最好的人選,也被皇帝自己在冷宮裡給養廢了。
此時再想生下合適的繼承人,又要從出身低賤的嬪妃中臨幸——原本劉凌就是這麼出身的,但是很可惜由於袁貴妃受寵的關係,這位皇帝臨幸低階嬪妃的頻率也越來越低,即使有懷孕的,也很少有活下來的。
這樣的朝堂秘聞、宮闈私密,在膽大包天的陸凡說來,猶如天下萬物皆是一盤棋局一般的明澈。
也讓劉凌像是海綿一般拼命的吸取着冷宮裡接收不到的知識。
冷宮裡的妃子們畢竟脫離外界幾十年,即使沒脫離外界時,也大多不是關心政治之人,只不過是爲了家庭和自己的子嗣不得不知道一些信息,真正有逝去的太后那樣手腕的,千中無一。
這也讓劉凌許多時候只能知道別人告訴他的事實,卻無法清楚的知道“爲什麼會這樣”。
恐怕“爲什麼會這樣”的答案,就連冷宮裡已經看到事情發生的太妃們,也不明白內中詳情。
可能他的皇祖母看的最徹底、最明白,但她畢竟是一個婦人,還要依靠各方勢力才能成事,到了後來,什麼都控制不了,更何況,她已經死了……
知道的越多,越是迷茫,但迷茫不同於無知,若要劉凌選擇,他情願要這種各方信息匯聚後因爲不辨真僞而產生的迷茫,也不要一籌莫展坐井觀天的無知。
他需要士林。
他需要後戚。
他需要權貴。
他需要寒門。
他想讓這個圈重新回覆運轉,助他一臂之力!
看着神色漸漸堅定起來的劉凌,陸凡開懷一笑。
今日的一番對話,他日說不得會成爲史官筆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投卷”,已然投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