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做媒

bookmark

易學士夫人對陶灼華非常滿意,回頭跟易家兄弟的母親一商量,第二日就遞了話過來,要向陶家提親了。

陶太太火速往嘉定給丈夫遞信,趙琇出面,請了柱國將軍府曹家船行裡的人幫忙。曹家故人現今任職漕運高官,這點小事對他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信只用了十天的功夫就送到了嘉定,陶澄見信大悅,又請漕運快速捎了回信與信物上京,陶太太便立刻與易家交換了庚帖與信物,將親事定下了。

易陶兩家約好,等易二郎易宗淕兩年後下場應鄉試,不管中沒中都要辦喜事了。若是到時候桂榜高中,陶灼華過門就是舉人娘子,更體面幾分。至於會試,尚瓊作爲易宗淕的師長,更希望他再沉澱幾年,方去應試。如今易家與從前不一樣了,已經有了易大郎這個官,倒也不必讓易二郎急着科舉,可以多積累一下,考個更好的成績。反正有庶吉士哥哥在,有翰林學士的族叔在,還有一位太傅做師祖,易二郎將來的前程差不了,陶灼華絕對嫁得不虧。

而在陶家夫妻看來,不提前程,易二郎也非常適合女兒。陶灼華別的都好,就是性情懦弱些,比較容易害羞,若是嫁入高門大戶,或是顯宦之家,規矩嚴厲不說,公婆丈夫若是欺負下來,她只有吃虧的份。易二郎人品端正,學問好,性情溫文,有前程,做人做事又不死板,更兼年紀相貌都與女兒匹配,家庭背景簡單,母親與族人都很和善,相處起來不難。這樣的好姻緣真是打着燈籠都難找。雖說易家家境是清貧一點。但陶家也不是大富大貴之家,兩人一起過日子,應該會習慣。若不論家境,易學士的隔房侄兒與昔日庶吉士陶澄的女兒,其實門當戶對得很。

親事做成,陶太太非常高興,送了張氏一份豐厚的謝媒禮。易家那邊也很高興。也送上了一份謝媒禮。

在易家人看來。易二郎的婚事比易大郎的還要好。雖說易大郎娶的是尚家女,可她並不是尚太傅的女兒,只是堂侄女罷了。她父親身上只有個舉人功名。雖說也有才華,身份清貴,到底僅是山野散人。尚太傅爲人清正,雖然深受皇帝寵信。但絕不會爲族人親友多說一句話,也從不做求官求情之事。易大郎得了他的侄女爲妻。不過是得了一條人脈,能讓人高看幾分罷了。

但易二郎的未婚妻陶灼華是六品官之女,其父陶澄是正經二甲進士出身,庶吉士。翰林院散館後從縣令做起,政績顯著,官聲極好。本人才幹卓越,深受上司信重。在御前也是留了名的,日後顯然大有前程。有這麼一位岳父在,易二郎日後入了仕途,能得多少指點呀。

更何況,陶家與建南侯府素有交情,易二郎有了這麼一個岳家,與建南侯府的關係就更緊密了。即使不在明知書館做事,也能保住這條人脈,自然是好事了。

易陶兩家都對婚事滿意極了,張氏也可以說是收穫頗豐,自己心情也十分愉悅。老太太們就愛做媒,眼看着做的媒兩家都歡喜,她自然更歡喜了。

米舅母卻不太歡喜,她終於接到婆婆與女兒寫來的第二封信了。建南侯府沒跟她說米度之功名被革的事,無緣無故的,又跟米度之生事之時隔了幾個月,想必並非趙瑋含怨報復。她是早有心理準備,米度之失了功名後,一家大小的身份都會有所下降的,外人的態度也會有所改變了。但米夫人與米穎芝待她如昔,下人們也沒給她臉色看,連兒子那邊也沒有影響,她也就安下心來了。卻沒想到在老家,婆婆丈夫與女兒的體面大大折損,竟是連媒人都不肯上門了。婆婆看好的那樁州同家公子的婚事,更加沒了可能。

婚事不成就算了,婆婆卻要求她設法謀得易二郎的婚事。這叫她怎麼辦?人家庚帖都換了,建南郡公夫人張氏親自做的媒,哪裡有她一個白身犯官之妻插手的餘地?

若米老太太與米玉蓮有意,當初回信時直接說了,不是很好麼?當初嫌棄,如今再想要爭,就難了。況且論時間,米家的信也回得太晚了,陶太太那時都到了京城,她與米夫人是姐妹,米夫人自然是先緊着自家外甥女的。她對米玉蓮的印象可不好,怎會爲了後者而放棄外甥女的好姻緣?這門婚事,米玉蓮從一開始就落在不利的境地。若是她不曾隨祖母與父親返鄉,而是留在了京城,這會子早就成事了。

米舅母心裡對婆婆與丈夫又多了幾分埋怨,回屋就給他們寫信,聲明他們回信到得太遲,易家二郎已經定親了,並且直言兩地書信往來不便,一來一回,兩個月就過去了。就算有好親事,人家也沒法相看米玉蓮,她更沒辦法做主說定,這要如何作親?米舅母還是希望女兒能跟在她身邊的,至少,也要爭取一個決策權,就是女兒的婚事,她可以做主,不必非得等婆婆丈夫點了頭,纔敢定下。

米舅母心裡也不是沒有主意,易二郎已是有主了,但明知書館還有別的小工呢。那都是正經讀書人家出來的子弟,就是家境略差些,但個個都相貌端正、身強體健,書讀得好,品行也佳,有翰林學士與太傅之子指點功課,有館中前輩照拂,書本資源樣樣不缺,還能經常出入京中士林名家府上,只要不是笨蛋,將來的前程不可限量。趁着如今還未發達,別人沒發現他們的好處,她正可以細細觀察一番,爲女兒挑個好的。就算女兒剛嫁過去時,跟着吃兩年苦,等女婿金榜題名,再多的苦都不算什麼了。

但這得保證婆婆和丈夫不會插手進來才行。他們是肯定看不上這種條件的女婿的,只怕連女兒米玉蓮也看不上。他們都盯着官宦人家、富家子弟了,卻不想想以米度之如今的身份,他的女兒還如何嫁得了這等人家的子弟?米舅母可不想讓婆婆與丈夫毀了女兒的未來,滿心想着一定要把女兒婚事的決定權爭過來才行。

爲此她還特地描述了幾個同樣在明知書館做事的少年人的條件。把他們的好處誇張了一番,還形容他們如今在京裡十分搶手,略慢一些,就被人搶光了。

她說的其實也不算是謊話。明知書館的工作人員,連同趙焜在內,今科四人應考,就有三人得中。成功率高得令人側目。緊接着。成績最好的易大郎就跟尚家定了親,顯見是很受看好;趙焜把孫女兒嫁給了同年吳進士;就連易大郎的弟弟易二郎,也迅速由建南郡公夫人牽線。與官家千金訂下婚盟。陶澄雖走了幾年,在京中熟悉他的人還有不少,能被他看中做女婿的,肯定不會差。許多人就開始想:莫非明知書館裡的小工們。還真的才學出衆,能有好前程?

這麼一想。便少不了有心人去觀察明知書館中人了。那些在館舍裡執事的工作人員年紀不一,還真的都是讀書人,只有館舍以外的掃灑雜務纔是建南侯府的僕從負責。而那些工作人員在執事之餘,也經常向其他飽學之事請教。自己不但看書,還承擔着書館裡抄書的工作。與外頭一般的學子相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大量的經史典籍、前輩文章。也有機會向士林名家請教學問,條件真的比許多讀書人都強了。

除此之外。書館的工作人員薪資不錯,一般在生活上都不愁溫飽,平日有玉樹先生尚瓊與多位學士做示範,個個都文質彬彬,出口成章;又有館中諸多藏書以及建南侯府的福利資源爲底氣,人人都博聞廣記,見識不凡。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歷史地理,古今中外——什麼都知道一些,絕不會犯夜郎自大的毛病。他們舉手投足、爲人行事,都帶着大氣,沒有許多讀書人慣有的書呆氣息,也沒有酸秀才常見的小雞肚腸。這樣的學子站出來,很是拿得出手,說他們是世家出身,也有人信。這不是刻意調|教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在書香學海中浸淫才染上的風度。

這樣的青年才俊,難道不是女婿的好人選嗎?高門大戶、達官顯貴看不上,一般的富戶商家簡直是爭着搶了。不過書館裡的青年們都很淡定,一句話:“未有功名,怎好說親事?”有了功名,就能娶到更優秀的妻子,易家兄弟與吳進士已經給他們做了好示範,他們纔不傻呢!

那些有心嫁女的人只得去尋他們的父母,他們父母早得了兒子的囑咐,也不敢輕易鬆口,倒是很有些親朋戚友家有女兒的,滿臉堆笑地湊過來想要說親,讓人難以拒絕。書館的年青工作人員們很犯愁,易二郎就給他們出了個主意,一律求到張氏頭上就完了。若張氏答應保媒,誰敢擅自給他們定下親事?而張氏做的媒,自然說的不是一般人家的姑娘。這事兒再合算不過了。

於是張氏手頭又添了好些優質青年資源,她樂得不行。曹太夫人那邊也送了信來,說她也給兒子手下的一個禁衛小哥說了門親,對方十分滿意,最近又有好幾個禁軍裡的小軍官求她做媒了。老姐妹倆開開心心地通了幾日信,決定日後要互通有無,又要拉上其他熟人加入這個媒人行列。

七夕剛過,張氏便又說成了幾樁婚事,都是京中讀書人家的子弟,有在明知書館做工的,也有僅僅是常來書館借書的,男女雙方家庭都極滿意,對她更是感激。張氏自認爲做了大好事,心情十分愉快。

趙琇見她歡喜,也不攔她。雖然給人做媒風險不小,一旦錯配,就很容易會引來怨恨,但張氏能看中的男孩女孩,一般都是性情溫和的人,就算婚後不算恩愛,也能相敬如賓,成爲怨偶的機率不大。因此趙琇並不擔心。

她只是留意到,堤壩案的犯人,終於有人被定罪判刑了。有的判了秋後問斬,以時間來算,也就是一兩個月的命了;有的判了抄家流放,連家人都跟着倒黴;但也還有人依舊沒有下文,繼續在牢中掙命。

今年的新進士們,卻爲此歡喜不已,認爲這是他們的勝利了。只不過朝中的氣氛有些微妙,因爲很多人都發現,皇帝的心情似乎不是很好。

皇帝的心情爲什麼會不好呢?幾個犯官也算不得大事,而且太后爲他選中的美人,已經快要進宮了。皇帝要納新人了,難道不是件喜事麼?

五品官之家出身的嫡長女,因爲祖父母的孝期而誤了婚姻,拖到今年十八歲了還未定親。相貌中上,溫柔婉約,知書達禮,端莊賢淑,完全符合太后的要求,又不會壓過皇后去。

內務府已經備好了宮室與禮服,禮部也擇好了吉日,一切就續,只欠東風了。太后正興奮地準備儀式呢,皇帝爲什麼反而心情不好了呢?(未完待續)

ps:窗外的月亮還是挺圓的……可惜家裡只有五仁的月餅……

第73章 左右搖擺第452章 退親第46章 自認罪名第575章 說笑第371章 報仇第270章 返回第616章 備婚第238章 矇混第156章 上海亂局(上)第190章 侯府舊宅(上)第525章 不合羣第183章 逼迫第497章 遷移第511章 信第292章 臘八會(六)第351章 獨對第128章 將至第15章 奇言詭行第62章 買地賣地第163章 指點第367章 約定第605章 告誡第148章 兄妹團聚第317章 趙瑋求書第332章 剝繭第547章 對質第171章 驚聞第585章 女官第371章 報仇第411章 自作自受第374章 遭遇第132章 見機行事第242章 烏龍第260章 淤青第415章 花糕第304章 雪上加霜第61章 提點第603章 勸母第558章 勸孫第234章 置莊第169章 衝撞第392章 新聞第368章 警告第381章 稀奇第477章 見禮第445章 米家第91章 兄妹定計第192章 小丫頭們第248章 評詩排座次第359章 雄心壯志第531章 匆匆一面第14章 幸運得救第504章 慈善第98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328章 燙手山芋第148章 兄妹團聚第187章 新皇第281章 討價還價第88章 不甘第379章 帝后第525章 不合羣第337章 懂你第243章 弄巧成拙第404章 議立第271章 告誡第251章 小病第83章 再次提議第567章 新進士第385章 小聚第562章 離去第166章 “隱疾”第219章 五仁月餅第270章 返回第315章 謝禮第29章 調派第349章 丘家第484章 潛入第588章 黑鍋第471章 傳言第184章 蠢話第239章 誤會第10章 亂家根源第374章 遭遇第127章 準備第134章 海上時光(上)第114章 遺孀第450章 感激第5章 分家第54章 憂慮第425章 挖坑第217章 新店第620章 說客第275章 邀請第465章 回絕第122章 太子南下第400章 夜第398章 怨懟第535章 暖閣第200章 送冰第310章 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