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怪物介紹與武器介紹加感謝

哥布林的典故由來

哥布林,是直接音譯英文Goblin而來,中文翻譯則有著許多不同的名稱,像是妖怪、小妖精、精靈、惡鬼、鬼怪、地精(其實地精和哥布林是兩種不同的生物)等等,外貌算是已被定型,在描述中多是有著暗綠色皮膚、身材矮小細瘦、容貌難看的紅眼睛小矮人,且由於是精靈異變而成,因此大多都有著長長的尖耳朵。

個性貪婪、卑劣、狡猾而善於詐欺,是偏向於邪惡的類人生物,也很愛令人不悅的惡作劇。它們主要生活在黑暗深處的地下世界,自成一體系,有著獨特的行動秩序。在文化發展程度上,當然沒有人類來得高,但在採礦與建造地下建築物上有著獨到的見解,雖然戰鬥能力弱小,但勝在數量眾多,會以大批羣體行動彌補其不足。而以目前現有的資料來看,哥布林只出現於西方的神話故事或傳說裡,在東方幾乎沒有相對應的生物。

傳說與故事

哥布林這個生物,最早開始是出現在歐洲的民間傳說中,包括英格蘭、德國、法國、愛沙尼亞、荷蘭等地,都有著相關的傳說故事(有點像是童話那樣),不過最初故事中的哥布林,不一定都是邪惡的,像英格蘭的「仁慈的哥布林」(暫譯),就是講述有個騎士在山林裡又渴又餓,幸運遇到好心的哥布林用神奇的號角變給他食物和飲水,最後騎士貪婪的奪走號角想討好國王,結果號角卻再也變不出東西,騎士惡有惡報的童話故事。

此外連印度和日本,也都有流傳哥布林的故事,只不過在印度和日本的故事中,哥布林並非是我們現在習慣看到的這個樣子,而是指較可怕的妖怪(像是吃人的老婆婆之類的)。

現身文學作品

之後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哥布林也都以相似或相異的面貌出現。例如託爾金在《魔戒》和《哈比人》中,有提到哥布林是墮落的精靈,但為了與童話中的哥布林做區分,所以他將之改稱為獸人(Orc)。

英國文學女作家克莉斯緹娜•羅塞蒂(ChristinaRossetti),也曾在她的詩作《精靈市場》裡,把哥布林當作世俗人類渴望的象徵,並在詩篇中講述哥布林用魔法把一個女孩子逗弄折磨到死。

蘇格蘭作家喬治麥唐納(GeorgeMacDonald)則在他的作品《公主與哥布林》(ThePrincessandtheGoblin)中,將哥布林描述成為有惡意的生活於地下的生物。

至於現在最膾炙人口的魔法故事《哈利波特》,在巫師銀行古靈閣中的妖精員工原文就是goblin,雖然它們待人非常不友善但還不算純邪惡的一方,主要是它們對於「報酬」跟人類有不同的定義,因為它們認為所有它們製作的東西都屬於妖精的(包括葛萊芬多的寶劍),人類拿錢來買只是租用而已。

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清軍最早裝備的機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JordanGatling,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蓋

特機槍/機炮)在1860年代設計的手動型多管機關槍,是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爲"格林炮"或"格林快炮"。加特林機槍是威力最大的槍,現經改良後每分鐘可發射3000發子彈。

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JordanGatling,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蓋特機槍/機炮)在1860年代設計的手動型多管機關槍,是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

製作由來加特林本來是一個醫生,反倒一生致力於工程學。1861年美國內戰打響,加特林在醫院看到後送的死傷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戰場上的死傷外,很多士兵還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加特林認爲要是能減少士兵的數量就能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發明一種槍,依靠兇猛的火力,一支槍能頂很多支步槍,讓一個士兵擁有很多士兵的戰鬥力(他的目標是一個士兵頂上一個連),從而減少戰場上士兵的人數,以達到減少戰爭傷亡的目的。後來他終於發明了這種機槍。1861年夏天,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當年年底就完成了機槍模型,並於次年進行了驗證。1862年11月月4日,加特林獲得轉管機槍的專利,除包括1862年加特林機槍模型的技術說明外,匹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機槍結構

1862型加特林轉管機槍有兩種不同結構。第一種使用的是獨立的鋼製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它的尾部封閉並裝有撞擊火帽。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藥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藥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複使用,槍管旋轉一週可完成6發彈藥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鐘達到了200發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藥燃氣泄露等缺點。爲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藥。這種彈藥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另一種結構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徑的銅質彈殼邊緣發火式彈藥。在克服如何使獨立的彈膛與槍膛同軸這一難題上,加特林使用了錐形槍膛,槍管後部直徑更大,使得彈丸進入槍管更加容易。但在解決裝填問題的同時,產生了一個更爲嚴重的問題:由於槍膛直徑過大,彈頭在飛行過程中翻滾。於是加特林將獨立的彈膛與槍管合二爲一,開發了性能有顯著改善的1865年模型,這個模型成爲後來轉管武器的藍本。由於種種原因,加特林轉管機槍在美國內戰期間並沒有得到有效應用,但他還是把全部精力用於轉管機槍的研製和改進工作中。1562型、1565型、1893型等十幾個型號的轉管機槍先後問世,口徑有0.30英寸、0.45英寸、0.58英寸、1英寸、1

3毫米等,管數有6管、10管等,供彈具有料斗、彈夾、彈匣、彈鼓及彈帶等。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後期的轉管武器在技術上也已相當完善了。

歷史功過

19世紀末期,它是歐洲各國控制並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經過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鐘1200發,這在1882年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它的最大弱點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激動和殺紅了眼而不能控制自己,會發瘋似得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造成機槍卡殼或爆膛。加特林轉管機槍從誕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決定了其具有能連發射擊,火力猛等優點,但也存在重量大、機動性差等缺點。正如許多其它發明一樣,在軍用領域,加特林轉管機槍是“早產兒”——軍事思想還沒有爲其誕生做好準備。1862年並不存在對轉管機槍的戰術需求,因爲當時軍隊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將一挺機槍作爲大炮使用,轉管機槍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而將機槍用在步兵進攻中作爲近距離支援武器的思想,直到1898年才由美國陸軍進行了論證。更爲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發明家們不斷解決技術難題,努力完善各自發明的同時,也不自覺地爲自己的發明創造掘好了墳墓——爲自動武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884年開始,採用管退式、導氣式、自由槍機式和半自由槍機式等自動原理的自動武器陸續被髮明。同這些單管自動武器相比,加特林轉管機槍的優勢不復存在,缺點卻更加明顯。當1903年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的漫長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多管手搖式轉管機槍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大部分軍隊轉而使用自動武器,如管退式馬克沁機槍,導氣式勃朗寧機槍和哈其開斯機槍。許多加特林機槍被當作廢銅爛鐵,徹底銷燬,另一些則湮沒在積滿灰塵的倉庫中,或被髮掘利用在博物館、私人收藏館中進行展覽。這個原因很簡單,一是加特林機槍操作需要4個人,而馬克沁機槍只需要1個人便可以完成。二是射速,雖然每分鐘1200發已經很快,但是其他機槍例如馬克沁機槍,射速可達每分鐘600發。三是萬一在戰鬥中卡殼,處理起來十分困難,而其他機槍在這方面完善的很好。到了現代,又有人把它的原理應用在機炮上,以求得高射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空軍使用的20mmM61“火神”(Vulcan)機炮。現在的加特林機槍和機炮,無非是把當時槍管旋轉的動力來源,由手動改爲電動或者依靠後座力來驅動槍管旋轉。前者成爲外能源,後者爲內能源,美國使用的加特林機炮喜歡使用外能源,而蘇聯則喜歡用內能源。

一直以來,多謝大家對鬼泣2011的支持。

我原來只是一個在起點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在哪裡,每天看我寫的書的人不會超過十個。

但是自從在鳳鳴軒發書後,我的第一個寫作方面的夢想實現了——那就是竟然我的書真的可以有幾萬人的點擊率。

這一切,衷心感謝,我也會通過努力的更新,來回報大家的支持!

在此說一聲謝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