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新戰術思想

bookmark

與陸軍相比,海軍的情況要複雜此,但是大體卜相差爾咒

海軍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擴軍的敏感性。衆所周知。《斯德哥爾摩協議》以戰艦的總噸位來限制各國海軍規模,就是切中了海軍的要害。沒有戰艦。海軍將一事無成。而建造戰艦所需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武裝地面部隊。

比如按照田年前後的水準。建造一艘“重慶”級航母至少需要7年、即便以戰時標準建造,提前預定各種零配件,也需要2年才能完成平臺建造,然後需要?年才能形成戰鬥力。受建造流程等因素限制,除了小型艦艇與不按軍用標準建造的輔助艦艇之外,其餘戰艦的戰時建造週期均在2年左右,最短不會低於,年,最長不會超過3年。與之相比,如果完全按照戰時標準,共和國的軍工廠能在,個月內生產出3個戰鬥單位的主戰裝備,其總噸位相當於力萬噸,即超過了,艘“重慶。級航母。由此可見,海軍裝備的建造週期遠遠超過了陸軍裝備的製造週期。

由此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海軍擴軍不易,二是海軍擴軍敏感。

正是不易,才顯敏感。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是《斯德哥爾摩協議》飾約國,常規軍備受其他締約國監視,而海軍戰艦又無法像陸軍裝備那樣,建造好之後就封存起來,以免落下口實。也就是說。除非共和國單方面撕毀協議,不然就無法像陸軍那樣,提前進行擴軍。母庸置疑,單方面撕毀協議的代價過於巨大。暫且不提這會對世界格局產生多大影響,由此背上主動製造戰爭的罵名就足以讓共和國的領導人三思了。正是如此。在陸軍的啊規模擴充軍備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反而沒有什麼動靜。

換個角度看,這也成就了共和國陸軍。

以2四隻之後的情況幕看,即便共和國的國防開支一漲再漲,增幅連續數年都在?鰓左右,但是受前期起點太低影響,實際軍費仍然不夠支出。更重要的是,擴軍本來就是無底洞,再多軍費也滿足不了軍隊的需求。換句話說。如果海軍也跟着擴軍,拋起造艦競賽,恐怕共和國早就因國力透支而到下來。正是因爲海軍沒有跟着大規模擴軍,所以陸軍才能在戰爭爆發前全面換裝。爲大戰做好準備。

問題是,海軍的重要性誰也不能否認。

雖然在空天軍(共和國空軍與天軍合併之後,只保留了天軍,空軍正式撤編。而美國將空軍與天軍合併之後,保留了空軍,將天軍撤編)大行其道的時代,海軍的地個也非常尷尬,早就有人提出了“海軍無用論。”認爲海軍應該像空軍一樣,被歷史淘汰。但是兩個超級大國均沒有動海軍的主意,只是在軍種性質、即作戰甩途上做了調整。

到引世紀50年代,海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早在曰年,共和國就在國防藍皮書中提到,引世紀下牛葉的海軍。除了肩負起維護航運,應付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外,在大規模戰爭中,海軍主要爲其他進攻性軍兵種提供前進基地與部署平臺。

明白一點,海軍不再走進攻力量,而是支援力量。

可以說,這也是適應現實的發展方向。衆所周知,即便沒有天軍。隨着空軍的戰術打擊範圍逐步擴大,在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都向刃刀千米看齊的時候,以航母爲核心的海軍艦隊的存在價值必然大大降低。

如果算上幾乎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天軍,海軍艦隊在打擊任務中的地位更加不保。

問題是,不管是空軍、還是天軍,都需要將基地建立在地面上,或者說,人類的生產生活還離不開大地。如此一來,全面戰爭中,佔領敵國領土仍然是奪取勝利的必要手段。受此影響,進攻力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火力投送,二是兵力投送。

母庸置疑,在火力投送方面,空天軍的優勢無與倫比。即便在戰術層面上,陸軍的遠程炮兵也比海軍艦隊更有效率。問題是,不管是美國、還是共和國,都沒有足夠的外海軍事基地。比如在大西洋上,共和國只在阿根廷與尼日利亞有凡處軍事基地,而且與本土的航線里程均接近2萬千米,很難在戰時確保其安全。同樣的,在印度洋上。除了澳大利亞西部地區的幾座軍事基地之外。美國就只有迫戈加西亞海空軍基地可以利用,而這座基地距離共和國的生命航線非常近,肯定是共和國的必爭之地。

由此可見,海軍僂然有存在的必要,那就是充當兵力投送基地。

明白這層道理,也就不難明白。共和國與美國爲什麼能夠接受一份對海軍建設做出了嚴厲限制的常規軍控條約了。

直接點,在新的戰術體系下。傳玩意義上的海軍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爾摩協議》只對傳玩意義上的海軍做了

心”卻沒有對未來海軍做出限其中,最關鍵的寅航淡,該協議沒有對戰艦之外的輔助艦艇。也就是那些在未來海戰中具有決定性價值的海上平臺做出任何限制。

換個角度看,共和國與美國簽署了《斯德哥爾摩協議》。表明兩國都接受了新思想。

問題是,海軍戰術思想變革所承擔的風險遠遠超過了陸軍。從歷史上看,沒有一次海軍戰術思想變革是在沒有任何實戰基礎上進行的。換句話說,海軍變革幾乎全部在戰爭期間進行,均有實戰依據。拿最近的一次變革來說,即航母取代戰列艦、艦載航空兵取代堅甲重炮,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的,而在此之前,就算美日英等國的海軍將領都認識到航母將在下一場海戰中全面取代戰列艦,成爲海上霸主,可3個海上強國均沒有放棄戰列艦,而是在首先確保主力艦隊的情況下,試探性的建造航母,直到戰爭爆發。且航母的戰鬥力得到證實之後纔將重點放在了航母上。即便如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日英三國都沒有放棄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而且最後一艘戰列艦直到二戰結束40多年之後,才從美國海軍正式退役。

由此可見,海軍改革來得並不輕鬆。

事實上,共和國與美國在海軍改革上均未冒進,而是在確保航母戰鬥羣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改革。

按照《斯德哥爾摩協議》的規定。共和國可以擁有與美國同等規模的海軍,即共和國與美國海軍的戰艦總噸位均爲粥萬噸(最初規定爲凹萬噸,因爲美國海軍的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勁萬噸,所以在經過多次補充談判之後,將上限提高到了弱萬噸)。看上去。這個標準非常高,可實際上根本算不了什麼。

以共和國海軍爲例”艘“重慶。級航母的標準排水量就高達佔万噸。組成航母戰鬥羣至少需要?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艘攻擊潛艇”艘快速戰鬥支援艦與,艘快速綜合補給艦。照此計算”支最低標準的航母戰鬥羣的戰艦總噸位將近萬萬噸。換句話說,共和國海軍最多隻能擁有佔支航母戰鬥羣。因爲航母戰鬥羣只是海軍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海軍的全部,一支強大的海軍中,還必須包括兩棲突擊艦隊、以及多支護航艦隊,即便可以將部分護航戰艦的噸位控制在,聯噸以下,而且在平時不添加全套武備,以此避開約束,共和國海軍也最多隻能將戰艦總噸位的一半用來打造航母戰鬥羣。換句話說,共和國海軍最多隻能擁有7支以“重慶。級爲核心的航母戰鬥羣。受此影響,“重慶”級航母與前2級航母一樣,僅僅建造了3艘。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才保留了3艘“上海”級與鞭“北京。級航母。將航母戰鬥羣的數量維持在支。當然,隨着3支“重慶”級航母戰鬥羣服役,加上對“上海”級與“北京。級的現代化改進,與聯!年時相比,共和國海軍的戰鬥力提高了將近,倍。

相對而言,美國海軍的處境更爲艱難。

從實際情況出發,美國對海權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共和國。從總體戰略來看,共和國的海洋戰略基本上是“西攻東守”即竭力確保印度洋的霸權,在西太平洋上以防禦爲主。原因非常簡單,共和國的主要盟國都在印度洋周邊地區,集中分佈在東南亞、南亞、海灣、中東與東非等地。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所需的主要資源中,將近糊需要經過印

即便進軍南大西洋,也可以走印度洋航線,而不是太平洋航線。因此。共和國海軍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印度洋的海權,而在西太平洋上,只需要守住由琉球羣島構成的外圍防線,保證本土不受到直接攻擊就足夠了。受實際情況約束,美國海軍必須兩面開弓。西面,美國海軍必須全力進軍西太平洋,保護日本、菲律賓與澳大利亞,特別是確保菲律賓的安全。東面。美國海軍也不能鬆懈,除了必須全力保證連接英國的北大西洋航線之外,還要爲進軍的中海、登陸非洲大陸、掃蕩南大西洋做準備。更重要的是,美國要想在世界大戰中擊敗共和國,就得充分利用澳大利亞這顆棋子,而利用澳大利亞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澳大利亞爲基地,挑戰共和國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也就是說,美國海軍需要以澳大利亞爲根據地,進軍印度洋。由此可見,共和國海軍只需要在一條半戰線上作戰,美國海軍卻需要在三條戰線上作戰,雙方的處境可想而知。

正是如此,即便在處境極爲艱難的時候,美國都沒有放鬆海軍建設。

換個角度來看,美國需要一支更加強大的海軍。

按照五角大樓在曰年提交給白宮的一份秘密報告中提到的相關內容。美國要想維護全球霸權地位,海軍規模至少得是共和國的?5倍。雖

”沂沒有多少憑據,顯得過幹武是幾乎所有美國人都以則,只有一支比敵人更加強大的海軍,才能捍衛美國的根本利益。

正是如此,《斯德哥爾摩協議》的談料工作才拖了舊多年。

可以說,整個談判中,最艱難的部分就是海軍軍控。後來,將海軍戰艦噸個由勁萬噸提高到3乃萬噸,也是美國的主張,而且是以美國要挾退出協議,使《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泡湯爲要挾產生的結果。

問題是,美國當局沒有理由讓共和國只建造萬0萬噸戰艦。

如此一來,在共和國繼續保持口支航母戰鬥羣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至少需要保持?2支航母戰鬥羣,才能向國人交代。雖然爲了提高航母戰鬥羣的戰鬥力,美國海軍一再削減其他艦艇,比如將兩棲突擊艦隊的數量削減,半,將支援輔助艦艇的數量削減三分之一,從而使艦艇總噸位的三分之二都用在了航母戰鬥羣上。但是按照前面的計算,美國海軍最多隻能擁有3艘新式航母,其餘口艘航母均爲比年之前建造的老式航母。也就是說,即便美國海軍在歷年之後保留了口支航母戰鬥羣,其實際戰鬥力仍然不會比共和國海軍高多少,雙方基本上在同一起跑線上。

當然,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日子都不好過,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

如此艱難的處境,讓共和國與美國海軍不得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加快新式戰術思想的實踐步伐。說直接一點,就是在戰爭爆發前,適當打造新的海上力量。

歷年,共和國海軍數,獲得了一筆總額乃刨乙元的特別採購費用(其中旦四億元在國防預算之中,另外元在當年年底追加),用來開發採購臻“綜合海上基地。”以彌補略顯不足的海上戰鬥力與軍事投送能力。

因爲這一計劃?關係到了海軍的未來發展方向,所以其具體內容沒有完全聳開。

事實上,也沒有必要完全公開。

按照刪的報道,共和國海軍的“綜合海上基地”項目在刀口年就立項了,雖然一直處於開發階段。遲遲沒有按照軍備標準進行建造?但是在舊多年內,共和國海軍每年都能獲得一筆金額不低於,洲乙元的特別開發經費,其中近三分之一用在了該項目上,所以該項目才能在歷年以最快的速度由開發轉爲建造。

所謂的“綜合海上基地”實際上就是擴大版的“海上基地

與在中東戰爭期間初露崢嶸的“海上基地”相比,“綜合海上基地。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大得多,由此帶來的好處就是作戰能力更加全面。按照道,“綜合海上基地”採用了靈活搭建的設計方式,即除了核心部件之外,可以根據作戰需要,以及所在海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組件規模,由此來決定基地的綜合能力。在最大戰力狀態下,整個基地由上百組件,也就是上百艘模塊化運輸船組成,總噸位超過?曲萬噸,不但能夠支持任何性質的航空力量,還能爲空天戰機提供支持,並且爲3個戰鬥單位的6萬地面部隊提供支持,成爲名副其實的海上軍事基地。在最低標準下。基地也有十多個組件。總噸位超過四萬噸,除了機動性能之外,其他作戰能力均超過“重慶”級航母。當然,“綜合海上基地”也並非盡善盡美。其最大的問題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糟糕。爲了避免受到《斯德哥爾摩協議》限制,“綜合海上基地”中,只有承擔全部電力供應的核心組件按軍用標準建造,其他組件均按照民用標準建造。加上不佳的機動性,“綜合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遠不如戰艦,甚至比不上一些輔助類艦艇。

事實上,這也是共和國遲遲不肯將“綜合海上基地”由圖紙變成實物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美國海軍沒有搶先發展類似的海上力量,也與生存問題有直接關係。

由此可見,海軍擴軍與備戰的關鍵不是建造了多少戰艦,而是在新的戰術思想上做出了多大努力。當然,既然是備戰,自然少不了基層動員。與其他軍工企業一樣,具備建造軍用艦艇能力的造船廠從力田年就開始擴大規模,提前建設大型船臺。培養技術工人,以便在戰時迅速擴大產能。

總而言之,海軍備戰更重視長遠建設,而不是一時功利。

用胡荊安的報告來說,共和國不可能在2年之內戰勝美國。也就不用指望海軍能在2年之內奪取制海權。

雖然這話有點?直接,但是正好說明了問題。

可以說,共和國海軍稱霸海洋的時候,也就是共和國贏得大戰勝利。稱霸全球的時候。

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50章 醍醐灌頂第34章 借刀殺人第98章 並不重要的真相第3章 血淚史第59章 星戰計劃第5章 軍火貿易第50章 未來戰士第25章 權力交接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77章 三方角逐第22章 元老第124章 和平契機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33章 親自作餌第35章 主動迎戰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72章 歸宿第43章 返回中央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86章 海軍在行動第46章 惡戰的徵兆第173章 走向尾聲的信號第8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32章 臨時搭檔第62章 絕對優勢第104章 力量決定一切第95章 搶先攻擊第47章 明哲保身第4章 秘密接頭第21章 雄獅之心第11章 拉人入夥第149章 經典突擊第33章 亮底牌第140章 回家過春節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87章 海軍的表演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32章 夢想與現實第138章 最後的難題第24章 出山第17章 戰爭部署第40章 政治犧牲品第15章 新興時代第8章 複雜化第45章 風雨飄搖第43章 和平利用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05章 佔領區第29章 別無選擇第12章 軍事聯盟第90章 自掘墳墓第34章 事發突然第71章 意外驚喜第67章 關鍵時刻第150章 片面停火第55章 新焦點第63章 外交鬥爭第87章 拼盡全力第18章 女豪傑第111章 處處被動第26章 海軍參謀長第46章 航母風波第32章 考察第28章 新思維第89章 快速突擊第70章 負資本第14章 兩手準備第7章 惡魔第31章 島內風波第111章 影響力第62章 溝通第71章 意外驚喜序十七偃旗息鼓第179章 外長會晤第37章 鋌而走險第74章 情報網絡第66章 十年磨一劍第59章 新興名人第9章 艱難處境第4章 有與沒有第48章 玩火者第31章 時過境遷第55章 點悟第35章 祖國第69章 前因後果第31章 合縱連橫第45章 部署第16章 金錢操作第35章 多手準備第28章 戰術調整第48章 圓滿結果第146章 墊腳石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106章 張網捕魚第84章 戰略截擊部隊第27章 不爛之舌第3章 利益集團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