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機會

介德諾維奇提到的,機會”“指的就是共和國與歐洲集愧懵價組織的《羅馬條約》。

很多人都認爲,《羅馬條約》是一份針對俄羅斯的準軍事同盟條約。俄羅斯是直接受害國,有什麼機會可談呢?到底有沒有機會,得看從什麼角度入手。如果始終認爲俄羅斯是直接受害國,而且只能被動應對,那肯定沒有機會可言。如果換個角度,從中尋找對俄羅斯有利的條件,再積極應對,不但有機會。還能徹底改變俄羅斯的被動處境,使俄羅斯從受害國變成受益國。

喬德諾維奇看到的。就是對俄羅斯有利的一面。

《羅馬條約》浮出水面後,俄羅斯當局立即積極開展活動,在契力亞科夫與美國總統通熱線電話的時候。喬德諾維奇也利用率領商貿團去美國洽談合作的機會,與美國副總統洛布林夫人進行了非正式會晤,並且相互交換了意見。正是這次毫不起眼的會晤,徹底改變了俄羅斯的政壇格局。當喬德諾維奇率領商貿團回到莫斯科的時候,美國國務院已經正式照會俄羅斯聯邦政府,美國不會承認共和國與歐洲集體安全組織簽署的任何條約,並且會踏實履行美俄秘密同盟條約所規定的義務。隨後,美國國防部長史塔克利用美俄部長級軍事交流的機會,在莫斯科向契力亞科夫在內的衆多俄羅斯要員當面做出保證,只要戰爭爆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美國都會爲俄里斯提供軍事援助,並且在俄羅斯發出請求之後,派遣部隊參與作戰行動。雖然這只是口頭保證,雙方沒有簽署任何書面協議,但是包括契力亞科夫在內的俄羅斯要員都知道,美國不會在這麼重大的問題上玩弄俄羅斯,不管怎麼說,俄羅斯戰敗不會給美國帶來任何好處。

得到美國的保證之後,俄羅斯當局也沒有閒着。

在史塔克離開莫斯科之前,俄羅斯當局就借軍事交流與常規軍控覈查的名義,讓美國軍事訪問團參觀了包括莫斯科北郊謝爾吉耶夫陸軍基地在內的數處大型綜合軍事基地,爲美國的軍援、以及在必要時部署作戰部隊做前期準備。在參觀訪問中。美俄軍官還對軍事指揮體系與戰術體系做了簡單交流,並且商定在年底之前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提升兩軍的協同作戰髏力。

雖然這是些小動作,但是意義非同凡響。

對俄羅斯軍隊來說,這次交流的最大收穫就是對自身實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其中既包括優勢與長處、也包括缺點與不足。必須承認。在引世紀的凹多年間,經歷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伊朗戰爭、半島戰爭與中東戰爭的洗禮之後。美軍在對外交往方面有了長足進步。甚至成爲了美國對外交流的形象大使。說得更透徹一點,美軍學的更圓滑,更擅長使用非軍事手段。在與俄軍官兵交流的時候,美國軍事訪問團的資深軍官首先指出了俄軍的不足,比如缺乏協同作戰能力、電子戰水平不高、制空能力匿乏、空天戰手段有限、沒有足以指導全軍的戰術思想體系等等。僅僅如此的話,美俄軍事交流肯定不會收到好結果,甚至有可能流產。不管怎麼說,俄羅斯是一個有着救援軍事傳統的大國,也是一個非常重視軍事建設的國家,俄羅斯軍人有着非常強烈的自尊心與自豪感,即便美軍的建議沒錯,也很難被俄軍接受。美軍的高明之處在於,指出俄羅斯的缺點之後,不但提出俄軍的優勢,還提出了以長補短的辦法。按照美國軍事訪問團資深軍官的說法。俄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強烈的榮譽感與高昂的士氣,只要能夠充分發揮俄軍官兵的積極性;結合有效的戰術思想體系,俄軍將在戰場上無往不勝。

由此可見,美國軍事訪問團對俄羅斯局勢的影響絕對功不可沒。

如果僅僅是一些無足輕重的軍官提出建議,俄羅斯當局肯定不會蠢蠢欲動。史塔克離開莫斯科之後。美國當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兌現國防部長在莫斯科做出的承諾,在 0月6日就將俄羅斯急需的一批技術文件送到俄羅斯大使館,並且安排專機讓俄羅斯駐美大使帶着這批文件返回莫斯科。雖然按照雙方商定的協議,等到俄羅斯的軍工企業翻澤與整理好這些技術文件之後,美國當局纔會安排技術專家赴俄,幫助俄羅斯企業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肯定要拖到年底,但是美國能夠如此積極的提供關鍵技術文件,已經使俄羅斯喜出望外,以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基礎。即便沒有美國專家指導,也能在短期內消化美國的先進技術。

當然,俄羅斯需要的不僅僅是軍豐技術,也不僅僅是技術。

雖然俄羅斯是金球頭號資源大國。擁有的資源能讓共和國與美國都羨慕不已,但是在電力革命浪潮中。俄羅斯迅速由機械時代的工業大國淪落爲二流工業國家,即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以生產、出口初級工

讓 品爲罕關重要的常溫巍導材料來說,直到們年代邸欖,俄羅斯才掌握了基本生產技術,勉強搭上了電力革命第一波浪潮的末班車,在《倫敦條約》簽署之前成爲了4個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即便如此,到刃年代末,俄羅斯仍然沒有成熟的應用技術,直到的年代初,纔在獲得了美國的技術援助之後,掌握了複合蓄電池的基本生產工藝,並且開始興建第仁批可控聚變核電站。雖然憑藉後發優勢,俄羅斯在複合蓄電池、超導電動機與可控聚變核電站等領域的切入點比較高,比如俄羅斯企業就沒有生產2級複合蓄電池。而是從6級複合蓄電池入手。但是誰都知道,後發優勢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永遠只能在領跑者的身後跟跑,超越領跑者的機會幾乎爲零。

要知道,美國也不是常溫超導領域的領跑者,俄羅斯差了美國一大截;與真正領跑者的差距就更加巨大了。比如在共和國已經將口級複合蓄電池投放到高端民用市場的時候。俄羅斯仍然在努力使8級複合蓄電池實現量產。

僅從工業生產力的角度來講。俄羅斯缺乏的就是將資源轉換成產品的能力。

如果在和平時期,俄羅斯最需要的肯定是技術,因爲只有掌握了技術,才能用最低的代價提高經濟水平。問題是,消化與吸收技術、並且將技術轉化爲實際生產力,肯定需要足夠的時間,而且往往需要數年到十數年。毫無疑問,在戰爭步步逼近的情況下,俄羅斯沒有這麼充裕的時間,對手也不會給俄羅斯這麼多時間。正是如此,歷年的哈薩克斯坦軍事政變之後,俄羅斯就向美國提出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要求。即俄羅斯當局向美國企業開放國內市場,美國當局則保證爲高科技放行。說直接一點,就是讓美國企業直接到俄羅斯投資開辦高端工廠。雖然美國當局很快就做出了迴應,並且積極鼓勵美國企業到俄羅斯投資,但是受美國政治體制限制,即美國聯邦政府只能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行使行政權,在受到法律限制的領域,必須經國會審議批准,因此一年多過去了,俄羅斯並沒從前來投資的美國企業那裡獲得最重要的高端生產力。仍然以複合蓄電池爲例,俄羅斯當局一直希望美國企業能夠在俄生產口級複合蓄電池,並且允許俄羅斯的合資企業參與生產環節的相關工作,但是受美國相關法律限制,別說讓俄羅斯企業參與生產。甚至不能在縣外生產口級複合蓄電池,只能由俄羅斯提供初級工業產品,在美國本土的工廠進行生產組裝,再將成品以出口的方式賣給俄羅斯。

複合蓄電池只是一個例子,其他尖端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受此影響,俄羅斯的很多軍事現代化計劃都不得不推遲、甚至取消。比如俄羅斯陸軍早就提出更換主戰平臺,承擔研製工作的企業也在2面年完成了全部設計,並且利用參與研製工作的美國克萊斯勒地面裝備公司提供的設備製造了舊多臺樣車,供俄軍檢驗測試,而俄軍對新式地面作戰平臺的性能感到非常滿意,早就申請進行大批量生產,結果卻因爲至關重要的口級複合蓄電池不能國產,只能完全進口,而進口價格又居高不下。不得不一再拖延生產計刮,直到力夕年也沒見到量產的可能性。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切爾溫斯基堅決反對主動挑戰。就是因爲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戰爭的基本需求。

受此影響,收到美國當局提供的技術文件後,俄羅斯駐美大使就按照早已部署好的計發 向美國國務院的聯絡官員提出了獲得現成工業生產設備,特別是工業生產線、高精度數控車牀等等能夠迅速提升俄羅斯軍事工嶇生產能力的工業設備。並且希望美國在提供這些工業設備的同時派遣技術人員,幫助俄羅斯企業迅速獲得生產能力。爲了表明重要性,俄羅斯大使還明確無誤的提到。如果不能獲得足以使俄羅斯堅持到戰爭結束的工業生產能力,俄羅斯當局肯定不會支持認爲與主動挑起戰爭有關的決議,甚至有可能在戰爭期間保廣”

說白了,爲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俄羅斯開始耍賴皮,甚至公然要挾

問題是,對此美國當局也無能爲力。

可以說,俄羅斯是否積極參戰要比俄羅斯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重要一百倍。

說簡單點,如果俄羅斯真的袖手旁觀,任由美國單挑共和國,別說其他沒有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的國家,恐怕很多西約集團成雖國都會在戰爭問題上三思而後行,從而使美國在戰爭初期完全被動。

對於俄羅斯的要求,美國當局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

舊月7日,杜奇威與契力亞科夫再次通了熱線電話,主動提到了工業援助問題,承諾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幫助俄羅斯儘快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十十竹嶇體系,並且幫助俄羅斯培養優秀的產業,

當然。關鍵不是承諾,而是明確的時間表。

因爲俄羅斯不是第一次提出這種要求。早在幾年之前就多次提出,美國應該在合作方面拿出誠意。儘快幫助俄羅斯建立起完善的軍事工業、以及基礎工業體系,使俄羅斯有能力在未來挑戰中自給自足,所以美國當局早就針對這一情況做了提前部署,美國國務院甚至成立了一個。臨時性機構,專門負責對俄援助,並且根據俄羅斯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援助計發 的具體項目。

在契力亞科夫提出具體要求後。杜奇威當場就做出了答覆。

雖然按照美國的政治體制,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制約,如果沒有得到國會支持,就算杜奇威做出了保證,也很難兌現,但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爲了支持正在遭受苦難的英國,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說服國會,出臺了《租借法案》,爲對外軍援提供了法理依據。因爲這部法案牽涉到了衆多國家,所以在大戰結束之後不但沒有被廢除,還多次的到修改與加強。成爲了美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基石。說直接一點,只要杜奇感覺得走正常法律途經過於複雜。而且對美國國家利益有害,就可以根據該法案,以租借的方式爲俄羅斯提供援助。重要的是,杜奇威首先得搞定最高法院的幾位大法官。到時候就算與國會鬧翻臉,只要最高法院做出的司法裁決對白宮有利,國會就很難推翻杜奇威的決策。

正是如此,杜奇威的答覆非常直接,那就是在年底之前見到實效。

舊月舊日,杜奇威派出的特使,也就是國家安全顧問鮑布里奇就到了莫斯科,親手將美國製訂的援助計發 送到了喬德諾維奇手中,並且讓喬德諾維奇轉告契力亞科夫,如果戰爭威脅迫在眉捷,白宮甚至會考慮實物援助,即爲俄羅斯提供軍火。

從時機上看,炮布里奇來得正是時候。

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鮑布里奇帶來的“禮物”在克里姆林宮的高層會議上,喬德諾維奇也不會如此信心滿滿,更不會處處強硬,不把喬德諾維奇,以及與喬德諾維奇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切爾溫斯基放在眼裡。

在喬德諾維奇看來,共和國拉攏歐盟,就是俄羅斯主動出擊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任何同盟關係都不可能在簽署條約之後就變得牢不可破。共和國要想與歐盟聯手圍剿俄羅斯,除了簽署同盟條約、並且使條約生效之外,還得建立實質上的同盟關係。比如強化雙邊軍事交流,交換戰略信息等等。這些工作,怎麼也得花上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

雖然契力亞科夫早就提出,即便沒有歐盟的支持,共和國也能單獨打垮俄羅斯,與歐盟飾結準軍事同盟條約,只是爲了讓歐盟在戰爭期間保

當局就不會拿此事兒戲。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完全可以根據共和國與歐盟飾結的盟約在戰爭期間威脅歐盟,迫使共和國當局在做出戰爭決策的時候必須考慮歐盟的安全問題。如此一來,不管共和國當局是否願意接受,在未來幾個月內。至少在曰年之內,不大可能主動進攻俄羅斯。

換句話說,只要俄羅斯能夠趕在年底前做好準備,就能打共和國一個措手不及,甚至能夠迫使共和國在戰爭初期以戰略防禦來應對俄軍的戰略進攻,從而讓出主動權。對俄羅斯來說,即便不指望取勝。要想堅持到戰爭結束,最需要的就是戰爭初期的主動權。

按照喬德諾維奇的估計,只要俄軍能夠在開展後的一年之內掌握主動權,就能把膠着期延長到四隻左右。加上一年左右的防禦期,俄羅斯至少能夠支撐六年。顯然,一場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世界大戰很難持續六年,能夠持續四隻就非常了不起了。如此一來,俄羅斯就能堅持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

當然,這不會是一場獲得了完美結果的戰爭。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喬德諾維奇還提出了一套辦法,即在主動進攻共和國的時候在西部地區陳設垂兵。威脅歐盟。

也就是說,拿歐盟要挾共和國,使共和國投鼠忌器,不敢全力對付俄羅斯。

只要能夠迫使共和國把矛頭轉向美國,將美國拖入戰爭,俄羅斯受到的壓力就將大大降低,失敗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

總而言之,在喬德諾維奇等一批主戰派要員看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雖然俄羅斯不可能擊敗共和國。但是能夠通過戰爭改善周邊環境。提升國際威望,爲全面振興創造機會。

這也正是包括契力亞科夫與切爾溫斯基在內的衆多主和派追求的最高目的。

第64章 重量級說客第18章 漁翁之利第27章 海空對抗第51章 步步逼近第23章 有毒的蛋糕第7章 實戰演練第38章 理想惹的禍第62章 攻防抉擇第13章 煙霧彈第19章 導彈突擊第6章 波瀾不驚第31章 暗算第62章 絕對優勢第31章 合縱連橫第38章 初露頭角第90章 未來第54章 導彈雨第97章 一物降一物第43章 萬事俱備第46章 說客第125章 電磁先鋒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109章 打招呼第150章 利害關係第137章 新世界第95章 火山爆發第45章 鬥氣第12章 軍事聯盟第177章 爭分奪秒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108章 爭奪焦點第98章 糧草先行第16章 實地考察第77章 皇家空軍的選擇第5章 線索第5章 盟友第31章 軍售案第117章 好心幫倒忙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60章 協同作戰第59章 未來第26章 定性分析第103章 衆口難調第130章 鋌而走險第29章 穩定因素第35章 尷尬的霸權第5章 衆望所歸第21章 戰爭到來第121章 防守反擊第28章 孰輕孰重第70章 替代方案第5章 盟友第48章 說服工作第51章 第一張戰略牌第134章 無條件投降第6章 試驗部隊第7章 危機暗伏第82章 大好機會第182章 美國企業的滑鐵盧第3章 換屆選舉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102章 第二戰線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2章 分水嶺第89章 狗急跳牆第1章 關鍵事件第60章 皇家空軍第80章 死亡之路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38章 戰略佈局第90章 大方向第52章 不屈第42章 大顯神威第33章 兩面三刀第33章 戰爭令第33章 劇變第60章 戰役穿插第22章 移民潮第38章 第一槍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56章 前方第36章 先進理念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99章 單獨戰役第23章 手到擒來第27章 權宜之計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27章 生死一線序二插翅飛虎第86章 引子第38章 快節奏第20章 愈演愈烈第7章 觀念轉變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序一利劍出鞘第155章 無法衡量的價值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65章 一舉兩得第38章 快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