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鞭長可及

美國海軍向印度洋增派艦隊的時候,其和國海軍正在欽 規模宏大的登陸行動。

與美國總統杜奇威猜測的一樣。共和國當局從一開始就沒把歐亞大陸當成主戰場,確定美國爲頭號敵人之後,太平洋纔是共和國的主戰場。

地面戰鬥在羽日下午全面爆發。率先參戰的第九戰鬥單位在毫無懸念的情況下包圍了俄軍第心空降旅。並且在出日夜間的戰鬥中殲滅了部分俄軍,獲得了俄羅斯入侵哈薩克斯坦的鐵證。當天晚上,袁晨皓以共和國軍隊總參謀長的身份,下達了反擊命令,即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地面部隊可以越境作戰。該命令下達後不到半個小時,部署在克拉瑪依的第九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就對在巴爾瑙爾集結的俄軍進行了突然炮擊,在3紛鐘的炮擊中,投擲各類彈藥上萬噸,直接打垮了近2個師的俄軍地面部隊。

這場炮擊,算是拉開了中俄地面戰爭的序幕。

同樣的,這場炮擊創造了好幾個紀錄。別的不說,僅高達勁千米的炮擊距離就打破了過往的所有交戰紀錄。能夠達到這一射程的,只有最新式的螺旋電磁炮。雖然在過往的戰爭中,共和國陸軍早就用行動旅向勁千米外的敵人開火,並且在刃分鐘內投擲上萬噸彈藥之後,仍然讓外界感到極爲震驚。要知道,如果共和國陸軍將炮兵部署到哈薩克斯坦西北的阿特着州與西哈薩克斯坦州,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三分之一,包括莫斯科東南的梁贊都在覆蓋範圍之內,共和國陸軍甚至可以在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依靠遠程炮火支援發起大縱深戰略進攻,使俄羅斯的廣袤國土變成擺設。戰爭真要打到這個地步,俄羅斯離戰敗也就不遠了。

正是這場炮擊,讓很多人認識到了這場戰爭的真實面目。

這其中,自然包括共和國元首毒承毅。

事實上,早在這場炮擊之前,裴承毅就根據陸軍炮兵作戰能力的提升。對戰略部署做了大幅度調整。要知道,最早提出應該以太平洋爲主戰場的不是袁晨皓,而是裴承毅。衆所周知,袁晨皓是陸軍上將,要想獲得更多的表演機會,就得提高大陸戰場的地位,而不是把海洋當成主戰場。前面提到過,在最初制訂的好幾份戰爭計劃中,袁晨皓都把大陸戰場當成主戰場,或者堅持在擊敗了俄羅斯之後再與美國全面開戰。問題是,戰爭該怎麼打、能怎麼打不由某個人的主觀意願決定的。按照裴承毅的判斷,只要共和國集中兵力對付俄羅斯,美國就會積極參戰,迫使共和國調整戰略部署。與其被動調整部署,還不如從一開始就把矛頭對準美國。說服袁晨皓之後,裴承毅讓總參謀部重新制訂了戰爭計劃。其中就明確了以太平洋爲主要方向,以擊敗美國爲主要目的。也就是說,要在確保不對太平洋戰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能夠在與美國的戰爭中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來制訂對俄作戰計劃。這其中,共和國陸軍炮兵部隊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說直接一點,如果沒有一支實力強大的炮兵部隊,陸軍就需要一支規模龐大的戰術航空兵,而陸軍航空兵顯然無法滿足要求,也就得在加強天軍的情況下保留空軍。毫無疑問,這麼做必然加重國家的戰爭負擔,對整體戰略造成影響,從而使主要方向上的作戰行動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在全世界都認爲共和國會集中力量越過烏拉爾山的時候。共和國卻在忙着登陸勘察加半島,只不過充當主力的不是陸軍,也不是海軍,而是在裴承毅擔任國防部長期間獲得了很高獨立性的海軍陸戰隊。

毫無疑問,共和國海軍陸戰隊是一支比較特殊的部隊。

作爲在第一次軍事改革中成立的獨立兵種,共和國當局並未像外界想像的那樣,用“美國模式”來打造一支全能型的陸戰隊,而是嚴格控制了陸戰隊的規模。直到歷年印度戰爭爆發的時候,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規模都非常有限,作戰部隊的官兵不過3萬人,總兵力也沒有超過舊萬,而且只是隸屬於海軍的一個兵種。雖然很多人認爲,在擁有世界頭號陸軍的情況下,共和國沒有理由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陸戰隊,而且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的發展受到限制,也與陸軍有關,但是客觀的講,在此之前,因爲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亞淵、西太平洋與環印度洋地再,要麼就在本土周邊、要麼在盟國附近,具備強大戰略機動能力的陸軍足以應付所有地面作戰行動,所以共和國也沒有必要耗費巨資,維持一支實力強大、能力全面的陸戰隊。換個角度看,美國將陸戰隊打造成“第四軍”與其分佈廣泛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很多遠離本土的地區擁有的巨大理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和平時期不需要一支全而的陸戰隊。不等於戰爭時期不需要。

大示情況是。陸戰隊過於弱已經使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埂引小威脅。比如在爆發咯麥隆軍事政變中,雖然共和國陸軍可以調動部署在肯尼亞的某支作戰部隊,利用戰術運輸機,在孫卜時之內到達咯麥隆。但是途徑的幾個國家中,只有烏干達同意向共和國的運輸機開放領空。網果與民主才果都拒絕開放領空,而要繞道飛行的話,不但需要調用空軍的戰略運輸機,還得調動航母戰鬥羣進入南大西洋,出動艦載戰鬥機爲運輸機護航,所需時間就不走出小時,而是 周。結果可想而知。在共和國海軍完成部署之前,軍事政變就已親華總統被秘密處決的方式結束了。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陸戰隊,就可以依託尼日利亞的海軍基地,以前沿部署的方式在幾內亞灣保持一支軍事力量,及時出兵平息軍事政變,甚至能夠使軍事政變胎死腹中。

問題是,建設一支強大的陸戰隊,需要投入的資金非常驚人。

更重要的是,《斯德哥爾摩協議》中,對共和國陸戰隊的規模做了明確限制。在擁有世界頭號陸軍、而且擁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共和國不得不在陸戰隊的規模上做出讓步,即陸戰隊的兵力規模不超過舊萬。其中地面戰鬥部隊的兵力不超虹萬,相當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們與蜘。看得出來,協議中沒有對陸戰隊的編成方式做任何限制,即陸戰隊可以擁有如同兩棲突擊艦隊、航空兵、炮兵等作戰部隊。

受此影響,裴承毅還是國防部長的時候,就對陸戰隊的發展做了全面規戈。

細節方面。除了像陸軍那樣,通過與退役官兵簽署再服役協議來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預備力量之外,主要通過增強獨立性來提高陸戰隊的作戰能力。這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將兩棲突擊艦隊、登陸艦隊、以及與之配套的艦載航空兵由海軍轉到陸戰隊名下,即由陸戰隊直接指揮。而不是由海軍代爲指揮。

千萬別小看這個小小的變化。僅此一點,就能使陸戰隊的戰鬥力提升一倍以上。

以兩棲突擊艦隊來說,編到陸戰隊名下後,就能按照陸戰隊的需求進行建設,而不是按照海軍的總體戰略進行建設。

當然,要想讓這一改革落實。還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賦予陸戰隊獨立預算權。

衆所周知,在共和國軍隊中,陸戰隊早已獲得獨立兵種的地位,卻一直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預算權獨立兵種與軍種下的兵種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獨立預算權,基本上大部分裝備的採購決策權都在海軍與陸軍手中。比如要想採購地面主戰裝備,陸戰隊在向總參謀部與國防部提出申請之後,首先就得與陸軍聯繫,看看能不能與陸軍共同採購,而不是單獨採購。相對而言,地面主戰裝備的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陸軍向輕型化發展對陸戰隊也非常有利,適合陸軍的主戰裝備。也大都適合陸戰隊,或者在稍加改進之後也能滿足陸戰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跟隨陸軍一同採購,還能大大降低採購費用,節約開支,或者在相同開支的情況下擴大采購規模。真正重要的,還是兩棲突擊艦隊。可以說,隨着地面部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全面,陸戰隊與陸軍的最大區別不再是作戰區域,即陸戰隊是在沿海地區作戰的部隊,而陸軍則是在內陸作戰的部隊。相對而言,陸戰隊與陸軍最大區別就是陸戰隊擁有由海向陸的進攻能力,而這一能力就體現在投送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艦隊上。由此可見,有無兩棲突擊艦隊的主導權,對陸戰隊來說顯的尤其重要。

事實上,在大規模戰爭中,加以適當的練與配備兩棲突擊艦隊,陸軍也能擔負起兩棲登陸作戰任務。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就參與了從北非到西西里島、再到諾曼底的衆多登陸作戰行動,而且是登陸作戰的主力部隊。即便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主導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陸軍也擔負起了很多作戰任務。

要想獲得兩棲突擊艦隊的主導權。就得擁有獨立預算權。

由此可見,裴承毅在幻年代搞的改革,等於解放了海軍陸戰隊。

當然,組成兩棲突擊艦隊的也是戰艦,因此也有比較漫長的建設週期。直到裴承毅離開國防部,出任共和國國家副元首的時候,陸戰隊才真正獲得了獨立自主權,並且從海軍中獨立出來。只是受天軍與空軍合併影響,陸戰隊並沒有成爲“第五軍。”只是強調了其獨立兵種的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共和國打造出了世界上規模第二的海軍陸戰隊。

更重要的是。到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已經擁有3支規模不俗的兩棲突擊艦隊,分別部署在西太平洋戰區、東南亞戰區原先隸屬於西太平洋戰區,在刀口年獨立出來,成爲第三個戰區與印度洋戰區冶年,南亞戰區分爲印度洋戰東戰區。其中印度洋戰區繼承了南亞戰區的衣鉢,司潁哪幾吐瓜達爾。按照一次投送一支兵力在功人左右的先遣部隊、以及在 周之內將一支兵力在,萬人左右的標準陸戰旅投送到4四千米外的戰場上的戰術標準,一支兩棲突擊艦隊中,包括搬兩棲攻擊艦、4艘綜合登陸艦、艘兩棲登陸艦與4艘船塢登陸艦,戰時還將根據登陸作戰強度增加4到8艘快速滾裝貨輪與集裝箱貨輪,並且根據航線的實際情況確定護航艦隊的規模,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增添數艘提供火力支援的戰艦。

可以說,從兵力投送來看,兩棲突擊艦隊遠遠超過了航母戰鬥羣。

即便從火力投送來看,除了兩棲攻擊艦隻能搭載航程有限的低空攻擊機、使得遠距離火力打擊能力偏弱之外,在作戰半徑爲的0千米的情況下,兩棲突擊艦隊的火力投送能力甚至不比航母戰鬥羣差。

問題是,真正需要動用兩棲突擊艦隊的時候,兩棲突擊艦隊的火力投送能力與兵力投送能力都不堪擔當重任。說簡單點,如果僅僅是局部衝突或者地區戰爭,在戰鬥強度有限的情況下,以戰術空投或者戰略空運的方式,陸軍能夠擔負起幾乎所有作戰任務,沒有必要動用兩棲突擊艦隊。只有在戰鬥強度太大,以空運方式進入的陸軍突擊部隊無法獨擋一面的時候。才需要投入陸戰隊。毫無疑問。一次投送刀。人。要 周才能投送,個陸戰旅,即便動用3支兩棲突擊艦隊”周也只能投送3個旅、大約3萬人的作戰部隊,顯然無法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因此陸戰隊的獨立作戰能力仍然有限。正是如此,有很多人反對加強陸戰隊,認爲應該通過加強陸軍的作戰能弈來提高共和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事實上,提高陸戰隊作戰能力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提高投送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能夠在小時內向前線投送 個陸戰旅,恐怕就沒有人認爲陸戰隊是可有可無的作戰部隊了,如果能夠在孫卜時內向前線投送3個。陸戰旅,更不會有人認爲沒有必要提高陸戰隊的地位。

提高投送能力的辦法也不復雜,那就是讓海上基地爲陸戰隊服務。

顯然,這是陸戰認爲什麼被稱爲“海軍陸戰隊”並且是海軍名下的具備地面作戰能力的獨立兵種。而不是陸軍名下的兩棲作戰部隊的根本原因了。事實上,在引世紀力年代之前,共和國陸軍確尖擁有一支規模不的兩棲部隊。

從實際使用的角度出發,海上基地肯定對陸戰隊更有幫助。

事實上,早在炮聳,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出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明確了海上基地應該以支援登陸作戰爲主要戰術指標,而不是以奪取制海權爲主要目的。按照這一基本思想,時任海軍司令的華劍鋒上將對海上基地的主要戰術指標做了全面調整,加強了“基地”的性質。

由之而來的,就是系統規模被放大了好幾倍。

前面提到過,在秘 年中東戰爭中登臺的第一代海上基地由8艘快速運輸艦組成,其中瞰構成主體,2艘爲功能單元。在。口年開始設計的第二代海上基地中,組成模塊的數量增加到了,瞰。因爲該設計秉承了以制海爲主的戰術思想,所有很快就被廢棄,並沒進入工程建設階段。在刀口年開始設計的第三代海上基的中。模塊數量更是一下子增加到了艘。其中舊個主體模塊、6個功能模塊。在口年開始設計,於2傷年動工建造的第四代海上基地中。模塊數量更是增加到了鬆艘,系統總噸位達到了驚人的6四萬噸。可以說,當解個模塊全部拼湊起來的時候,就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由鋼鐵構成、能夠容納萬人的人造島嶼。

當然,如此龐大的系統,作戰能力也非常全面。

事實上,在羽日上午,轟炸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基地的海軍戰鬥機中。半數以上都是從部署在日本海、代號“長興島”的海上基地起飛。只是爲了防止遭到俄軍反擊。該海上基地並沒完全組裝,而且在放出戰鬥機之舟就迅速解散,並且分頭前往下一處戰場,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機也直接返回共和國本土的機場。更重要的是,作戰的時候充分利用了日本海在冬季氣象複雜的有利條件,避開了俄羅斯空軍與海軍的偵察機,也避開了從頭頂上空經過的美國海軍的海洋監視衛星。

隨着組成“長興島”的刃多艘快速運輸船在羽日夜間與趕來的護航 戰艦會合,加入了西太平洋兩棲突擊艦隊。並且在刃日凌晨從千島羣島東部海域北上,共和國海軍精心打造的海上基地終於要在世人面前登臺亮相了。

第60章 皇家空軍第59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26章 關鍵情報第180章 下基層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44章 機械戰士第42章 大殺器第15章 表態第43章 藍天之主第22章 移民潮第79章 純步兵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63章 得意忘形第27章 世界大戰第11章 識時務第53章 碧空逞雄第21章 易筋伐髓第100章 囑託第53章 當務之急第108章 鬥爭第97章 石激起千層浪第96章 遲到的覺醒第51章 潛艇殺手第84章 渺茫的希望第84章 海上決戰第22章 動盪時代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23章 說客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109章 持續消耗戰第15章 羣策羣力第1章 鬼話連篇第143章 敢死隊第140章 回家過春節第40章 關鍵裝備第51章 摒棄前嫌第55章 心照不宣第8章 再起波瀾第151章 地區化第74章 切中要害第65章 正式宣戰第21章 思想工作第64章 別無選擇第8章 一箭三雕第15章 真正的敵人第68章 奇蹟第26章 領袖第55章 鞭長可及第12章 順從第63章 想當將軍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4章 秘密顛覆行動第25章 變臉第40章 窗戶紙第19章 赤裸裸的威脅第174章 民衆眼裡的戰爭第45章 雷霆一擊第154章 另外一個角度第83章 中東攻略第9章 新老交替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3章 風聲漸緊第32章 大殺器第118章 進軍古巴第69章 轉移重點第25章 意外失足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16章 基礎第186章 調兵遣將第150章 片面停火第52章 趁火打劫第41章 龍牆第12章 軍事聯盟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89章 雅浦海戰第111章 新風向第15章 新興時代第37章 登陸第121章 長遠謀劃第171章 趕盡殺絕第7章 珠聯璧合第32章 超級間諜第74章 情報網絡第23章 毫無秘密第26章 新班子第20章 重大消息第13章 深入探討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序一利劍出鞘第32章 信號第26章 愈演愈烈第17章 戰略決策第34章 亂局第121章 賊鷗出擊第21章 替代品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125章 電磁先鋒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82章 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