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萬事俱備

點助德國實現統一的!,銷血宰相”俾斯麥說討!和平不貿泄談判桌上獲得的,而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幾個月裡,共和國與美國的戰爭動員工作、軍事工業生產能力全面爆發,充分證明了俾斯麥的觀點。

雖然在愛好和平的人看來,《倫敦條約》使人類遠離自我毀滅,《斯德哥爾摩協議》則讓人類避免自相殘殺,但是這不免過於理想,作爲兩份建立在強權基礎上的國際條約。對和平的貢獻肯定經不起考驗。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俄羅斯就將全部戰略核彈頭投向共和國、共和國也立即對俄羅斯的戰略核設施進行反擊,美國參戰之後,也與共和國一同發起了戰略核打擊。這些都足以證明。《倫敦條約》的目的不是銷燬核武器,而是要讓核武器變得沒有價值。當然。核武器並不是沒有價值,比如在中美相互投擲了戰略核彈頭,並且進行攔截之後。外層空間的人造設施幾乎徹底損毀。加上兩個超級大國都非常重視“制天權”並且全力阻止對方掌握制天權,所以人類的宇航活動幾乎全面終止雖然歐盟的航天發射並沒受到威脅,但是爲了避免誤傷,歐盟已經在 月底宣佈暫時終止航天發射。不得不承認,《倫敦條約》也不是毫無價值,不管怎麼說。在外層空間爆炸的核彈頭要比在大氣層內爆炸的核彈頭好得多,比起籠罩全球的核冬天來說,失去宇航能力還不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

相對而言,《斯德哥爾摩協議》的意義就非常有限了。

雖然從遏制常規軍事力量擴散的角度出發,《斯德哥爾摩協議》有一些積極貢獻,但是從長遠來看,該協議不但沒有爲遏制世界大戰發揮積極作用,反而爲世界大戰推波助瀾,讓兩個超級大國的矛盾變得不可收拾,也讓兩個超級大國可以更加從容的完成戰爭準備。說得明確一點。如果沒有《斯德哥爾摩協議》。即常規軍備競賽不受控制,在2歷年前,共和國與美國的經濟就將不堪重負。在經濟全面崩潰的威脅下,兩國當局肯定不會猶豫,世界大戰將提前2年爆發。衆所周知,當時的共和國元首是顏靖宇,美國總統也不是杜奇威,因此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爭決心肯定比不上陣之後。

當然,這些都只是猜測與分析,無法得到證實。

從現實情況出發,《斯德哥爾摩協議》對常規軍備競賽產生的影響也微乎其微,至少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備戰工作沒有產生任何阻撓作用。

也許有人會認爲這種說法有問題,畢竟《斯德哥爾摩協議》對限制常規軍備競賽起到的積極作用擺在那裡。拿海軍的“造艦比賽”來說。如果沒有《斯德哥爾摩協議》,即沒有對各國海軍艦艇噸位總量做出明確限制,從歷年到力曰年,共和國與美國建造的戰艦總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種戰艦的排水量都會提高不少,使海軍變得更加龐大與臃腫。讓第三次世界大戰變得更加殘酷。

客觀的講,這一觀點沒有錯。

問題是。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就會有不同的發現。

仍然拿海軍的“造艦比賽”來說,受《斯德哥爾摩協議》影響。共和國與美國海軍都不得不在嚴格的噸位限制下提升艦隊作戰能力因此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艦船設計、以及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上。說得不客氣一點。如果沒有《斯德哥爾摩協議》,共和國與美國海軍肯定願意建造噸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艦載航空兵數量的方式來提升艦隊攻擊能力。而不是在螺旋電磁炮上投入數以千億計的科研經費,因此螺旋電磁炮不大可能在0年代問世,也就很難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慮到對地面戰場的影響,螺旋電磁炮絕對算得上是集變戰爭面貌的革命性武器。類似的。還有基於螺旋磁感應推進系統的新式航空設備、基於流體碰力學的新式潛艇等等。

即便不考慮新技術帶來的影響,受海軍發展方式與艦船建造方式變革影響,《斯德哥爾摩協議》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衆所周知,進入引世紀之後,模塊化技術首先在海軍戰艦上得到全面應用。到匆年代末,幾乎所有戰艦都採用了模塊設計思路與建造方式。受此影響,從的年代初開始。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率先在發展方式上尋求變革,即想辦法解決海軍的一些固有缺點,提高海軍的作戰與使用效率。顯然。出路就在模塊化上。而最先得到應用的,就是由共和國海軍首先搞出來的海上基地。

暫且不說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義。僅其發展思路就有無窮的價值。

說得簡單一點,在完全採用模塊化設計原理之後,再也沒有必要以“級型艘”等傳統方式來爲戰艦定性,也就沒有必要以單獨的方式設計一種戰艦,而是針對作戰需求設計不同的功能模塊,然後再在需要的時候將這些模塊組裝成戰艦,從而最大限度的縮短戰艦的建造週期。

如果在和平時期,肯定沒有哪支海軍會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即便爲同一作戰需求,比如艦隊防空作戰,因爲所面對的威脅、以及戰術需求並不完全一致。比如攔截敵機與攔截導彈的戰術要求就不一樣,所以模塊的具體性能肯定千差萬別。而要針對各種作戰環境設計一種模塊,光是設計投入就非常驚人。比如共和國海軍就在。溝年做了一次評估,將作戰任務分成防空與反導、制海、支援、反潛與護航等口大類,然後按照瞅不同的威脅級別,要想應付所有作戰情況。並且使戰艦的作戰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設計勁多種戰術模塊,再加上動力、推進、通信等,總共需要設計的模塊超過了刃

,知%,正…然。在人力成本已經成爲主要開支的情況下。如此巨尺沁沒計量肯定能讓任何一種戰艦貴得讓海軍無法承受。

問題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存做並不離譜。

屍王

比如受到世界大戰的威脅,而且不能建造太多的戰艦,又需要在戰爭期間以最快的速度擴大艦隊規模。

顯然,這就是《斯德哥爾摩協議》對海軍“造艦比賽”的最大貢獻。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讓共和國海軍與美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前,用更多的力量來設計蔣式戰艦,而不是建造新式戰艦。

當然,這也包括提高模塊化設計與建造的效率。

據可靠消息,戰爭爆發前,共和國海軍己經秘密完成了近七成的設計工作。因爲早在2胸年,共和國當局就定下基調,花費巨資搭建了當時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所以在設計戰艦模塊的時候,共和國海軍肯定是輕重有別,在戰爭時期貢獻最大、對戰局影響最大的模塊得到優先保證,而一些無關緊要的、或者海軍暫時用不上的模塊則放在後面,以此確保在戰爭爆發後,能夠立即讓造船廠全速運轉。

在得到優先保證的模塊中,肯定有包括反潛模塊。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大國。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是一個陸權重於海權的陸地文明國家,不是英國那樣的海洋文明國家,而且中華民族確實是典型的大陸民族,但是隨着共和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取代美國成爲全球最大貿易國、最大資源與勞務進口國。共和國就成爲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國家,而且再也離不開海洋。要知道。即便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仍然沒有其他手段能夠取代海運,將成千億噸物資與產品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外一個地方。正是如此。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迎來了首爲身着海軍上將軍服的總參謀長。海軍也成爲了軍費大戶。

母庸置疑,海軍就是一支圍繞制海權的軍事力量。

海軍只有兩個任務,一是從敵人手裡奪取制海權或者阻止敵人利用制海權。二是爲利用制海權的己方力量提供保護。

相對而言,後者比前者的意義更加重大。

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海軍來說,爲了從敵人手裡奪取制海權與阻止敵人利用制海權,美國建造了數十艘艦隊航母、數百艘大型戰艦與數百艘潛艇。可是爲了給利用制海權的己方力量提供保護,美國建造了上百艘護航航母、上千艘護航戰艦、並且建造了數千萬噸運輸船。

僅從噸位上看,後者就是前者的舊多倍。

從影響來看,共和國海軍的首要任務也是保護好制海權。

原因很簡單,只要共和國海軍能夠守住勢力範圍內的制海權,並且讓己方力量有效利用制海權,共和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在不敗的基礎上。才能考慮如何擊敗敵人。取得勝利。

母庸置疑,對共和國制海權威脅最大的就是美國海軍的潛艇。

事實上,潛艇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是用來奪取制海權的武器、也不是用來保護制海權的武器。而是用來破壞敵人制海權的武器。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潛艇、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狼羣”以及在太平洋上作戰的美國潛艇,其最大貢獻都是讓對方掌握的制海權變得毫無價值,而所有違背了這一規律的海軍,即讓潛艇去執行與破壞制海權無關的任務。比如伏擊敵人的主力艦隊,結果都好不到哪裡去。最典型的,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海軍。雖然日本海軍的潛艇也抓住機會,幹掉了幾艘美軍主力艦,甚至擊沉過艦隊航 母。但是比起美國海軍的潛艇來說。性能更先進、續航力更強的日本潛艇原本應該在夏威夷羣島以東海域取得更大的戰果。

顯然,美再海軍絕對不會犯日本海軍的錯誤。

雖然在戰爭爆發前,美國海軍擁有的潛艇並不多,甚至比共和國海軍還要少,但是有足夠多的情報證明,美國海軍在田年之前就設計了好幾種潛艇,只是受潛艇總噸位的限制,沒有開工建造。更重要的是。在島年之前。美國海軍就針對世界大戰。設計了一種排水量不到刃。全,配備了小型可控聚變反應堆與複合蓄電池,擁有無限巡航能力。並且在攻擊的時候能夠用電池做無聲推進的攻擊潛艇。而這種潛艇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在戰爭時期大批量建造。要知道。早在岔年前。在戰術指標越訂越高的情況下,共和國與美國的攻擊潛艇的平均噸位就超過了心口噸,到。年的時候。已經接近2口燉,其直接結果就是攻擊潛航的造價越來越高,越來越難以大批量建造。如果犧牲部分不必要的性能,比如以們節的航速持續航行。並且減少武器的複雜程度,比如只配備重型魚雷與通過魚雷發射管發射的反艦導彈,建造 艘。噸級攻擊潛艇的費用,可以建造到暇刃燉級的攻擊潛艇。更重要的是。這種“簡單”的攻擊潛艇的建造周明肯定非常短,在戰爭狀態下不會超過半年。也就是說,美軍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增加潛艇數量。從而對共和國的海上生命線構成致命威脅。

當然,共和國海軍也有類似的計劃。戰爭爆發後,共和國海軍提交給國務院的第一份緊急造艦清單中就包括一種化。燉級的攻擊潛艇,而且第一批建造數量就高大婀艘。更重要的是,這種潛艇的反潛能力非常有限,主要任務就是用來攻擊沒有武裝的商船。按照海軍制訂的破交戰術,鵝燉級攻擊潛艇將與口口噸級的攻擊潛艇聯合作戰,組成專門的破交編隊,前者專門負責對付敵人的船隊與護航艦艇,後者用不擔指揮與協調工作之外,還負責對付敵人的反潛潛艇

不可否認,共和國海軍也知道反潛的重要性。

,石

客觀的講,最理想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而不是水面戰艦與反潛飛機。問題是。潛艇是最爲複雜的戰艦,甚至算得上是最複雜的武器。要知道,潛艇是封閉系統,即在確定了尺寸數據之後,就只能在額定的尺寸與噸位下進行設計。而不能像其他武器那樣,爲了滿足性能指標。可以適當放寬設計指標。更重要的是,潛艇的建造難度也是最大的。別的不說。能夠製造潛艇用耐壓殼體的國家只有6個,即共和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與英國。其他發達工業國都不具備這個能力。從作戰使用的角度來看。潛艇執行破交任務的效率肯定超過了執行反潛任務的效率換個角度來看。反潛任務的主要目的不是幹掉敵人的潛艇,而是確保己方的艦船不遭到敵人潛艇偷襲。

在掩護運輸船隊的護航作戰中,這一特點表現得更加突出。原因很簡單。船隊的任務是將貨物送到目的地,而且現代化運輸船隻的航行速度都非常快,普遍在的節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的節,因此在航程爲巫。千米這是共和國飛條海上生命線是平均航程航線上。船隊的實際航行時間僅爲刃到乃個小時。即3天左右。如此一來。護航艦隊的任務就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確保船隊不遭到潛艇伏擊。衆所周知。反潛作戰是非常考驗耐心的戰鬥。某些時候,反潛艦艇甚至會與潛艇周旋好幾天,因此在幹掉敵人潛艇之前。船隊就到達目的地了。由此可見。在以保護運輸船認爲主要目的的情況下。反潛力量應該儘量嚇阻敵人的潛艇。而不是與敵人的潛艇作戰。如此一來,在海面上航行的反潛戰艦、以及在空中飛行的反潛飛機肯定比潛艇更適合護航作戰。考慮潛艇高速航行時會發出明顯噪音。所以潛艇也不適合執行伴隨式護航,

務。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共和國海軍的第一批造艦清單中,也包括一種專業護航戰艦。

與所有專門針對戰爭環境的艦艇一樣。這種編號“比四 ”的護航,戰艦並不大。標準排水量只有強燉,滿載排水量不到化口燉。水線長度舊0米出頭。採用最適合告訴航行的雙體水翼船型大型戰艦普遍採用生存能力更加出色的三體衝浪船型。由此可見。這種護航戰艦的主要性能也不會非常出色,最大航行速度爲的節比主力戰艦慢了舊節、最大續航力乃刀千米主力戰艦都具備無限續航力、只有射程不到醜千米的點防空系統與,套攔截系統,主要的反潛武器是垂直髮射的反潛導彈、輕型電動反潛魚及2架垂直起降反潛巡邏機。主要的探潛手段爲收放式變深聲納與反潛巡邏機上的吊放聲納,沒有配備拖拽聲納。平心而論。”刨的反潛能力絕對不怎麼樣。遠遠比不上航,母戰鬥羣裡的反潛驅逐艦,甚至比不上多用途驅逐艦。當然,這種戰艦的最大好處就是便宜,而且非常便於建造。別的不說,剩去了可控聚變反應堆之後,比四,的建造成本至少降低了獼。而其主要作戰能力並沒受到太大影響,即在電池充滿電的情況下,能夠以的節的速度航行萬個時。足以讓受其保護的船隊到達目的地了。

相對而言,敗四 便於建造的特點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

得益於相對較慢的最高航行速度與最優化的艦體設計,比四 不需要採用軍用標準的高強度鋼材,可以使用民用快速運輸船的鋼材建造主結構甚至可以用非金屬材料建造一些次要部件。因爲排水量有限。所以只需要如燉級船臺,並且可以在船臺上完成全部系統的裝配工作。從而大大縮短建造週期,並且讓一些中小型造船廠也能建造後來這種反潛艦就主要在長江中游與下游的內河造船廠建造。按照海軍制訂的建造標準。在實力雄厚,而且做了前期準備的大型造船廠。比四,的建造週期僅爲3個月。工人熟練掌握了建造技巧之後。甚至能將工期縮短,半實際上。後來將建造週期縮短到,個月,到停工前。陽則型反潛護衛艦建造了大約,四艘。即便由條件不太好的小型造船廠建造,初期建造週期也不會超過6個月,熟練後的建造週期在2個月左右。

作爲護航戰艦。自然能夠爲兩棲艦隊服務

雖然有人認爲。鼎四 是共和國海軍在戰爭初期爲了應急而建造的一種性能低下的反潛戰艦,比如到戰爭後期。替代型反潛護衛艦問世後。共和國海軍將大約4。艘鼎犧,無償增送給了盟國,在此之前”肥田,的戰損旅在共和國海軍的各種戰艦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上海”級航母。所以這些人認爲,正是因爲性能上存在嚴重缺陷,鼎曲,才提前結束在共和國海軍中的服役生涯。但是客觀的講。在戰爭初期,鼎四,的性能並不落後,至少比那些封存與出祖給盟國的反潛艦艇好得多。從作戰使用來看,比功,的戰損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不是性能不行。而是參與了太多關鍵海戰,即使用不當。要知道。這是一種爲商船護航而設計的戰艦,而不是爲艦隊作戰而設計的戰艦,而在戰爭初期。因爲可以調動的戰艦非常有限。所功,經常被派去執行艦隊作戰任務。

換個角度看,在相對較大的戰損率後面,是同樣值得關注的交換比。按照共和國海軍在戰後公佈的數據”心訓與敵潛艇的交換比高達與美國海軍破交潛艇的交換比更是高達。由此可見,”的反潛作戰能力絕對不會差到哪裡 “有…

實際上。從比功 的龐大建造數量。以及持續數年的建造時間就看的出來,這是一種相對先進的反潛戰艦。當然,在戰爭初期,共和國海軍大批量見割的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足夠多的反潛戰艦,要不然。也不會一次性申請建造勁艘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和平時期。受軍控協議限制,共和國海軍不可能用寶貴的戰艦噸位來建造太多的反潛戰艦,特別是專用反潛戰艦。更重要的是,反潛戰艦的建造週期在各類戰艦中是最短的,也就沒有必要在戰前大批量建造。

受此種種因素影響,戰爭爆發後,共和國海軍最缺的就是反潛戰艦。特別是性能先進,能夠與敵人的先進攻擊潛艇在大洋上週全,並且有效阻止敵人潛艇進行偷襲的專用反潛戰艦。

別的不說,共和國海軍的西太平洋艦隊在偷襲了關島之後,急匆匆的返回那霸,而不是回到火山羣集海域,就是害怕遭到美軍潛艇伏擊。

主力艦隊尚且如此,更別說兩棲艦隊了。

比。屍 心正

與美國開戰後,共和國海軍的兩棲艦隊就沒有到過琉球羣島以東海域,就連向那霸運送物資的船隻都全程得到了反潛巡邏機的保護。

總而言之,共和國海軍將登陸馬里亞納羣島的作戰行動一拖再拖,主要就是反潛力量遲遲沒有到位。

直到3月底,第二批次的屯四 建成,這個問題才稍微有所緩解。

因爲建造數量過於龐大,而且這種戰艦沒有被海軍列入主力艦,而是用來執行有限作戰任務的輔助艦艇,所以”比割級只有編號,沒有名稱。前欽艘的編號就是…物 電編號中,第一個”代表護航,第二個”爲海軍的開發代號因此下一代反潛護衛艦的編號就應該是引四開。

當然,有了戰艦。還得有足夠多與足夠優秀的海軍官兵。

不得不承認,在戰爭準備方面。共和國海軍確實做得非常到位。

衆所周知,海軍是非常專業性的軍種。特別是在自動化設備大量引入之後共和國海軍巡洋艦上的官兵數量已經由團年時的勁多人減少到了人,對艦隊官兵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海軍是一個沒有士兵!只有軍官與士官的軍種。如果沒有戰爭威脅,海軍肯定希望官兵們都在達到服役上限之後再退役,因爲這麼做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培記費用。當然,這麼做的直接壞處就是人才儲備太少。受此影響,從田年開始。共和國海軍就開始有條不紊的“裁員”首先讓達到最低服役年限的官兵退役,然後讓熟練掌握了軍事技能的官兵轉爲預備役,接着就以名個月爲一個週期。培更多的技術軍人。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儲備的人才已經是軍隊規模的3倍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不是擁有如此雄厚的儲備人才。共和國海軍也不可能在戰爭爆發之後迅速擴充艦隊規模。不管怎麼說,共和國不是一個航海型國家。而且海洋文化還沒有深入民間。也就沒有美國海軍那樣雄厚的底蘊。只能依靠合理有效的軍事制度與完善充分的戰前準備來彌補這一缺點。從而擁有一支足夠強大海軍人才隊伍。

當然,僅僅培養人才是不夠的。

爲了能夠讓新建造的戰艦儘快形成戰鬥力,在下達建造訂單的時候。海軍調整了部分戰術指標。明確要求第一批次蚓採用成熟的指揮與控制系統,連反潛系統的操作平臺也要與反潛驅逐艦做到通用。這麼做的最大好處。就是讓那些應徵入伍的退役人員,以及動員起來的預備役官兵能夠迅速掌握戰艦。並且駕船出海。

得益於模塊化設計與建造技術。這一改動並沒對建造工作產生太大

響。

按照共和國海軍司令部提交給總參謀部的動員報告,最勳月底。新增屯刪型反潛護衛艦就能形成戰鬥力。

當然”肥涮的性能確實有限,在執行艦隊作戰任務的時候,肯定有問題。

爲此,海軍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即由 艘具備編隊指揮能力的反潛驅逐艦與數口,反潛護衛艦組成反潛編隊,由,個或者數個反潛編隊組成反潛艦隊,或者伴隨其他艦隊作戰,從而形成全面有效的反潛力量。因爲反潛驅逐艦的排水量都比較大,可以比較方便的增添編隊指揮系統,從而獲得指揮其他戰艦的能力,所以這個方案能夠迅速付諸實施,並且收到效果七事實上。後來所有劊都是以編隊的方式執行反潛任務,因爲反潛驅逐艦的建造速度跟不上作戰要求。而且在後方的護航行動中,心四多噸的反潛驅逐艦簡直是大材用,所以共和國海軍後來還對幾個批次的肥削進行改進,增添了編隊指揮系統,使其成爲護衛艦領艦。

按照海軍的計哉 ”到4月底,欽7艘反潛驅逐艦組成7支反潛編隊,跟隨兩棲艦隊參加攻打馬里亞納羣島的作戰行動。因爲這?艘反潛驅逐艦均來自兩棲艦隊,所以只需要改進增添指揮系統,不用從其他艦隊調遣戰艦。這麼做還有一個明顯好處,即便於指揮協調。

不管怎麼看,由四艘戰艦組成的7支護航艦隊都不可小覷。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沒有哪場戰爭有如此高的反潛作戰要求。更沒有哪場戰爭需要組建專門的反潛護航艦隊,因此也就沒有可以借鑑的反潛作戰經驗,但是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在潛艇的戰術性能並無本質提高的情況下。反潛護航艦隊的作戰戰術也沒有本質上的變化。準確…”是對反潛護航艦隊的戰術需求沒有本質性的改變,的然叩”沿用已有的經驗。

理論上講,潛艇與反潛戰艦的鬥爭,就是速度的鬥爭。原因很簡單。在任何時期,只要潛艇被反潛戰艦盯上,逃脫的概率都非常反敗爲勝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根據美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大西洋反潛作戰的統計總結,只要被反潛戰艦盯上,超過慨的潛艇會敗下陣來。大約獼的潛艇會被反潛戰艦擊沉。更重要的是,如果潛艇能夠順利發起攻擊。反潛戰艦將變得毫無價值。由此可見,潛艇要想生存。就得趕在被反潛戰艦發現之前逃走。同樣的,反潛戰艦要想取勝,就的趕在潛艇發起攻擊之前將其發現。由此可見,這就是一場速度競賽。看誰先發現誰。

受此影響,反潛作戰效率與作戰距離成正比。

由此可知,反潛戰艦的保護範圍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從理論上講,反潛戰艦的數量與船隊的規模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隨着船隊規模擴大而相對減少。因爲護航戰艦的掩護範圍有限,即便算上艦載反潛巡邏機,也得考慮巡邏機的掩護範圍。所以不是船隊規模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個最佳比例。按照共和國海軍用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由瞰反潛護衛艦掩護一支由墜艘商船組成的船隊,可以使反潛戰艦的作戰效率最大化。當然,這是在低強度作戰環境下的標準,而在高強度作戰環境下,如果反潛戰艦的數量不變,則要縮小反潛區域,即縮小船隊規模。

當然,這個理論並不適用於兩棲艦隊。

原因很簡單,兩棲艦隊是艦隊。而不是船隊。除了擁有其他反潛艦艇,比如具備反潛作戰能力的多用途驅逐艦與巡洋艦之外。兩棲攻擊艦、以及擁有寬大飛行甲板的兩棲登陸艦都是比較理想的反潛作戰平臺。在必要的情況下,兩棲攻擊艦甚至能夠攜帶數十架反潛巡邏機執行反潛作戰任務大戰中後期,隨着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進軍北大西洋。美國海軍的不少兩棲攻擊艦就扮演起了護航航母的角色,因此在兩棲艦隊中,反潛護航艦隊的任務壓力並不大。

按照共和國海軍估計”支兩棲艦隊最多需要2支反潛護航艦隊。因爲至少需要2支兩棲艦隊才能確保登陸行動在任舟情況下都不會受到影響。所以需要安排4支反潛護航艦隊隨同兩棲艦隊作戰。剩餘的3支反潛護航艦隊將伴隨運輸船隊,即在陸戰隊上岸後,向灘頭陣地運送物資裝備的船隊行動。雖然這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但是從那霸到關島的直線距離也就四千米左右,如果在琉球羣島部署一些巡邏半徑在3四千米以上的遠程海上巡邏機,再往登陸場部署一些具備水上起降能力的巡邏機,就能有效彌補反潛護航艦隊的欠缺,將航線上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事實上,這些擔心有點多餘。

衆所周知。陸戰隊登陸的時候。附近肯定有艦隊負責奪取制海權與制空權。並且爲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任何一支艦隊裡都有爲數衆多的反潛戰艦事實上,艦隊裡數量最多的就是反潛戰艦,航母上還有爲數不少的反潛巡邏機,而艦隊的反潛掩護距離一般都有數百千米,某些大型艦隊的反潛掩護距離甚至超過了 凹千米,加上隨同艦隊活動的攻擊潛艇等等,所以伴隨兩棲艦隊與運輸船隊活動的反潛力量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有能力襲擊兩棲艦隊與運輸船隊的潛艇。多半也有能力襲擊以航母爲核心的艦隊。母庸置疑,任何潛微微長都會把魚雷射向航母,而不是射向兩棲戰艦。從實戰角度出發,共和國海軍肯定會吸取勘察加半島登陸作戰的經驗。向前線部署海上基地,而海上基地的反潛能力也不容低估,加上海上基地更容易成爲潛艇的襲擊對象,所以在登陸場附近,反潛護航艦隊的作用非常有限。

可以說,真正需要反潛護航艦隊的。就是連接登陸場與後方港口的海上運輸線。

從阻止共和國軍隊攻佔馬里亞納羣島的角度出發,美軍除了拼命與共和國海軍爭奪羣島的制海權與制空權之外,肯定得設法阻止陸戰隊上岸、或者讓陸戰隊在上岸後無法全力施展。

如此一來,美軍有足夠的理由把攻擊潛艇放在共和國海軍運輸船隊的航線上,而不是在登陸場與共和國海軍拼消耗。

, 眺王

可以說,這正是共和國海軍一再推遲登陸行動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共和國的造船廠拼命建造反潛戰艦的時候,美國的造船廠卻在加班加點的建造新型攻擊潛艇。雖然潛艇的建造週期長得多,但是美軍造已將留在大西洋上的攻擊潛艇派往太平洋,啓用了珍珠港的幾座潛艇碼頭,還在澳大利亞徵用了幾座能夠爲潛艇提供支持的港口。

保守估計,到4月底,在太平洋上活動的美軍潛艇將超過沁艘,其中半數將集中在關島以西的菲律賓海。

也就是說,在這個東西寬不到刀刀千米、南北長不到紅口千米、面積大約勻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內,至少有力艘美軍攻擊潛艇在等待機會。如果算上共和國海軍投入的同等數量的攻擊潛艇,還有伴隨兩國海軍主力艦隊作戰的攻擊潛艇,該海域的潛艇數量在刃艘以上,密度高得嚇人!舉個例子,如果以同等的密度在太平洋上部署潛艇,則雙方總共需要投入大約飛0雌潛艇,而在整個大戰期間,鼻和國建造的潛艇也不到田艘,美國建造的潛艇也就只有 沏多艘。

不管怎麼說,大戰在及。太平洋不再太平。

第55章 後知後覺第78章 聯合抗華第74章 情報網絡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02章 大踏步前進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35章 有備而來第147章 老樹新芽第4章 有與沒有第1章 頭腦與靈魂第21章 重大遺漏第102章 生死航道第28章 新思維第112章 風水輪流轉第29章 目的第20章 謀面第58章 主宰天空第21章 屋漏偏逢連雨天第10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22章 我行我素第20章 修憲第23章 非正式會晤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30章 感恩戴德第26章 航母出擊第2章 野心家第30章 半小時第92章 揀便宜第169章 新德里的災難第4章 你情我願第107章 大膽設想第8章 利益之爭第58章 主宰天空第103章 強烈反差第45章 鬥氣第29章 心態第34章 別有用意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4章 你情我願第46章 首相眼裡的戰爭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104章 鐵骨仁心第143章 五加九會議第28章 貿易大戰第173章 走向尾聲的信號第81章 壁壘第68章 必爭之地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3章 惡鄰第11章 定策第69章 亦步亦趨第10章 不可靠第72章 金融戰第34章 民族資本家第24章 風暴來臨第37章 時過境遷第126章 低空霸主第52章 大敵將至第37章 暗度陳倉第3章 秘密同盟第7章 人財兩不誤第2章 白宮新主人第55章 新焦點第49章 核戰爭陰雲第34章 超級航母第48章 痛殲美軍第4章 拉幫結派第88章 甕中捉鱉第4章 團圓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72章 代理人第1章 強國夢第8章 聯合經營第83章 戰爭動員第43章 和平利用第47章 厲害關係第29章 心態第26章 民主共和日第9章 不可告人第38章 頭號威脅第7章 攔截第40章 天降奇兵第137章 矛與盾第21章 易筋伐髓第24章 撲朔迷離第48章 說服工作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134章 短促的戰役第10章 第一軍第28章 最後一層面紗第44章 第一槍第128章 上弦之箭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1章 定策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44章 恐怖的實力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52章 傳話筒第17章 養虎爲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