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代號”厄爾布魯十,(大高加索山淋訓瑰高峰。這個代號是由伊朗陸軍的一名高級參謀提出來的)的第二輪進攻戰役將成爲大陸戰爭的轉折點,或者說是共和國陸軍進攻行動的分水嶺。

單從戰術上講,“厄爾布魯士”是大陸戰爭中最乾淨利落的一場進攻戰役。

南面主戰場上,進攻行動在5月刀日請晨開始,即在進攻部隊出發的時候,火力準備只進行了不到4個時。與以往的戰役進攻行動相比,火力準備明顯偏弱。不是進攻部隊不需要充足的火力準備,而是在整條戰線上,確實找不到多少需要在進攻開始前進行火力打擊的目標。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的幾個月裡,駐守在戰線上的作戰部隊已經對戰線對面的俄軍進行了點名式的火力打擊。而俄軍爲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採用大縱深防禦戰術的基礎上。將主耍軍事設施、乃至防禦部隊都分散部署,並且儘量僞裝。可以說。如果有值得打擊的目標,不管是數百千米外的炮兵、還是在戰場附近活動的低空攻擊機,都不會在乎多花點力氣。

事實上,第一輪進攻戰役期間共和國陸軍就發現,前期火力準備的意義並不明顯。

相對而言,在地面部隊發起進攻、也就是越過戰線之後,趁敵人組織防禦的機會,再以火力支援與火力掩護的方式來殺傷敵有生力量、瓦解敵人的防線,反而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共和國陸軍的火力優勢。更重要的是,經過戰前的軍事改革,共和國陸軍已經能夠將“隨動式火力支援。變成現實。

關鍵性的基礎條什只有一個。即強大的戰術航空兵。

按照共和國陸軍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支援戰術。地面部隊進攻的時候、特別是在不能輕易減緩進攻速度的情況下,由配屬給支援旅的戰術航空兵承擔近距離支援任務,炮兵則負責戰場遮斷(即以彈幕隔絕戰場。阻擋敵人的增援部隊)。這一戰術安排的理由很簡單,即炮兵的射程越來越遠,因此反應速度也就越來越慢,加上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威力往往過於強大,即便能夠用技術手段提高炮彈的彈着精度,也很難適應刃米以內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如意誤傷友軍。與大口徑電磁炮相比。戰術航空兵不但作戰使用更加靈活(即通過配備不同的彈藥,執行不同性質的支援任務,在使用小直徑炸彈或者類似的威力有限、附帶殺傷效果較低的彈藥時,甚至能夠爲地面部隊提供力米以內的火力支援);還能夠伴隨地面部隊行動。爲地面部隊提供“實時支援”。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主要進攻方式不是讓裝甲部隊在地面挺進,而是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直接越過敵人的防線。佔領敵後重要地區,那麼只有戰術航 空兵能夠爲進攻部隊提供及時可靠的火力支援。

當然,對火力支援戰術影響最大的,還是進攻戰術。

仍然拿前期火力準備來說,在部隊發起進攻前,對敵防禦陣地進行炮火打擊的主要目的不是殺傷多少敵人、也不是摧毀多少武器裝備,因爲從理論上講,對構築完善的防禦陣地上的敵人進行火力打擊,效率肯定非常低,無法發揮火力打擊的威力。而在進攻作戰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擊的不是躲在防禦工事裡的守軍,而是暴露在外的進攻部隊。由此可見,前期火力打擊的目的是壓制敵人、特別是敵人的火力打擊部隊。阻止敵人利用防禦設施,爲進攻部隊創造突破敵防禦陣地的機會。從此出發,也就不難明白,爲什麼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炮兵會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無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說得直接一點,因爲進攻部隊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務是壓制敵人的炮兵,讓敵人的炮兵無法對己方進攻部隊構成威脅,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敵人的炮兵更遠一些,不然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問題是。在現代化戰爭中,壓制敵人的不僅僅是炮兵,而且進攻部隊在突破敵人防線的時候,不見得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比如在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進攻的時候,進攻部隊就不會進入敵人火力打擊範圍,也就不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自然不需要對敵人的防禦陣地進行火力壓制,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前期火力準備。如果爲了震撼敵人,或者說打擊敵人的士氣,或者說讓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前期火力準備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換個角度看,現代化戰爭中的前期火力準備與四多年前,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前期火力準備有着本質上的區別。事實上,就連進攻與防禦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比如現代化戰爭中就沒有明確的戰線,而且防禦陣地的深度不再是幾千米、幾十千米,而是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某些特殊情況下。整個戰場都是守軍的防禦陣地。如此一來,前期火力準備不再是針對戰線附近的火力打擊,而是在進攻開始前,對進攻目的地、即需要佔領的地區所進行的重點清除式的火力打擊。當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時候也可以用故意炮擊敵人防線後方某一區域的方式來干擾敵人的防禦部署。

總幕言之,現代化戰爭中,前期火力準備的覆蓋範圍擴大了許多,某些時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騙手段。

在南方戰線的進攻行動中,共和再陸軍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小時的前期火力準備中,參戰的個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全數出動。以最高的熱情將成千上萬的炮彈投向數百千米外的俄軍防禦陣地。事實上,在前期火力準備中遭到炮擊的俄軍目標裡面,只有2成與支援進攻有關,其他8成多是在麻痹俄軍,或者讓俄軍向錯誤的方向增派防禦部隊。????進攻開始後,除了以重裝甲力量爲主的第引戰鬥單位之外,以第九

鬥單山刀的另外3個戰鬥單位都是以紙空突擊的方式發起攻其和國陸軍在這場戰鬥中投入了近力刀架垂直起降運輸機,從而保證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能將3個戰鬥單位的個戰鬥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經提到,爲低空突擊部隊提供支援的是戰術航空兵。

雖然共和國陸軍航空兵接受了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多用途戰鬥機部隊。但是陸航近距離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多被用來執行遮斷任務與重點轟炸任務。很少隨同低空突擊部隊行動。正常情況下,支援旅的低空攻擊營是低空突擊營的三分之一,而在戰時肯定會根據情況加強低空攻擊營。在“圖蘭風暴”中,參戰的低空攻擊機就相當於垂直起降運輸機的一半。根據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記錄,在5月丑日清晨有啊架低空攻擊機參與了作戰行動,而實際達到戰場,即伴隨突擊部隊行動的不會低於皮口架。雖然這個比例比第一輪進攻戰役稍微低了一點,但是從規模上看,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一輪進攻戰役,堪稱迄今最大規模的低空攻擊行動。

如果強大的低空攻擊機羣,讓進攻行動變得毫無懸念。

雖然按照俄羅斯當局的記錄。在5月互日之前,高加索方面軍的兵力高達 舊萬。加上在羅斯托夫還有烏克蘭方面軍的巴泰斯克集團軍,所以俄軍在內高加索地區的總兵力不會低於,爲萬。再算上各地組建的民兵、居民自衛隊等等準軍事力量,在人口僅有四萬的內高加索地區,軍事人員就有接近勸萬。毫無疑問,該地區的俄軍兵力密度高得嚇人。但是這麼多的俄軍。並沒對進攻的共和國軍隊構成太大的影響。說得不客氣一點,因爲過早喪失了制空權,就連防空系統都沒能倖免,對於俄羅斯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來說,即便武裝再多的軍事人員,也無法對來自空中的敵人構成威脅,更不可能阻擋由低空攻擊機掩護的低空突擊部隊。

從戰場形勢來看,5月互日中午,即第九戰鬥單位的戰鬥旅全部到達羅斯托夫東面的新切爾卡斯克。並且趕在守軍反應過來之前就端掉了城防司令部,讓負責該地防禦的俄軍少將下令投降的時候,共和國陸軍就鎖定了第二輪進攻戰役的戰果。????母庸置疑,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進攻戰役。

5月應日當天,共和國陸軍3個戰鬥單位的3個戰鬥旅分別到達羅斯托夫外圍、阿爾馬維爾與克拉斯諾達爾。其中第嘔戰鬥單位與第必戰鬥單位均佔領目標,僅有第九戰鬥單位在羅斯托夫遭到巴泰斯克集團軍的頑強抵抗,沒有能夠趕在天黑之前佔領羅斯托夫,甚至沒能攻入羅斯托夫。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巴泰斯克集團軍有舊多個師,兵力接近力萬。如果不是第九戰鬥單位的進攻來的非常突然,而且戰鬥旅全數到達。還在到達之後就控制了新切爾斯克的機場,爲航空兵提供了支持,從而讓低空攻擊機羣可以以新切爾斯克爲基地,不需要返回幾百千米外的基地補充彈藥,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低空攻擊機羣的作戰效能,不然在俄軍發起反擊的時候,第九戰鬥單位很有可能被俄軍反噬。與之相比。阿爾馬維爾的守軍少得可憐。讓第口戰鬥單位幾乎毫不費力的就佔領了這座只光重要的交通樞紐城鎮。克拉斯諾達爾的守軍有 個步兵師與大約旦凹民兵,雖然做出了抵抗。但是在鬥單位、以及隨同作戰的勁架低空攻擊機的輪番打擊下,在天黑前就繳械投降了。

事實上,羅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團軍也沒有堅持多久。

實事求是的講,3個戰鬥單位的進攻都比較順利,沒有遇到太大的麻煩。

問題是,從這三處地點來看。袁晨皓安排的進攻行動確實有點讓人摸不着北,特別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很難讓耕高明白他的意圖。

要知道,羅斯托夫、克拉斯諾達爾與阿爾馬維爾都在戰場西面。羅斯托夫西邊就是亞速海,克拉斯諾達爾往西就是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阿爾馬維爾則是從羅斯托夫與克拉斯諾達爾前往高加索山區的必經之地。也就是說,戰役開始後,袁晨皓一口氣把包括 支主力戰鬥單位在內的3支戰鬥單位丟到了幾百千米外的戰場西面,而在正面進攻的,只有在戰爭爆發後組建的第,戰鬥單位。雖然當時留在阿斯特拉罕的還有第內戰鬥單位與第昭戰鬥單位,後者還是重裝甲部隊,算上後面的第八戰鬥單位與第田戰鬥單位,袁晨皓手裡並不缺乏預備隊,隨時可以加強正面進攻,但是在最爲關鍵的時刻,也就是在俄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不在正面做文章,反而到敵後去布棋子,更像是在爲一場大規模殲滅戰做前期準備,而不是爲了攻佔內高加索地區。

由此來看俄軍高層的小心髏慎,也就不足爲奇了。

當然,這也反映出裴承毅在用人上的特殊才能。要知道,論戰術策劃能力。袁晨皓不在裴承毅之下,而且只有他得到了裴承毅的真傳,能夠把戰術部署應用得出神入化。讓敵人元,法摸清他的戰役企圖。

只不過,有些時候,袁晨皓更具有冒險精神。

在羅斯托夫的戰鬥才網剛開始的情況下,袁晨皓丟下了苦戰的第九戰鬥單位,讓從阿斯特拉罕出發、正在向埃利斯塔挺進的第引戰鬥單位加快了行軍步伐,並且在5月乃日夜間,也就是第引戰鬥單位佔領埃利斯塔後不到8個時,就讓。心多名剛剛填飽了肚皮與養足了精神的官兵北上殺向伏爾加格勒,擺出了從俄軍右翼進行包抄的架勢。幾個小時之後,頂替第九戰鬥單個進駐伏爾加斯基的巴基斯坦軍團也投入了戰,。日無償援助的卜千門電端炮(倉是其和國陸軍淘汰的軌遊一姍炮,巴基斯坦陸軍只出錢更換了加速軌道與配電器)猛烈轟擊河對岸的俄軍。而巴軍的地面部隊則在炮火的掩護下。搭乘在前幾個月空運來的氣墊登陸艇,強渡伏爾加河。

打到這個時候,別說南面殺來一支重裝甲部隊,就算來的是幾個戰鬥單位,伏爾加格勒的俄軍也不敢分心。不管怎麼說,如果不能擊潰強渡伏爾加河的巴基斯坦軍隊,讓敵人在西岸站穩腳跟,從而讓共和國陸軍的作戰部隊能夠從容渡河,就算能夠擊潰側翼的敵人,也守不住伏爾加格勒。

守不住伏爾加格勒,丟掉的就不是內高加索地區,而是整個俄羅斯。????從某種意義上講,袁晨皓讓巴基斯坦軍團強攻伏爾加格勒,也是讓俄軍將領深信共和國陸軍將進軍莫斯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怎麼說,在北方的大地剛網解凍,道路泥濘不堪的情況下,共和國陸軍更願意從南面向北挺進,從而可以始終在較爲有利的天氣下作戰,不用過分擔心天氣對進攻產生的影響。

當然,袁晨皓這麼做,也確實有點不過厚道。

戰後,很多巴基斯坦的軍事學家與戰爭史學家在評價這場戰役的時候。都認爲巴基斯坦軍團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甚至有人認爲,如果沒有數以萬計的巴基斯坦軍人前仆後繼的衝向伏爾加河,共和國軍隊就不可能如此輕鬆的佔領內高加索地區。

總而言之,袁晨皓本着共和國陸軍上將的身份,把最艱難的任務丟給了盟國軍隊。

當然,重點肯定在南面。

明落日清晨,第比戰鬥單位就從阿斯特拉罕出發,沿着第引戰鬥單位的行軍路線到達埃利斯塔後,轉向南下,直接殺奔高加索山區。與此同時。第昭戰鬥單位將阿斯特拉罕的防禦任務交給了趕來的第田戰鬥單位後,沿裡海西岸南下,到達馬哈奇卡拉後,轉向西進,殺奔格羅茲尼。

到這個。時候,已經是3月萬日了。

也默,是這個,時候,俄軍高層才反應過來,共和國陸軍並沒有北上的打算,而是想在羅斯托夫與伏爾加格勒纏住俄軍主力,然後集中兵力掃蕩內高加索地區的俄軍部隊。因爲俄軍確實把主力部署在了羅斯托夫與伏爾加格勒,內高加索地區不但兵力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戰爭爆發後組建的部隊,所以面對同樣是在戰爭爆發後組建的共和國軍隊,俄軍不但沒有戰鬥力上的優勢,也很難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取得局部兵力優勢。說得貼切一點。在無法進行主動防禦的情況下,內高加索地區的百萬俄軍就是被困在一座座城鎮裡的孤軍,與被關在圈裡的綿羊沒有

別。

認識到問題,並不等於解決了問題。

嚴格的說,到5月萬日,俄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戰局了。

根據俄軍的戰鬥記錄,到5月出日夜間,原本計劃前往羅斯托夫的2個美軍師改道前往伏爾加格勒,而原本計劃前往沃羅涅日的2個美軍師也兼程趕往伏爾加格勒。這也很好理解。按照俄軍之前的判斷,共和國陸軍正在爲北上做準備,而要阻止共和國陸軍北上,就得死守伏爾加格勒。雖然在伏爾加格勒地區有不少俄軍部隊,別的不說,民兵就有勁萬,但是這些俄軍戰鬥力低下不說。連士氣都不足。更重要的是 共和國陸軍在“天上作戰”對於沒有多少防空能力的俄軍來說,只能望空興嘆。

毫無疑問,具備完整戰鬥力。士氣高昂的美軍肯定不會有千點畏懼。加上強大的防空能力,至少不會在面對共和國軍隊的時候,連怎麼打都不知道吧。

等到俄軍打算調整部署的時候。已經有2個美軍師到達伏爾加格勒。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俄軍高層耳以讓還沒有到達伏爾加格勒的2個美軍師轉道前往羅斯托夫,協助巴泰斯克方面軍擊潰第九戰鬥單位,但是按照美國與俄羅斯達成的協議。美軍只聽從俄軍的調遣,卻不接受俄軍的戰術指揮。即俄軍高層只能給美軍下達作戰任務,而不能讓美軍做這做那。更重要的是,美軍指揮官不是笨蛋,眼看着到達伏爾加格勒的2個師陷入了泥潭,不去救援己方部隊,反而去南面打醬油,肯定對美軍不利。說簡單點。共和國陸軍擺明了要吃下內高加索地區,美軍還趕過去,那與送死有什麼差別?更何況。美軍兵力本來就不夠多,再分散行動,更是等於自露破綻,給共和國陸軍各個擊破的機會。暫且不說美軍指揮官有沒有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在明擺着是自投死路的情況下,美軍高層與美國高層也不會讓幾萬大兵去冒險。

如此一來,4個美軍師都去了伏爾加格勒。

因爲援軍遲遲不到,實際上已經是永遠不可能到來,所以守衛羅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團軍堅持到5月萬日夜間,就在彈盡糧絕(根據找到的俄軍檔案,在向第九戰鬥單位投降之前,巴泰斯克集團軍至少引爆了舊多萬噸彈藥,並且將大約5萬噸麪粉、大米、食用油等糧食投入亞速海),傷亡慘重(據戰後調查,巴泰斯克集團軍的總兵力爲乃萬,其中名萬是正規軍,另外5萬爲戰時招募的民兵,而第九戰鬥單位在移防的時候,交給前來接防的伊朗軍團的俄軍戰俘是舊萬人,另外還有大約2萬名俄軍官兵在羅斯托夫陷落後。從亞速海逃到烏克蘭,因此在不到4天的戰鬥中,巴泰斯克集團軍損失了大約7萬官兵,其中正規軍不會超虹萬)的情況下,向第九戰鬥單位繳械投降了。

羅斯托夫的守軍如此軟弱,最高興的莫過於第九戰鬥單位。

當然,戰役還沒結束,第九戰鬥單位還沒到休整的時候。

在支援旅到達之後,第九戰牛單位的戰鬥旅凹曰混姍旬書曬)小說齊傘甩川刀日上午。沿鐵路線向北面的米列羅沃進發。雖然在很個代用來。第九戰鬥單位的目的地是伏爾加格勒,任務是與第引戰鬥單位一道。協助巴基斯坦軍團攻佔伏爾加格勒。如果算上留在阿斯特拉罕的第田戰鬥單位與第八戰鬥單位,袁晨皓手裡還有4個戰鬥單位,加上巴基斯坦軍團的4個師,攻打伏爾加格勒的難度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不管袁晨皓是否打算在這個時候北上,只耍他想擊敗俄羅斯,就得進軍莫斯科,也就得佔領進軍莫斯科的必經之地。

實際情況是,第九戰鬥單位在5月刀日傍晚到達米列羅沃之後,並沒向伏爾加格勒挺進,而是沿着鐵路線繼續北上,兵鋒直指汰羅涅日。

這下。俄軍高層與美軍指揮官都手忙腳亂了。

在此之前,美軍將沃羅涅日列爲4個主要防禦地區之一,絕對不是隨心所爲。從俄軍的部署來看,沃羅涅日的重要性甚至不在伏爾加格勒之下,因爲這裡是俄軍伏爾加格勒方面軍與烏克蘭方面軍的結合部,還是烏克蘭方面軍與烏里揚諾夫斯克方面軍的結合部。也就是說。沃羅涅日實際是俄軍3個主要方面軍防線上的漏洞!雖然在4月份的時候,俄軍就採納了美軍的建議,向沃羅涅日增派了 個軍的兵力(包括,個裝甲師與2個步兵師),還在當地招募了舊多萬民兵,但是受失去制空權影響。加上距離前線不到刃0千米,俄軍無法向當地增派更多的防禦部隊。也就是說。直到第二輪進攻戰役打響,沃羅涅日的防禦都非常薄弱。是俄軍戰略防線上最脆弱的部分。正是如此,美軍纔不惜冒分兵的風險,將2個師的兵力派往沃羅涅日。

即便沃羅涅日不是俄軍結合部,也是戰略要地,對伏爾加格勒有着非同凡響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汰羅涅日是俄羅斯南部地區主要交通樞紐中心之一。從這裡出發,沿鐵路線西行可以到達庫爾斯克、奧廖爾與布良斯克,北上則能到達利佩茨克、梁贊與圖拉、向東前進則是坦波夫、奔薩、薩拉托夫與烏里揚諾夫斯克。暫且不說伏爾加格勒的美俄軍隊會不會因爲沃羅涅日失守而被圍殲,從共和國陸軍下一步進軍行動來講,以沃羅涅日爲出發陣地也要比從伏爾加格勒出發好得多。

稍微有點軍事頭腦的人都看得出來。打到這個時候,袁晨皓已經虛晃了兩槍。

攻打伏爾加格勒是假,掃蕩南面的內高加索地區也是假,共和國陸軍的真正目的很有可能是佔領汰羅涅日。然後北上。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袁晨皓才動用6個戰鬥單位。即便在中部戰線與北方戰線上各牽制了2個戰鬥單位。加上圍攻伏爾加格勒還需要投心個戰鬥單個,他手還還有6個戰鬥單位可以調動。如果能夠用伊朗軍團代替在內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幾個戰鬥單位,加上適當動用盟國軍隊,袁晨皓甚至有能力投入舊個戰鬥單位,從沃羅涅日北上!

問題是,這一定是袁晨皓的真實目的嗎?

誰也無法保證,攻打汰羅涅日只是袁晨皓的第三次佯攻。

可以說,美俄軍隊面臨着戰役開始以來最艱難的抉擇。更要命的是。第九戰鬥單位的突擊速度非常快,最遲能在5月公日清晨到達沃羅涅日。並且在當天發起進攻。以沃羅涅日守軍的戰鬥力,就算不繳械投降。在全軍覆沒之前也最多堅持據小時。由此可知,要想在沃羅涅日擋住第九戰鬥單位的前進步伐,並且擊退第九戰鬥單位,美俄軍隊必須在引日清晨前增援沃羅涅日。

問題就在這裡,美俄軍隊拿什麼增援沃羅涅日?

雖然距離汰羅涅日最近的俄軍主力部隊就在北面 兇千米處的利佩茨克。最近的美軍則在伏爾加格勒,但是第九戰鬥單位的支援旅已經進駐羅斯托夫,而且所有垂直起降運輸機都不再協助進攻部隊,而是擔負起了運送作戰物資的任務。近如架垂直起降運輸機每天能夠向前線運送大約5萬噸物資,除了完全滿足戰鬥旅的作戰消耗之外,還能爲駐紮在羅斯托夫的如架低空攻擊機提供充足的彈藥。母庸置疑,面對如此強大的低空打擊力量,就算不考慮正在向伏爾加斯基運動的炮兵旅,美俄的增援部隊也別想帶着重裝備到達沃羅涅日,而沒有重裝備,增援沃羅涅日就毫無意義。

打到這個地步,美俄軍隊可以說是束手無策。

可以說,這也正是袁晨皓能力出衆的地方,而且也是最像裴承毅的地方,即在戰場上不給對手任何機會,最終以無可卓議的方式取得勝利。

明凹日凌晨,第九戰鬥單位開始攻打汰羅涅日,比美俄估計的提前了幾個時。

因爲沿途的俄軍沒有抵抗,所以美俄軍隊高層也不敢指望沃羅涅日的守軍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

在沃羅涅日註定要淪陷的情況下。美俄軍隊的指揮官開始考慮撤退了。

不管怎麼說,守不住沃羅涅日。守住伏爾加格勒也沒有任何意義。前面提到過,佔領沃羅涅日之後,共和國軍隊可以繞過伏爾加格勒,與中線上的友軍圍攻烏里揚諾夫斯克。甚至直接與北線上的友軍進行大縱深戰略穿插,包圍基洛夫以南的所有俄軍。總而言之,繼續守衛伏爾加格勒的意義已經沒有了。

在此情況下,突圍成了理所聳然的事情

當天上午,到達伏爾加格勒沒有幾天的美軍就沿着伏爾加河左岸北上。向薩拉托夫方向撤退。按照約定,將由俄軍斷後。即首先保證美軍撤退。不管怎麼說,在困難面前,俄軍表現得非常仗義。沒有讓遠道而來的盟軍留在後面等死。當然。俄羅斯當局在宣傳“伏爾加格勒精神”的時候並沒提到,爲了維持軍紀,俄軍憲兵在羽日當天至少槍決了5弈旬書曬細凹曰甩姍)不一樣的體蛤

事實上,這個。時候誰先撤併沒有多大意義。

在美軍的先頭部隊離開伏爾加格勒之前,薩拉托夫已經遭到攻擊。而且攻打薩拉托夫的就是被留下來充當預備隊的第八戰鬥單位。因爲進攻來得非常突然,在第八戰鬥單位的先頭部隊搭乘垂直起降運輸機到達薩拉托夫之前,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就用遠程巡航導彈炸掉了該城的俄軍指揮中心(爲了確定薩拉托夫俄軍指揮中心的確切位置,共和國的情報部門與電子偵察部隊忙活了好幾個月),在戰鬥開始後,配合行動的電子部隊對全城進行了壓制性電子干擾,而提前渡河的特種部隊則切斷了地下通信光纖與電纜(爲了確定這些地下通信設施的具體部署情況,軍情局不但策反了幾名俄羅斯的高級通信工程師,還讓潛伏在俄羅斯的諜報人員綁架了薩拉托夫市通信公司的負責人,獲取了通信基礎設施工程圖),所以在遭到攻擊之後,薩拉托夫的守軍沒能發出戰鬥警報,伏爾加格勒的美俄軍隊也就不知道薩拉托夫遭到攻擊,而且即將淪陷。

可想而知,美俄軍隊在這個時候向薩拉托夫撤退,等於自投羅網。

可以說,共和國軍隊如此重視薩拉托夫(爲此甚至犧牲了接潛伏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高級諜報人員)。就是希望美俄軍隊向薩拉托夫撤退。要知道,即便第九戰鬥單位能夠順利佔領沃羅涅日,美俄軍隊也可以向坦波夫撤退,而不必前往薩拉托夫。再退一步,因爲在本土作戰。俄軍甚至可以就地解散,讓正規軍變爲敵後游擊隊。雖然美軍撤退艱難得多,但是也不會沒有退路。

也就是說,只有美俄軍隊主動送匕門來,才能避免在伏爾加格勒那塊過於狹窄的戰場上與幾十萬敵軍作戰,也才能充分利用共和國軍隊聯火力優勢,更能讓共和國軍隊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

這就是裴承毅說的,以正規打法,給美軍一點顏色看看。

當然,紙肯定包不住火,更何況是一座人口近百萬,還有好幾萬駐軍的大城市。

到刃日天亮,美軍就在距離薩拉托夫還有大約勁千米的卡梅申停了

不是美軍發現薩拉托夫正在遭到攻擊,而是派出去的偵察部隊像泥牛入海,不但沒有發回消息,還失去了聯繫。這也可以理解,在佔領薩拉托夫之前,共和國軍隊的電子干擾一直沒有停止,自然會讓美軍的通信受到影響。事實上,美軍也早就察覺到異常,只是在此之前,共和國軍隊一直在進行電子干擾,而且在戰役期間,對相關地區進行壓制干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俄軍早就建立起了地下有線通信網絡,即便遭到干擾,也能與外界聯繫,所以美軍沒有想到薩拉托夫正遭到攻擊。

可以說,這個疏忽,讓美軍浪費了極爲寶貴的幾個小時。

以當時的情況,即便到爲日清晨,美軍也有足夠的時間改變行軍方向,從坦波夫撤離戰場,而不是繼續向薩拉托夫前進,更不是留在卡梅申。因爲薩拉托夫的俄軍堅持得比預料得久得多,即第八戰鬥單位沒有能夠按計戈小在刃日口點之前佔領薩拉托夫,所以只要美軍趕在這個時間之前轉向,就能避開第八戰鬥單位,並且趕在第九戰鬥單位佔領沃羅涅日,向坦波夫進軍之前到達這座至關重要的城市。逃出包圍圈。

非常可惜的是,美軍爲了等待偵察部隊的消息,竟然在卡梅申一直等到舊點刃分。

雖然這個時候,第八戰鬥單位仍然沒有完全佔領薩拉托夫,但是袁晨皓已經根據戰局的變化,讓第九戰鬥單位抽調一支部隊向東突擊,即提前收攏口袋。更重要的是,美軍距離坦波夫還有接近吻千米,加山個主力戰鬥單位的低空攻擊機羣正在調整部署,所以美軍已經失去了突圍的希望。

比較有意思的是,讓美軍發現危險的是一羣從薩拉托夫向南突圍的俄軍散兵遊勇。

更有意思的是,抓住這批俄軍逃兵之後,美軍指揮官還差點下令將他們就地槍決,因爲美軍指揮官認爲他們是共和國軍隊派來的細作。

面對這一情況,美軍別無選擇,只能硬着頭皮全速北上,爭取在薩拉托夫失守之前趕到,避免被共和國軍隊包圍。

這個時候,袁晨皓謹慎的一面體現了出來。

雖然當時他手裡還有足足4個戰鬥單位在戰場外,但是他沒有調動這些原計劃 中的戰役預備隊(因爲戰役目的降低,所以這些部隊也沒有編入預備隊),而是讓最靠近前線,也最熟悉戰局的第田戰鬥單位火速馳援第八戰鬥單位。協助第八戰鬥單位阻擊美軍,並且防止美軍強渡伏爾加河。

耳以說,袁晨皓的這一部署不但果斷,還非常及時。

要知道,美軍有足足4個師,兵力沒有舊萬都有8萬,加上後有大約醜萬俄軍正在從伏爾加格勒突圍,第八戰鬥單個在沒有打下薩拉托夫,也就是必須兩面作戰,肯定擋不住這麼多敵人。第田戰鬥單位火速北上的重大意義不在草助第八戰鬥單位鞏固防線,而在於讓美俄軍隊在北上的時候必須提防右翼,從而減緩了美俄軍隊的突擊速度,讓第八戰鬥單位有時間佔領薩拉托夫,更有時間構築防禦陣地。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及時佔領薩拉托夫。

明引日夜間,在經過長達的個小時的戰鬥後,第八戰鬥單位終於殲滅了薩拉托夫的最後一股俄軍。

此時,美軍先頭部隊距離薩拉托夫已經不到力千米了。

時隔舊年,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即將再次遭遇!

第33章 兩面三刀第57章 關鍵一步第143章 五加九會議第106章 嚴冬來臨第79章 獨角戲第66章 多種可能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102章 宏偉藍第12章 搭臺唱戲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105章 敵後立足第60章 致命威脅第27章 實戰考驗第46章 導彈消耗戰第113章 西面開打第44章 善後第39章 以小時計算的決戰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15章 關鍵因素第71章 冬天的氣息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38章 初露頭角第73章 新紀錄第153章 機會第106章 無敵空降兵第80章 再次遭遇第61章 總體戰略第104章 力量決定一切第16章 謀略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42章 正面交火第56章 高潮跌宕的前戲第97章 爭取主動權第117章 蓄意挑釁第52章 制空王牌第15章 表態第14章 根本職責第67章 不得不做第39章 正中下懷第56章 雙面間諜第48章 緊鑼密鼓第60章 協同作戰第56章 領頭羊第110章 添油加醋第60章 絕不拋棄第61章 功敗垂成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15章 羣策羣力第5章 旋風戰爭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39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159章 量才爲用第114章 停火談判第69章 前因後果第70章 眼中釘肉中刺第141章 理想戰術第35章 有備而來第89章 雅浦海戰第131章 陰霾重重第71章 劇7941第149章 經典突擊第150章 圍點打援第3章 換屆選舉第19章 導彈突擊第65章 政治家的對話第7章 潛移默化第14章 與時間賽跑第100章 左鉤拳第53章 新式戰爭第34章 事發突然第41章 光復第7章 動員機制第107章 脫胎換骨第94章 變色龍的國家第51章 刀尖第92章 東線戰爭轉折點第16章 新聞戰第11章 統一進程第52章 趁火打劫第17章 養虎爲患第42章 順大流第18章 漁翁之利第57章 超低空霸主第6章 喧賓奪主第76章 有限反擊第84章 排兵佈陣第1章 強國夢第78章 針鋒相對第44章 擔憂與自信第99章 否極泰來第10章 冰山一角第132章 無法完成的工作第131章 不平靜的一天第52章 利益共享第4章 倫敦條約第92章 四量撥千斤第23章 非正式會晤第136章 割裂第12章 鎖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