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鋼鐵雄心

bookmark

規模還是野心,陸軍的裝備更新計劃均超過海軍

與複合蓄電池首先在汽車上得到應用一樣,“龍翔電池”問世後首先被陸軍“相中”。早在2013,陸軍就製造了第一輛電動坦克。結果可想而知,這輛用Z99改進而來的全電動坦克的造價高達億元,差點讓陸軍後勤裝備部“破產”。

高昂的造價讓陸軍選擇了與海軍一樣的方法:先進行試驗。

被名爲“雷虎”的全電動坦克沒有裝備作戰部隊,也沒有裝備總參謀部下屬的試驗部隊,而是提供給了陸軍後勤裝備部。

隨後幾年間,“雷虎”數次“變身”。

完成電動坦克的基礎性能試驗之後,工程師將“雷虎”大卸八塊,在僅保留底盤與動力推進系統的情況下,改造出了“雷豹”全電動步兵戰車。完成相關測試後,由將其改造成“雷象”全電動自行榴彈炮與“雷犀”全電動自行火箭炮。

通過長達年的測試,陸軍對全電動裝備做了總結。

在後勤裝備部提交的總結報告中,最先提到的不是全電動裝備的優越性能,而是全電動裝備對陸軍後勤保障系統全新要求。

與空軍、海軍不同,陸軍裝備對後勤保障的要求更高。

空軍戰機與海軍戰艦的主要動力來源仍然是使用礦物燃料的內燃機與外燃機(渦輪發動機),即便是“劍魚”號潛艇,也不用考慮在執行作戰任務的時候補充電能。即便是配備了電動渦輪加速器地戰機,也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後回到基地補充電能。陸軍地情況完全不一樣,不管是坦克、還是步兵戰車、自行火炮,都不能在完成作戰任務後丟下陣地,返回後方營地補充電能。

陸軍要想全面換裝全電動裝備。首先就得解決戰地“充電”問題。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小型聚變反應堆。

與海軍相比。陸軍對聚變反應堆小型化地要求更高。至少能用運載機動式戰略彈道導彈地重型卡車運輸。最好做到能用Y-14類地戰術運輸機空運。也就是說。聚變反應堆地總重量必須控制在70以下。最好控制在50以下。

爲什麼不考慮其他辦法?

用內燃機或者外燃機發電。必須解決燃油運輸問題。使電動裝備地意義蕩然無存;向前線部署裂變反應堆地風險太大。如果戰損。相當於在自己後方扔了一枚原子彈;只有聚變反應堆地能量密度與安全性才能達到作戰要求。

聚變反應堆地小型化並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

到20177年初,連用於航母地聚變反應堆都沒研製成功,更何況裝到載重卡車上的聚變反應堆?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陸軍就沒有必要全面推廣電動裝備。

彭茂邦壓下了全面發展電動裝備的計劃,將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之中。與海軍聯合開發小型聚變反應堆,與空軍聯合開發高性能軍用計算機,爲物理實驗中心提供數百億研究經費,全面參與“國家戰略防禦計劃”地相關工作。

總參謀長並沒放棄全面推廣電動武器,只是採取了“曲線救國”政策。

在彭茂邦的親自推動下,陸軍在新概念武器研究上走得最快,也走得最遠。

早在2014年,“雷虎”變身爲“雷豹”之後,紀佑國還沒批准第二階段研究項目地時候,彭茂邦就親自撰寫了一份名爲《展望未來陸軍》的發展報告。嚴格說,這份報告是由總參謀部專門搞技術的高級參謀撰寫的,只是署名時把彭茂邦的名字放到了最前面。

在這份報告中,未來陸軍與現代陸軍完全不同。

主戰坦克的重量將從50到70降低到20噸以內,配備強勁地電力驅動設備,採用高強度合金裝甲與電磁炮,具備主動與被動防禦能力,是未來軍事網絡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結點。

該報告面世地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將裡面提到的“未來武器”當作“科幻作品”。

僅僅過了3,很多“未來武器”所必須地新技術與新材料就陸續面世。

高強度合金能使未來坦克具有無與倫比的防禦能力,電磁炮將賦予未來坦克強大地毀傷能力,軍事網絡化將使未來坦克成爲了理想的作戰平臺。

除掉供電系統之外,關鍵還是一個:複合蓄電池的價格。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更重視“價格”。

紀佑國上臺之後,軍費一直向海軍與空軍傾斜,陸軍所佔比例年年降低。到2015年時,陸軍在國防預算分到的份額僅僅只有,雖然仍是三軍“老大”,但是除去人員津貼與裝備維護費用之後,能夠用於採購新裝備的費用卻是三軍中最少的。

與海空軍相比,陸軍的裝備規模又是最大的。

2015年底,

20166年軍費的時候,陸軍提交了一份報告。

按照軍事改革的長遠規劃,未來中國陸軍至少需要2500主戰坦克、3700步兵戰車、2700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輪式裝甲車與2100C輛中小型軍車。

如果每輛主戰坦克配備1200千克“龍翔電池”、步兵戰車950千克、自行火炮與火箭炮11C0千克、輪式裝甲車700千克、中小型軍車550千克,總共需要25515“龍翔電池”。

2015年,“龍翔電池”的總產量爲780~:。即便不在其他地方使用“龍翔電池”,也需要33年才能讓陸軍完成換裝計劃!以實際情況計算,即便在某些次要裝備上使用6級、甚至複合蓄電池,陸軍也需要近30年的時間才能換掉所有老式裝備。

30年之後,陸軍已經開始第二次更新換代了。

以實際情況,別說爲陸軍全面換裝,就算“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優先照顧陸軍航空兵,“龍翔電池”地產量也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當時,“飛鷹”是陸軍航空兵唯一地全電動直升機。

雖然在試驗部隊的訓練對對抗演練中,“飛鷹”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作戰能力,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飛鷹”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正式,但是在20166年,彭茂邦只批准了一項全電動裝備研製計劃,即“飛鷹”的升級改進計劃。

改進也是針對航電系統,而不是針對動力系統。

直到20166年底,彭茂邦才批准代號“風火輪”的新概念全電動坦克與代號“筋斗雲”的新概念全電動步兵戰車的研製計劃。

與“雷虎”、“雷豹”相比,“風火輪”與“筋斗雲”增添了對新材料的應用研究。

因爲相關計劃還在審批之中,所以潘雲生提供給紀佑國的文件中只做了非常簡單地介紹。

“風火輪”的試驗目標是將戰鬥重量控制在25以內,用高強度合金做裝甲,採用由12級複合蓄電池供電的軌道電磁炮,最大公路速度超過00千米/小時、最大越野速度超過50千米/小時,一次充滿電最大公路行程750千米、最大越野行程300千米。

非常高的指標,比所有在役與國外在研地主戰坦克都要先進。

“筋斗雲”是“風火輪”的“搭檔”,機動性能相差不大,只是換裝了威力小得多地電磁炮(電熱炮爲備選主戰武器)、增添了重型反坦克導彈,要求搭載至少8全副武裝的步兵,並且具備爲步兵提供彈藥保障的能力。

看完相關報告,紀佑國都在懷疑陸軍的研製計劃能否取得成功。

作爲陸軍的獨立兵種,陸軍航空兵也在20166年提出了新概念電動裝備的研製計劃。

重點不是武裝直升機,而是重型運輸直升機。

相對而言,重型運輸直升機地意義比武裝直升機還要重大。

在紀佑國提出的軍事改革中,未來陸軍地主要作戰任務不是打大規模會戰,而是應對各種突發性武裝衝突與局部戰爭。隨着三軍聯合作戰初具規模,陸軍對自身火力、防護的要求正在降低,對機動性地要求急劇上升。

戰略機動性需要與空軍、海軍合作。陸軍能夠做的就是提高部隊地戰術機動性。

快速突擊能力是陸軍戰術機動性的主要體現,而快速突擊就得依靠以運直升機爲主的戰術空運能力。

一支具備強大快速反應能力的陸軍肯定擁有數量龐大的運輸直升機。

美軍的運輸直升機超過2300,俄羅斯擁有1700運輸直升機,法國擁有,英國擁有,連日本都擁有500多架運輸直升機,而第四次印巴戰爭結束時,共和國的運輸直升機不到。比起龐大的總兵力相比,陸軍航空兵明顯偏弱。

發展陸軍航空兵的關鍵仍然是複合蓄電池的產能與價格。

陸軍航空兵的發展報告提到,如果要建立空中突擊旅,至少需要採購400運輸直升機,加上其他部隊,陸軍航空兵總共需要採購2100架運輸直升機。如果全部爲全電動運直升機,至少需要15000~:“龍翔電池”。

由此可見,複合蓄電池的產量與價格成爲了國防建設的瓶頸。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也對共和國正在推進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看完三軍報告,紀佑國不得不承認,幾項新技術給共和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共和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繼續求月票,差第三票了,兄弟們努力!

第114章 突然襲擊第54章 被動選擇第36章 天助我也第44章 善後第178章 包袱第20章 最佳科學顧問第17章 殊途同歸第99章 繳械投降第85章 全面部署第78章 招決勝負第53章 戰前動員第13章 同志加兄弟第4章 熱點第95章 搶先攻擊第13章 政治風暴第48章 偷襲第80章 死亡之路第138章 極速狂飈第88章 開門紅第2章 政治鬥爭第53章 新式戰爭第41章 結構性調整第99章 單獨戰役第80章 戰爭計劃第98章 糧草先行第40章 殺雞用牛刀第60章 協同作戰第75章 戰爭爆發第13章 麻煩纏身第45章 部署第7章 借勢第58章 爭分奪秒第24章 金融風波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07章 走向決戰第144章 物降一物第8章 隨敗猶榮第93章 局勢預判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19章 爽快的海軍司令第47章 重生第9章 艱難處境第130章 兩手準備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10章 戰略牌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50章 瘋狂反撲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3章 換屆選舉第95章 前程第55章 非常閱兵序七死亡遊戲第79章 表演時間第49章 勝利與問題並存第111章 影響力第77章 皇家空軍的選擇第139章 致命打擊第97章 窮途末路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54章 交換立場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8章 緊急歸隊第172章 追求幸福的權利第42章 人盡其能第84章 排兵佈陣第7章 啞巴虧第15章 焦頭爛額第21章 替代品第141章 佯攻第128章 知錯就改第157章 東家出面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80章 輕重緩急第93章 時機成熟第8章 外交歸外交第65章 正式宣戰第55章 大獲全勝第178章 包袱第56章 領頭羊第87章 最後的反制第166章 以攻代守第7章 攔截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46章 由守轉攻第27章 機會第21章 一劍封喉第12章 憤怒的總統第130章 綜合素質第56章 遲到的命令第61章 由冷轉熱第111章 一擊即潰第59章 低空坦克第29節 虎口奪食第43章 坦誠交流第38章 戰爭跡象第21章 動盪的根源第23章 中國問題專家第47章 明哲保身第90章 誘敵深入第37章 最好與最壞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