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埋頭做事

bookmark

戰爭爆發到大規地面戰鬥結束,前後僅16天。

美軍在戰場上表演,共和國卻在“埋頭做事”。

5月12日,王元慶與廣西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主任葉致勝出席了“中重公司”在北海總部的奠基儀式。+慕華宣佈將在未來5年內把“中重公司”的業務拓展到20個以上的國家,到2022年將年營業額增加到1C00億元以上。奠基儀式結束後,+慕華還以“中重公司”的名義向廣西所國家級重點大學捐贈5000萬獎學金。

次日,+慕華在南寧與廣西大學的6所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簽署科研資助合同,“中重公司”以“委託研究”的名義,每年爲6所實驗室分別提供250萬到750萬科研經費,資助在電子、材料、機電、化工等領域的科研工作。

“中重公司”進軍科研領域不值爲怪,可動作之快,讓很多人感到驚訝。

作爲軍火貿易公司,“中重公司”要想拓展業務,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向民用領域進軍,二是向軍火生產領域進軍。

以“中重公司”的背景,前者明顯不可行。如果需要拓展民用領域,不管是+慕華、還是幕後出自的+彥博、李成文等人都不需要以“中重公司”的名義進行。“中重公司”的發展方向就是涉足軍火生產,最終成爲集基礎研究、工程開發、製造生產、推廣銷售爲一體地“軍火集團”。

與普通行業不同,軍火行業的門檻非常高。

如果不是國家支持,“中重公司”能否誕生都是個問題。從銷售轉型爲生產,需要深厚的技術積累。與西方的軍火製造商相比,“中重公司”的底子非常薄。+慕華首先要做地就是掌握幾項關鍵技術,在軍火開發領域獲得發言權。

在國家沒有批准“中重公司”涉足軍事技術開發之前,只能與國有科研單位合作。

+慕華將“中重公司”總部遷往廣西。與王元慶任廣西代主席有很大關係。“中重公司”向廣西地大學捐贈獎學金。與大學研究機構展開合作。基本上都是由王元慶一手促成地。這麼做。不但能夠促進廣西經濟發展。在教育與科研領域做出更大貢獻。還與國家將廣西作爲試點地區有密切關係。

趙潤東將王元慶“下放”到廣西。就是希望王元慶在廣西搞出點“名堂”來。

作爲紀佑國地得意門生。王元慶到廣西后就大燒了“三把火”。一是嚴肅官場紀律。廣泛任用年輕有爲地幹部。剔除部分思想僵化地老幹部;二是端正社會風氣。組織爲期半年地打黑掃黑行動。僅僅月份就剷除了5C0多個涉黑團伙;三是落實中央政府早已下達地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重點爲3000萬農民與500萬城市貧困人口解決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關係到民生地基本問題。

這三把火燒下去。王元慶成了全國家喻戶曉地自治區代主席。

在廣大民衆眼裡。王元慶做了這些還不夠。能否使廣西地經濟得到發展。給老百姓帶來實際利益纔是關鍵。

王元慶燒地“第四把火”就是重點建設北海經濟特區。

早在本世紀初,中央就確定北海爲面向東盟國家的經濟示範特區,只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北海地建設速度一直不是很快。在王元慶到任的時候,很多公司圈佔地廠房用地長滿了雜草,很多建設了一半的工廠成了廢墟,很多建成的工廠變成了倉庫。

擺在王元慶面前的問題非常嚴峻。

份,王元慶親自跑回中央向趙潤東要了在北海高經濟試點工作的特權。

回到廣西前,王元慶“順道”拜訪了+彥博等人,與他們達成了一大堆合作協議。+彥博承諾在北海港投資上百億,將北海港打造成共和國最重要的商港;李成文答應在北海、桂林、南寧、柳州等地投資上百億,興建高檔賓館、投資旅遊業等;葉永畿答應在廣西投資上百億興建水電站與風電站,興建民用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在廣西農村地區投資建設生物能源系統;龍譽騰與書濤也分別答應在廣西投資數十億元,推動廣西經濟發展。當然,這些承諾不會立即兌現,需要好幾年地時間才能顯現出效果。

隨後,王元慶與+慕華達成協議,讓+慕華將“中重公司”總部設在廣西。

王元慶開出的條件也非常誘人,除了允許“中重公司”資助貧困大學生,與大學實驗室進行合作之外,還承諾設法說服中央,允許“中重公司”進軍軍事科研與軍火生產領域,爲“中重公司”預留建設軍火生產基地土地,

政策上給予“中重公司”最大幅度的優惠。

將“中重公司”拉過來,王元慶地想法也很簡單。如果“中重公司”發展成“軍火集團”,至少能夠爲廣西提供數萬個就業崗位、讓數萬個家庭進入高收入羣體,還能爲廣西的大學院校提供更多地科研資金,使廣西在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最重要的是,軍火是絕對賺錢的買賣,利潤居各類工業之首。只要“中重公司”發展壯大,每年能爲廣西提供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的稅收,使廣西的財政力量大大加強。

按照外界的說法,王元慶將“中重公司”引入北海經濟開發區,想將北海建設成共和國的西雅圖!

雖然在外界看來,王元慶取得的成就或多或少與紀佑國的“政治遺產”有關,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在推進改革方面,王元慶完全“繼承”了紀佑國的魄力,甚至遠遠超過了紀佑國。

5月初,外界還在關注美伊戰爭時,王元慶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當時,廣西政府與南寧政府在南寧市未來發展方向上產生了分歧。王元慶希望將南寧建設成一個適合居住的政治中心,而不是“又大又全”的地區中心城市。在王元慶的發展規劃中,南寧的定位就是環境生活環境舒適的政治中心,因此要減少工業,重點發展旅遊業與服務業。南寧市政府則希望將南寧建設成廣西的經濟龍頭城市,將工業發展擺在首位。

如果在以往,自治區主席肯定會力壓市長。

王元慶沒有這麼做,而是親自出面與南寧市市長在廣西地方電視臺進行現場辯論。雙方各抒己見,看誰的觀點更有理。

辯論之後,王元慶委託一家由歸國留學生開辦的民意調查機構,在南寧市內進行民意調查;在政府官方網站、搜狐、騰訊等衆多門戶網站上設立意見反饋平臺,邀請南寧各界民衆、乃至廣西與全國各界人士發表意見,提出批評;對南寧未來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網絡問卷與投票調查。

這一開明、民主的決策引起了社會國界的強烈反響。

在南寧發展問題上,民衆不但提出了“保護環境”、“益居益業”、“發展旅遊與服務業”等相關意見,還提出了“平抑房價”、“輔助貧困”等不大相關的意見。

由省級政府就省會城市發展問題公開向民衆諮詢與徵集意見,在中央也引起了轟動。

對王元慶的行爲,趙潤東沒有多說什麼,畢竟廣西是試點地區。

抓住這個機會,王元慶按照葉致勝的提議,將“南寧未來發展方向”擴大爲了“廣西未來發展方向”,不但就廣西自治區未來發展向民衆徵集意見,還就廣西各主要城市的未來發展向社會徵集意見。

效果可想而知,不到一個月,廣西成了明星,王元慶也成了明星。

5月底,廣西自治區政府出臺了“未來十年發展規劃”,由縮編後的自治區政府與自治區代表大會的各界代表組建了“自治區發展規劃委員會”,其中代表大會代表佔到了規劃委員會總人數的60%。

到此,很多人認爲王元慶來了一次非常精彩的“登臺表演”。

只是,5年之後再也沒有人這麼認爲。王元慶不但廣泛徵求了社會各界民衆的意見,還切實落實了發展規劃。

2018年,在廣西自治區代表大會進行改選的時候,王元慶首先落實了《代表選舉法》,隨後將“自治區未來發展規劃”以地方法律的形式提交自治區代表大會進行表決,最終使其成爲了今後歷屆政府都不能輕易修改的地方法律。

加上廣西率先實施“四法案”與中央政府相關行政法規,王元慶作爲“改革派”的身份得到了確認與鞏固。

對王元慶在廣西的一系列舉措,趙潤東一直沒有干預。

在外界看來,趙潤東這麼做,多半是礙於紀佑國的面子。實際上,趙潤東也希望王元慶能夠大舉推行改革。用趙潤東對潘雲生的話來說,廣西的改革試點搞得越徹底,中央在其他省份推行改革就越順利。

當然,改革能否成功,關鍵不是看中央是否支持。

在“四法案”陸續在全國各地實施後,改革成功與否的唯一衡量標準是民衆是否從中得到實惠,是否支持改革。

紀佑國爲改革打下了見識基礎,能否在此基礎上爲共和國搭建更加美好的未來,還得看趙潤東、王元慶等紀佑國的接班人的表現。

第56章 快準狠第145章 智勇雙全第89章 禍不單行第58章 爭分奪秒第75章 地面戰鬥第35章 有備而來第38章 孤注一擲第53章 建議第16章 新聞戰第74章 開盤第28章 最後一層面紗第51章 輪迴第67章 不得不做第113章 關鍵問題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20章 做文章第96章 斷臂自救第19章 針鋒相對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48章 緊鑼密鼓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13章 最高級別第149章 左衝右突第63章 外交鬥爭第65章 隨機應變第82章 借題發揮第44章 死對頭第59章 戰場求生第58章 空中走廊第47章 信息網絡戰第45章 鬥氣第111章 新風向第108章 當機立斷第41章 戰爭動機第15章 論爭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第10章 冰山一角第129章 軍人職責第73章 大兵團會戰第37章 暗度陳倉第34章 超級航母第46章 由守轉攻第98章 齊心協力第153章 重塑形象第16章 實地考察第22章 王牌艇長的機會第78章 當面保證第75章 坐等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64章 繼續前進第27章 戰略圍剿第95章 搶先攻擊第104章 鐵骨仁心序七死亡遊戲第20章 唱高調第59章 低空坦克第2章 情報安全事件第86章 奔赴戰場第41章 應對措施第75章 國家意志第142章 地面決戰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32章 軍事政變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41章 不變應萬變第96章 九分鐘的戰鬥第24章 衆矢之的第17章 戰爭部署第52章 緊急會議第12章 平衡外交第70章 王牌登場第29章 心態第95章 眼高手低第3章 羣英會集第104章 戰略轉折點第21章 屋漏偏逢連雨天第44章 最後手段第49章 風雲再起第12章 誘惑第64章 有條不紊第115章 面對誘惑第109章 決戰戰場第16章 實地考察第109章 留任第9章 共和國模式第102章 宏偉藍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40章 難題第54章 旁敲側擊第121章 見風使舵第159章 成功一半第70章 窩裡鬥第125章 毀滅炮擊第54章 解除威脅第28章 新思維第89章 解密第12章 實力第37章 時過境遷第74章 情報網絡第65章 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