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重型魚雷

bookmark

當英國艦隊裡的驅逐艦發動瘋狂的衝擊行動時,常薦新也在調整部署,五艘戰列艦嚴陣以待,他沒有讓戰列艦也加入到炮擊的行列中去,一是戰列艦編隊並沒有受到威脅,二是400毫米口徑的巨炮用來打驅逐艦有點浪費,而戰列艦上的120毫米口徑的副炮又打不了那麼遠,最後也是最關鍵的,這五艘戰列艦是用來對付英國戰列艦的,常薦新不想這麼快就讓主力上陣。當然,常薦新並不是沒有辦法給薩摩維爾製造一點麻煩。

第三特混艦隊內編有16艘“城市”級驅逐艦,其中有兩艘因爲機械故障留在了直布羅陀,另外還有三艘派出去執行警戒任務沒有返回艦隊,戰鬥打響的時候,常薦新手裡有11艘驅逐艦,其中第2驅逐艦編隊有完整的編制。常薦新將這個編隊的8艘驅逐艦全都留在了戰列艦編隊的後方,在英國的驅逐艦發動衝擊的時候,他也下令讓第2驅逐艦編隊對薩摩維爾的戰列艦編隊發動了進攻。因爲第2驅逐艦編隊沒有能夠及時機動到位,所以直到巡洋艦編隊與敵人交火大概半個小時之後,也就是在三點十分之前,這八艘驅逐艦才轉移過去,並且做好了魚雷攻擊準備。

三點過十分,當第2驅逐艦編隊分散成疏散隊列,並且開始加速的時候,常薦新下達了開火的命令。英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對驅逐艦的威脅最大,因此,他首先命令五艘戰列艦集中炮火轟擊了位於東南大概12海里外的英國輕巡洋艦編隊,用巨炮爲發動魚雷攻擊的驅逐艦開路。

這也是當天晚上,雙方在正式炮戰中戰列艦打出的第一輪齊射。“南寧”號上9門400毫米口徑的巨炮的怒吼拉開了戰列艦齊射的序幕。當時,英國地輕巡洋艦編隊距離“南寧”號大概12海里,距離第2巡洋艦編隊大概8海里。在之前的戰鬥中,那六艘輕巡洋艦一直在用炮火掩護衝鋒的驅逐艦,可是英國海軍輕巡洋艦上的6英寸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威脅到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因此其炮火支援地效果並不明顯。而薩摩維爾坐鎮指揮的戰列艦編隊還在其輕巡洋艦編隊後方大概3海里處,因爲受到雷達性能的限制,根本就無法用巨炮壓制對面的那些重巡洋艦。很明顯,英國艦隊有點脫節了,薩摩維爾也擔心過於靠近會遭到對方戰列艦的轟擊,而且當時八艘戰列艦還沒有完成編隊,因此。薩摩維爾就很難用戰列艦上的巨炮掩護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

實際上,到此時,雙方的戰列艦仍然沒有交上手,就算常薦新已經下令向英國的輕巡洋艦編隊開火,可是在12海里的距離上,戰列艦巨炮打出地炮彈很難準確命中小巧靈活的輕巡洋艦,最多隻能迫使英國輕巡洋艦散得更開一點,無法集中火力阻攔發動魚雷攻擊的哪些驅逐艦。戰場上最爲活躍的還是雙方地巡洋艦與驅逐艦,這也算得上是兩種不同設計風格的輔助戰艦之間的一次經典戰例。同時也證明了唐帝國海軍在發展巡洋艦與驅逐艦方面的先進性。

在唐帝國海軍堅持建造重巡洋艦。並且使驅逐艦大型化,以代替之前不可或缺的輕巡洋艦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唐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在戰場上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偏遠戰場上,輕巡洋艦比驅逐艦更適用,而且某火力足以壓制住敵人的驅逐艦。另外,重巡洋艦本身就是“條約產物”。在《海軍軍備條約》簽署之後,世界各列強建造戰列艦地競爭受到了極爲嚴格的限制,在無法建造更多的戰列艦的時候,各海軍強國都認識到,巡洋艦將成爲左右海軍實力的重要力量。而《海軍軍備條約》對巡洋艦的限制是比較寬鬆的。在這一情況下,唐帝國,日本,美國等國都在條約的框架範圍內,盡最大努力的建造出速度快,火力強,適航能力好,但防護能力卻稍差一等地巡洋艦,而這就是後來的重巡洋艦。

正因爲重巡洋艦本身是“條約產特”。因此在帝國海軍內有很多人反對發展重巡洋艦,認爲更便宜,且性能已經足夠的輕巡洋艦更適合未來的戰爭。這一思想也存在於其他國家的海軍之中,比如英國就沒有建造過重巡洋艦,而是大力發展輕巡洋艦,當然,這也有其根本原因,比如英國國力較弱。且其在大西洋的主要對手都沒有可以威脅到其根本利益的強大海軍等等。

唐帝國海軍的高層一直沒有把輕巡洋艦當回事,到後來。爲了應付衆多地反對聲,才建造了類似與“驅逐領艦”的“城市”級驅逐艦,而這種大型驅逐艦在各項性能方面並不比英國海軍地輕巡洋艦差多少。戰爭爆發之後,因爲受到成本的限制,就算以唐帝國的強大國力,開足了馬力生產驅逐艦,“城市”級的產量都不是很高,而且建造週期比較漫長,如果

全部用“城市”級驅逐艦去執行護航任務的話,那絕對是一種浪費。因此,帝國海軍將“城市”級驅逐艦都配屬在了主力艦隊,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方艦隊裡面,另外單獨發展了一種排水量比普通驅逐艦小一些,減少了火炮數量,減少或者乾脆取消了魚雷戰能力,着重加強了反潛能力的“護衛艦”,並且用護衛艦專門執行護航任務,而不參加艦隊決戰。

在重巡洋艦方面,唐帝國海軍也認識到了重巡洋艦的一些性能方面的侷限性,比如過於強大的火力,不足以擋住敵人中等口徑穿甲彈的防禦能力,高昂的造價等等。在戰爭爆發之前,帝國海軍就在努力尋找辦法解決這幾個主要問題,“節氣”級就是一種帶有很大試驗性質的戰艦,最初只計劃建築幾艘,後來因爲戰爭的需要,才進行了批量建造。設計“江河”級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採用了大量能夠提高重巡洋艦戰鬥力的新技術。(更新最快)。

240毫米主炮最初就是爲“江河”級研製的,當時帝國海軍希望這種新式火炮能夠壓倒對手的所有戰列艦以外的戰艦,甚至能夠輕易的對付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可隨着快速戰列艦的出現,戰列巡洋艦在大戰期間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對付其他的巡洋艦又顯得有點威力過剩了,因此,後來“江河”級全都換回了200毫米主炮。除了主炮威力之外,主炮的射速是另外一個關係到火力的重要因素,而200毫米重炮的射速肯定要比155毫米的火炮慢很多,在這方面,唐帝國海軍首先採用了全自動裝填機,以此降低炮手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火炮的射速,這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吧。

在其他方面,“江河”級的設計都非常先進。比如在關鍵部位加裝了更厚,更堅固的裝甲。彷彿航母上的設計,採用了小分艙結構,並且設置了數十道橫向水密門,以保證在三分只一的艙室進水之後戰艦不會沉沒。而在降低造價方面,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大批量建造,通過提高建造數量,批量訂購零備件,以此降低了戰艦的採購單價。事實證明,“江河”級絕對是大戰期間最出色的重巡洋艦,不管是在正面海戰戰場上,還是在爲航母提供防空掩護,或者是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之中,“江河”級的表現都足以讓任何一名苛刻的海軍將領感到滿意。也正是如此,這級巡洋艦在整個大戰期間建造了40多艘,成爲了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也是戰場上最爲活躍的巡洋艦。

說到這,話就扯遠了。相對而言,“城市”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比起航母,戰列艦,巡洋艦。乃至潛艇,這些大戰期間的明星級戰艦而言,驅逐艦在大戰期間並不是很受重視,特別是在唐帝國海軍中,因爲其重要航線受到的潛艇威脅並不是很大,所以帝國海軍對驅逐艦地要求也與別的國家不完全一樣。在帝國海軍中,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除了護航之外。還必須要擔負起部分艦隊決戰的能力,而最爲重要的就是其魚雷攻擊能力。

最初,“城市”級設計有三座五聯裝重型魚雷發射管,可在實際設計的時候發現,要在一艘驅逐艦上安裝這麼多的魚雷發射管,就必須要減少火炮地數量,同時佔用大量的甲板面積。在戰爭中,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執行艦隊護航任務的時候。反潛,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魚雷攻擊能力更重要,在帝國海軍前面加強戰艦的防空能力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讓驅逐艦也進行防空強化的改裝,到最後“城市”級在定型的時候。就只保留了兩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多出的空間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幾挺機關炮。

戰爭初期,帝國海軍通用550毫米重型魚雷,其性能只能算是中下,畢竟帝國海軍一直不太重視魚雷戰能力。在大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地“長矛”魚雷給了帝國海軍極爲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戰敗之後,帝國從俘獲的一批日本工程師那裡弄清楚了“長矛”的具體性能以及設計數據。隨後又得知逃到美國去的日本流亡科學家正在協助美國人開發比“長矛”更好的氧氣魚雷,帝國海軍也立即啓動了氧氣魚雷研製計劃,放棄了之前一直在搞的電動魚雷。這就是650毫米重型魚雷的來歷,這種魚雷最先配備到了新服役的丙型與丁型潛艇上,後來也陸續配備到了驅逐艦上。在常薦新率領第三特混艦隊遠征的時候,第三特混艦隊的驅逐艦上全都換成了650毫米重型魚雷發射管,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大型驅逐艦的好處,其寬大的艦體空間擁有足夠地改進與升級餘地,不用爲換裝更大,更重的魚雷而發愁。

650毫米重型魚雷的性能與日本的“長矛”魚雷比較類似。其最大能夠達到20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速度也能夠達到12海里的射程已經足夠使用了。畢竟射程再提高的話,那麼能否命中目標都成了問題。帝國海軍提高魚雷的口徑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加強魚雷的戰鬥性能,而是要提高魚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設計“長矛”的時候就很少考慮到安全性,因此“長矛”魚雷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很容易發生自爆。也許日本海軍可以容忍這些缺點,可帝國海軍是不能容忍的。在受到技術限制的情況下,爲了提高魚雷的安全性。那就只能將魚雷做得更大一點,增加了更多地專用安全設施。

可以說,650毫米魚雷可以對付任何一種海上目標,這也是驅逐艦上唯一一種可以對戰列艦構成威脅的武器。就算軍務艦地主裝甲帶能夠擋住16英寸穿甲彈的直接打擊,可是任何一種戰艦的水下防禦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戰列艦也不例外,別說那幾艘英國海軍的老式戰列艦,就算是“新省會”級,以及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以及更大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只要被650毫米魚雷命中的話,那不死也得重傷!

八艘發動魚雷攻擊的驅逐艦全都攜帶着這種致命的武器,而在它們的後面,還有十幾艘巡洋艦與戰列艦在爲其提供火力掩護。如果

薩摩維爾此時知道這些驅逐艦上都帶着足以使其完蛋的魚雷的話,也許他會從新考慮一下該怎麼與第三特混艦隊作戰了。可是,薩摩維爾並不清楚,而且在混亂的戰場上,英國戰艦上的雷達甚至沒有能夠及時發現脫離了主力編隊的驅逐艦羣,等到英國戰艦上的官兵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恐怕已經來不及攔截這些驅逐艦了!

第17節 觀戰第12節 空中獵殺第21節 新位置(下)第72節 雙管齊下第4節 復甦的對手第20節 奇遇(下)第33節 戀愛(下)第28節 誰輕誰重第38節 感情與責任第8節 海圖上的推演(上)第52節 打草驚蛇第21節 悍兵第46節 選秀第21節 爲了勝利的犧牲第9節 將領會盟第19節 巷戰第3節 是戰是和?(上)第3節 前沿島嶼第25節 重拳出擊第40節 敵人的意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51節 除惡務盡第52節 水淹龍王廟第73節 烈火焚城第27節 父母親情第6節 前進第29節 與時間的競賽第11節 貴族與平民第32節 提前的勝利第41節 佈局第16節 無奈的抉擇第53節 擅自行動第9節 聯合作戰第58節 殺回開普敦第33節 戀愛(上)第10節 在硝煙中顫抖(上)第36節 主角登場第30節 巨炮時代第25節 敵人的挑戰(上)第28節 風雲突變第16節 陸軍的步伐第4節 承前啓後第5節 北上第15節 東進與南下第34節 火力打擊第20節 鳴金收兵第45節 逼敵決戰第34節 換湯不換藥第19節 帝國利益第33節 回防第41節 天時地利第72節 大海難測第30節 共榮共辱第9節 重建的那霸港第26節 捷報?第37節 德意志精神第49節 危機第55節 致命錯誤第32節 特種先鋒第6節 多與少的麻煩第8節 帝國恩怨(下)第14節 好友相遇(下)第64節 火速掃蕩第11節 英倫定局第35節 雙重任務第12節 高手博弈第14節 僞政府第25節 敵人的挑戰(下)第33節 死亡競標第46節 砸下的鐵榔頭第33節 壓路機行動第55節 夜間攔截第50節 以牙還牙第2節 煩人的參謀長第40節 當頭棒喝第29節 翻天倒海第15節 主次第12節 鮮血換來的經驗第2節 西南太平洋上的局勢第11節 中將的權力第52節 誘人的目標第27節 守株待兔第46節 “送死”艦隊第69節 瘋狂的反擊第64節 瘋狂的攔截第18節 關島捷報第31節 龍出大海(上)第7節 勝利大進軍第40節 毀滅最後的希望第42節 大敵來臨第47節 將信將疑第70節 選擇目標第30節 守候獵物第10節 戰爭因素第18節 戰略走向(上)第14節 西線突破第62節 逃跑第6節 從被動到主動第48節 決定乾坤第40節 出敵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