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脆弱的航母

bookmark

風暴給第31特混艦隊帶來的影響要比哈爾西所想像得嚴重得多,甚至比唐帝國特混艦隊都要嚴重得多。至少,唐帝國艦隊裡的三艘航母都是大型艦隊航母,抗風浪的能力還不算太糟糕,而哈爾西手裡,那三艘小型航母在風浪面前就顯得太脆弱了。

航母受到風暴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並不是太平洋,而是北大西洋。北大西洋是世界上風暴最猛烈的海域之一,而航母都是高幹舷戰艦,受風面積很大,且飛行甲板實際上是敷設在主甲板之上的一層附加甲板,因此很容易在風暴中受到破壞。在北大西洋上,英國海軍就有好幾艘航母被風暴所破壞,這也是英國海軍爲什麼不太重視航母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先採用封閉式艦艏設計的就是英國海軍的航母,採用開放式艦艏設計的航母在風暴中極爲脆弱。爲了抵抗風暴,英國海軍甚至設計出了全封閉式機庫的航母。結果,英國海軍幾艘排水量在兩萬噸以上的航母的載機數量都在60架左右,而同期唐帝國,美國,乃至日本的類似大小的航母的載機數量都要多得多,顯然航母要加強結構強度,提高抵抗風暴的能力其主要的代價與犧牲就是削弱了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

實際上,航母的戰鬥力就來自於其航空作戰能力,沒有了航空作戰能力的航母與運輸船沒有多大的分別。另外,使用航母的核心戰術思想是進攻,而不是防禦,進攻是航母戰勝對手的唯一辦法。在這些方面,唐帝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都極爲強調航母的進攻能力,也就格外強調了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爲了儘可能提高航母的航空作戰能力,在條約時期,雙方的航母都以載機多而出名。相反。如同英國這種將航母當作了戰列艦的護航戰艦使用,且大部分任務是防禦,而不是進攻的海軍來說,其強調地是航母的適應能力,而不是強大的航空打擊力量。

這些分別都決定了唐帝國與美國海軍的初期航母的試航能力並不理想的特點。實際上,即使到了“湖”級與“埃塞克斯”級,兩國的航母在適航能力方面仍然比較糟糕。這兩種航母的排水量增加了不少,可仍然存在着重心太高的問題(後來。”埃塞克斯”級降低了防空火炮的備彈數量,而“湖”級則取消了上層甲板上很多不必要的隔離裝甲帶,都是爲了降低航母的重心,增強航母的穩定性)。大型艦隊航母尚且如此,小型航母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獨立”級是改造而來的小型航母,其機庫內只能容納30架戰機,而爲了提高航空作戰能力,美國海軍還在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增加了15個繫留點,可以繫留15架作戰飛機,使航母的載機數量達到45架。這幾乎是“埃塞克斯”級航母標準載機數量的一半了。可實際上。在風暴中,別說保存繫留地15架作戰飛機,就連保管好航母機庫裡地30架作戰飛機都非常的困難。

哈爾西在看到了這三艘航母的性能數據的時候。就知道這三艘航母只能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作戰,而無法到風暴區內活動(航母的極限橫傾與縱傾角度就是航母試航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哈爾西發現風暴不會立即離開,而他必須得讓艦隊脫離風暴區,到南面的海域作戰的時候,他首先就命令三艘“獨立”級航母組成的編隊全速南下,爭取首先離開風暴區,免得被風暴給摧毀。可實際上,這三艘航母也差不多快要被風暴給摧毀了。

在脫離風暴區之前,爲了增加航母的穩定性。以及避免繫留的戰機撞壞了航母飛行甲板上的設備,三艘“獨立”級航母都不約而同地將繫留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給拋棄掉了。但是這並沒有能夠避免災難的發生。因爲排水量過小,而且採用的是開放式艦艏,在改造時爲了控制排水量(實際上是爲了保證速度),航母的主甲板與飛行甲板之間的承力結構並不是很牢固。結果,在脫離風暴之前,“普林斯頓”號航母的飛行甲板前端幾乎被風暴給徹底摧毀,後方的機庫也受到了影響,機庫前端的幾架戰機被損壞。”獨立”號地飛行甲板被吹掉了至少五塊。雖然航母上有備用木板(沒有采用裝甲飛行甲板,而是用木板敷設的飛行甲板),但是要修復飛行甲板至少需要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同時還得讓航母首先穩定下來。”貝勞伍德”號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只有裸露在外的一些航空設備受到了影響。結果,這三艘航母都在風暴中受了傷。

哈爾西在知道了這一情況之後暴跳如雷,差點立即解除三位艦長的職務。到三點半的時候,哈爾西得到了明確的答覆。天亮前,“貝勞伍德”號可以安排戰機起飛,“獨立”號至少要等到七點半之後才能修好飛行甲板,而“普林斯頓”號必須要返回港口修理,無法在海上維修。

此時憤怒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哈爾西也控制住了自己的怒火。

他只能讓“普林斯頓”號航母編隊先行返回維拉港,退出了這次的作戰行動。同時讓“獨立”號加緊時間搶修,把原本應該由“獨立”號派出的偵察機安排給了“貝勞伍德”號。可問題是,此時“貝勞伍德”號只有30架載機,其中有12架戰鬥機,18架SBD,而能夠執行偵察任務的是SBD,而不是749。換句話說,在天亮前,只有“貝勞伍德”號可以派出18架偵察機,而這要比之前確定的24架偵察機少了6架。

缺少六架偵察機還是小事,小型航母編隊爲了儘快脫離風暴的影響範圍,是朝東南方向航行的,而不是與艦隊航母編隊一樣,朝着西南方向航行的。換句話說,在脫離了風暴影響範圍之後,小型航母編隊還需要向西北航行,前來與艦隊航母編隊會合,而“貝勞伍德”號派出偵察機的時間不是五點半。而是六點,比兩艘艦隊航母派出轟炸機的時間至少晚半個小時。

在艦隊趕來的時候,“勇猛”號與“大黃蜂”號航母都是滿額攜帶戰機的,每艘航母上有36架F4U,48架SBD,24架TBD,以及12架作爲偵察機使用的SBD。而在風暴中,“勇猛”號航母上損失了8架戰機(4架SBD。3架TBD,1架749),“大黃蜂”號損失了11架戰機(5架SBD,4架TBD,2架F4U)。

難題再次交到了哈爾西地手裡。爲了確保找到唐帝國的航母特混艦隊,哈爾西至少需要派出36架偵察機,而爲航母護航的巡洋艦上的水上飛機都被摧毀了,也就是說,這36架偵察機都得由航母出動。就算減少到最低限度,只安排24架偵察機。在“貝勞伍德”號無法派出偵察機的情況下。兩艘艦隊航母得各安排12架偵察機。美國航母攜帶的偵察機都是SBD的偵察型號,實際上就是安裝了性能更好的電臺地SBD轟炸機。

在緊急時刻,SBD也可以充當偵察機使用。現在兩艘航母上都有SBD被風暴摧毀。如果哈爾西要確保找到對手的話。他就不得不削減轟炸機羣的規模,而他要確保摧毀對手的話,多留下幾架偵察機就更爲重要了。

到底是確保發現對手,還是確保摧毀對手?哈爾西沒有遲疑多久,如果發現不了對手,那還怎麼去摧毀對手呢?因此,哈爾西只削減了6架偵察機,安排了30架SBD執行偵察任務,“勇猛”號派出的有16架,而“大黃蜂”號派出的爲14架。結果。他就只留下了81架SBD,41架TBa這些轟炸機可以組成兩個波次的轟炸機羣,如果偵察機順利返航的話,那麼哈爾西還可以用執行偵察任務的轟炸機組成第三個波次的轟炸機羣。

確定了這個安排之後,哈爾西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大概判斷對手地位置了。既然談仁皓是一個同樣主張進攻的指揮官,那麼就不會輕易的避戰,而會主動尋找決戰的機會。

哈爾西首先排除了唐帝國艦隊在外海的可能性,除非談仁皓認爲他的那三艘航母經受得住12級風暴的摧殘,不然他就不敢把艦隊留在外海。到時候也許不需要哈爾西動手,風暴就能幫他讓唐帝國的三艘航母失去戰鬥力。也正因爲風暴向北轉移,所以哈爾西並不擔心之前在馬紹爾羣島附近海域活動的第二特混艦隊能夠趕過來。

排除了這個可能之後,哈爾西立即判斷,唐帝國的兩支航母特混艦隊肯定在陶烏羣島東面,到弗林茲伯裡礁之間的海域,或者是更南面一點的海域活動,這片海域將在六點左右脫離風暴的影響,到時候唐帝國地偵察機就可以上路了。而這片海域大概有5000多平方海里,如果要完全搜索這片海域的話,就至少需要30架偵察機。這也是哈爾西決定將偵察機設爲30架的主要原因。

可真要搜索完這片海域,時間還是主要的問題。哈爾西在偵察機的部署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第32特混艦隊能夠在五點半到達距離對方可能活動的海域最近180海里,最遠250海里的地方,隨後派出偵察機,而這些偵察機能在六點半到七點的時候到達預定搜索海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麼在六點半到七點之間,就將找到唐帝國地特混艦隊。如果第一波偵察機沒有找到目標的話,那麼“貝勞伍德”號派出的16架偵察機還能夠做補充搜索,擴大巡邏範圍。這樣一來,發現敵艦隊的時間將延遲到七點半之後。

也就是說,能不能找到唐帝國的航母特混艦隊,在八點之前肯定有個結果。而在八點之前,哈爾西能讓留下來的轟炸機全部做好起飛準備。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唐帝國的艦隊是否會出現在預先確定的海域之內。

哈爾西對自己的判斷還是很有信心的。在他看來,唐帝國艦隊北上的可能性爲零之後,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而談仁皓如果要去對付在瓜島南面海域的第32特混艦隊的話,那麼就必須使艦隊進入到布干維爾島北面50海里的範圍之內。如果談仁皓選擇首先對付第31特混艦隊的話,那麼他將艦隊留在陶烏羣島東南面的海域是最好的選擇。這全都在偵察機的搜索範圍之內。因此,哈爾西確認他能夠找到唐帝國的特混艦隊。

現在的問題是,風暴什麼時候過去,他什麼時候能夠派出偵察機。

天氣是最難以預料的,哈爾西可以大概判斷出對手所在的海域,卻無法判斷天氣的變化。這次風暴的形成就是個意外因素,風暴的運動情況也出乎所有天氣預報人員的意料範圍。誰也無法判斷在未來幾個小時之內天氣會不會有其他的變化。對哈爾西來說,最大的對手也許不是對方的特混艦隊,而是變化無常的天氣。

實際上,對交戰雙方來講,最大的麻煩都不是來自於對手,而是天氣。談仁皓與黃曉天都能夠大概的預測出對方艦隊的大概位置,可他們同樣無法準確的預測出天氣的變化。天氣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敵人,而且天氣帶來的危險也遠遠的超過了敵人。

在凌晨四點左右,雙方的指揮官都已經做出了決定,雖然風暴還在肆虐,雖然天氣還沒有完全好轉,雖然雙方都無法準確的判斷對手的位置,但是雙方都爲最後的決戰做好了準備。而此時,南面的戰場上,雙方的戰列艦隊也在進行着激烈的戰鬥。瓜島南面海域的戰鬥只是整個大戰場上的一部分而已,而在所羅門羣島北面海域即將爆發的這場戰鬥纔是真正的關鍵,同時將最後決定這片海域到底由誰來控制!

第22節 戰場風雲第12節 美軍的荒唐行動第61節 衝刺轟炸第50節 打草驚蛇第58節 舍遠取近第18節 不可控因素第30節 軍售第6節 奇蹟第23節 原子彈第19節 帝國利益第15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63節 島嶼絞肉機第39節 最有價值的炸彈第58節 旗開得勝第30節 公平決鬥第56節 生死線第14節 消防隊員第35節 逃命第6節 前進第9節 迎戰(上)第8節 危機第5節 前程縹緲第40節 無關痛癢第23節 荊棘之路第7節 對德政策第42節 俾爾根海戰第53節 巡洋艦的威力第4節 信心第15節 跟蹤攔截第33節 不期的相遇第5節 敵人的速度第8節 帝國恩怨(上)第21節 新位置(下)第26節 泰山壓頂第14節 年輕人的建議第7節 疑雲重重(下)第31節 倉促迎戰第39節 大敵來臨第9節 變革第42節 考驗第10節 新戰術第25節 耐心第18節 選擇目標第23節 美軍發力第45節 敵人頭頂第7節 敵人出動第22節 頭號猛將第35節 勝利第42節 點穴第6節 鎖定勝局第33節 重兵雲集第57節 英雄?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34節 雙豐收(上)第21節 圍追第58節 渾水摸魚第62節 最年輕的中將第36節 奔赴沙場第5節 不可理解的任務(下)第35節 決定性情報第14節 兩強相爭第39節 反覆搜索第13節 辯論第55節 夜間攔截第48節 圍點打援第65節 目標塞班島第40節 軍管政府第20節 情報第61節 力所不及第8節 戰役僞裝第22節 “蠻牛”的豪賭第44節 戰術推論第69節 千載難逢第20節 連哄帶騙第64節 瘋狂的攔截第18節 日本乞和第18節 獎勵與懲罰第35節 內相復出第21節 中途之島第34節 雙豐收(上)第37節 夜間登陸第15節 參謀長的態度第48節 撲朔迷離第17節 哈飛第51節 悔之晚矣第10節 敵人的反擊第27節 問責第40節 衝動的上將第59節 毀滅性打擊第13節 圍攻“赤城”(下)第23節 一波三折第30節 合作?第73節 小角色的舞臺第31節 新的嘗試第4節 海軍轉型第23節 將軍的責任第9節 敵人的選擇第14節 惡鬥第30節 堅持方向第32節 大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