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另類航母

bookmark

航母的出現改變了海戰的方式,同時也取代了戰列艦。

這個說法本身並沒有錯,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並不是在任何地方,航母都可以取代戰列艦。航母要想成爲真正的霸主,需要戰勝的不是戰列艦,而是天氣。

相對而言,太平洋上的天氣情況是幾個主要海洋戰場中最好的,而且太平洋海域廣闊,有足夠的空間讓航母活動。這些條件都是對航母有利的,這也是爲什麼戰爭打到現在,航母之間的決戰幾乎全集中在太平洋上,而且航母真正決定勝負的地方也是太平洋的根本原因。相反,在其他的方,航母就不見得是“萬金油”了。

英國是歐洲第一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認識到航母重要性的國家。

早在第一次全球戰爭的時候,幾架從英國海軍的水上飛機就轟炸了德國的港口,這可以算得上是第一例海軍航空戰例。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之後,英國是最初開始建造航母的四個國家之一,而且是歐洲最先開始研究海軍航空戰術的國家。可很快,英國就被日本,美國給拋在了後面,後起直追的唐帝國也很快就超越了英國。相對而言,在當時排得上號的四個海軍強國中,英國是最爲不重視航母的,而這與英國海軍的任務範圍,以及北大西洋上的惡劣氣候條件是有着密切關係的。

在航母出現的初期,海軍航空戰術幾乎是一片空白,甚至連整個航空戰術都是一片空白,很多人根本就無法理解海軍爲什麼需要轟炸機。

以及航母到底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多大的力量。這個問題在所有國家都存在,而且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摸索着前進,走了不少地彎路。而航空戰術本身就是在大戰期間成熟的,在殘酷的戰場上總結出來地。可在戰爭爆發之前。所有的國家都沒有相關地經驗,因此,都只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發展航母。而對英國海軍來說,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天氣對航母的影響,以及航母在北大西洋。地中海等英國海軍活動的海域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比起太平洋來講,北大西洋的天氣條件用“惡劣”都不足以形容。

特別是在北海地區,一年中就沒有幾天是好天氣。而在當時,航母比其他任何戰艦,甚至是驅逐艦都更容易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當時,英國人就已經認識到,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航母甚至連驅逐艦都不如,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英國人發展航母的態度,以及英國航母在戰爭期間的使用。

實際上。大戰爆發之前建造的所有航母,包括日本與美國那幾艘用戰列巡洋艦改造的航母的抗風浪能力都非常糟糕,而且在航母出現的初期。航母本身地技術,飛機的性能,以及相關的戰術都不成熟,因此航母地戰鬥力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任何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發展海軍。這也是正確的選擇。

英國人就做出了自己的正確選擇。在發展航母方面,英國與唐帝國,美國,日本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樣的。英國人沒有完全放棄航母,而且在戰爭期間,英國海軍的航母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同時,英國並沒有照搬別國發展航母的經驗,因此,英國海軍的航母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異類。

以太平洋爲主戰場的唐帝國,美國,日本海軍在設計自己的航母時,擺在第一位的都是航空作戰能力,而具體的體現就是攜帶的作戰飛機的數量,以及出動速度。因此,這三個國家的航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航母有限的空間內儘可能多的裝幾架飛機進去。比如,當時唐帝國的“皇帝”級的載機數量超過了100架,日本海軍的“蒼龍”級達到了84架,美國海軍的“約克城”級則達到了108架。而後來的航母攜帶的戰機數量更多,唐帝國的“長江”級標準載機數量是108架,可作戰時一般會攜帶120架,“湖”級的標準載機數量就達到了120架,而在實戰中還創造了攜帶135架的紀錄。美國的“埃塞克斯”級達到了120架,就連日本的“翔鶴”級也超過了90架。

說直接一點,唐帝國,美國,日本在對航母的要求方面,打擊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首先確保了航母的打擊能力之後,再去設法提高別的性能。而這也造成了一個客觀問題,即這些航母都很“脆弱”,特別是在戰前設計與建造的航母都非常脆弱,戰沉率相當高,而且抗風浪的能力非常糟糕,唐帝國與美國的航母都曾經被風暴吹掉過艦艏!只是在戰爭期間,唐帝國與美國才認識到了航母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可兩國採用的辦法絕不是通過減弱打擊能力來提高防禦能力,而是通過增大排水量來提高防禦能力,以及適航能力。

英國人對航母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英國海軍就將航母的生存能力,特別是抵抗風浪的能力擺在了最爲重要的位置上。英國航母第一個採用全封閉艦艏,後來唐帝國與美國海軍才陸續採用這一設計。另外,英國海軍的航母還是第一個採用全封閉機庫的,直到戰爭結束,唐帝國與美國海軍都沒有采用全封閉機庫,只採用了半封閉機庫。

另外,英國的航母還是第一個採用全裝甲飛行甲板的,而唐帝國與美國是在戰爭期間才採用這一技術的。另外,英國航母的結構所佔比重遠比唐帝國與美國海軍的航母高,這也算是一大特色吧!

英國人提高航母的適航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辦法不是通過增加航母的排水量,而是通過減少打擊能力,也就是載機數量來獲得的。直到戰爭後期,英國纔開始建造排水量超過40000噸的航母。這比唐帝國與美國海軍落後了很多。而在戰爭爆發之前,以及戰爭初期,英國海軍航母的一個共同毛病就是。比同等大小的其他國家的航母地載機數量都少得多!

在“鷹”級之前,所有的英國航母地載機數量都在60架以下。而且只有“皇家方舟”號達到了60架,另外的都在45架之下,最少的只有27架。如果用唐帝國海軍的標準來衡量的話,這根本就不是艦隊航母,甚至連小型航母都算不上。要知道。帝國海軍地“山”級小型航母的載機數量都有60架,而新建的護航航母的載機數量都有24架,而所有的艦隊航母的載機數量都在100架以上!

這也正是英國航母的特色,即適航能力強,抗風浪的能力比其他國家的航母都要好,可航空打擊能力卻是最差的。這不僅僅體現在了航母地載機數量上,而且還體現在了載機的質量上!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英國航母上地作戰飛機還都是雙翼機,而當時,唐帝國海軍的艦載作戰飛機的性能就已經足夠的糟糕了。可英國海軍地更糟糕。到24年的時候,英國海軍已經計劃爲自己的航母換上更好的戰機,可當時“海火”

的研製工作還沒有完成。英國人不得不從美國引進了F4U,用在了自己的航母上(也正是英國人在使用中總結出F4U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最後促使美國海軍也用F4U取代了F4F)。

如果單論航母的航空打擊能力的話,那麼英國航母肯定是最糟糕的。可問題是,英國人的設計是基於航母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還能保持作戰能力,而不是針對太平洋那種良好氣象條件下的作戰行動的。因此,在特殊的環境下,英國航母的戰鬥力甚至比唐帝國的航母還要好。當然,在北大西洋與地中海上,英國航母也並不是在哪裡都吃得開的。其“勇敢”級的“光榮”號就在22年的時候,被德國海軍的“殺恩霍斯特”號與“格瑙森諾”號在挪威附近海域給幹掉了,這也是唯一一艘在正式交戰中被火炮給幹掉的艦隊航母。另外,“勇敢”號在愛爾蘭附近海域被德國潛艇U-29號給送到了海地,“皇家方舟”號也在地中海上被德國潛艇U-81號射中一條魚雷,還沒有回到直布羅陀就沉沒了。

這些極端戰例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產生的,這也直接的體現出,北大西洋與地中海戰場與太平洋戰場是不一樣的,就算是航空打擊能力更強的帝國航母,或者是美國航母也不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揮。這同時也影響着英國海軍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在大戰期間,唐帝國與美國都轉變了海軍的戰術思想,特別是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戰列艦之後,都將航母當作了主戰戰艦發展,航空戰術也飛速進步。兩國海軍的航空作戰理論都已經相當成熟了,航母的地位也得到了確認。可在當時,英國海軍仍然沒有放棄戰列艦,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以戰列艦爲主戰戰艦,航母不過就是戰列艦的隨從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也完全可以理解爲什麼英國人對航母不那麼熱心了,特殊的自然環境,地理因素,再加上德國海軍這個不爭氣的對手,英國自然會繼續頑固的認爲戰列艦是海戰的主戰武器了。而且在實戰中,英國海軍的戰列艦在北海,地中海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說,英國海軍的那些鉅艦的表現要遠遠好於別國的戰列艦。

從英國海軍的發展方向上也能夠看得出來,自然因素,地理環境對一個國家的海軍有着重大的影響,另外,實戰結果也在左右着海軍決策層。英國人不是頑固,而是在用最適合自身生存的方式建造自己的海軍。其實,從英國人建造的戰列艦的性能上就能看得出來,英國是一個很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國家,而且絕不會輕易的跟隨潮流,英國所選擇的發展方向都是對自己最爲有利的。

當時,英國海軍在建造“英王喬治五世”級的時候,就有人提出其14英寸的主炮太小了,根本就無法與唐帝國,美國的新式戰列艦匹敵,可英國人仍然堅持使用了14英寸主炮,而在實戰中也證明了,這種火炮是足夠對付德國的“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而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北海海域,惡劣的氣候條件讓雙方的交戰距離往往只有數海里,而在這個距離上,14英寸的穿甲彈與16英寸的穿甲彈都能夠擊穿對手的裝甲。

另外,英國海軍一直沒有發展重巡洋艦,而是更偏重於輕巡洋艦,特別是裝備衆多射速快的中等口徑火炮的輕巡洋艦。因爲在英國人看來,200毫米火炮的威力已經過剩了,而155或者133,127毫米口徑的炮彈也能夠穿透巡洋艦的裝甲,就完全沒有必要需要那麼大的口徑,而火力密度比威力更重要。

在驅逐艦,潛艇,乃至作戰飛機等等方面,英國人都體現出了自己的特色,針對本身所在地區的特殊環境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唐帝國與美國海軍的作戰飛機都堅持使用風冷發動機,而且對作戰飛機的有一點特別的要求,那就是不能太輕,太輕了在航母上起飛與降落都不方便,因此,唐帝國與美國海軍多是獨立研製作戰飛機的,根本就不會採用陸航的飛機。而英國人的“海火”則採用了水冷發動機,而且是直接從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發展而來的,這也算得上是英國特色吧!

對對手瞭解得越多,談仁皓就越是驚訝。這次的主要對手是英國,而不是法國。對談仁皓來說,英國是一個很神秘,可同時又很值得敬佩的國家。也許,正是因爲他對英國不是很瞭解,所以纔會讓他產生這樣的感覺吧。而越瞭解對手,他才越有可能戰勝對手!

第28節 飛向東京第21節 衝動與理智第14節 大戰局第25節 目的地第9節 重建的那霸港第19節 乘勝前進第65節 最後的反擊第34節 軍隊民主第22節 顯示決心第61節 棄卒保帥第63節 新式防空作戰第55節 傳奇艇長第50節 以牙還牙第55節 來之不易的勝利第47節 搶位第29節 以守代攻第74節 敵人的行蹤第2節 戰爭的本質(下)第34節 火力打擊第4節 妄想的偷襲第9節 迎戰(下)第18節 戰略走向(上)第11節 受到置疑(上)第16節 憤怒的陸軍上將第19節 帝國利益第6節 艦隊出擊(上)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47節 將信將疑第4節 艦隊的未來第51節 戰區艦隊第73節 在劫難逃第40節 變廢爲寶第12節 兄弟之益第8節 斷氣的北極熊第46節 “送死”艦隊第22節 退縮第46節 壓緊的發條第4節 快如迅雷第32節 燃燒在繼續第58節 重點報復第13節 圍攻“赤城”(下)第24節 恐懼第7節 戰爭動機第28節 深淵的邊緣(上)第61節 無功而返第43節 黑夜天使第23節 震驚之餘第11節 咽喉第1節 啓程回國第67節 艦隊迴歸第15節 反其道而行之第35節 非常同盟第42節 大敵來臨第8節 自由行動權第16節 新參謀長第19節 微妙的變化第3節 三大問題第62節 埋葬第五艦隊第67節 艦隊迴歸第43節 明修棧道第75節 黎明炮響第17節 未知的海洋(上)第14節 內部鬥爭(上)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62節 最年輕的中將第13節 圍攻“赤城”(下)第34節 遲到的情報第74節 南下的通道第23節 黃曉天的保證第53節 真正的偷襲第37節 致命神箭第13節 前哨戰第9節 死亡通知書第42節 致命缺陷第2節 特混艦隊(上)第12節 爭論第49節 決戰之機第22節 報第32節 命運轉折點(上)第29節 哥們義氣(下)第15節 野心第14節 消防隊員第4節 海軍轉型第38節 風捲殘雲第11節 彈雨中的艦隊(下)第47節 危機四伏第5節 南風第30節 公平決鬥第26節 空中司令部第21節 兩份情報(上)第32節 特種先鋒第28節 魚雷攻擊第35節 逃命第19節 德國人的賭注第45節 合理冒險第9節 迎戰(下)第54節 指西打東第34節 將軍的眼淚第40節 內部平衡第35節 內相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