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桂冠上的珍珠

bookmark

開普敦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南城”。這是帝國的第一批探險者在到達這裡,並且建立了第一個據點之後取的名字,只是在後來,“南城”

被英國的殖民者佔領之後,纔有了“開普敦”這個稱呼。爲了方便,所以還是稱其爲“開普敦”。

在歷史上,開普敦一直是帝國在海外最爲重要的殖民地據點之一,特別是在帝國結束對歐洲的殖民統治,以及蘇伊士運河通航之前,開普敦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爲重要的幾個據點之一,當時的地位與獅城,科倫坡,琉球島,關島,直布羅陀要塞,伊斯坦布爾,以及後來的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重要據點同等重要。

開普敦有過非常繁榮的歷史,而其歷史正是建立在東西方海上航運的基礎之上的。

從唐歷八世紀初期開始,唐帝國的航海探險者第一個到達了這裡,並且在這個優良的避風港灣裡建立了第一個據點,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數千唐帝國的探險者,商人,移民來到了開普敦,據點也發展成了城市,並且在西方的航海探險家到達之前,就已經發展成爲了一座擁有兩萬多居民的港口型城市。

在西方的探險者到達之前,唐帝國的探險家並沒有想到“殖民”帶來的好處,在最初的幾十年裡,唐帝國的探險家,商人,移民與當地的土著居民關係是相當好的。當時,唐帝國探險船隊需要的大部分物資都是直接從土著居民手裡購買的,而唐帝國地商人在將土著居民的珍奇異物帶回唐帝國的同時。還給這邊地土著送來了大量的工業產品。而唐帝國地移民則與土著過着和睦的生活,在從土著居民那裡獲得幫助,建立了城市的基礎的同時。唐帝國的移民也將一些先進地文化,技術帶了過來。可以說。直到這個時候,唐帝國的移民都沒有想到要在這裡進行殖民活動,而“殖民”的概念甚至都沒有出現。

數十年中,開普敦的發展即有唐帝國的探險家,商人。移民的努力,更匯聚了土著居民的辛勤與汗水。

而且,當時移民與土著居民通婚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開普敦的居民中,超過四成是唐帝國移民與土著的混血後裔。而唐帝國地文化也逐步在這裡打下了根基,甚至有很多土著搭乘唐帝國的商船與戰艦去了唐帝國,當時,就有好幾個土著部落的酋長去了唐帝國,其中還有兩個最後安葬在了唐帝國呢!

這可以說是開普敦歷史上最輝煌,也是最爲平靜地一段歷史了。可這幾十年的平靜很快就過去。從西方談下家所乘坐的配備有火炮的戰艦到達開普敦的那一天開始,開普敦的歷史就再也無法同戰爭,鮮血。烈火分開。數百年來,這裡不但是東西方艦隊相互爭奪的據點,更是東西方文明相互衝突的地方。

在東西方相互“競爭”的最初兩百多年裡,唐帝國是佔有絕對上風的。而在這兩百多年裡,開普敦的地位極爲重要。當時,唐帝國集中全國之力,發動了數次遠征,而每一次遠征動動用了數以千計的艦船,數萬,甚至數十萬官兵。而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修通呢,因此遠征軍要到達歐洲的話,就必須得經過開普敦,然後向北航行。

可以說,在這兩百多年中,開普敦是帝國在海外最爲重要的據點,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據點。到唐歷1102年的時候,據唐帝國的記載,當時開普敦的居民超過了10萬戶,居民總數在50萬以上。另外,當年駐紮在開普敦的帝國軍隊達到了5萬人,還有一支包括了三十多艘戰艦的艦隊長期駐紮在開普敦,保護連接在開普敦的兩條重要航線不受到敵人的襲擊與騷擾。

爲了保證開普敦的安全,除了駐紮大量軍隊,艦隊之外,唐帝國遠征軍還在開普敦修建了大量的海岸炮臺,並且在附近建立數個軍事據點,安排艦隊,以及地面部隊長期在附近巡邏,以防止遭到敵人的襲擊艦隊發動突然攻擊。現在,在開普敦,以及附近都能夠找到這些據點,以及炮塔的遺址,而且這些遺址已經成爲了世界遺產,這些已經被歷史與風沙所掩蓋的遺址也同時象徵着唐帝國的偉大歷史。

實際上,開普敦的繁榮與輝煌與唐帝國的繁榮與輝煌是分不開的。

開普敦最輝煌的兩百多年曆史,正是唐帝國最鼎盛的時期。當時,唐帝國遠征軍橫掃歐亞大陸,遠征艦隊一口氣打到了直布羅陀,並且隨即就殺進了泰晤士河,炮轟英王王宮,迫使英國國王簽訂城下之盟。短短數十年內,唐帝國就打垮了西方的所有對手,歐洲人甚至稱唐帝國爲第二個羅馬帝國,而唐帝國也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帝國!

也正是在這短時期,唐帝國從西方人那裡學到了“殖民”這個概念,而且首先就用到了歐洲,唐帝國在歐洲的大規模殖民活動可以說是唐帝國鼎盛時期的最爲顯著的標誌,同時,唐帝國也在其他的海外領地開始了殖民活動。比如,當時在開普敦,唐帝國移民就建立了上百個種植莊園,最初是僱傭當地的土著從事種植勞動,而當人力資源開始匱乏之後,僱傭變成了脅迫與強迫。

真正毀了唐帝國的正是“殖民”。在歐洲的殖民,讓歐洲人團結了起來,並且讓歐洲人學會了唐帝國先進的工業技術,當時,唐帝國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座有現代化意義的鍊鐵廠,以及現代化的礦山,最後,歐洲各國都陸續從唐帝國這裡掌握到了工業技術,爲隨後反抗唐帝國的殖民活動,以及發展壯大爲可以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強大勢力奠定了基礎。而唐帝國在其他海外領地的殖民活動也引起了各地土著人地強烈不滿。開普敦也是如此,在開普敦繁榮輝煌的歷史背面,是多達上百次的土著居民暴動。其中十多次是大規模地土著民反抗唐帝國殖民活動的起義活動!

這也正是開普敦血與火的歷史的開始。而在同一時期,海盜,西方國家的劫掠船等等。都在威脅在開普敦。從唐帝國的官方記錄來看,在唐歷840年到唐歷1100年的260年間。開普敦附近海域一共發生了2786起海盜襲擊事件,平均一年發射100多起,幾乎每三天就有一起。另外,西方地劫掠船在此期間一共襲擊了開普敦,以及開普敦附近船隊1149次。平均每年有大概40次,不到10天就會發生一次!

與今後的災難比起來,海盜,劫掠船,暴動,起義這些實際上都算不上什麼了。就如同開普敦本身是與唐帝國的地位密切相關的一樣,在唐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開普敦也不可能再保持繁榮與昌盛了。

開普敦的地位第一次降低是唐帝國從歐洲撤軍,結束在歐洲的殖民史。

歐洲各國,各民族的反抗讓唐帝國在歐洲的殖民活動得不償失。特別是從意大利發源的文藝復興運動,以及後來爆發地法國大革命等等,都昭示着歐洲人已經從迷濛中覺醒了。唐帝國在歐洲的殖民活動也開始宣告結束。意大利獨立與統一,法國的大革命,由普魯士發動地德國統一戰爭,英國的工業革命。乃至後來俄羅斯的崛起,奧匈帝國的曇花一現,西班牙地獨立等等,最終都迫使唐帝國逐步離開歐洲,結束在歐洲的殖民活動。而導致唐帝國結束在歐洲殖民活動的根本原因還是經濟上的。殖民活動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已經無法支持龐大的戰爭開支,而當時唐帝國國內也有着嚴重的危機,再加上世界其他的區的暴動,唐帝國被迫撤走了留在歐洲的遠征軍,結束了在歐洲的殖民活動,並且轉變了對西政策,開始利用歐洲各國家,各民族的不和來瓦解歐洲統一的機會,挾制幾個主要的對手,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唐帝國的利益。

也正是如此,開普敦作爲商業與貿易中轉中心的地位大爲降低。在歐洲獨立運動爆發之後的數十年之內,從開普敦經過的商船逐年減少,在唐帝國撤出歐洲的時候,開普敦的商業活力僅僅只有之前的兩成左右。可以說,開普敦的商業地位已經遠不如前了。

在歐洲擺脫了唐帝國的殖民統治之後,開普敦曾經有過一短短暫的繁華時期,主要是當時歐洲各新興的獨立國家都想獲得歐洲的霸權地位,特別是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還沒有完成統一德國重任的普魯士,都希望頂替唐帝國,成爲歐洲的霸主。而這些國家所欠缺的都是工業基礎,而當時能夠爲其提供援助的就是唐帝國。另外,唐帝國也要充分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來牽制住歐洲,以確保帝國的利益。因此,在這一時期,東西方的海上貿易往來得到了一定的恢復,開普敦的重要性就再次體現了出來,大批商船地到來,開普敦幾乎回到了昔日最爲繁華的狀態,可這僅僅只是曇花一現,甚至可以說是迴光返照。

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商船就再也不需要繞道好望角了,可以直接從紅海進入地中海,東西方的海上航線縮短了上萬公里。而蘇伊士運河是唐帝國與波斯帝國共管的(唐帝國出錢,波斯帝國出力,而且運河在波斯帝國的國土上),所以除了在幾個極爲短暫的時期之外,蘇伊士運河完全取代了開普敦的地位,並且嚴重的打擊了開普敦。也正是從此開始,開普敦完全失去了作爲商業中轉站的地位。

開普敦失去商業中轉中心的地位並沒有影響到其作爲軍事要塞的地位。特別是在德國完成統一,歐洲大陸上的矛盾突出之後,到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之前,開普敦的軍事地位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

德國的統一是非常艱難的,當時所有歐洲國家都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國家出現了歐洲腹地的平原上,因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竭力統一德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在阻撓其行動。當時,俾斯麥能夠求助的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樂意看到歐洲大陸各強國相互爭奪,而無法威脅到其海上霸權的英國,另外一個就是一直在利用歐洲的內部矛盾,削弱西方世界影響力的唐帝國。俾斯麥在推行“鐵與血”的統一行動時,還堅持不懈的發展與唐帝國,英國的關係,力求從這兩個國家獲得支持,以完成統一大業。

實際上,德國的統一是第一次全球戰爭的直接原因之一,英國人是最先後悔的,一個統一的德國在倒向了唐帝國之後,其海上霸權地位就將受到嚴峻的挑戰。因此,英國很快就放棄支持德國,轉而與世仇法國,西班牙,意大利修好,甚至向俄羅斯拋出了橄欖枝,扶持北歐的瑞典王國,力求合圍德國。唐帝國也充分的利用了歐洲內部的矛盾,全力支持德國統一,並且首先與德國達成了秘密同盟,隨後還拉波斯帝國加入了這一同盟。而這也正是第一次全球戰爭雙方陣營的雛形。

在此情況下,開普敦作爲帝國在南大西洋上的重要軍事據點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而事實上,在這次戰爭中,西方聯軍在無法打下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下,其遠征艦隊正是在奪取了開普敦之後進入印度洋的。

而隨後,唐帝國海軍也正是一口氣將西方聯合艦隊從開普敦這裡趕出了南大西洋的。

這就是開普敦的歷史,一段血與火,輝煌與暗淡相互交織的歷史。

談仁皓很是仔細的看完了這些資料,而他最爲重視的,還是開普敦的地理環境,這可是登陸作戰中最爲重要的基礎信息。

第6節 從被動到主動第9節 最後防線第20節 核時代第8節 北上的通道第14節 緻密的天網(上)第67節 聯合登陸第53節 巡洋艦的威力第16節 爭功第31節 窒息效應第28節 因陋就簡第8節 自由行動權第61節 棄卒保帥第14節 兩手準備第36節 火焰羣島第17節 信心與責任第23節 誰的空當?第61節 徹底摧毀第27節 侍機而動第24節 死亡名單第64節 瘋狂的攔截第47節 絕不放棄第62節 逃跑第14節 兵行險第89節 自損八百第35節 雙重任務第26節 火鳥第4節 錯過的晉升第14節 大戰局第36節 調虎離山第27節 大小姐(上)第30節 舉棋不定第2節 論功行賞第6節 生存妥協第40節 力不從心第54節 擦肩而過第37節 炸彈搬運工第21節 德黑蘭宣言第22節 顯示決心第47節 徘徊第22節 折戢第10節 澳洲捷報第3節 爭取主動權第20節 聊表安慰第16節 誰是第一?第21節 爲了勝利的犧牲第4節 承前啓後第49節 病癒的校長第39節 拖延第52節 自我犧牲第39節 擴大勝利第57節 怨念第38節 不毛之島第11節 咽喉第58節 垂死反抗第37節 上尉的報告(下)第16節 無奈的抉擇第23節 裂日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7節 壯士斷臂(下)第38節 晝間轟炸第39節 火力阻擊第26節 出發第40節 天空霸主第41節 佈局第68節 認輸第10節 禍根第28節 混蛋(下)第3節 前沿島嶼第8節 可行性第35節 大洋狂濤第27節 問責第63節 圍攻莫爾茲比港第5節 帝國首相第1節 海軍的希望(上)第20節 起錨出航第36節 後發制人第6節 生存妥協第10節 新戰術第22節 艦隊東進第37節 混亂的情報第33節 回防第9節 工業束縛第10節 戰火重燃第30節 春季軍演(上)第11節 滾滾鐵流第40節 鞭長莫及第11節 窩裡鬥第10節 三架馬車第40節 衝動的上將第27節 蓋棺論定第1節 重振艦隊第24節 絕地反擊第59節 戰利品第23節 出發第53節 海上封鎖第77節 美國將星第22節 退縮第75節 黎明炮響第12節 新的艦隊第22節 艦隊東進